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的
现状、保护和利用
胡明芳
(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福州办事处)
摘 要:本文对福建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分布特征和面临的危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保护和利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竹类植物 生物多样性 保护 开发利用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和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与变异性,它包括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3个层次,生物多样性不仅与大气、水、土壤、岩石圈等无机环境一道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还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物资源。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位于东经115°50′至120°43′、北纬23°30′至28°22′之间,其地形近似于长方体,整个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形似马鞍状。境内两大山脉武夷山脉和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山脉分别平行横旦在西北部和中部,呈北北东或北东走向,山脉两侧地势均逐级下降而成阶梯状地形的高低丘陵、大小山间盆地错落其间。东南滨海地势多属低丘、台地与冲积、海积平原。同时,境内沟谷纵横交错,地形起伏,高低相差悬殊,地形地势复杂多变,影响了水热条件再分配,引起了气候、土壤和森林植被的水平、垂直分布的变化。
1
福建靠近北回归线,季风气候明显,全年温暖湿润。由于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全省以中部的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山脉为界,从东北向西南构筑了一道天然屏障,使我省分为东南沿海及西北内地两个迥然不同的气候类型,东南面为南亚热带区,西北面为中亚热带区,与常绿阔叶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相近。受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福建东南沿海分布着南亚热带雨林,是热带雨林、季雨林向中亚热带照叶林的过渡类型,而西北内陆大部则分布着中亚热带照叶林。同时,由于境内地形地势变化多样,小地形复杂多变,又造成境内小气候环境丰富多样,气候条件常因海拔高度、坡向的不同面有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多种类型的竹类植物生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条件。
1、福建竹类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现状
与福建的地理、气候环境相适应,福建的竹类植物也包含了热带成份、热带亚洲成分、东亚成份、温带成份和福建特有成份。
1.1 福建竹林群落的多样性类型众多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类型和生态过程变化的丰富程度。生境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生物群落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的多样化。
福建竹类形成的竹林,是木本状多年生常绿植物群落类型,多为单优势种纯林,但也有与常绿阔叶林混交或为林下优势灌木层,以刚竹属(Phyllostachys)、刺竹属(Bambusa)、慈竹属(Neosinocalamus)、唐竹属(Sinobambusa)、大明竹属(Pleioblastus)、寒竹属(Chimonobambusa)、箬竹属(Indocalamus)、单竹属(Lingnania)等属的种类为主。根据《福建植被》,按照建群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境特点来划分,福建竹林主要有热性竹林、暖
2
性竹林和温性竹林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又根据其不同的生境特点划分若干群系组。
1.1.1 热性竹林: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南亚热带地区,以丛生竹为主,主要有刺竹属、思劳竹属、慈竹属、单竹属、茶秆竹属及大节竹属。根据其生境特点,又分为:
1.1.1.1 河谷平地竹林群系组
(1)麻竹林。北至福鼎、南至漳州诏安的东南沿海一带均有分布,近年南平、三明也有引种栽培。一般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全省面积约1.7万公顷。漳州南靖、福州闽侯、宁德蕉城为其栽培中心。
(2)绿竹林:分布于东南沿海各县及闽江、九龙江下游两岸。近年已引种至闽西北的龙岩、漳平、上杭、武平,中部的永安、三明,北部的建瓯等地。全省面积约1.03万公顷。福安、龙海、南靖、罗源等为其栽培中心。南亚热带区分布上限可达海拔600米左右。
(3)花竹林:以漳州市为主要栽培区,面积为2700多公顷,其中诏安达2000多公顷。分布闽南溪河两岸或低丘缓坡地。
(4)藤枝竹林:又称橡竹,是青皮竹的一个变种,主要栽培区在南安、安溪、永泰等地,面积130多公顷。耐寒,可分布至浙南和赣南。
(5)大木竹林:厦门至福鼎沿线均有零星或成片分布。
1.1.1.2 丘陵山地竹林群系组:
(1)南靖思劳竹林:多见于南亚热带雨林破坏后形成的疏林或灌丛中,常成丛地与常绿
3
阔叶树混生。
(2)刺竹林:分布于漳州市和漳平、安溪、福州等地。
1.1.2 暖性竹林:
主要分布在鹫峰山一戴云山一搏平岭以北的中亚热带区,是丛生竹向散生竹过渡的地带,亦是混生竹类适生区。根据生境条件可分为2个群系组。
1.1.2.1 河谷平地竹林群系组
(1)孝顺竹林:是丛生竹中最耐寒的竹种之一。其分布可达杭州、绍兴。
(2)小黄竹林,是青皮竹的一个变种,较耐寒、干旱瘠薄,常成丛地混生于灌丛中或常绿阔叶林缘。
1.1.2.2 丘陵山地竹林群系组
(1)毛竹林:除长乐、平潭、晋江、厦门等县市外,全省各地均有分布,总面积达72.4万公顷。
(2)台湾桂竹林:永泰、闽侯、罗源、福清、莆田一带较多,约1.31万公顷。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之地。分布南亚热带海拔800米以下地区。
(3)水竹林:多分布于河谷,溪边或低洼沼泽地。海拔高度可达1000米。
4
(4)桂竹林:耐干旱瘠薄,分布范围广。
(5)方竹林:常混生于常绿阔叶树下成一个层片,亦可组成纯林。海拔高度可达800多米。
(6)唐竹林:生于海拔400-500米丘陵山麓。
(7)福建酸竹林:竹于海拔100-800米丘陵山地。常与南平倭竹混生。
(8)苦竹林:海拔1000米以下,土壤肥厚的山坡形成纯林,或混生于林缘、灌丛中。
(9)面秆竹林:分布于南靖、长泰、德化、福州、闽清、罗源、福鼎、南平等县(市)。适生于温暖气候及肥厚的土壤,常混生于常绿阔叶林或针叶林下,自成一层片或纯林。
(10)肿节少穗竹:分布于海拔600-1500米,成为灌木层的一个层片或纯林。常与马尾松、黄山松形成复层林分。
(11)箬叶竹林: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下,常在常绿阔叶林下成一层片。
(12)南平倭竹林:分布于延平、沙县、顺昌、武夷山等地,喜潮湿肥沃土壤,常在疏林下形成一个层片。
1.1.3 温性竹林
福建多分布于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顶部分,其生境特点是气温低,云雾大,风雪大,紫外线辐射强,土壤多为山地草甸土。本类型仅有高海拔山地竹林群系组,多由玉山竹属的
5
竹种和茶秆竹属的长鞘茶秆竹组成单优势的纯林,或成为针叶林下的一个层片。
1.2 福建竹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高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内物种的多样性。主要从分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角度对一定区域内物种的情况进行研究。福建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竹类植物。据统计,全省已经鉴定的竹类约有19属近200种(包括变种、变型),分别占世界竹子属、种的27.14%、16.7%[4]占我国竹子、种的39.58%、40%[4]。主要有:
思劳竹属 Schizostachyum Nees 2种
条竹属 Jhyrsostachys Gamble 1种
单竹属 Lingnania Mcclure 4种1变种
剌竹属 Bambusa Schreber 18种、9变种3变型(2种3 变种福
建特有)
牡竹属 Dendrocalamus Nees 3种1变种
绿竹属 Dendrocalamopsis Keng f. 4种1变型
慈竹属 Neosinocalmus Keng f 1种4变型
大节竹属 Indosasa Mcclure 1种
6
唐竹属 Sinobambusa Makino 8种3变种(2种1变种福建特有)
刚竹属 Phyllostachys Sieb.ef zucc 27种2变种8变型(2变种福建特有)
倭竹属 Shibataea Makino 5种(4种福建特有)
寒竹属 Chimomobambusa Makino 4种(2种福建特有)
玉山竹属 Yushania Keng f. 7种(3种福建特有)
酸竹属 Acidosasa C.D. chu efc. S. chao 4种(3种为福建特有)
少穗竹属 Oligostachyum Z.P.Wang ef G.H.Ye 9种(6种福建
特有)
大明竹属 Pleioblastus Nakai 15种(4种福建特有)
茶秆竹属 Pseudosasa Nakai 9种4变种(6种福建特有)
箬竹属 Indocalamus Nakai 7种(3种福建特有)
井岗寒竹属 Gelidocalamus Wen 1种(福建特有)
7
其中:倭竹属占世界该种数的62%以上,占全国该属种数的83.3%;茶秆竹属占世界该属种数的40%以上,占全国该属种数的50%;酸竹属占世界或中国该属种数的45%,是该属的种类分布中心;唐竹属的竹种占世界或中国该属种数的40.7%左右;刚竹属占世界该属种数的33%,为全国该属种数的50%。以上五属有许多竹种分布中心在福建。
1.3 遗传多样性丰富
遗传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各种遗传物种和信息,包括显著不同的种群间和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亦称基因多样性。种内多样性是物种以上各水平多样性的重要来源。根据现有的资料,福建目前已知的19属150多种竹子中,就有34个变种、15个变型,可以说其中包含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
1.4 经济物种异常丰富
根据1997年8月至1998年5月省林业厅组织的调查表明,福建省除毛竹以外的经济竹种达15属123种,其中丛生竹4属29种,散生竹11属94种。主要经济竹种超过50种的有龙岩、南平、三明、宁德4个地市,以龙岩72种居全省之首。
1.5 竹类植物的特有性高
福建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许多特有的竹类植物。据资料记载和调查统计,福建目前有36个特有竹种、6个特有的变种,特有种、变种占全省竹子种类的21%。
2、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分布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包括水平地带分布和垂直梯度分布两方面。竹类植物主要是通过无性
8
繁殖的方式实现种群数量的增长,因而空间分布格局属于集群分布。
2.1 福建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的水平地带分布
一般竹类植物随着地理纬度的北移,丛生竹的多样性是递减的,而散生竹则随着地理位置向沿海推移而递减。按照《福建森林》的划分,福建竹类的分布可划分为3大区,即:
2.1.1 南亚热带低丘平原丛生竹林区:本区森林植被属于沿海丘陵平原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区,丛生竹多,散生竹少。丛生竹主要有剌竹属、慈竹属、单竹属、牡竹属等,多分布于平源、丘陵。散生竹主要有刚竹属,多分布于中高丘、低山和中山带。而以剌竹属为最多,面积最大,主要是青皮竹的变种,如黄竹、崖洲竹等。
2.1.2 中亚热带山地散生--丛生竹林区:本区森林植被属于闽中山地丘陵栲类细柄阿丁枫林区,是丛生竹类向散生竹类过渡的地带。丛生竹类多分布于河谷、平原和丘陵;散生竹类、混生竹类多分布于山地。竹种种类较多,丛生竹类有剌竹属;混生竹类有苦竹属、箬竹属、青篱竹属(Arundinaria Michaux);散生竹类有刚竹属、方竹属等。
2.1.3 中亚热带山地散生竹林区:本区属于闽北山地苦槠木荷林、半常绿栎类阔叶林区。丛生竹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仅有剌竹属的少数种,分布于山谷、盆地;散生竹类主要有刚竹属、大节竹属等,从山谷、盆地至中山均有分布。
2.2 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垂直梯度分布
福建竹林的水平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同时在各水平分布区内的不同海拔高度也表现出明较显的变化。一般而言,丛生竹只分布在南亚热带区的低丘平原,少数耐寒物种可
9
分布到高丘甚至到800米左右的中、低山;散生竹则分布较广,一般从平原到高山均有分布,但由于各竹种在海拔梯度分布上有各自的适应范围。所以,总的趋势是随着海拔高度的递增,竹种的生物多样性则呈递减的趋势。其中,散生竹的生物多样性在海拔100-800米的丘陵、低山带最为丰富,在此区域之外,则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或减少而递减。如:武夷山下部有少量丛生竹分布,如凤凰竹、青皮竹类;中下部主要是毛竹、桂竹、唐竹,大节竹属等散生竹类;中上部为苦竹属、箬竹属、赤竹属(Sasa);上部是散生竹类,如玉山竹属(Yushania)、箭竹属(Fargesia)。从目前的资料上看,福建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垂直分布最丰富的是海拔100-800米的丘陵、低山地带;其次是低丘、平原地带;第三是800以上的中山带;最少的是高山带,只有少数几种。
3、福建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3.1 经营品种高度集中和单调化,经营方式掠夺式。由于对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认识不足,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我省列入人工经营目标和管理对象的只有毛竹一个竹种,而将其它许多有价值的竹种均做为“杂竹”对待,只取不予,进行掠夺式开发,任其自生自灭,甚将其视为荒山植被,在造林绿化林地准备时予以灭除,导致建国以来,毛竹林面积、蓄积不断扩大,而许多中小径竹面积、蓄积则急剧锐减,有的甚至已到了濒危的程度。因此,目前已有酸竹属的粉酸竹、黄甜竹、福建酸竹,短穗竹属的短穗竹,寒竹属的武夷方竹,大明竹属的三明苦竹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这种状况虽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种间繁育能力、栽培技术和外部投入的差异等原因,除绿竹、麻竹、台湾桂竹和黄甜竹等少数几个竹种得到有限的发展外,其它竹种面积、蓄积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存在丧失的威胁。
3.2 生境的破坏和变迁。由于我省天然林的砍伐和造林树种单一化、针叶化、纯林化及采取炼山等落后的营林手段,许多适合竹类植物生长的环境被破坏,生物链断裂,导致许
10
多竹种病虫害严重,生长衰弱,种群退化缩减,有的竹种甚至发生了大面积的开花、死亡现象,如:分布在闽东北的福建酸竹林、肿节少穗竹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曾连续发生大面积开花,导致其分布面积和种群数量锐减。
3.3 外部广谱性物种的侵入。由于马尾松等针叶树和毛竹的侵入,引起一些竹种群落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部分适应性差、竞争力弱的竹种的分布地逐渐被侵占面积缩小。如:酸竹属、大明竹属、方竹属、茶秆竹属的一些竹种。
4 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
生物多样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具有整体性、地域差异性和动态性等共同特征。20世纪80年代,当生物多样性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提出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日益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其核心是将保护同当地社区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竹业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主题在竹业领域的具体化。如何保护、利用好竹类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来为竹业和农村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应当成为新世纪竹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4.1 福建竹类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为竹业的可持续发展,贮备了丰富的种质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竹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竹业开发必须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开发。对现有广泛分布的中小径竹,不能再做为荒山植被对待,而应将其做为一种潜在资源加以保护。对数量已十分稀少的竹种,应因地制宜、积极保护,采取措施,进行就地保护或迁地保护,并积极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繁殖栽培,如划定保护小区、建立竹种园等。同时,根据物种的“面积效应”,即物种数量随该物种分布“岛屿”面积的增加而增加的原理,应适当控制甚至减少毛竹林的面积,继续加大投入,努力扩大其他经济竹种、林种的面积,进一步改善福建竹林培植业的竹种、林种结构,才能创造更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11
4.2 依据竹类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和分布规律进行竹种、林种结构调整,做到适地适竹,建立起适合市场需求,符合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的合理竹种、林种结构,建立有福建特色的高效竹林培植业模式,是最便捷、最经济的途径。
4.3 要做到保护和开发协调发展,应当积极宣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作用和知识,提高广大竹农和管理干部的认识。
4.4 加强中小径竹特别是优良稀有竹种的栽培、加工利用等技术的科学研究,大力推广已成熟的科技成果,为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4.5 自然保护区应本着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将中小径竹的培植和开发利用纳入社区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扶持,适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编,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教育,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
2.林鹏主编,福建植被,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3.章浩白主编,福建森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年5月版
4.周芳纯著,竹林培育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5.朱石麟等,中国竹类植物图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年9月版
12
6.黄克福主编,福建主要经济竹种,福建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教材编委会1992年编
7.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编,自然保护区巡护管理,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
8.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编,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