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揭示蝗虫生物集群的奥秘

揭示蝗虫生物集群的奥秘

2020-11-22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揭示蝗虫生物集群的奥秘

作者:葛兴芳

来源:《大自然探索》2014年第11期

自然界中一些生物行为的实施往往会让人类付出很大的代价。例如,蚱蜢的一些类群在特定的环境下会变成蝗虫,这时它们由独居变成集群生活,并很快进行交配繁殖。它们肆无忌惮地采食,瞬间便可将植物的地上部分洗劫一空,仅剩光秃的地表。

你知道吗?蝗虫其实是一种触角较短的蚱蜢,属于直翅目、蝗亚目昆虫。这种蚱蜢在其蚱蜢阶段,以独居的形式存在,外形和行为与其他种群的蚱蜢类似;而在某个时期,它们的生理及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体形和大小明显变化,体色也发生较大变化,飞行距离增长。于是,它们就变成蝗虫了。

对草原和农作物而言,蚱蜢和蝗虫都是有害的。不过,蚱蜢是独居生活,孵化出的后代也是独居的蚱蜢,其危害性较小;而蚱蜢一旦变成蝗虫,它们是群居生活,孵化出的后代是群居的蝗虫,其危害性很大。自1950年开始,一场严重的蝗灾席卷马达加斯加岛。一个新的蝗虫种群在2012年又迁徙到这里。到2013年6月,蝗灾已扩散到该国一半以上的区域。2013年3月,约3000万只沙漠蝗虫袭击了埃及,并且向中东蔓延。照此下去,那里将有数百万人因蝗灾而发生饥荒。 集群刺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古至今,这种蚱蜢都一直遵循着这样的规律。是什么原因导致独居的蚱蜢变成群居的蝗虫的呢?尽管这一现象早在很久之前就被人类发现,并在《圣经》和《古兰经》中都有记载,但其成因到现在一直未有定论。

令人惊奇的是,它们头一天还是蚱蜢,第二天就变成了蝗虫,而且这种变化没有季节性规律,也不是每年都发生。人们唯一知道的是,它们似乎在某一时间不得不做出一个集体的决定。于是,就像自然界中的其他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一样,在某些地方蝗灾的出现被人们认为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

不过,在2000年,研究人员有了一个较大的突破。他们设计了一种自动录像系统来记录沙漠蝗虫的活动,他们还通过人为控制蚱蜢的种群密度,观察这是否会影响独居的蚱蜢变成群居的蝗虫。

研究人员应用这项技术进行了对比试验。一种情况是气候温暖食物充足,蚱蜢种群密度较小;另一种情况是环境恶化,蚱蜢种群密度很大。结果发现,高密度的蚱蜢会相互撞击、摩擦,甚至啃咬。研究证实,当蚱蜢开始相互撞击、啃咬时,它们便变成了蝗虫。突变而成的蝗虫的体形比蚱蜢大。蝗虫很快交配并繁育出新的蝗虫。不过,研究发现,只要人为地阻挡蚱蜢感知其种群密度的变化,并且切断它们的感知神经,就可以阻止它们发生集群行为。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呢?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当蚱蜢相互撞击、啃咬时,它们的体内会释放一种“集群的信息素”——5羟色胺,这种化学物质会影响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和生长。随着蚱蜢种群密度的增加,导致蚱蜢相互间的啃咬越来越多,导致分泌更多的5羟色胺,以更大的种群密度聚集在一起,并据此判断周围的环境,做出朝哪个方向行进的决定。这种集群方式使许多小群的蚱蜢聚集起来,而当这个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即蚱蜢的种群密度达到一定值(极限值)时,5羟色胺的释放就会导致蚱蜢向蝗虫转变。

其实,类似蝗虫的集群现象在动物界还有许多。例如,蜜蜂如何选择蜂巢,鸟群往哪里迁徙,白蚁如何建立地下宫殿,沙丁鱼如何成群地迁徙生活,肿瘤细胞如何扩散,等等。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由群体决定的,而如何解释这些现象,目前依然是谜。当然,人类、猿、大象和鲸类除外,因为较高的意识和文化阻止他(它)们这样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