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从整体到局部——测量控制网布设时,应按从高等级向低等级的方法布设,先布设一等网,二等网为在一 等网的基础上加密,三等网为在二等网的基础上加密,四等网为在三等网的基础上加密。 先控制后碎部——测量地物或地貌特征点三维坐标称为碎部测量,碎部测量应在控制点上安置仪器测量, 因此碎部测量之前,应先布设控制网,进行控制测量,测量出控制点的三维坐标。
2、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时,每站观测顺序是什么?
照准后视标尺黑面,直读视距,精确整平,读取标尺中丝读数; 照准后视标尺红面,读取标尺中丝读数; 照准前视标尺黑面,直读视距,精确整平,读取标尺中丝读数; 照准前视标尺红面,读取标尺中丝读数。 上述观测顺序简称为“后—后—前—前” 。
3、等高线有哪些特性?
①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相等。
② 等高线是闭合曲线,不能中断(间曲线除外),若不在同一幅图内闭合,则必定在相邻的其它图幅内 闭合。
③ 等高线只有在陡崖或悬崖处才会重合或相交。
④ 等高线经过山脊或山谷时改变方向,因此山脊线与山谷线应和改变方向处的等高线的切线垂直相 交。
⑤ 在同一幅地形图内的基本等高距相同,等高线平距大表示地面坡度小;等高线平距小则表示地面 坡度大;平距相等则坡度相同。倾斜平面的等高线是一组间距相等且平行的直线。
4三角高程测量原理,并画图?
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如图,A、B为地面上两点,自A点观测B点的竖直角为α1.2,S0为两点间水平距离,i1为A点仪器高,i2为B点觇标高,则A、B两点间高差为:
h1.2=S0tga1.2+i1-i2
上式是假设地球表面为一平面,观测视线为直线条件推导出来的。在大地测量中,当两点距离大于300m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高差的影响。 三角高程测量,一般应进行往返观测(双向观测),它可消除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为了提高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通常采取对向观测竖直角,推求两点间高差,以减弱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
5已知高程的放样
a、地面点的高程放样
A为已知水准点,其高程为HA,B为欲标定高程的点,其设计高程为HB。现将B点的设计高程HB测设于地面。
(1)在A、B两点间安置水准仪;
(2)在A点立尺,读取后视读数a,计算B点水准尺上应有的读数b为:
b=HA+a-HB
(3)在B点上立尺,使尺紧贴木桩上下移动,直至尺上读数为b时,紧贴尺底在木桩上划一红线,此线就是欲放样的设计高程HB。
b、高程的传递
已知高程的放样
A为地面水准点,其高程已知,现欲测定基槽内水准点B的高程。
(1)在基槽边埋一吊杆,从杆端悬挂一钢尺(零端在下),尺端吊一重锤。
(2)在地面上和基槽内各安置一架水准仪,分别在A、B两点竖立水准尺,由两架水准仪同时读取水准尺和钢尺上的读数a1、b1、a2、b2;
(3)计算B点的高程为:
(4)为了保证引测B点高程的正确,应改变悬挂钢尺的位置,按上述方法重测一次,两次测得的高程较差不得大于3mm。
高程的传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