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送孔巢父赴河南军[唐]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docx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送孔巢父赴河南军[唐]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docx

2022-07-1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唐] 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共许陈琳工奏记, [唐]皇甫冉

况复新秋一雁过。

江城相送阻烟波, 更言诸将会南河。 闻道全师征北虏, 塞草青青战马多。 边心杳杳乡人绝, 知君名宦未蹉跑。

鉴赏“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江城”, 点明送别之地,是江南某处的临江城市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唐]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 一雁过。。这两句写相送,上句的关键在一 “阻”字。它似 指相送之人(皇甫冉等)视线为烟波所阻,无法看到孔巢父 所乘的渐渐远去的船只,又似指孔巢父的行舟为烟波所阻, “烟波”二字,给送行抹上一层凄迷的色彩。送别本已令 人心绪索然,何况又值新秋时分,孤雁掠过长空,更增人 惆怅,下句翻进一层,借悲秋抒伤别之情,与韩翊的名句 “星河秋一雁”异曲同工,雁之孤单又暗指孔巢父途中的 孤独、寂寞。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古代诗歌阅读答 案送孔巢父赴河南军[唐]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 秋一雁过。。” “北虏”,指吐蕃。吐蕃在广德时,已尽占河 西、陇右之地,故称为“北虏”。全师出征,说明“北虏” 强大。下句中“南河”指何地,不易确定,唐时虽有南河 县,但地在广

西,与孔巢父所去之地了不相涉,故推测

“南河”为“河南”之倒文这两句意思是说朝廷已派大军 征讨吐蕃,诸将又会集南河,孔巢父应召赴军,必然对军 事有所策划,由于这些消息都来自传闻,所以说“闻道”

“更言”,以含糊的语气说出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送孔巢父 赴河南军[唐]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是设想孔巢父 到河南后的情景。“边心杳杳”,写孔巢父驻守边防心情复 杂、难过;“乡人绝”,预想孔巢父到彼处后无同乡伴侣, 从反面写出为他送行的友人的情谊。\"塞草”句,极写塞上 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此联写边地的荒寒和 友情的缺乏,为下文埋下伏笔。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匪。”尾联紧承上 联,笔势陡起。意思是说:军中虽荒寒而少友,但一为国 事,二为自己的功名,还是应义无反顾地前往,何况因才 华出众,人们都把你比作工于奏记的陈琳呢。下句说“由 此可知,你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不曾潦倒蹉跑”古代诗歌 阅读答案送孔巢父赴河南军[唐]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 况复新秋一雁过。。这两句借众人的赞语来作推断,显得 实而有据,并非溢美之辞。

这首诗两句一层,起承转合分明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送 孔巢父赴河南军[唐]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 雁过。。首

联送孔,写烟波孤雁,依依惜别,此为一抑;颔 联叙''征北虏”''会南河”,大书军威之壮,此为一扬;颈 联写杳杳边心,景荒意冷,又是一抑;尾联以功业许孔, 祝其成功,再一扬,振起全篇作结。结构纵横变幻,令人 眼花缭乱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相送,“江城”点明送别的地点,“新秋”点 明

送别的时间。

B. 首联中的“阻”既指相送之人视线为烟波所阻,又 指行

舟为烟波所阻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送孔巢父赴河南军[唐] 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C. 颔联“闻道” “更言”两词语言含糊,表明这些消 息

都是来自传闻。

D.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尾联写陈琳 是为

了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E.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是四联八句,也 可以

是四句,也可以多于八句。 答案DE

解析D项“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错,这里是将 孔巢父比作陈琳。E项“也可以是四句”错,四句是绝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