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通专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

“通专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

2020-08-07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8卷第1期 2008年1月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Vo1.28,No.1 January.2008,018 ̄019 “通专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 杨小东,梁雁农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300) [内容提要] “通专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是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的教学改革。在学生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有其创新之处,符合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 需要。 [关键词] 通专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 前言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8)O1.0018.02 学生不但牢记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因为喜悦,将“老 师要求做”变为“我要做”的自觉行动,使这种团队精神、 吃苦耐劳、工作乐趣等做人素质和专业技能成为自身的第二 技能。 一、“通专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将管理学、心 理学、文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贯穿到专业教学中,成 为专业教学的环境、内容和亮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中 不知不觉接受通识教育的洗礼和熏陶,达到我院提出的“通 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工程系通过四个学期、涵盖4个专业近lO多门课 程实施“通专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初步 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对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课 程,在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比例 超过91%以上。同时,通过学习后,对于新知识的认同感增 2.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由于客观原因,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仍然存在沿用传 统本科专科教学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 “通专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首先将教学内容重点 放在讲解占据市场主流的应用广泛的技术上。如在《单片机 原理与接口技术》中,将传统高校讲授的Inter51系列换成 民用市场广泛应用的Motorola等主流芯片,学生直接面对 强,调动了学习热情和激发了学习欲望。 二、“通专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 1.能力培养的创新 市场开发中直接应用的芯片,提高了学生的实战能力和职业 适应能力,同时是给学生树立了出外就业的信心和技术保 证。实践证明是成功和有效的,智能家电专业的学生就业岗 位大多数在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部从事单片机开发,用人单 位满意度非常高。 3.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学生掌握“三基”是颇有成效 众所周知,教育的目的是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延口】。如 果老师的知识和技能成功地迁延至学生身上,形成学生本身 的第二本能,这种知识和技能将成功地成为学生适应社会发 展和岗位能力所需的综合素质。根据素质教育专家周荫昌教 授的理论,要形成第二本能,必须经过从培养认知层面素质 发展到认识层面素质,再发展到自觉再实践层面素质后形成 第二本能,而且这一过程中形成每个层面素质的顺序既不可 逾越也不能颠倒。一般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知 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和消化后再认识这种知识和技能, 可以通过上课和考核实现,一般的学生只停留在第二层面即 的,如系统讲授法、对比法、演示法等。但如何能使学生在 形成认知层面素质和认识认知层面素质之后,促使学生自觉 再实践,直至形成为第二本能,这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之关键。 笔者认为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把学生从原来的“要 我学”心态转变为“我要学”心态。若要学生端正学习心态, 动力何在?关键有二:一是培养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我 要学”心态自然水到渠成:二是培养学生自发式压力,在课 认识层面并没有自觉再实践,所以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 应付考试后就忘了,这是不可能形成第二本能的。 “通专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是在提倡工学结合的 前提下,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前提,突破学科界限,以强 堂上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技术、知识以及人才竞争对学生 切身利益的影响,让学生真正明白“能者居上”的道理,让 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愿的自发式压力,在没有任何督促的 条件下自觉产生求知的欲望。 化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注重做人素质培养,最终实现我院提 出的“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中通过实施大量的 技能训练,在实践中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促使 [收稿日期]2007.11.02 “通专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在实施中注重高职教 育的特点,即职业性,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教改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6-SZJGXM02。 作者杨小东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全面推动教学改革。 杨小东,梁雁农:“通专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 l9 系完全平等,可以说老师是学生,学生也可以是老师。比如, 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一般以老师为主;但在项目实训中,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进行解决,这时学生是主体。实践中 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老师允许学生上讲台,充分发挥 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把他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发布,供 大家参考借鉴,促使其他同学以此为戒,共同进步。这样, 不但体现了学术的客观性和求实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 学习的积极性和工作的参与性,在参与的同时体会到团队精 神、合作精神、刻苦钻研精神等,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 成就感,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培养了学习的自觉性。 三 结束语 教学无止境,“通专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才经历两年多,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 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该课程教学模式是否存在标准,能 否适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 等,对任课教师能力的要求有无标准,如何考核教师业务能 力等等。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反复探索和不断完善,才能真 正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和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 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 如在单片机教学中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开发环境中,以某 个产品开发过程为导向,以某个功能模块开发为任务,在安 排合理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从简单的试验入手,通过“边学 边做”、“边做边学”或“先做再学”【 l的方法,使学生很快 就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有了成就感,也找到学习的乐趣, 学习态度发生极大改变,在成就感不断提升中更加渴望解决 更多的实际工程问题。又比如一些老师在讲授《专业英语》、 《移动通信》等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时,通过采用课堂分组 讨论,课外收集素材资料、重点知识进行论文答辩等方法, 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变得主动去学、主动去问,教学效果明显 4.教学形式上的创新 以往的教学环节往往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而且 时间跨度大,学时分散给学生系统掌握课程知识带来很大困 难。 为此,“通专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首先将理论课 和实操课放到实训室上,时间相对集中,如连续4~5周不 间断安排教学,学习周期缩短,使学生在很短时间里掌握所 学的基本知识并得到实际操作,加深了对知识理性和感性的 认识,学生兴趣容易迅速提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教”与“学”角色转变的创新 教学是双向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相对平等和互动 的关系。尤其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基础的原因,在学习上 很难做到自信、自觉,如果老师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观点, 学生在学习上很难有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梁雁农.“通专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J】.职业技 术教育,2006,23. 【2】潘伟洪.谈高职教学创新【J】.职教论坛,2003,10. 【3】马必学,刘晓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Ⅲ. 教育与职业,2005,7. “通专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的关 ,I'he innovation of the courses teaching model for ‘'In ̄gration of Combination of Generality Curriculum砌th Special Curriculum'’ YANG Xiao—dong,LIANG Yan-nong [Abstract】Tl1e courses teaching model for“Integration of Combination of Generality Curriculum with Speciltay Curriculum”is base on the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generaliy with specialty.It’tS innovations are about abiliy ttraimng,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tacheing form and SO on.Its meets the need of modem Vocational ndTechniacal Education.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generaliy twih tspeciltay;integration curriculum;teaching model;innovation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之《哲学原理》 【内容简介】精选哲学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的研究 成果.关注哲学研究前沿进展、发展动态。 【专家顾问】马俊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价值论和社会发展理论。 月刊.1 6开1 60页.单价1 6.0O元 年价:平装1 92.0O元.合订222.O0元 订阅电话:01 0—82503438/39/40/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