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
2021-06-08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28卷第1期 Vo1.28,No.1 西安社会科学 Xi’an Social Science 2010年2月 Feb., 2010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 李 秀 利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71O062) 摘要:全球化是个政治概念,经济概念,还是个传播学概念,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 域。政界、学界、业界对其都有较多的讨论,归纳全球化背景下传播的特点,探讨应对之策是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全球化;传播;技术 文章编号:978—7—80712—4O2~3(2O1O)O1一O84一O3 一、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 二、全球化背景下传播的特点 传播现象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也呈现出一些新的 特点,具体表现在: 1.全球化背景-V的传播与科技的发展密切相 关,技术赋予其强大的外在力量 近年来关于全球化的议题延伸到各个领域,讨 论热烈。“全球化”既是个政治概念,又是个经济概 念,还是个传播学概念。全球化这一现象的产生可 以追溯到15世纪。郑和七次下西洋、哥伦布远航美 洲,使人类终于知道彼此同住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地 球上。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协同发展, 全球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个提出“全球化”概念的是美园卡特总统时 期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他在1969年出版 的《两代人之间的美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全球化” 一技术的发展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提供了必要 的物质条件。传播技术是开展传播的一个平台,传 播活动依赖于技术。没有技术因素,就没有人类传 播活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这样一个不断 推进的演变过程。麦克卢汉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 扩展和延伸了人的感官和感觉,文字和印刷媒介是 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听觉能力的延伸,电 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3] 词。认为已经不需要谈论“帝国主义”,因为世界 正在向全球化社会的方向发展。解决世界冲突的外 交战略不再是“大炮外交”,而是“网络外交”。甚至 还设想,在美国国务院之外再开设一个全球事务 院。[ ]这种淡化意识形态的温和形象,其实是将美国 的社会模式和生活方式推,一至全世界。 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感觉中枢产生影响,从而影 响到人类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播的力量和能力。卫星 通信技术、跨国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新媒介 的发达和普及,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传播系统。 1980年,美国未来学研究者阿尔温・托夫勒在 《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了“全球意识”的概念。 “第三次浪潮促使那些拥有比国家利益更大的利益 它们带来的是远距离传播的信息量与质的飞跃,以 及不同国家、民族和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信息交流的 普遍化和日常化。网络信息像井喷一样把各地的动 态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了各国经济与文化的联系, 成为历史进程全球化的神经。 集团的纷纷兴起。这些集团正在形成全球主义意识 形态的基础,这种意识形态,有Wl-叫做‘全球意 识 。”[2]这种全球意识其实是国家共同体逐渐消亡, 超国家组织的建立,这些力量试图把政治权利从民 族国家转移到跨国性的机遇和组织中去。 新世纪以来,从国家制度、经济市场和文化领域 阐释全球化的讨论更是层出不穷。全球化已经渗透 技术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V传播的必要条件, 但是隐藏在其背后最直接也是最永恒的驱动力是经 济。 2.经济利益是全球化背景下传播的不竭内在驱 动力 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1)市场化的运作推动了全球化背景下传播的 收稿日期:2OO9—10—27 作者简介:李秀利(1985一),女,河南鹤壁人,陕两师范大学新闻理论硕士研究生。 ・ 84 ・ 发展。马克思说,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 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由于开拓了市场,一切国 家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民族的精神产 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而性和局限性日益成 舞台或屏幕。电视和旅游、手机和网络似乎正在缔 造一个地球村,正模糊私密与公开的界限、台前与幕 后的区别、邻近与遥远的距离。 4.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为不可能。[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把经济带到了新 的历史时期,市场成为决定和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的紧密 联系。其中充斥着各国国家或民族的矛盾、冲突、摩 擦、碰撞、妥协以及合纵连横的融合关系。在各种各 样的国际机构中,传播主体大多是以国家社会的代 表身份出现的,而媒体的传播也以服务本国利益为 宗旨。跨国新闻报道的“把关”tiK究和内容分析表 力量。一位跨国总裁说,全球化做了一件事情,那就 是把政府的权利转移给全球的消费者。正是这些消 费者,决定了我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了赢得消 费者的好感,温和的帝国主义形象出现。在经济利 益的驱使下,狼可以爱上羊。 (2)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很容易被放在一个以 经济为主导的语境中。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各家 媒体竞相争夺重大事件的独家转播权上体现得淋漓 尽致,尤其是对体育赛事的转播。美国全国广播公 司为了获得夏季奥运会的美国地区电视转播权,所 支付的费用不断上涨。1980年,为了转播莫斯科奥 运会,支付了7200万美元。但该届奥运会因苏联入 侵阿富汗而受到抵制。自1988年以来,NBC一直 是夏季奥运会电视转播权的拥有者。1995年,该公 司为了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美国地区电视转播权, 支付了8亿9千4百50-美元,而当时2008奥运会举 办地尚未确定。后又出价22亿美元,获得2010年 冬季奥运会和Z012年夏季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 3.民族国家的作用进一步削弱,世界性的市民 社会悄然而至 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已经具备了民族国家的某 些特点——拥有自己的准外交使团和高效的情报机 构,并向国际通货发展。其意识形态不是放任主义 和马克思主义,而是全球主义,因而国家主义过时 了。民族国家遭到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毁灭性打 击。 史蒂文森认为,人们通过在全球范围的市场内 购买商品的能力日益成为世界公民,此种身份更多 地意味着可以消费异国风味的食品。知名品牌和广 告是人们想像他们自己成为全球化文化的一部分, 想像他们正如何将世界主义与公民身份奇妙的结合 在一起。[ ]日益增长的移民、海外旅游和通过收看电 视进行的间接旅游,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受到外来文 化的影响和渗透。这种影响与渗透使身份认同与居 住地的联系日益减弱,多重的身份认同被培养起来。 一个世界性的市民社会姗姗而来,建立在全球 交通和通讯所造成的“缩小的世界”的认识上。正如 麦克卢汉所预测的,“经过将近一个多世纪的电子技 术时代,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延伸了我们的中枢神经 系统本身,废除了我们这个星球所能虑及的空间感 和时间感。因为电子技术所带来的压缩,地球也至 多是个村庄。”[6]这种我们称之为全球性和根基性的 世界主义的基础是当下生活中的视觉与叙述阶段, 因为当下的公共领域已经转型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共 明,西方媒体在国内政策上也许与政府有着这样那 样的分歧,但在外交政策上却与政府保持着高度的 一致,这也说明了全球化背景下传播的政治性。 另外,国家电视台播放的大部分国际新闻是以 国内的视角来选取的,这些国际新闻-[g是在国内的 框架下解读的。比如香港回归,我国媒体把回归当 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盛典,全世界华人共同庆祝中华 民族大家庭团圆的历史一陛时亥 。而英国媒体贝Ⅱ以一 种帝国主义的怀旧情绪,把它视为一个“美好时代” 的终结,称在这个“美好时代”,英国把繁荣、自由和 良好的政府管理体制“赐予”了香港。美国媒体则是 以其一贯的“世界警察”姿态把注意力集中在权力交 接过后,香港的人权和民主问题。相比之下,日本的 主要焦点不是人权问题,而是回归后香港能否继续 保持经济繁荣。这些都是从地缘的政治利益出发 的。 三、如何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 不管是否喜欢是否同意,全球化悄悄走近我们, 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在全球化背景 下进行有效的传播是政界、学界、业界探i,-t- ̄思考的 问题。 1.一体化,走融合之路 尽管各国存在显著的差异,但人性中有许多共 同的东西,比如对健康、安全、环保等各方面的需求 是超越民族差异的,又如勤劳、勇敢、真诚、善良是世 界上许多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体化策略不仅执行便 利,而且经济节省,并能发挥多种资源的整体效益。 2.本土化,尊重并利用差异 著名学者帕克认为,文化间的差异性,是全球化 背景下传播的重要前提。季羡林先生也说,文化如 果完全一样,那就用不着比较;如果完全不一样,则 无从比较;只有介乎一样与不一样之间,交流才能实 现。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西美尔认为,不同文化背 景的人之间是陌生人。人们对于陌生人、陌生文化 总会存在一种本能的怀疑和抵抗,因为不同文化背 景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民族中心主义倾向,视自 己的文化为中心,视自己的方式为合理,并以自己的 文化价值观点衡量其他,认为自己的文化优越于其 他。[ ]本土化的传播在尊重各国、各(下转第88页) ・85 ・ 信关系的形成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都需要一个长期 组织,并成为党和政府所信任和依赖的一种既合作 的过程来完成。推进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发展的 又相互制约的彼此良性互动的社会力量。而另一种 关键在于,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应当在互动和磨合中 前景是,社会团体或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范围和目标 去求公共事务管理的平衡点,逐步建立起公共事务 设置超出了政府政策期望的边界并危及到政府(尤 管理的利益共享和责任分担机制,“非政府组织有能 其是党的领导)权威,其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不但合 力承担的,政府应当放手由非政府组织来承担,非政 作和良性互动的关系难以建立和发展,而且还会在 府组织无力承担的,仍由政府来承担,非政府组织不 国家和社会之间形成某种张力甚至冲突。因此,在 能完全承担的,由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承担”。两 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关系的构建过程 者互信互助,规范运作,遵循效率兼顾公平的原则, 中,不仅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而且也需要非政府 共同促进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全面、深入地发展, 组织准确的现实定位和对政治参与的适度把握,以 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社会 及在自身管理机制方面的不断完善,唯有如此,两者 公共事务的治理水平,进而更有效地推动我国小康 才能建立真正的良性互动关系 社会的全面展开。 在研究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关系时,既 参考文献: 不能持一种乐观主义态度,一味的鼓吹理想主义者 [1][4]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M]. 所设计的乐观前景,也不能持一种悲观主义态度,只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l73—176,l97—198. 看到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风险。本文主要是 [2]王华.治理中的伙伴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J]. 提倡一种以乐观的现实主义视角来看待问题,因为 云南社会科学,2003(3). 把理想的憧憬和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使理论的 [33徐湘林.政治特性、效率误区与发展空间[J].公共管理学报. 探讨更具有指导的意义。从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 2005(3). 关系发展的趋势来看,一种较为乐观的前景是,通过 国家的法律体系和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 (责任编辑:韩慧玲) 国的社团组织逐渐发展成熟为真正意义上的非政府 (上接第85页)民族的多元和差异前提下,要善于利 景下的传播。只有端正态度,以积极的姿态来应对, 用这种差异。 才能取别人之长,为我所用,实现求同存异,达到全 3.摆脱4 ̄IN",独立发展 球化背景-F的和谐传播。 信息贫困国不仅在经济上依赖信息富有国,在 媒4"r内容的供应方面也有很强的依附性。在这种依 参考文献t 附性存在的情况下,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很难实现 [1](法)阿芒・马特拉.传播全球化思想的由来[J].国际新闻 平等。 界,2000. 依附理论是一些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 [2]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三联书店,1984. 的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它是关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没有实现现代化的一种解释。这个理论是由阿根廷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普雷维4-t-提出来的,其实质是在不平等的tLt界分工 1972. 和贸易格局中,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问存在着 [5](英)史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M].j£京 依附关系。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阻力,不是在于其 大学出版社,2006. 内部的因素,如缺少资本、企业管理技术、民主制度 [6]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四JI1人民出版社, 等,而是在于外部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 1992. 全球化不是有意而为之的过程,不是精心策划 [7][德]格奥尔格・西美尔.历史哲学的问题r-M].上海译文出 出来的,而是当代政治、文化与技术变革背景之下, 版社,2006. ~种无意识的产物,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而我们 只能顺应这种趋势,以积极的姿态来应对全球化背 (责任编辑:韩慧玲) ・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