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当代文学史习题

当代文学史习题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当代文学史习题

一 填空题

1 中国现代小说的正式起步以_____________为标志。

2 现代短篇小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双峰对峙”的两位作家是_____________。

3 叶绍钓的《多收了三五斗》矛盾的“农村三部曲”和叶紫的《_____________》都以“丰收成灾”为主题。

4 巴金的《_____________》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 5 老舍的堪称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史诗般的小说是_____________。 6 沈从文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_____________。

7 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艺术构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的是_____________。 8 鲁迅的《药》不是双线结构,而是_____________结构。 9 最早创作“问题小说”的是_____________。

10 现代小说中的反映典妻内容的作品有关淑的《生人妻》许杰的《赌注吉顺》和柔石的《_____________》。

11 张天翼和老舍是现代讽刺说领域里的_____________。

12 现代诗坛上人称“不但是诗人而且是哲人的是_____________。” 13 解放区人民文学的杰出代表是_____________。 14 闻一多的《发现》是一首_____________。

15 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的是丁玲的《 》。

16 现代文学中“土改史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东北“二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代表作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是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 19 艾青诗两大重要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爱这土地》中有两句名诗是:_____________。

20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代表是_____________。 21 为《奴隶的母亲》作者_____________。《一个连长遭遇的战斗》作者是_____________。 22“戴着脚镣跳舞”是闻一多_____________提出的对诗歌的限制和规范。

23 曹禺的四大名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25 1918年5月,鲁迅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揭开了中国小说史上新的一页。

26 郁达夫在现代文坛上是以其惊世骇俗,自我暴露的小说出名的,在其短篇小说集《沉沦》的叙事中表现了一种被他称为“_____________”的病态人格及其苦闷心理。

27 茅盾在其著名的社会剖析小说《子夜》中创造了3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_____________和买办掮客_____________两个典型形象。

28 丁玲在其成名作_____________中成功运用了日记体形式塑造了一个背负着时代苦闷与心灵创伤的叛逆女性沙菲。

29 沈从文在其短篇小说_____________中描写了湘西一个70多岁撑船老人与其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展示了人性的纯洁和美好。

30 1922年4月,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和应修人四个年轻人在杭州西子湖畔成立了_____________,这是中国最早的新诗社。

31 沉钟社作家中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_____________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32“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语出_____________。 33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_____________,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_____________, 于是拉开_____________。

34 自叙传抒情小说的代表作家是_____________,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 35 抗战初期姚雪垠的_____________,当时是很少有堪与匹敌的优秀作品。 36《白毛女》的主题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

37 李季的_____________,全部采用_____________。长诗在人物和情节的设置上与_____________很相似。

38 抗战后现代文学的三个审美空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40 以_____________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 41“海上诗群”于1984年秋诞生在_____________。 42《一地鸡毛》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二 连线题

1 张爱玲 乡土小说 《倪换元》 叶绍均 教育小说 《金锁记》 茅 盾 社会解剖小说 《子 夜》 姚雪垠 抗战小说 《差半车麦秸》 鲁 彦 人性变异小说 《菊英的出家》 2 藏克家 泥土诗人 《泥土的歌》 戴望舒 九叶诗人 《雨巷》 穆 旦 浪漫诗人 《女神》 郭沫若 雨巷诗人 《出发》 卞之琳 汉园诗人 《断章》 三 名词解释 1 京派小说 2 中国诗歌会 3 新感觉派 4 哈尔滨作者群 5 孤岛文学 6 问题小说

7 《激流三部曲》

8 解释概念 ①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②《诗经》 9 学者散文 10 新写实小说 四 判断题

1 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是《淮南子》。 ( ) 2 《幽风• 七月》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 ) 3 六朝小说分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两类。 ( ) 4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 ) 5 杜甫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浓郁顿挫。 ( )

6 “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初唐张若虚的名句。 ( ) 7 宋代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选入了何逊的诗。 ( ) 8 《诗经》编定中,孔子“删诗”一说不可信。 ( )

9 中古时期“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这两个诗歌范式是后人追慕的极致。 ( ) 10 李商隐以其爱情诗在唐代诗坛上卓然成为大家。 ( ) 11“五四”时代的《春江花月夜》是指朱自清的《匆匆》。 ( ) 12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是《家》、《春》、《秋》。 ( ) 五 选择题

1 《诗经》内容可分( )等类。

A周族史诗 B农事诗 C战争徭役诗 D爱情婚姻诗 2 刘荔思《文心雕龙》内容博大精深主要贡献是( )。 A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 B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 C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 D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3 有关维山田园诗的正确论述是( )。

A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的大师地位 B抒写其隐逸情怀 C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境 D展现了静逸明秀之美 4 有关《春江花夜月》的正确提法是( )。 A作者是刘希夷 B此篇奠定了作者在唐诗上的大家地位 C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 D诗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形成的一些共同主题是( )。 A生死主题 B游仙主题 C隐逸主题 D药和酒的主题 6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有( )等几方面。

A想象世界的丰富 B故事性的加强

C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D赋、比、兴手法的发展 7 有关曹植及其诗作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他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B其诗三分之一是五言诗

C其诗“骨气奇高、辞采化茂”

D其生平与创作的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8 晋宋山水诗兴盛的原因有( )。

A借鉴前人的经验 B魏晋之后隐逸之风盛行 C当时江南士族生活条件优越 D当时玄学和玄言诗盛行 9 关于李白诗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兼长五绝和七绝并至极境 B其五绝语言简洁明快,表达出无尽情思 C其五绝自然而又蕴含丰富

D所有的诗都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10 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在于( )。 A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B常被提到的重要历史事情其诗中都有反映 C其诗提供的史实可以证史、补史之不是 D其诗提供广阔、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

11 被鲁迅赞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是( )。

A穆旦 B郭沫若 C冯至 D艾青 12 萧红的主要作品有( )。

A生死场 B牛车上 C呼兰河传 D八月的乡村 13《怀念萧珊》的艺术的表现上( )。

A浓墨重彩、绚丽多次 B表达自然而不事雕琢 C意境优美 D重知识、重趣味

14《下放记别》所反映的作者对个人遭遇和历史悲剧所持的人生态度是( )。 A悲观失望 B怨天尤人 C锐意进取 D宁静淡泊 15 \\“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这句话出自( )。

A《童年二题》 B《拣麦穗》 C《秦腔》 D《听听那冷雨》 16《社稷坛抒情》提到的一位\\“戴着高冠,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是( )。 A杜甫 B白居易 C屈原 D李白 17 借与和尚有关的民谚而逐步加深对现实批判力度的散文作品是( )。

A《受戒》 B《法门寺》 C《社稷坛抒情》 D《和尚之喻》 18 艾青的诗集是( )。

A《悬崖边的树》 B《天山牧歌》 C《归来的歌》 D《旗》 19 诗集《白玉苦瓜》的作者是( )。

A牛汉 B余光中 C洛夫 D白先勇 20 副标题为\\“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的诗篇是( )。

A《草木篇》 B《冬》 C《哎,大森林》 D《重读<圣经>》 21《岁月》一诗的作者是( )。

A郭路生 B韩东 C海子 D骆一禾 22 主要采用了拟人化手法的诗作是( )。

A《冬》 B《慕尼黑》 C《麦地》 D《山民》 23 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的作品是( )。

A《我》 B《有赠》 C《有的人》 D《春天》 24《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中的\\“钥匙”\\,主要象征( )。 A亲情 B知识 C童心 D信念 25《春天,遂想起》中的核心意象是( )。

A春天 B 母亲 C祖国 D江南 26《陈毅市长》在塑造陈毅形象时,主要运用了( )。

A喜剧手法 B心理描写 C对比手法 D白描手法 27 在下列一组作品中,主要表达悲剧性情感的诗作是( )。

A《相信未来》 B《与李贺共饮》 C《岁月》 D《苹果树下》 28《有赠》中\\“我是从感情的沙漠上来的旅客”\\这句诗表达的主要是( )。 A因政治问题而遭到众人歧视 B生性内向没有朋友 C失恋的痛苦 D从小失去父母的关爱 29 \\“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在这段诗中,\\“麦子\\”主要象征( )。

A自然 B粮食 C父亲 D生命的本源

30 \\“我是我的矛/我也是我的盾/我的矛能够刺穿我的盾/我的盾也可挫断我的矛\\”,《我》中的这几句诗主要表达了作者( )。

A对双重人格的自我欣赏 B对人格分裂的自我体认

C矛盾、困惑的痛苦心情 D敢于直面人生,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31《茶馆》主要采用的结构方式是( )。

A一人多事 B冰糖葫芦式 C锁闭式 D人像展览式 32 下列作品中,主要用人物心理来结构空场景的是( )。

A《关汉卿》 B《绝对信号》 C《茶馆》 D《陈义市长》 33 下列作品中讲述悲剧性故事的有( )。

A《将军族》 B《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C《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D《棋王》 E《受戒》 34 下列诗人中,属于七朋诗派的有( )。

A冀汸 B穆旦 C曾卓 D绿原 35 话剧《关汉卿》的主题意蕴包括( )。

A歌颂了关汉卿不畏强暴,为百姓利益奔走呼号的斗争精神 B抨击了元代统治者的官僚主义

C歌颂了关汉卿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D展示了元朝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矛盾 E揭露了元代官吏和权贵的专横残暴 六 简答题

1 概括巴金小说《家》的艺术特色。 2 归纳赵树理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3 从诗歌本身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归纳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阶段分期。 4 简述象征派的创作理论主张。

5 为什么说《阿Q正传》具有悲喜剧交融的审美特点? 6 为什么说巴金的《寒夜》是其成熟期的作品? 7 戴望舒《雨巷》的艺术特色。 8 茅盾的小说成就。 9 《围城》的语言特色

10 赵树理作品中的人物特点。

11 指出《双桅船》的核心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12 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里林震这一人物对结构的作用。 13 简述山西派作家创作的共同性。 14 简述海子抒情短诗的特点。 七 论述题

1 谈鲁迅小说中“吃人”的深刻含义。 2 赏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3 通过《边城》这部小说的人物与山水、分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美学境界。 4 谈艾青诗歌中的独特意象 5 试论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 6 鲁迅的《呐喊》、《彷徨》对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的革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7 试通过《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说明萧红小说散文化文体的特色。 8 论述阿城小说的艺术特点。

9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的主人公陈奂生是一个文学价值很高的典型形象,请回答:

1)陈奂生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简要举例说明) 2)陈奂生形象塑造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3)塑造陈奂生形象的意义何在?

4)张爱玲作品在艺术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四个字:新旧雅俗。能否举例说明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雅”和“俗”?

中国现代文文学史习题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 鲁迅的《狂人日记》 2 鲁迅、郁达夫 3 《丰收》 4 《家》

5 《四世同堂》 6 湘西 7 矛盾 8 一写二 9 胡适

10 为奴隶的母亲 11 双壁 12 冯至 13 赵树理 14 爱国主义

15《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6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暴风骤雨》 17 萧军 萧红 八月的乡村 生死场 18 赖和 流离曲

19 太阳 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泻沉… 20 穆旦

21 柔石 丘东平

22 引用美国批评家佩里的名言

23 雷雨 日出 原里 北京人 24《文学革命记》 25《狂人日记》 26“零余者”

27 吴荪甫、赵伯韬 28《沙菲女士日记》 29《边城》 30 湖畔诗坛 31 冯至

32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

33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论 新文学的序幕(或文学革命的序幕)

34 郁达夫 沉沦 35 差半车麦秸

36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37 王贵与李香香 信天游的形式 白毛女 38 解放区文、沦陷区文学 、国统区文学 39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0 1985 41 上海 42 刘震云 二 连线题

1 张爱玲 乡土小说 《倪换元》 叶绍均 教育小说 《金锁记》 茅 盾 社会解剖小说 《子 夜》 姚雪垠 抗战小说 《差半车麦秸》 鲁 彦 人性变异小说 《菊英的出家》 2 藏克家 泥土诗人 《泥土的歌》 戴望舒 九叶诗人 《雨巷》 穆 旦 浪漫诗人 《女神》 郭沫若 雨巷诗人 《出发》 卞之琳 汉园诗人 《断章》 三 名词解释 1 京派小说:京派作家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 文艺副刊》等为主要阵地。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等。他们所写小说称京派小说。

2 中国诗歌会: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等总会机关刘物为《新诗歌》。该会主张诗歌创作要抓住现实,歌唱反帝抗日的民众的高涨情绪,提出诗歌大众化的口号。1935年又提出“国防诗歌”的口号,抗战爆发后自行解散。

3 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70年代末,30年代初产生于上海文坛。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等。该派没有明确的理论主张。“新感觉派”是当时左翼作家给予他们的称号。是受日本的新感觉派影响下形成的。他们强调依靠直观来把握事物,追求新的感觉和对新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大胆进行小论文体和技巧的革新。

4 哈尔滨作者群:日寇占领东北的最初二三年里,哈尔滨萌生了一批进步青年作者,有的还是共产党员。在中共满洲省委和哈尔滨市委的领导下,他们利用报纸、画展、剧展等多种形式,进行救亡宣传活动,形成了以巴来塞克、萧军、萧红、罗烽、白朗等人为骨干的哈尔滨作者群。

5 孤岛文学: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但由于当时日本并未向英美法宣战,因此,从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些国家在上海的租界成为日军侵略洪水中的“孤岛”。一些作家在此进行活动,史称孤岛文学。主要出版了《鲁迅全集》、方志敏、瞿秋的译著,《西行温夜》等,大力推动抗日统一战线,是整个抗日运动的组成部分。 6 所谓“问题小说”就是讨论和解答社会、人生问题的小说。从1919年1922年这段时间在文坛出现“问题小说”热潮,最早进行问题小说创作的是胡适。 7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作品通过一个封建家庭的悲欢离合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热烈歌颂了“五四”时期知识青年的

觉醒和反抗,预示了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下,封建统治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在20世纪的中国现代小说创作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

8 1)文体文风改革是中唐时期韩愈和柳宗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并倡导而开展起来的,自内容而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有深远影响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称之为“古文运动”(参见二册360页)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立于学宫。奉为经典,从此被尊为《诗经》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函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305篇作品(参见一册60页)

9 学者散文: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出现一种被人称为“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的形态。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代表人物有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他们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10 新写实小说: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其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震云等。 四 判断题

1- 5 ⅹ√√√√ 6-10 ⅹⅹ√√ⅹ 11、12 √ⅹ 五 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CD 4、BCD 5、ABC 6、ABC 7、B 8、ABCD 9、D 10、ABCD 11、C 12、ABC 13、B 14、D 15、B 16、C 17、D 18、C 19、B 20、C 21、D 22、B 23、C 24、D 25、D 26、A 27、A 28、A 29、D 30、D 31、D 32、B 33、ABC 34、ACD 35、ADE 六 简答题

1 a 作品人物众多,线索纷繁,但巴金写来却有条不紊。

b 作家善于撷取典型事件,营造典型环境,塑造出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 c《家》具有浓烈的抒情艺术风格。

2 a 从主题和题材上来看,赵树理宗时选取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而且又未及时被人们

发现,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

b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赵树理最大贡献在于就是描写了各种不同类型但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都极其深思的农民形象。

3 a 以胡适、郭沫若为代表的尝试和创造期。

b 以新月、象征、现代诸诗派为主要代表的反省、深化期。 c 以艾青等人为主要代表把现代新诗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d以穆旦等九叶诗人为主要代表对现代新诗的在现代主义理论及创作实践上进行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探索。 4 a 他们强调艺术表现自己。

b 他们强调诗歌的暗示和象征方法。

c 他们强调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和色彩美。

5 《阿Q正传》具有一种悲喜剧交融的审美特点,是因为:作为一个首先觉醒的人道主义知识分子,鲁迅对阿Q的态度是双重的;即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这双重态度就使《阿Q正传》有了悲喜剧交融的审美特点。当鲁迅将阿Q身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时,作品具有了强烈的喜剧感。当将阿Q的尊严和生命毁灭给人望时,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悲剧感。“撕破”和“毁灭”在《阿Q正传》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作品具有了上述的审美特点。

6 巴金的《寒夜》显示了他更加娴熟的创作技巧。他对所描述的人物极为熟悉。描绘的环境也相当了解。因此在创作时,让人物独立于作品。巴金与作品中的人物拉开距离,从而使主观意节制了,这样使在巴金创作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用客观的细节描绘让人物活跃在故事里,让读者从描述中去感受、判断是非曲直。这是为了保持生活原色而不是借助主观抒情,激起读者的爱憎。如汪文宣临终前的神态,就是一个例证。

7 这首诗是戴望舒现代派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具体表现为:1)运用象征进行抒情。2)这首诗具有音乐美。3)诗作意象具有中国古典的美又具有西方现代派的情韵。在这首诗中,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和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很深,从而刻意追求诗歌意象中的朦胧。

8 体验和把握茅盾小说的成就和特点,首先应理解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即注重题材与主题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茅盾注重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并常以历史代言者的姿态进入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茅盾长篇小说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还应了解茅盾小说的结构方式、心理描写和语言方面的特征。 9 《围城》的语言以作者丰富的学识为基础,以形象、新奇的妙喻为特色,以幽默、讽刺为语言风格,使得全书充满了趣味性和知识性,语言精致隽永,形象而幽默。 (1)妙喻迭出,幽默风趣 (2)知识渊博,涉笔成趣 (3)自铸新词,语言巧妙

10 赵树理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没有对这些人物作静止的描绘、分析、议论。他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特点,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现自己的性格特征。 11 (1)《双桅船》核心意象诗\\“双桅船\\”和\\“岸\\”。 (2)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3)从情诗得角度,它们的关系与爱情相吻合;但\\“海岸\\”又不仅仅象征着情人,又可以象征着祖国、民族等许多令人起敬的对象;它们又寓示着诗人对一种更博大深沉力量的追慕和呼唤,以及一代青年人思想一致的独立性。

12 (1)是以林震到组织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作为结构线索的,中心清洁也是从林震的视角展开的。

(2)以林震单纯、热情的性格和眼光,在对比中刻画了以系列官僚主义者,尤其是塑造了刘世吾这一颇有深度的典型形象。 (3)从林震这一年轻人以及相形之下刘世吾的变化上,也使小说在结构和主题方面具有了多重性。

13 ①地域的特征

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 ③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

④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以便能让识字不多的乡村读者接受。关于这个“流派”评论界使用的称谓的“山西作家群”、“山西派”、“山药蛋派”等。

14 海子的抒情短诗有浪漫的、梦幻的色彩,他将自己童年与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经验,凝

结成一个质朴、单纯的世界;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是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带有原始意味的意象。海子赋予这些意象以新诗意,使他们与现代社会的个人经验产生了联系。 七 论述题

1 谈及鲁迅的小说,我们都会想到现代小说的开篇之作,揭露封建旧礼教吃人本质《狂人日记》,1918年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所见所闻,反映中国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吃人本质。《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地存在着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借实引虚,以虚证实。

2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每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 《边城》蕴含着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无论是“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沽酒”的早春,还是“再落个不停,溪面一片烟”的初夏,都显示出远离人事纠葛的和谐氛围。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与景物以深厚的象征意味。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们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边城》是一篇小说,但更像一首二十一个断章组成的长诗。整部小说散发着浓郁的诗意,给人一种非常纯粹的阅读体验,以至于刘西渭誉之为:“一部idyllic(田园诗的,牧歌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咀华集》)。美学家朱光潜评价道:“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文学巨星,其传世杰作《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雄踞一席。

4 为了能够达到自己的最高审美追求,在诗歌创作中,艾青主张将诗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在艾青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活跃在诗人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象。艾青借用这些意象深入表现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体现自己丰富浓厚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把艾青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主体意象大致分为四组: (1)雪与雾

这组意象是作为黑暗社会与险恶环境的象征物出现在艾青的作品中。 (2)土地和旷野

艾青的许多诗是以土地、乡村、旷野、道路和河流为中心意象或者贯穿着土地、乡村、旷野、道路和河流意象,这组意象有多层含义。

(3)黎明和太阳

在黑暗的现实中艾青始终坚信苦难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他的作品中出现的最多的意象便是黎明和太阳,他始终如一地热情讴歌太阳、朝霞、黎明、曙光、春天、火把、火焰、生命、红旗与胜利。这组意象有多层含义。 (4)生与死

这组意象饱含着诗人对英勇战斗和不畏牺牲的战士品格的赞美。

上面所述的四组意象是艾青诗歌中最为突出的主体意象,它们在作品中,既是诗人所具体描绘的形象,又是诗人强烈、浓厚的情感的客观对应物。

5 答:①鲁迅很少背景描写,有也寥寥数语,象中国传统舞台布景和笔画,读者意会即可。主要用力处是人物塑造,但他的人物多数只是剪影或速写,他总是力求用极俭省的办法,直接画出灵魂的特点。如《孔乙已》两个多字主人公形象已活脱丰满了。

②鲁迅写人得力于中国文学传统的主要是白描。他认为白描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造作,勿卖弄而已,仰仗的是观察精到,语言贴切,表现节俭。比如《故乡》写中国闰土被生活压得麻木呆板。

③鲁迅对语言的追求到了“洁癖”的程度:“我作完之后,总要读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他的语言丰富而精炼,人物对话和叙述语言,尽量做到俭省、准确、不苟、没有当时或后来常见的造作失真的小说脸。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卓越的文体家。

④博采西方文学艺术经验,更丰富了鲁迅小说的表现手法。他旺言从事文学是为了“改变国民的灵魂”,他的小说心理描写随处现,有些是中国传统技巧,直述一人心里想什么,有些则主要得自西方文学的启示。如何又在街上无师自通地喊了几声“造反”,入梦、出梦,又“倒头睡去”,衔接得天衣无缝。鲁迅小说富于象征和隐喻,它们和具体描写内容密合无间。所以自然、贴切。“狂人”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的清醒者,象征着晚清农民和所有壮志来酬的善斗之士。“落”象征着革命者和一般民众隔膜终于付诸东流的救国宏愿。从来“不去写风月”的鲁迅在《狂人日记》开篇一句“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就请出月亮,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月亮是清明澄澈的隐喻,而大西方文学中则是疯狂的隐喻,两者都为《狂人日记》的具体语境所包涵。

6 鲁迅对传统小说叙述方式的革新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叙事方式上:写实是这两部小说主要的叙事样式。《阿Q正传》、《孔乙已》、《药》、《祝福》等大部分作品运用的都是写实样式。此外也偶尔用其他样式,如《长旺灯》兼用象征法。 ②叙事手法上能自如地运用各种叙事手段,如常用的语言,行为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画眼睛”等。

③叙事线索方面,超越了传统小说基本上只以事件和人物为叙事线索的局限,创立了以对话、场面和内心活动为叙事线索,如《示众》以场面为线索。《狂人日记》以内心活动为线索。

④叙事身份上,《呐喊》、《彷徨》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只用故事外叙事的局限,大量采用了故事内叙事的方式。25篇小说中,12篇以故事内身份叙事的。有时鲁迅将故事内叙事与故事外叙事相结合,如《祝福》。

⑤傻事次序上,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只按情节发展的自然顺序叙事的局限,引进西方的倒叙和夸叙,如《社戏》用倒叙,《祝福》用夸叙。 7 萧红小说的散文化文体的特色:

她的作品没有小说惯常的结构,没有贯穿始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带有散文 式的自由、洒脱的特点。《生死场》和《呼兰河传》都如此,她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的笔能描绘了一个个人生片段和一幅幅生活场景。她的小说也不着意于人物性格的刻画,而是通过细心选择的故事片断和细节来作某些方面的突出描写。萧红只有《手》、《马伯乐》等极少数努

力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命运的小说。她注意重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呼兰河传》第四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的开头都是“我的家是荒凉的”的反复句式,以此强化一种情绪气氛。她的描写语言常常饱含着诗意,带有很强的抒情性,象《呼兰河传》中对大花园里自由自在的植物和昆虫的描写和对傍晚火烧云的描写就是如此。

8 答:他提供了一种视角,即从基本的生活活动上表现“芸芸众生”和“文革”中的生活。“寻根”在阿城的作品中,主要表现为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想的精神,作为人对世俗生活超越的凭藉。(可结合作品谈)阿城的小说重视文学民族传统的继承。采用略带幽默的白描的叙述方式,语言自然、素朴,但不浅俗。他让人物和事件直接呈现,避免情感的过分外露。后来写了不少简短的“笔记体”小说,可以看作是古代笔记小品的变体。 9 性格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1)勤劳醇厚,又有点自私、精明;

2)主要特点:A将任务置于最利于表现他的环境中,贫穷的农民陈奂生被置于县委招待

所高级客房这个不和谐的环境中,就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B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尤其是陈奂生在招待所付费前后心理活动的强烈反差,是刻画人物的神来之笔。 C幽默深沉、寓庄于谐的语言特色。

3)陈奂生形象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建国后部分农民的命运,特别是突出了农村改革过程中农民心理变化的历程。陈奂生的思想性格,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农民身上存在复杂的精神现象。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的画像,包容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现实感和历史感,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陈奂生的形象,对于了解处于改革时期的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有着深刻的认知价值的。 4)答案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