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当代文学1

中国当代文学1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一、 填空题举例

1. 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班主任》(最新暴露文革创伤的是刘心武的短篇《班主任》 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黑色幽默”小说 刘索拉 的《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曲》

3. 池莉中篇小说《烦恼人生》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4. 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作品:徐驰的《哥德巴赫猜想》

5. 舒婷的代表诗作:《致橡树》、《神女峰》、《四月的黄昏》、《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6.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7. 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提出现实生活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的小说:谌荣的《人到中年》

8.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出自作品顾城的《一代人》 9. 高晓声的“陈焕生系列”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

10. 韩少功的文化寻根小说《爸爸爸》具有整体意象意味,主要是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11. 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再后来出现了寻根文学

12. 周克芹获第一届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徐茂和他的女儿们》 13. 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是属于新历史小说 14. 《致橡树》是朦胧诗人舒婷的作品

15. 路遥的主要作品:《平凡的世界》 、《人生》 、《在困难的日子里》 、《早晨从中午开始》 16. 《人到中年》是谌荣的代表作,是当代第一部反映知识分子境遇的小说 17.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出自作品:北岛的《回答》

18. 方方的代表作:《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行云流水》、《桃花灿烂》、《奔跑的火光》等

二、 名词解释举例

1.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2 分)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2. 寻根小说: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

3. 知识分子写作:知识分子写作诗群的诗人们认为,诗歌的创作首先是一种对艺术负责的写作态度,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诗歌语言的精密处理,充分发挥各种写作技术的艺术效果,从而准确地表达诗歌的主题。这是对过于泛滥的平民化诗歌倾向的否定,也是对所谓“正统”诗歌的挑战。

4. 知青作家群:知青作家群‘以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为主,通过对知青生活的描写,去感知、去反思那个不平凡时代的作家。他们都有过在“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经历,体验过从理想主义的天真热情跌落到生活困窘的泥淖,从“现代迷信”的维护者突变为叛逆者的精神巨变。这样的生活经历为他们较早走上思想解放之路打下了基础。他们中有的人甚至在“文革”中就开始了具有叛逆意味的“地下文学”创作。代表:史铁生,张承志,贾平凹

5. 归来诗人群:归来诗人群是指海归派。新时期诗歌的觉醒以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的起点,70年代未逐步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诗歌转向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与思考。随着一批批冤、假、错案的平反,诗坛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归来”诗人群,包括“七月派”诗人和九叶诗人及在反右斗争中被处置的诗人艾青、公木、流沙河、公刘、苏金伞等。归来的诗人在诗歌内容的历史反思和艺术个性化方面作了探索,在有关个人曲折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中凝聚历史的沧桑,从自我与历史的寻觅中进行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辩,同时又特别关心社会问题,重视诗对社会的干预作用。诗人们以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理性思辨精神作深刻的社会探求。代表作品有艾青的《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公刘的《深思》等。

6. 反思小说:反思小说泛指出现于1979年及1980年代初期一类小说。小说题材多为文革期间事件,透过变化过程这些历史事件,反思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和个人伤痛的社会历史原因。

7.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争:①“知识分子写作”即“知识写作”,也就是迷信知识,滥用写作技术的写作方式,同时,这种写作惟西方大师马首是瞻,迷恋西方价值体系,是本土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死敌,其精神贵族化的倾向也与日常生活经验和平民价值体系势不两立。 ②“民间写作”以直白浅显的诗艺表现日常性的诗意,伴着大胆乃至放肆的诗歌主张,针对传统和主流、体制的现状。

8. 文化散文: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90 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 1 分)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2 分)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2 分),

三、 列举题

(一)举出以下作家的代表作品2部/篇/首以上

1. 张贤亮:《男人的风格》、《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2

2. 王蒙:《布礼》、《蝴蝶》、《春之声》、《相见时难》 3.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陈小手》 4. 莫言:《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

5.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致命的飞翔》、《妇女闲聊录》 6. 顾城:《远和近》、《一代人》

7. 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8. 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十二只天鹅》、《雨季》、《远游》 9. 翟永明:《女人》、《脸谱生涯》、《壁虎与我》

10. 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寻找男子汉》、《似曾相识车归来》 11. 张炜:《九月寓言》、《古船》

12.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晚有暴风雪》、《天若有情》 13. 贾平凹:《浮躁》、《废都》、《商州》

14. 张洁:《沉重的翅膀》、《方舟》、《爱,是不能忘记的》

15. 于坚:《对于一只乌鸦的命名》、《零档案》、《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 16. 二月河:《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17. 史铁生:《命若琴弦》、《宿命》、《原罪》、《来到人间》 18.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麦子》、《春天,十个海子》 19.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20.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在细雨中呼喊》 21. 北岛:《回答》、《结局成开始》

(二)举出以下作品的作者和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李晓燕,王志刚 《务虚笔记》:史铁生;“我“ 《活着》:余华;福贵 《棋王》:阿城;王一生

《妻妾成群》:苏童;颂莲,燕儿 《一地鸡毛》:刘震云;小林 《黄金时代》:王小波;王二

《白鹿原》:张忠实;白嘉轩,鹿子霖 《烦恼人生》:池莉;印家厚 《长恨歌》:王安忆;王琦瑶 《班主任》:刘心武;宋宝琦

《红高粱》:莫言;戴凤莲,余占鳌 《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乔光朴 《灵与肉》:张贤亮;许灵均

《受戒》:汪曾祺;明子,小英子 《美食家》:陆文夫;朱自冶 《伤痕》:卢新华;王晓华

四、 简答题举例

3

1. 巴金《随想录》的主要特点——巴金的《随想录》是在用真实的话语来表达燃烧在他心灵的深情,“真”“情”“美”就是这部著作的特点。

2. 简述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 5 分)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