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逃课现象探析

大学生逃课现象探析

2023-07-0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逃课现象探析

作者:易亮 周守珍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4期

摘 要: 逃课行为可以分为“隐性逃课”和“显性逃课”。文章详细介绍了大学生的逃课现状及特点,并从学生自身、教师、学校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并提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业规划、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观点,以及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学校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互统一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隐性逃课 显性逃课 学业规划 教学模式 教学管理 一、逃课概念

人们一般所说的“逃课”多是认为学生没有按时到课堂上课,有时也称为“翘课”。事实上,“逃课”可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两个概念。

对于“显性逃课”概念,前苏联心理学家季亚钦科曾这样定义: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去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1]。周琦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一文中,提出了“隐性逃课”这一概念。他定义“隐性逃课”为:学生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从不听老师讲课,或只顾自学其他知识(如英语、计算机等)。

从季亚钦科和周琦两人的定义分析,可以看出“显性逃课”强调的是学生不到教室上课的旷课行为,“隐性逃课”强调的是学生到教室上课却在上课时做与上课学习无关的活动。本文将“显性逃课”定义为:学生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因非正当理由而旷课的行为,也就是直接翘课行为。“隐性逃课”是相对于“显性逃课”提出来的,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但在课堂上自己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如睡觉、复习其他科目、看课外书、玩手机游戏、听歌、聊天等行为。 二、大学生逃课现状

2011年12月16版的《光明日报》中有数据显示,“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已成为大学生的逃课有潜规则,专业课、小班课逃课比例相对较低,逃课学生通常不会超过总人数的10%,而公共课和选修课,逃课学生比例达30%,甚至达50%。可见,大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上逃课情况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大学生逃课还有以下特点。 (一)逃课率随年级增长有升高趋势。

本科生大一逃课率为12.4%,大二为24.3%,大三为50.5%;专科生逃课率大一为21.3%,大二为35.2%,大三为53.8%[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男生逃课现象比女生严重。

从一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到,16%的男生经常逃课,70%的男生偶尔逃课,没有逃过课的男生只占14%;而经常性逃课的女生只有4%,有逃课经历的占67%,女生中只有33%没有逃过课[3]。

(三)学生逃课率与教师学历、职称、年龄有关。

在学历方面,硕士学历的教师所授的逃课率最低为24.2%;在职称方面,讲师与副教授职称授课的逃课率较低,助教与教授的授课的逃课率分别为28.8%和22.1%;在年龄方面,中年教师(45岁以下)的逃课率较低,55岁以上的教师逃课率达到44.7%[2]。 (四)隐性逃课现象越发严重。

在某高校进行的一项隐性逃课调查中,300名被试中有过隐性逃课经历的学生占总数的92.7%,而从未有过隐性逃课经历的学生仅占总数的7.3%[4]。同样的还有另一项隐性逃课调查中有近90%的学生上课进行隐性逃课(蔡莺,2011)。这些数据都说明隐性逃课现象在课堂中已经非常严重。

三、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方面。

1.认知因素。在和一些学生交谈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专业,但是又没有办法转专业,于是采取逃避行为或抵抗态度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具体表现在上课时通过玩手机游戏、听歌、聊天等混时间,或者自学自己喜欢的科目(英语、计算机、证书等)。还有的女生认为自己上大学并不是来学好知识后去就业,而是来大学交朋友、拿个毕业证和学位证,然后结婚成家。还有的学生则认为大学毕业后自己的专业不好找工作,于是学习自己认为好就业的专业、技能,甚至开始创业经商。同时,抱有“60分万岁”、“考前背一背就能过”心态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2.意志不够坚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也是这样。有些学生刚来大学就信誓旦旦说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考研、拿奖学金等,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热情没有了,不能忍受理论知识的单调乏味,抵制不了吃喝玩乐的诱惑等。除此之外,上课时身边的学生在进行“隐性逃课”,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导致学生效仿进行“隐性逃课”[5]。

3.适应能力差。在初高中,学习计划和任务老师已经安排好了,生活物质父母也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言行举止学校和老师也一再强调和监督。而在大学学习时间上,一切靠自己安排和规划,大学上课次数相对高中少,自由时间多,于是开始翘课去上网、谈恋爱、睡觉。学习方式上,没有了老师父母的监督,学习知识靠自己课后去补充。生活方式上,没有人在乎你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个人卫生、个人喜好,可以放纵自己来弥补高中的艰苦生活。学生不能适应大学里自由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再加上意志力不够坚定,极容易出现逃课现象。 (二)教师因素。

1.教学方式。在和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学生反映教师上课时只按照课件内容上课,几乎不怎么使用教材,于是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课件之后就不再去上课或上课做其他事情。还有学生指出,老师上课很少将理论结合实践,对理论知识生搬硬套,课堂气氛沉重,没有师生互动。另外,一些年轻老师点名次数多于年纪大的老师,于是在年轻老师的课堂出勤率高于年纪大的老师课堂。

2.教学内容。学生渴望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它的实用价值。但在教学中,老师给学生的知识拓展得不够,不能结合现实社会来体现所讲知识的作用。学生看不到知识的价值和作用,自然认为所学的在将来工作或生活中是无用的,也就不会认真上课学习。

3.师生关系。大学教师上完课后不会过多停留在教室,也不会像高中老师主动关心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某些学生看来,老师没有亲和力,再加上课堂中少有师生互动,自己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和反映,上课做无关的事甚至逃课。 (三)学校因素。

1.课程设置。学生会在不同性质的课程表现出不同的逃课率,原因之一就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会人为选修课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多大联系,只是为了拿到足够学分才选的。有学生强调,在专业必修课中也会出现与专业联系不大的课程。另外,在专业课的核心课程课时安排得不够,学生不得不在其他课上学习核心课的知识。

2.课堂管理制度。学校为了遏制学生翘课行为,采用了班级考勤和老师点名的方法,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隐性逃课”现象愈发普遍,学生虽然身在教室,但心却不在课堂之中。

3.考试制度。在大多数学校中,学校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测是在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间一般没有其他考试,而这些考试,除了对理工科的学生会考查动手操作能力外,所考查的多是理论知识,因此,学生才有了“临时抱佛脚”、平时看心情上课的态度。 四、措施和建议

(一)深入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好学业规划。

许多大学生刚进入大学会出现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适应问题,辅导员应该时时了解学生的心态,及时对学生产生的不适应行为和情绪进行开导教育,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贫富差距、失败挫折,必要时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心理疏导讲座和团体辅导。同时还要加强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组织纪律、法律意识、集体意识教育,使之自觉遵守学校班级规定,远离黄赌毒,抵制参与非法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培养课外兴趣。

随着环境的改变,学生也要改变自己教条式的学习方式,懒散的生活态度,狭隘的人际关系,培养独立自主、务实创新、坚韧不拔、互帮互助的品质。对专业未来发展及就业也应全面、客观地告诉学生,及时进行学业规划指导,让学生明白专业的必要性,它的发展方向,就业岗位,找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不再让他们产生知识无用、专业不对口等观念。 (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结合。

大学生除了关心自己的专业发展外,更会关注现实社会的就业问题,教师上课时应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分析出实际工作、生活中所需要的原理,展示专业知识的发展潜力和重要性。学生不仅要掌握好课堂知识,在生活中也应处处留心,将课堂中老师所讲的理论运用于问题的解决,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学习专业知识的满足感。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大学之前,教师一直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通过和学生交谈,他们已经厌倦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风格。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过程。在讲解某些事件时,可以采取直接教学模式;分析问题或现象,采用探究学习教学模式[6]。直接教学模式有利于让学生直接掌握重点知识,而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进行师生讨论,不仅让学生参与教学,同时活跃气氛,而且会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四)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统一。

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学校应该把握当今社会的需求趋势,同时了解学生的看法,开设与时俱进的课程,增设动手操作或者社会实践的课程。课程的安排还应该随年级增长由浅入深,相互联系,注重核心课程的落实,避免课程安排与培养目标的偏离。

采用点名办法的考勤制,学校应继续实施。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新的管理制度,比如老师点名制可以恰当地换成学生上交作业的情况,也可以采用课堂点名回答问题的方式。两者都可以检测学生到课情况和知识学习程度,而上课点名还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更加简单有效。期末考试校方规定教师不能给学生划重点,防止学生考前突击学习,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同时,学习成绩应该加重平时学生上课表现分和操作实践分。 参考文献:

[1]M·N·季亚钦科.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24.

[2]毛忠良.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对策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52-15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张凤俊.高校学生逃课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3(7):33-34.

[4]张慧.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9-40.

[5]洪名勇,周薇.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文化论坛,2010(4):28-34. [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56. 项目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项目编号:2012104893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