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2010级 班 学号: 姓名:
一 、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开拓者家族;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女性文学;随想录;探索戏剧;归来诗人;朦胧诗派;第三代诗;学者散文;
1.伤痕文学: 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2.反思文学: 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3.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一样,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从1979年开始,持续至1984年前后,特指这个时期反映城乡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文学创作。
《乔厂长上任记》之后,由其所建立起来的改革文学的写作\"理念\",就一直活跃在各个描写城市改革的文学作品中,最终导致了改革文学模式化、概念化的通病。对这个\"理念\"有所突破的是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4.开拓者家族: 以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的一系列反映工业战线改革生活的中短篇小说,主要包括《开拓者》《人事厂长》《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这些作品塑造了一批锐意改革、具有进攻型性格的新人形象,形成了一个开拓者家族,其成员上至厂长、公司经理、局以及省级的领导干部,下至班组长、车间主任、工程师、技术员和普通工人,其中乔光朴、霍大道(《机电局长的一天》)车蓬宽(《开拓者》)高盛伍(《人事厂长》)应丰(《狼酒》)解净(《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都栩栩如生,堪称典型。
5.寻根文学:1984年以后,一大批年轻作家加盟,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且在理论上正式提出\"文学寻根\"的主张,寻根文学的大潮终于形成,并在1985年间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寻根文学,旨在\"文学寻根\",是指一批作家们从历史反思向文化反思进发,从而创作出的一批寻找民族文化的生命之根和病态之根,以播扬传统文化、消除民族劣根性对社会进步的影响,重铸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结
1
构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富于代表性的有:李杭育的颇得吴越文化神韵的\"葛川江\"系列小说,贾平凹的富有浓厚秦汉文化色彩的\"商州\"系列小说,张承志的独具\"草原文化\"特征的系列小说,韩少功的体现楚文化意蕴的《归去来》、《蓝盖子》、《爸爸爸》,郑义的具有晋文化特点的《老井》、《远村》,阿城的表现历史文化精神的《棋王》、《树王》、《孩子王》,冯骥才的深得津门文化精髓的《三寸金莲》、《神鞭》,以及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6.先锋文学: 先锋文学通常是指在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试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北村等人。
7.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是指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前期出现的一种创作现象,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傻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性的作家与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刘恒的《狗日的粮食》等,经《钟山》等刊物的有意倡导后,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思潮。新写实文学之“新”,就在于它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以及由此引发的真实观、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臵的非典型化原则、叙述视角与叙述方式的诸多变化。当然,新写实小说从整体精神看,还是属于现实主义这个大的范畴。
8.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是指女性作家立足于女性的观点、态度,采用女性的话语、措辞对女性的历史状况、现实处境和生活经验进行探索、研究、描写,这是以创作主体的性别为依据的。被历史遮掩的女性文学创作,是在对文化中男权意识的揭露中彰显的,是在对文化中男权意识的发现中体认的。女性文学的主要意义就是力图改变过去文学中存在的对妇女的歧视与偏见,改变传统的性别文化观念,对既成的传统审美标准进行批判,建立一个全新的包容女性和男性文化经验,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缺少了对男权意识批判的力度和揭示的深度,同样会影响女性文学创作,因而一个文本是不是女性文学,看它是否和男权意识相对的女性意识相联系。进入90年代后,在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与文学创作实践等诸多因素作用下,在中国也形成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女性文学思潮,出现了一批作家与作品,如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海男的《女人传》等。
9.随想录: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随想录》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后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
10.探索戏剧: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诞生了一大批以艺术探索为旗臶的剧作,它们被统称为“探索戏剧”,前后持续十年之久,有人称之为“中国话剧的革新运动”。
11.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之后,由于政治后者其他原因而辍笔的一批诗人重返诗坛。他们被成为“归来诗人”或“复出诗人”。包括艾青、公刘、流沙河、白桦、林稀等,还包括“七月诗派”的诗人胡风、绿原、罗洛等其中还包括一批
2
受西方现代派诗歌影响的诗人,主要活跃四十年代,后来被称为“中国新诗”或称“九月诗派”的诗人辛笛、陈敬容、郑敏等等。这些诗人重返诗坛之后纷纷把自己由于生活道路的坎坷、曲折所获得的人生感受,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艺术个性和艺术独创性的重新肯定和追求方面,他们的诗歌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个人色彩加强,情感因素趋于复杂,诗歌风格也由单调、明朗转向深沉、凝重。
12.朦胧诗派: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13.第三代诗:第三代诗歌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所谓“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14.学者散文: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出现一种被人称为“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的形态。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学者散文”的出现,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的趋向。 二、简答:
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主要有哪些观点?
答:目前中国学界关于现当代文学的分期主要是一种\"两分法\有这样两种观点,一种是传统的,主张以1949年为界将现当代文学分为两段;另一种是近年提出的,主张将新中国27年文学与新时期文学分开,而与现代文学并为一处。 2、《芙蓉镇》如何体现出“伤痕”和“反思”文学的特色?
答:古华的《芙蓉镇》以“芙蓉仙子”胡玉音的故事为主线,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痕。小说中对于“文革”的这些细致描写也反映了政治反思的风格,事件虽仅限于芙蓉镇,却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是对文革整个社会事件的深刻反思 3、先锋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3
4、概述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答: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 5 分)
5、朦胧诗在诗学与诗美上与传统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和创新?
答:作为新思潮的朦胧诗,它以迥异于传统的现代诗歌艺术,打破了1949 年以后诗歌创作逐渐形成的自我封闭的艺术僵局,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征。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等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的作品尽管在个体风格上不尽相同,但在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上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特征。他们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对现实的理性思索和自我心灵的反思寻觅中,塑造了一代人整体自我形象:觉醒、独立、思考、追求。他们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带有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和强烈的精英意识,在迷惘感伤的诗情中,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诗学主题。在诗歌创作艺术上,朦胧诗人摒弃了当代诗歌的直白、滥情的统一模式。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在意象的凝聚组合和时空转换中,将深挚而多层次的情感寓于象征的暗示之中,从而创造出繁复的意象群落和以象征为中心的表现模式,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同时注重对直觉印象的捕捉,以情感逻辑代替事物的客观逻辑,以主观真实代替客观现实,使诗歌深具现代主义的色彩。
6、历届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有哪些?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82年)获奖名单: 1、姚雪垠:《李自成》 2、古华:《芙蓉镇》 3、魏巍:《东方》 4、莫应丰:《将军吟》
5、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6、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1985年)获奖名单: 1、刘心武:《钟鼓楼》 2、张洁:《沉重的翅膀》 3、李准:《黄河东流去》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88年)获奖名单: 1、路遥:《平凡的世界》 2、凌力:《少年天子》 3、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4
4、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5、孙力 余小惠:《都市风流》 荣誉奖
1、肖克:《浴血罗霄》 2、徐兴业:《金瓯缺》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4年)获奖名单: 1、陈忠实:《白鹿原》 2、刘斯奋:《白门柳》 3、刘玉明:《骚动之秋》 4、王火:《战争和人》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0年)获奖名单: 1、阿来:《尘埃落定》 2、王安忆:《长恨歌》 3、张平:《抉择》
4、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获奖名单: 1、熊召政:《张居正》 2、张洁:《无字》
3、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4、柳建伟:《英雄时代》 5、宗璞:《东藏记》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获奖名单: 1.麦加《暗算》 2.贾平凹《秦腔》
3.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4.周大新《湖光山色》 三、论述:
1、结合韩少功的《爸爸爸》和阿城的《棋王》分析寻根文学的创作特色。
答:寻根文学旨在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寻找文学的根,从而重铸和镀亮民族自我形象,达成人文价值系统的重建。在寻根文学的内部,寻根作家们的创作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他们或者是对民族传统文化持一种肯定态度,并且努力发掘和张扬其所认为的传统文化中好的一面;或者是对民族传统文化持一种断然批判态度,努力揭示并批判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劣根性。前者以阿城的《棋王》为代表,张扬所谓的道家精神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境界;后者则以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为代表,表达 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凝滞、愚昧和丑陋的批判。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作品通过一个山寨的衰微,反思全民族发展的途径。作品在进行民族自审方面,外化了人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丙崽的形象是民族劣根象征体。而革新者在“离经叛道”上都失败了,比如丙崽娘带来的些许文明的消失,及至后来她本人也杳无音信;仁宝想按照山外的风习搞些改革,得到的却是其父响亮的耳光。这些,都深刻地表现了民族自审、文化反思的主题。作品里面具有
5
深厚的象征意义,如丙崽代表野蛮、愚昧,裁缝仲满是固有传统的象征,丙崽娘的变化正是文明的种子被同化的标志,仁宝似乎象征着改革的力量。所以“寻根文学”它是在对民族文化的审视,挖掘病根、批评国民劣根性,和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棋王》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在艺术上具有着鲜明的特色。 首先,作品的取材角度新颖不落俗套。作为一篇“知青”题材的小说,《棋王》没有像其他同类作品那样极力渲染上山下乡给“知青”们带来的苦难和悲欢,而是描写了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知识青年王一生的故事。他既不把上山下乡视为畏途,也不把它看成是一种壮举,而是以“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的大官态度,平静地对待即将发生的一切。在描写人物形象时,也努力避免描写知青们过“劳动关”、“生活关”、“恋爱关”、“回城关”的俗套,从“吃饭”和“下棋”两个方面入手,来展现人物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其次,在结构上,采取了从头说起自然结尾的传统方法,以平和的情绪基调全神贯注地讲述故事。既注意情节的单一、纯净,不追求情节的波澜起伏、曲折多变,又注意以完整的情绪线索照应情节的发展,而使作品始终保持一种与内容相一致的情绪基调,以一种宁思、彻悟的心态,寓动于静,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作品还借鉴了我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使文字简洁有力、精炼朴实,充分体现出民族化的特色。在描写上,多使用平淡无华的白描,而极少用修饰语;多采用外部动作的细致刻画,而很少使用人物内心情感宣泄的手法;语言则大多有干干净净的主语、谓语、宾语构成,没有形容词的渗透和杂糅,表面上看似“粗俗”、“笨拙”,实则极为传神。
2、选择你读过的一部新时期的长篇小说作品,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看法。 答:贾平凹的《秦腔》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如何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当代乡村变革的脉象,传统民间文化的挽歌!《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笔触,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中国农村20年历史。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