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孔子“序”《易传》五篇考辨

孔子“序”《易传》五篇考辨

2022-09-07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孔子“序”《易传》五篇考辨

摘 要:《史记》有孔子“序”《易传》五篇的记载,但是太史公所谓的“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这一关键问题,传统易学家和现代学者的解说都不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如果以原始材料为基础,从澄清孔子的易学思想本真和梳理《易传》各篇内容入手,可以另辟蹊径说明孔子“序”(上、下)、(说卦》、(文言》、《序卦)、<杂卦》真的都是孔子所作吗?现在看来,答案是否定的。对于这一点学界已有共识。“战国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继承孔子解<易》的宗旨,借助于《周易》筮法的独特结构形式,综合诸家之说,演绎儒家的价值观念,编成(易传)一书,”圆子L子自称“述而不作”,他本人并没有亲手写作(易传》全部篇章,“但不否认孔子曾经讲<易》,不否认现存(易传}中载有孔子的言论”①。所以,传统易学之中对“序”字的解说即使不是错误的,也是不完全正确的。

有些现代学者提出了对“序”字的新解说。比如金德建先生就认为这一句的句读是:“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④这里金德建先生把“序”字与“系”、“说”并列,都解释为动词,这样“序”字的含义就非常接近于“作”(创作),即传统经学之中“序”字的第二重含义。金景芳先生则认为对这一句的理解应该是“孔子晚而喜<易》”,著“序、彖、系、象、说卦、文言”③。这里金景芳先生把“序”字解释为名词,其含义是“<序)”。指<易传》中的(序卦》,即传统经学之中“序”字的第一重含义。一个拆拼词句,一个添字解经。现在看来。金德建先生和金景芳先生的解说都显得牵强。

另外,郭沂先生根据{史记,孔子世家)之中的孔子“迫三代之礼。序{书传)”和“至于序<尚书}则略”。认为这里的“序”字“有两种解释,一是排列次序,二是序跋之序”⑥,可谓有据。但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序”字。我们恐怕很难给司马迁这句话一个圆满的解说。<史记)作者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受(易)于杨何;而杨何为孔子易学传承体系中的九传弟子,这在{史记)之中有明言。司马迁的易学知识来源于其父,直接承续孔门正宗,所以(史记》中的这一段记载是比较可信的。如果认定太史公的所谓的“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是准确的记载,那么太史公在这里使用相对含混的“序”字而不用含义明确的“作”字就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所以只有在对(易传)十篇的内容进行一番比较彻底的梳理,特别是对孔子的易学思想有一个清楚的把握之后,我们才能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回答。

孔子对《周易》的解释理路

(系辞}和{文言,乾)中有“子曰”共29句,应该是孔子之语无疑。①所以可以通过对这些孔子直接解说<周易}语句的分析讨论来考察孔子解说(周易)的学术理路。{系辞)之中“子曰”共23见,(文言,乾》之中“子曰”共6见,根据其内容

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对<易)的整体内涵、功用进行阐述,共计六次。侧重于对义理的阐发。比如: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第二类是对<周易)个别爻辞的德义内涵进行阐述,共计23次。其中有一些是先在文本之中引用(周易)爻辞,然后引用孔子对这句爻辞的解释话语,共计16次,其中有一句重复。例如: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予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邂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人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申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可以看出,孔子对(周易}卦爻辞的义理阐发非常纯粹也非常灵活,比如孔子解释“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中的“龙”是“龙,德而隐者也”,“龙。德而正中者也。”那么这个“龙”很明显就是指有德之人,或者说是“德而隐”或“德而正中”的君子、大人;而这种解说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史墨对龙的解说“龙,水物也”有着根本不同,甚至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孔子自己所说的动物之龙,即“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也是决然不类。所以,“<易)之要,德之谓也”‘①可以看做是孔子解说<易》的整体方向和核心原则,这一点绝不含糊。

在第二类之中还有一种情况是直接引用孑L子所说过的话,在这些话里面包含着孔子对(周易}爻辞的解说和引用。这种<周易)爻辞引用意味着对(周易}爻辞的义理阐发已经非常彻底和充分。甚至{周易}爻辞已经有了完全义理化的倾向,即如儒家早期著作之中频繁出现的“观点一一论证一一(诗}或(书}文句”引述格式一样,出现了“观点或论述一一(周易}爻辞”的例子。就是说,孑L子在讲述一些道的这个样子。具体而言,金德建先生曾经明言:“《系辞传》和《文言传》的产生,最迟不能再过于子思的年代。”凹近年来李学勤先生根据其对古代典籍和出土文献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凹

肇绪

在《易传》之中,包含着很多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思想,而这些思想的学术

理路与孑L子的解《易》理路并不完全相同。那么,这些思想之中的学术理路与孔于对《周易》的解说理路究竟有着怎样的差距呢?

与孔子的阐述思路相对照,我们可以发现,后期的儒家学者们以“德义”为导向继续对<周易》进行阐释时进行了“理论创新”,或者说他们对孔子的原有的学术理路进行了一些“修正”,而这种“理论创新”或“修正”就体现在讨论德义的象数根据和力图使《周易》卦德卦义解释系统化、完整化。因此这些晚出的《周易》解说与孔子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后代儒家学者的思想。孔子的《周易》解说仅仅是“肇其绪端”,而儒家后学则紧紧抓住“德义”而大加发挥,多方铺陈而力求完备,从而形成了非孔子所“述”的《易传》的一部分内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了孔门传《易》的谱系:“孔子传《易》于(商)瞿,瞿传楚人酐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茁川人杨何。”这个传承过程长达两三百年,很可能只是一支主线,而这些儒家易学传承者肯定在《易传》里写下了自己的义理发挥和理论创造,而且字数不会很少。

就其学理内涵而言,这些儒家学者们的思想进路又可以分解为三个理论展开的维度。

第一个维度:以八卦卦象生发义理,即以八卦卦象作为儒家义理的根据,以《大象》为代表。这一个理论向度的理论发育完全,内容也非常完整。这个解说维度无疑与春秋易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所以其出现应该比较早,很可能是在战国早期。

第二个维度:为儒家义理寻找爻象根据,即以爻象解说儒家义理,这以《小象》为代表。这一个理论向度的理论发育不完全,尽管在形式上其完成了对《周易》爻辞的全面解说;其产生可能是在战国中期,而对其解说方法的完善和补充则一直持续到汉代,并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爻象说”。

第三个维度:用义理解说《周易》卦序,即以义理解说通行本《周易》之中的六十四卦卦序,以《序卦》为代表。这一个理论向度的理论发育完全。内容非常完整。但是由于理论基础的先天缺欠,其论说往往缺乏说服力,可以说是一个并不成功的“理论创新”,但其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沿着孔子阐发德义的解《易》理路,很多儒家学者对《周易》解说都进行了一番发挥创造,导致儒家易学不断地被整理、完善,最后才形成了《易传》文本,并使得其中大部分内容具有明显的儒家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原话里面没有提及《序卦》和《杂卦》。《序卦》“似当成书于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凹,《杂卦》则稍晚于《序卦》。所以《易传》之中的《序卦》和《杂卦》两篇距离孔子时间最远,其内容也与孔于思想基本没有关联。但是由于某些历史机缘,特别是由于汉代经学兴起,它们也堂而皇之地名列《易传)之中了。

总体而言,孔子与《易传》的关系比较复杂,根据以上的原始材料分析,所

谓“序”宇应该含有三重含义:

1 整理、编排

司马迁所说的“序”字含义虽然比较模糊,但是无疑有整理、编排的含义在里面,吕思勉先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序者,次序之谓,原不谓其辞为孑L子所自作。然则<彖》、《系》、《象》、《说卦》、《文言》盖皆《周易》之旧,孑」子特序而存之尔。”四这里的“序”字含义也就与《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里的“序”字含义近同。

2 陈述

“序”即“叙”,陈述。孑L子陈述《易》之大义,即“我观其德义耳也”④。这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的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里的“序”字含义相同。

3 肇绪

孔子陈述《易》之大义之后,战国时期的弟子又对《周易》卦爻辞的“德义”大加发挥,使之趋于完整和系统。所以对于《彖》、《象》、《文言》而言,“序”即“绪”,开启头绪,“肇绪”就是“序”的第三重含义。

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讨论,我们基本完成了对《易传》各篇思想内涵的梳理和分期断代,这样就得到下面这一张图表,其中符号“。”表示各篇之中有部分内容属于对应的种类(见表1)。

只有在“序”字的这三重含义上来理解,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信记载,而太史公使用含义比较丰富的“序”字来表述不妨说正是一种“模糊”的准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