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尺璧为贵,而看重的却是片刻光阴。教育人要珍惜分分秒少。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尚书》
不注意生活的小节,最终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品德修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喻指要善于弃其所短,用其所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工匠想要做好他的活儿,必定要先磨快他的工具。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集》
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习获得成功。
(蠹众木折,隙大墙坏。)《商君书》
蛀虫多了,木头就会蛀断;裂缝大了,墙壁不会坍塌。告诫人们要警惕小的漏洞和差错,以免酿成大祸。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
二人能同心,就能锐利无比,即使是坚硬的金子也可割断。强调彼此要意见一致,团结同心。
(公生明,廉生威。) 清。李惺
公正就明察,廉洁就能提高自己的威望。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文心雕龙》
弹奏了上千支曲子,而后能懂得音乐;观察试用了上千把宝剑,而后才能识别剑的好坏。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比较,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
指明了读书的正确方法,决不能好高骛远,不动脑筋。
(独富独贵,君子耻之)《家语》
只贪求个人的富贵,道德高尚的人认为是可耻的。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家语》
说大话而不感到惭愧,那就没有一定要去做的决心。
(城峭则崩,岸峭则陂。)《韩诗外传》
城墙太陡峭了,就会崩塌:河岸太陡峭了,就会倾倒。说明凡事太过分,其效果将会适得其反。
(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周易外传》
才能由于运用而日益增长,智慧由于运用而永不枯竭。
(川广自源,成人在始。)
宽阔的江河来自浅小的源头;而成为一个事业上有所贡献的人,是因为他在一开始就能扎扎实实地努力。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史记》
聪明的人,能在事物尚未出现或形成时,就已能充分预见。
(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汉·晁错
受到挫折消沉颓废,一蹶不振,那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古来建功立业的人不仅有卓越的才干,更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知错不改,这才是真正的过错啊!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
不以求全责备来用人,不以自己的长处来和别人较量。
(白石似玉,奸佞似贤。 ) 《抱朴子》
白石看起来像珍贵的玉,奸佞之徒看来又像德行高尚的人。告诫人们要当心,不为假象所迷惑。
(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大丈夫要有志气,在困窘的时候意志更加坚定,年纪老了,精神应该更加抖擞。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
大凡人们在认识上的通病,是往往会被事物的某一片面现象所蒙蔽,而对事物的整体就不能了解。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白居易
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有才能,地位低下的人也不一定愚昧无知。无数事实证明: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根这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韩愈
以“根之茂”和“膏之沃”来比喻要想成就学业,必须首先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 《楚辞》
黄钟被毁坏丢弃了,沙锅子反而雷似地响起来。比喻坏人嚣张,胡作非为,而好人却遭受打击压制。
(祸福无门,唯人是召。)《左传》
祸福的到来没有一定,都是人们自己召来的。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
接触到实际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经过实践才会知道做事的艰难,哪里有不经过实践而能获得知识的呢?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资治通鉴》
写出了太平盛世的景象。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
节剑,是有道德的人所共有的品质;而奢侈,则是罪恶的根源。
(百尺竿头须进步)。《景德传灯录》
即使是已到了百尺竿头的顶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不能骄傲自满,而是要继续努力,再接再厉,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必须进行变革,变革了才能继续发展,不断发展才能长久的存在。
(贱不害智,贫不妨行。) 宽桓
家境贫困,品位低下,并不妨害他成为一个聪明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子》
道德高尚的人能以忠言相告,一般的人却总喜欢以钱物相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
说明做事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进,不然将一事无成。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
只要于国家有利,不管死活都要全力以赴。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甚至忘记了吃饭,而因此心情舒畅,无忧无虑。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论语》
见国家危急,甘愿为国捐躯;而见有利可得,该想一想这是否符合道义。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研究学问,不能一味迷信书本;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而要批判地继承,吸取有用的东西。
(矜伪不长,盖虚不久。)《韩非子》
说明弄虚作假是不可能长久的。
(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
喻指凡事都要早作准备,绝不可事到临头才设法去应付。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兰芷鲍鱼,与之俱化)。《十渐不克疏》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成功还是失败,关键在于所受的环境影响。同兰芷一般的好人
接近,就会受到好的影响而成为好人。同鲍鱼一般的坏人接近。就会受到坏的影响而变成坏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要像敬养自己的父母一样去敬养别人的父母,要像受护自己的儿女一样去爱护别人的儿女。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好药虽苦却有利于治病,听忠诚的话,虽不顺耳,却有利于自己行为的端正。
(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
用墨绳来划线,就能把木头锯得笔直;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人就能变得聪明而有才能。
(良玉未剖,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也驽马相杂)。《周书》
珍贵的玉还没有被取出,其外貌与石块相似;出名的千里马还没有奔驰,它往往会也劣马相混杂在一起。这告诫我们要善于辨识发现人才,而不使糟蹋埋没。
(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礼记》
只是口头上许给别人的好处,却不给人实际的利益,这样怨恨和灾祸就会降临到你的身上。
(交不为利,仁不谋禄。)《卜疑集》
交友不从私利出发,做官不是为了追求钱财。
(人生在勤,不索休获? ) 张衡
人生的意义在于辛勤劳动,不求索又怎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
有道德的人,即使是一人独居,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谨慎地遵循道义。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办起事来有根据,说起话来有道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可以明达事理,而偏听偏信就会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形容群英云集,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面对着深水羡慕鱼儿,不如回家织网捕鱼,与其徒劳无益地空想,还不如脚踏实地地去做点实事。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一般的人都不是圣人或贤人,谁能没有过错?有了过错就改正,那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曹操
发现和选拔因出身卑微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被任用。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开始很容易做到,但能坚持到底的却又很少,告诫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中,要有始有终,而不能半途而废。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千丈长的堤坝,会因有喽蛄蚂蚁的小洞穴而崩溃;百尺高的房屋,会因有烟囱缝隙里迸出的火星而烧毁。喻指忽视小的漏洞,就可能造成大祸。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坚持不懈地刻下去,就是金属石头也能雕穿刻空。喻指持之以恒,必能有所成就。
(轻诺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难。)《老子》
随便答应别人,必定很少讲信用。常常把事情看得容易的,而做起来就会常常感到很困难。
(三折肱,知为良医。)《左传》
屡次折断胳膊,由于经过反复治疗而积累了知识,最后使自己也成为良医,说明实践能出真知。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河水太清了就没有鱼,对人的要求太苛刻了,也就失去了伙伴。
(人之情,不蹶于山,而蹶于垤)。《吕氏春秋》
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上山没有摔倒,而往往在跨小土堆时却跌倒了。说明若忽视小事,也往往会招致严重的后果。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
一千人的唯唯诺诺,随声附和,还不如一个人能站出来,直话直说。提倡敢于实事求是,仗义执言的风格。
(荣必为天下荣,耻必为天下耻。)齐已
要为国家博取荣誉,要为国家记住耻辱,而决不为自己个人。
(石可破,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以石和丹作比喻,赞成颂了革命者的高尚品质,坚贞不移,志不可夺。
(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宋书》
为人在世,如不能立志建业,即使能活到一百岁,还是同夭亡一样。 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说明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完人”是没有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此以松柏经得起风刀霜剑,比喻坚强的革命者能经得起严峻的斗争考验。
(是可忍,熟不可忍也?)《论语》
这事可以容忍的话,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说明对此绝不能容忍。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何说》
把自己的见解总看成是正确的,而把别人的见解总看成是错误的,这是世俗共同的毛病。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泰山不丢弃一点土壤,才能形成它的高大;江河大海不嫌弃许多细流,才能形成它的深广。说明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壮大自己的队伍。或说明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知识渊博。
(势利以交,难以径远。)《诸葛亮集》
单凭树势和利益维持交情,那是难以长久的。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刘向
以旭日初升形容青少年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若抓紧学习,必然前途无量。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凭靠道义就能昌盛,而依仗暴力必然灭亡。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善于学习的人,不用老师花费很大的力气,却能收到双倍的效果。这说明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而学生还更应该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不耻最后。)《韩非子》
不把落在最后看作可耻,失败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跃在前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说明我们应以有限的生命,争分夺秒,刻苦钻研,去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自己糊涂,却想教育别人深明事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从长远利益来看,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就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要虚心好学,善于向人请教。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国家的兴旺和衰亡,每个老百姓都有责任。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吕氏春秋》
对外人不因为同他有仇而怨恨不推荐,对自己人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而回避不推荐。说明举荐人才,必须出于公心。
(行贤而去贤之心)《韩非子》
做了好事而又能去掉自以为做得好的心理。指出谦虚是最高尚的美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在天下的人忧愁之前自己就先忧愁,在天下的人欢乐之后自己才欢乐。可用来表现革命者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贵品质。
(饶饶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后汉书》
高而尖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污染。告诫人们必须谨慎,不能得意忘形,而最终犯下错误。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意志不坚强的人,智力就不能得到发展;说话不诚实的人,做事也不会有成果。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
知道自己的不足的人会努力学习,而不愿向别人请教的人就会骄傲自满。
(不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
坏事做一次已经很过份了,哪还能再做第二次呢?说明错误不能重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
用来比喻踏实工作、卓有成就的人,不自夸,自然会得到人们的崇敬。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宋朝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
看见好的,就要改变自己的态度而去向他学习;有了错误,就要改正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儒效》
聪明并且喜欢向别人请教,然后才能成为有才能的人。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调张籍》
蚂蚁想援动大树一样可笑。现在常引用这两句来讽刺那些过高估计自己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努力去做的人就可以成功,努力前行的人就可以到达目的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
比喻基础没有了,赖以生存的东西也就不能存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一》
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以后行事的借鉴。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战国策?楚策四》
比喻出了事故或犯了错误之后,如果及时想法补救,还可以防止再受损失。
(路漫漫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道路是那么遥远,但我仍将到处追求真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
比喻接近好人,容易变好;接近坏人,容易变坏,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就必然会有眼前的忧虑。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周易?系辞下》。 采用不同的方法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不飞则己,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作出惊人之举。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代司马迁
比喻有的人死得很有价值,有的人死得毫无价值。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人心是用来思考的,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是不行的。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韩非子》
袖子长有利于跳舞,本钱多有利于做买卖。比喻做事有所凭借,容易成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木头用墨线量,就能取直,金属做成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两句话用来说明,人们要经过学习、磨炼,才能进步。强调了学习、锻炼的重要性。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忽视微小的漏洞,可能造成大祸,启示人们懂得防微杜渐的必要性。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现在常用来比喻:宁可为正义事业而牺牲,决不丧失气节而苟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我定当登上泰山极顶,高瞻远瞩,那时,所有的山岭定会显得十分矮小。从《孟子尽心上》中“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化出,表示有远大抱负,或用以说明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刘禹锡
木的新叶催落了旧叶,奔腾的流水前波让位给后波。比喻新旧事物交替的必然性,说明“新陈代谢”是自然界的规律,启示人们支持新生事物。
(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学习知识不能只靠书本,要联系实际,亲身实践。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语见陆游
比喻绝境中的希望和转机,给人以安慰和鼓励。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扬万里《小池》
形容新生事物刚一露头就能敏锐地觉察到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学习要想取得成绩,必须不断的吸取新东西,才能写出新鲜活泼文章。 (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着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自古以来人生谁能不死,要紧的是使报国赤诚永垂青史。现在用来说明革命者面对敌人,大义凛然,死的其所,永垂史册。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借黄河之水一去不返来比喻光阴的消逝不会再来。 (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
一件大事即将发生前所显示的预兆与前奏。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
比喻反动派必定彻底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赞美枫叶经过霜雪锻炼更为红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常用“天下谁人不识君”来称颂德高望重又有相当名度的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空前绝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人在绝望中重获生机的喜悦。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淮南子。林》
识人往往在关键之时,紧急危难之中。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记》
学习,很注意同学切磋,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我们应该记取前人的验和教训。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 比喻处事谨慎的态度。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形容坏人终究会受到惩罚,无处逃避。 (一暴之,十日寒之) 《孟子?告子上》
比喻缺乏恒心,努力时少,懈怠时多,什么事都做不成。 (近水楼台先得月)。 宋代俞文豹《清夜录》
比喻由于靠近某人或某物,优先获得利益或照顾;也讽刺利用某种方便,非法占有利益的行为。 (前车覆,后车戒)。 汉代刘向
比喻应当接受前人失败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易?系辞上》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说明旧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残酷现实。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汉代刘向
提倡人们要亲自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政》
打仗总能取胜的人并不是最高明的军事家,不打仗却能使敌人的军队屈服,才是最高明的军事家。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商君书?更法》
愚笨的人对已成之事还糊里糊涂,聪明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预见到了。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
创立道德规范最为重要,其次是建立功业,其次是创立学说。这三种贡献不论多久也不会被人遗忘。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经常爱他;恭敬别人的人,别人经常恭敬他。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汤问》
形容歌声优美,耐人寻味。
(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虽然长寿,但还有死的时候, 腾蛇即使能乘雾飞天,最终也会死去。化为灰土。比喻万物有生有灭,有盛有衰。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月亮圆了,随即转为亏缺,水流满了器具,就会溢出来。比喻事物到达了顶点,便会走向衰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昔日在王羲之、谢灵运厅堂筑巢的燕子,如今则在普普通通
的老百姓家飞入飞出,意思是说豪门贵族已成为过去,如今的乌衣巷已住着普通老百姓。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王勃《滕王阁序》
名胜之地不能常有,盛大的筵席再难复现。说明事物往往都是一去不复返。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罗贯中《三国演义》 比喻一切都准备停当,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比喻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
(挟太山以超北海。) 《孟子.梁惠王上》
用胳膊夹着泰山,超越北海,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柔弱胜刚强)。 《老子》
柔弱能战胜刚强,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入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 《颜氏家训》 住在山区的人不相信有和树木一样大的大鱼,住在海边的人不相信有和大鱼一样大的树木。比喻人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说明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否认自己没有认识到的事物。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转》
皮既然不存在了,毛也无处依附。比喻失去了基础和根本,与之有关的事物也不存在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形容易守难攻的关卡。 (图穷匕首见。)《战国策.燕策》
发展到成语“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事情的真相就会暴露出来。
(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红楼梦》 比喻两种势力的对立,不可调和。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
青山挡不住,江水最终会冲破包围,滚滚东流,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阻挡历史车轮前进的企图,注定失败。 (雄鸡一声天下白。) 唐,李贺
公鸡一声长鸣,黑暗过去,天下大白。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 立志的困难,不在于胜过别人,在于战胜自己。
(男儿不畏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冯梦龙.警世通言 男子如果不能施展远大的志向,也就白辜负了上天赐予的八尺身躯。说明人必须志在有为。风云志:比喻远大志向。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初夏的夜晚,云散日出,仿佛是天意特别怜爱幽暗处的小草,使他不腐烂,黑暗前的亮光,是一向为人们所歌颂的。比喻人们珍重老年的生活。
(以言伤人者,利于刀斧;以术害人者,毒于虎狼。)(宋·林逋) 用语言伤害人,比刀斧还厉害;用心术坑害人,比虎狼还恶毒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荀子)
不被名誉所诱惑,不被诽谤所吓倒。
(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 (明·薛喧)
一有错误的念头要立即遏制住,一有错误的举动要立即改正过来。 (栽培剪伐须努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宋·苏舜钦) 在栽培剪伐的管理上须要努力,因为花容易凋谢,草容易生长。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为穷困而改节。)《重订增广》
芝兰生长在深山密林中,不因为没有人而不吐芬芳;君子修养自己树立道德,不为穷困而改变节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君子应当效仿大地负载万物的厚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学而》
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明·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学而不化,非学也)。 ——宋·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宋·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晋·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 近意:勤能补拙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海洋里自由遨游。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
学习要不断进取,才不会落后。心如果放纵了,就很难再收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读书本意在元元) ——宋·陆游
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
所以懂得满足的满足,才会得到永远的满足。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
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贫穷时就搞好个人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富贵不能使我放纵享乐,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卑躬屈膝,这样的人才够叫大丈夫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一个人应当对某些事放弃不做,才能够集中力量有所作为。(做事应当有所选择)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修权》
作十年的打算,没有有比培植果木更恰当的;作终身的打算,没有比培育人才更恰当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培养人才也是不容易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
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究会取得成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充《论衡》--《状留篇》
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诸葛亮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行百里者半九十)--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
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尚书·旅獒》
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前功尽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了解自己和他人,才能够在战斗中百战百胜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人要想有作为就不能贪图安逸,否则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胸怀宽阔,要心胸宽广才能变得伟大; 要放弃无谓的享乐欲,修身养性,形成刚正之气。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种利益同时放面前,当然是选择利益较大的那种,两种损害放面前,当然是选择伤害较轻的那种。一言以蔽,利弊权衡,自然选利重害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