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质量检测(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质量检测(含答案)

2022-11-10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第 Ⅰ卷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 (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凛冽(lǐng) 要塞(sài) 轻盈(yínɡ) 锐不可当(dǎng) ....B.颁发(bān) 仲裁(zhòng) 履行(lǚ) 屏息敛声(liǎn) ....C.悄然(qiāo) 翘首(qiáo) 湛蓝(zhàn) 摧枯拉朽(xiǔ) ....D.凌波(lín) 镌刻(juān) 督战(dū) 一丝不苟(gǒu)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B )

A. 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B.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急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C. 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D.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军乐团奏响《检阅进行曲》,万众瞩目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 ....B.舆论的力量就像排山倒海一般,令人无法抵挡。 ....

C.中国人每年“舌尖上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D.一位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喜冲冲跑去银行汇钱,却在见到银行前一道防诈骗横幅后如梦..初醒。 ...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B.在即将到来的运动会上,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充分发扬自身水平,取得优异成绩。 C.随着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出现在街头巷尾,乱停乱放、直接骑回家甚至恶意破坏等诸多不文明现象也层出不穷。

D.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用干支纪年或计算岁数时,六十组干支字轮一周叫一个甲子,为60年。

D.“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语出清施闰章《钱塘观潮》,原文为“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6、选择一组正确的词语填入句中的横线上( D ) (1)我军前锋,业已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 诺贝尔奖金。

(3)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他 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 (4)阻拦索安全检查员手持专业工具, 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验。 A.切断 设立 镇定自若 一丝不苟 B.隔断 建立 亭亭玉立 兢兢业业 C.隔断 建立 从容不迫 无微不至 D.切断 设立 从容不迫 一丝不苟

7、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中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 B )

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至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 ;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 ⑴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⑵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⑶悄无声息的暗示眼神 ⑷不停的絮絮叨叨 A.⑵⑷⑴⑶ B.⑴⑵⑶⑷ C.⑶⑵⑴⑷ D.⑴⑶⑷⑵ 8、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比喻)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代、夸张)

C.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夸张、拟人)

D.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比喻、拟人)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9. 、默写古诗文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者下句。(任选两句默写,如三句都写,按前两句给分)(2分)

①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野望》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 ③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请默写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舒翼

⑴单位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有玉兰、海棠、碧桃、榆叶梅……每当春天到来,花开之时,树下、花边总少不了赏花者。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想来,春天里那些盛大的花事,无疑是最美的四月天里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⑵不过,于我而言,眼前的此般花景再美,却不及记忆里的“那一朵”亲切。因为,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⑶说起来,这种花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广泛地种植于祖国大地上,每到春天,花开之处,仿佛一片金黄色的海洋。那满世界的金黄,浓得化不开的金黄,让人震撼,难以忘记。天南海北的人们,不远千里赶赴一处处花海,只为陶醉于那一望无际的灿烂的金黄。这种花,就是油菜花。

⑷我对油菜花再熟悉不过了。我的故乡坐落在苏中平原上,属于里下河水乡,水网密集,油菜花随处可见,田间、路边、河坡上……经常能看见这种极其普通的花儿。小时候,每天放学后,爸爸骑着自行车接我回家,路边的一侧是一条小河,河坡上开满了油菜花。爸爸每次骑到这里时,就会停下来,沿着河坡往下走,采上一朵油菜花,然后递给我。回到家中,我们将采来的这朵油菜花插在装了水的瓶子里,屋子立刻就靓丽了不少。记忆里,童年的每个春天,眼前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灿烂盛开,家中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美丽装扮。

⑸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因为在我心中,大概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菜花,油菜花承载着我对于苏中水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油菜花的特殊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

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

⑹即便你从来没有亲眼见过油菜花,亲身置身过油菜花海中,光从那些图片里,你也可以发现,油菜花的遍野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处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埂之上,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这些,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

⑺这也难怪,油菜花本来就是长在乡间田头的。油菜花说到底并不是观赏性的花,而只是有着很强实用价值的农作物油菜的花。那些大面积种植的油菜,不仅可以用来食用,长出的菜籽更是极好的榨油原料。清代乾隆皇帝就有诗赞油菜花:“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所以,油菜花在本质上便是属于故乡、属于乡土的。

⑻如果说有些花天生只可欣赏的话,那么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烟火气。【A】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

⑼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长成了一片明媚与灿烂。里下河水乡的那片油菜花,总会让我想到,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那个活泼直率的小英子,还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柳堡的故事”里那淳朴可爱的二妹子。这些故乡的他(她)们身上,有着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美,乡土中国的美。可惜的是,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太熟悉、太常见,以至于熟视无睹,往往只有在身处异乡之后,再回望他们时,才会越发感觉到这种美好。

⑽如果每一种花都有“花语”,我想,油菜花的花语就是——故乡。记得某一年去往某地,在一个镇子上采访,不经意间,经过一家屋后,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大片油菜花。【B】置身花中,花入心田,一刹那,花站成了我,我跪成了花,天地间只剩一片灿烂的金黄。那一刻,我真的以为,自己是身在故乡。

(2017年04月20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

10、文章第⑴段有何作用?(2分)

引起下文,用“盛大的花事”引出记忆中的油菜花;用花事之盛大,风景之绚丽衬托出油菜花在我记忆中的重要地位。

11、赏析文中【A】【B】划线句子。(4分)

⑴将油菜花和那些需要精心栽培、呵护的花对比,表现了油菜花沾满生活的烟火气;运用

排比的修辞手法,由日常生活写到生命传承,表现了油菜花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 ⑵综合运用对偶、拟人、顶针等修辞手法,(或使用“入”“站”“跪”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与油菜花融为一体的情境,表达了我对油菜花无比的热爱之情。 12、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有它的地方,叫故乡”。(4分)

故乡盛产油菜花,油菜花承载着我对苏中水乡和童年的美好回忆;油菜花的特殊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

五、作文(60分)

13.请以“____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先选择一个合适的词语补全题目,如读书、宽容、奋斗等。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B卷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卷Ⅱ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4、 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 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15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分)

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象记 [明]林璐①

黔中人昔为余言,守土者②以期贡象,必入山告语之曰:“朝廷诏汝备③禁卫,将授官

于汝。”象俯贴足,如许诺状,即驯而行,无能捕捉也。

思陵④时,将贡象,先期语之,一象许诺;会明亡,不果进。皇朝定鼎,征贡象,象数头诺而来前。一象呼之不至,迟数日,翩然来取其牝⑤,盖山中偶也;候已竟去。守土者廉⑥知其期又当来,乃先期语之曰:“今天子神圣,薄海⑦内外知天命有归,带甲者率先以军降,守土者次第以城降。汝异类,敢抗天子不赴耶?”至期来,竟复去。守土者异之,设大炮于衢,语之曰:“汝爱妻,数数⑧来,汝再逸去,当死炮下!”象闻之,徐行伏炮台下,若待以举炮者。

呜呼,异矣!夫人未有不爱其妻者,爱妻并爱吾身,谁能以其所爱,易其所至爱?而今见之于一象!

(选自《虞初新志》,[清]张潮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有删节)

[注]①林璐:字玉逵,号鹿庵,明末儒生,明亡后终身不仕。②守土者:地方官员。⑤备:充任。④思陵:即明思宗,明朝最后一个皇帝。⑤牝(pìn):雌性的。⑥廉:查访。⑦薄海:泛指海内外广大地区。⑧数数(sù):数,通“速”,快。 1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将授官于汝 汝:你 .B.会明亡 会:恰逢 .C.候已竟去 去:离开 .D. 守士者异之 异:奇怪 .16、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迟数日,翩然来取其牝,盖山中偶也。

(2)夫人未有不爱其妻者,爱妻并爱吾身,谁能以其所爱,易其所至爱? 17. 文中的象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15.D

16. (1)过了几天,它却又轻快地来见一头雌象,原来是它山里的妻子。

(2)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妻子的,爱妻子并且爱自己,谁能用他所爱的,交换他所至爱的呢? 17、示例:能听从人的要求;能主动寻妻;在大炮前不惧身死;忠于旧朝,不改其心。 【解析】 翻译:

贵州人以前对我说,地方官员希望能进贡大象,一定要进山告诉大象说:“朝廷下命令让你

们充任禁卫,将授予你们官职。”大象(听后)俯下身子贴到脚处,好像答应的样子,于是便温顺同行,(官员便)不用去捕捉。

明思宗时,又将要进贡大象,(地方官员)还是像先前那样告诉大象,一头大象答应了。恰逢明朝灭亡,没有能进贡大象。清朝建都,征召大象,数头大象纷纷答应前来。有一头大象抗命不来。过了几天,它却又轻快地来见一头雌象,原来是它山里的妻子。问候(妻子)之后竟然离开。地方官员经过查访,知道它在一定的时期应当还会来,就事先告诉它说:“如今天子尊贵,四境内外都遵循上天的意志而来,兵将率先带领军队投降,地方官员也依次奉城投降。你是异类吗?竟敢抗命不来?”(那头大象)在约定好的时间果然前来,但竟然又要离开。地方官员对此感到诧异,在路上架设大炮,对大象说:“你如果爱你的妻子,就快快回来,如若再次逃走,就让你死在大炮之下!”那头大象听后,慢慢走到大炮下,俯下身子,好像在等着发射大炮的人。

唉,真是奇怪呀!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妻子的,爱妻子并且爱自己,谁能用他所爱的,交换他所至爱的呢?如今却看到这样的一头象!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18.(一)名著阅读(4分)

(2分)(1)“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的他走上前来,

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物是 周恩来 。

(2分)“乐观、豁达、勇敢、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这是斯诺对 彭德怀 的印象。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

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湾。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作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10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19.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6分)

①“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②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19.【答案】①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干已给出解题方向——反映人物心理。结合语境得出,“我就不信”言外之意是强调桑伯很有信心,“城里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读出桑伯对组合

家具的鄙视之情。作者以这一心理描写来表现对桑伯手艺的赞叹之情。 ②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答案】②桑伯对自己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失落和痛心。

【解析】本题考查从人物心理角度分析人物形象。联系语境,“痴迷”一词读出桑伯对自己手艺的喜爱和不舍,“泪水溢出眼眶”,结合(11)段描写桑伯“一连几天胸闷、喘气”“一切正常”读出对木匠手艺没落的痛心,以及失落之感。

20.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4分) 【答案】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迎,所以不肯“接班”;因为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全文理解内容的能力。分析时,要联系上下文来看,桑果不肯“接班”,文章第⑤段交代,“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片家具店”,读出桑果对木工手艺不感兴趣,“经营的家具都是些新潮样式的”,读出他对传统手工艺看不上,觉得传统手工艺不受市场欢迎;“苦苦请求”读出桑果深深懂得父亲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父亲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推测是因为第(11)段桑伯回到家的一系列表现,和第(13)段陶子树家的二小子嫌桑伯做的木工活太老套,桑伯一时想不开而做这样的决定。是情绪的发泄,因此桑果“苦苦请求”。

21.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4分)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答案】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动作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渗”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的把握。要求是“分析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语言特点如“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是叠词,句式整齐,表现桑伯雕花技艺高超,技术娴熟,“如”“似”“宛如”是比喻词,把雕花动作的“柔”比喻为“抚儿头发”把雕花动作的“刚”比喻成 “快刀斩麻”,同时形成对比,又把“小小的雕刀”比喻成“游动的泥鳅”,生动表现桑伯雕花的动作游刃有余;“渗”字突出桑伯雕花时忘记周围一切的状态。 22.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本题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下面答案供参考。

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需统观全文,作者塑造桑伯这个人物,桑伯手艺高超,文章结尾却说檀木靠椅是他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可见他没再从事木工活,引出人们对传统手艺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文章第(13)段,记叙陶家二小子“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程买了套组合式的”,引起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前途和价值的思考;第⑧段对陶子树的语言描写,理发活不多,不见补锅匠影,箍桶匠把担子扔进苕溪,和结尾“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23.学校开展“保护环境一一从垃圾分类开始”主题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相关材料。

(11分)

【材料一】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垃圾分类标准不够具体,分类回收的拉圾桶也不统一,“混装”“混运”现象严重,导致终端处理成本大大增加。而且垃圾终端处理多为就近填埋,这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还会严重污楽土地及水源。

【材料二】)下图是初三(8)班同学绘制的“生活拉圾分类处理流程图”。

【材料三】许多国家在垃圾处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如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资源复原法》《固体废弃物处置法》等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日本在各个学段均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每年都会组织小学阶段的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英国每个家庭都有三个颜色不同的垃圾桶,环卫部门的垃圾车也相应分成三种颜色,回收垃圾时三辆车同时工作。 (1)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我国目前垃扱处理方式带来的弊端。(4分)

(2)请介绍材料二中的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4分)

(3)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谈谈国外在垃圾处理方面给予我们哪些启示。(4分)

答案解析:(1)增加垃圾处理成本;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地以及水源

(2)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其中其中对餐厨垃圾可做资源化处理,用于“供热或发电”或“堆肥回用”,大件垃圾回收后再利用;其他垃圾通过转运站集中处理。

(3)加强立法与监管;及早进行环保教育并纳入课程;进行分类投放和回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