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训练:“散文阅读”系统训练(三) Word版含解析

2022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训练:“散文阅读”系统训练(三) Word版含解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散文阅读〞系统训练(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母亲的手 庄 因

在异乡做梦,几乎梦梦是真。而梦境每如倪云林的山水,平、漠、淡、远,殊少浪漫绮丽的了,也许就是总提挂着,那无法忘却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怀所使然的罢。“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这首《菩萨蛮》,确乎把我梦境皴染出来了。梦境虽属平漠淡远,却是画意诗情,将梦乡装点得不忍醒来。 梦境也常有满天如飘絮的诗句,忽而排成人字雁阵,在肃杀、庄穆、澄澈又复高远的秋空里,冉冉南徂。也屡次从梦中踢被跃起,不及揽衣追腾空际,那雁阵却已去远。孤自失落,残阳中,让一声幽怨的雁鸣惊醒。

去年秋匆匆返台一行,回来后,景物在梦中便很是依稀了,而人物的比重那么日复一日增加起来。这真是颇令人惊心动魄的现象,却也是一种颇残酷的事实。试想,你在梦乡方与旧人握手、把酒、高歌、欢言、争辩、漫步过,觉来讶然自己竟身在迢迢万里大海关山之外,其不堪、其酷寂,或非弃梦之痛所可比。近年,人物中的师长、故交、新友和亲戚们,也都相继渐隐,独留下母亲一人形象,硕大磐固,巍伟如泰山,将梦境实然充分了。

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焦定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到的一切。那手,使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须太阳的光和热。

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假设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前方逃难的中国母亲一样,对子女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 ,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了。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少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地说:为什么明明知道吃不下去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

- 1 -

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再剩过饭。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帖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入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水面覆以荷叶)的卖水的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地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

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头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的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加厉害。可是,出乎意料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的头上,我听见母亲和平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了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然那么,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箫和一支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

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和月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装品的润饰。惟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有删改)

1.以下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母亲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对我要求都非常严厉,当我犯了错误时,母亲生气的同时,总是对我狠狠地惩罚。

B.文中写母亲洗衣时总是小心取下无名指上的结婚戒指,一是因为洗衣时手指会泡冻得红肿,表现了母亲的辛苦;二是表现了母亲对戒指的珍惜,对生活的的珍惜。

C.“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这句话形象地说明母亲毫不放松地催促孩子们的作业。

- 2 -

D.“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的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和月找到了恒定的力量〞,这句话表现了母爱带给我的温暖与力量。

解析:选A “总是对我狠狠地惩罚〞概括不当。当我因为成绩差而留级时,母亲拿着我的成绩单时虽然很生气,但是却用手抚着我的头,平和地给我以鼓励。

2.以下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母亲的手为线索串起二三事,将母亲过去几十年的生活浓缩其中,构思巧妙,意蕴丰厚。

B.文章用第一、第三人称展开表达,娓娓道来,富含情感,真实而又灵活地反映出母亲在不同时空中的形象特点。

C.文中母亲看到成绩单时颤抖的手与和平的语调这一细节描写,在手态的动与语态的静的比照中表达了母亲愤怒与无奈的心态。

D.本文卒章显志,“至大完美〞点化出由母亲的手所传感的伟大的母爱,永恒的人格力量,“从未〞突出了母爱的质朴无华。

解析:选C C项,“表达了母亲愤怒与无奈的心态〞分析错误,不是“无奈〞,而是“理智〞,母亲既望子成龙,又能教子成龙,看似反常的情态表现,恰恰表达了母亲教子的智慧。

3.本文以浓墨重彩借母亲的手以写母亲其人,“手〞是理解母亲形象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4分)

答: 解析:作答此题时,需要特别关注文中描写母亲的手的句子。如第4段中“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这表达了母亲的望子成龙。第5段中“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帖细腻的一面〞“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表现了母亲的吃苦耐劳、坚韧坚强。第6段中“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的头上〞,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疼惜和无私的爱。第7段中“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表现了母亲的才情,以及乐观豁达的心态。

参考答案:①由母亲因“我〞剩饭不知民间疾苦而对“我〞严加惩罚的手,可看出母亲的大勇大义、胸怀阔大的形象特点。②由母亲在寒冻日子洗衣、督导课业,整日为家庭、孩子操劳,纤纤玉手变成结满厚茧的粗糙的手,可看出母亲坚韧坚强、无私宽厚的形象特点。③由母亲在艰难岁月中兴致高涨吹奏雅乐,轻盈跳跃在音阶上的秀美的手,可看出母亲富有才情、乐观豁达的形象特点。

- 3 -

4.文章前三段对梦境的描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段落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手法角度分析。内容上,开头对梦境中的景物描写,唤起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师长、故交、新友和亲戚们,也都相继渐隐,独留下母亲一人形象,硕大磐固,巍伟如泰山,将梦境实然充分了〞,衬托了母亲高大伟岸的形象。结构上,从梦境到现实,“那手,使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须太阳的光和热〞,有引起下文的作用。表达技巧上,通过对如诗如画的梦境的描绘,再加上古典诗词的点染,为全文营造了浓浓的文化气氛。

参考答案:①从内容上来说,对梦境中景物及其他人物的描绘衬托了母亲高大伟岸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及热烈的赞美之情,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②从结构上来说,由梦境中作者的视线定焦在母亲的那一双巨手之上引出下文对母亲的手的描绘,由梦境转入实写记忆中母亲的手,过渡自然。③从艺术效果上来说,作者在一幅幅写意画式的中国山水的梦幻中,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氛,增强了母爱的传统意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本一:

流水函关 沈 念

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高塬,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占守它。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开放。

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翻开。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15华里,沟壁有50米高,坡度有40至80度,有的地方仅2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好一个“逡巡而不敢进〞!

然而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黥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

- 4 -

“入主关中〞,这八个字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年冯玉祥北伐驻防,直至1944年5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如同它倚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是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

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

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491年农历七月的一天,函谷关令尹喜清晨起床,看到了的紫气,知有异人来。他等来了八十高龄的老者——东周守藏史老子。这位又名李耳的老人骑着青牛,被他的崇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而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也许连函谷关也没想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在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汩流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眉宽耳阔、目如深渊的老人。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留下了一层光泽。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

叹惋那散落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能说,任何普通渺小的生命,不会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非凡?

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发聩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聚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进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

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事到处流传。

文本二:

张翔武:在对小说的态度上,你更喜欢故事本身,还是故事的表达技巧,比方语言风格、结构之类的?

沈念:很长时间以来,纠缠作家们的无非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我以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老题材可以有新写法,新题材不留神就成了老腔调。一切皆有可能。我个人以为,在掌握了一些写作技巧后,写出什么样的效果,就不止是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自身的内涵。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人无论怎么使用新的技巧,也只是在炫技,外表华美里面空荡。我现在对自己在这方面也越来越警醒,不想成为徒有外表的空心人。

(摘编自《为了不再恐惧平庸的生活——对沈念的访谈》)

5.以下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 5 -

A.文章以“流水函关〞为标题,其中的“流水〞指的是发生在函谷关的从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到中国军队阻击日军西进的屡次战争。

B.文章在描写函谷关的时候,既有具体详实量化的客观数字,又有充满哲理意味和抒情色彩的词句,给读者以不同的阅读感受。

C.文章的句子富于变化,既有长句,又有短句;既有整句,也有散句;既有典范的现代汉语句式,又有文言色彩的句子,读来别有风味。

D.文章主体局部虽然描述的主要是一些往事,但最后呈现的是万千气象的美好现实,丰富了文章内涵,升华了文章的艺术境界。

解析:选A A项,“其中的‘流水’指的是发生在函谷关的从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到中国军队阻击日军西进的屡次战争〞错误。从原文“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事到处流传〞来看,“流水〞当指发生在函谷关的众多故事,选项以偏概全。应选A。

6.以下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贾谊的名篇《过秦论》多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气势充分,一气呵成,被认为是一篇气“盛〞的文章。

B.记载陈胜起义的《史记》兼具史书性质和文学色彩,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专说对待之理〞,如“有〞和“无〞、“胜人〞和“自胜〞等,充满了辩证色彩。

D.“安史之乱〞是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的创作背景,其中《蜀相》就抒发了这种关心民瘼之情。

解析:选D “其中《蜀相》就抒发了这种关心民瘼之情〞错误。《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应选D。

7.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作者对于小说创作的观点。(4分)

答: 参考答案:①老题材可以有新写法;②作家自身内涵比技巧更重要。 8.文本一的函谷关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兼具阻滞、关闭和畅通、开放的特点;②连接历史和未来;③具有文化色

- 6 -

彩。

- 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