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教养方式影响之审视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4年第1期 (总第1 95期) 现代教青论 THE MODERN EDUCAT10N JOURNAL No.1,2014 General,No.1 95 转型期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教养方式影响之审视 黄梦颖明庆华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转型。其中社会转型给家庭结 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当前核心家庭占主导地位,隔代家庭呈增加趋势,单亲家庭正日益增 加,给家庭教养方式带来诸多变化。这需要我们直面家庭结构转变的复杂性,优化家庭教 养方式的策略,提出应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创造严慈相济的民主教养方式;强化亲子关 系,合力打造新式“隔代教育”;增强父母的教育角色意识,创设子女快乐成长的健康教 育氛围。 [关键词】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教养方式 【作者简介】黄梦颖,湖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明庆华,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湖北武汉,430062) 社会转型是指一个社会的体制、形态向另一 种体制、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转型 (SOcial Tran sfo rmati0n)是对生物学 变和社会特征的显著变化的历史过程。社会转型 给家庭变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也面临 着许多难题和冲突,特别是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由此给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带来了一系 列的挑战。 一“Transformation”概念的转用,在生物学中, “转型”是指生物物种间的变异。西方社会学家 借用这个概念来描述社会结构具有进化意义的转 、家庭结构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内涵 换,说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社会转型 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西方社会学家以 西方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为蓝本,将社会转型的 (一)什么是家庭结构 家庭社会学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在家 庭系统中,每个家庭成员都承担特定的角色和功 内容和主要方面概括为六大方面:经济上的工业 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文化上的世俗 化、组织上的科层化、观念上的理性化。n 国内学 术界有关社会转型期的观点很多,笔者比较赞同 郑杭生教授的观点,他指出,社会转型意指社会 能,在日常互动中慢慢形成了特有的家庭结构,家庭 结构是家庭成员之间固定化了的互动关系。 学术 界对家庭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费孝通教授把中 国的家庭从结构上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残缺 家庭或不完整的家庭。一般是指核心家庭原有配 偶中有一方死亡或离去,或是父母双亡的未婚子 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 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 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 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总 的来说,社会转型就是社会发展理念和价值的变 迁、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决定因素转移、社会 女。第二类是核心家庭,即包括一对夫妇及其未 婚子女。第三类是扩大家庭,即核心家庭之外还 包括一些其他的成员。第四类是联合家庭,指有 一个以上多核心的家庭,一般是子女成婚后继续 和父母在一个家庭里生活,或成婚后的兄弟不分 家构成同胞多核心家庭.在中国通常称作“大家 结构的质的变化、社会运作方式和机制的根本转 .18. 第1期 黄梦颖明庆华:转型期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教养方式影响之审视 庭”。 潘允康根据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的立 核心家庭:指夫妻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 场将家庭结构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 庭,也包括只有夫妻二人家庭,夫(或妻)与未 庭以及其他家庭四大类。 那么本文主要探讨的家 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这种家庭的特点是一对 庭结构类型是核心家庭、隔代家庭和单亲家庭。 夫妻,因此只有一个中心。在核心家庭、直系家 (二)什么是家庭教养方式 庭、符合家庭、单人家庭、残缺家庭和其他六种 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研究儿童社会化问题时 类型中,核心家庭所占的比例为68.15%, 超过 关注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养方式的 了其他五种家庭结构类型所占比例之和,是我国 用词并不严格,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 、 目前家庭结构的主要类型,占据家庭结构的主导 “养育方式” ,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 。笔 地位。如今,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家庭的代际关 者认为,抚养方式主要侧重家长对儿童的生理保育, 系趋于减少,结构简化,多代同堂的现象越来越 而教育方式侧重家长作为社会文化的直接执行者 少。 对儿童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和社会规范的传递与 (二)隔代家庭呈增加趋势 教导。Darling和Steinberg(1993)指出,父母教养 隔代家庭:指由老年人(一个老人或一对老 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 夫妇)与未成年孙辈亲属共同居住的家庭。 目 感的一种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是相对稳定 前,我国妇女就业率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 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 加速,年轻人外出求学、打工的人数激增;离婚 的实质。父母的教养行为既包括交母履行其职责 率上升;城市多数家庭经济状况不算十分富裕, 的专门的目标定向的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 居住条件有限,社会托幼供不应求,保姆难觅等。 养行为,诸如姿势、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 同时,现今老年人长寿,衰老延缓,致使我国隔代家 的自然流露。 庭呈现增加趋势,尤其是农村隔代家庭户。以全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最著名的研究来自于美国 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温州市人口普查的结果 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1967),她采用 来看:温州市共有隔代家庭19.1万户,占全部家庭 家庭观察、实验室观察的研究方法,对父母教养 户的比重为6.6%。从城乡来看,农村隔代户比例 方式做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 比城镇要高出一倍。由于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 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根据家庭教养方 留守老人和儿童相对多,隔代户比重远远超过全 式的方向性,又可将家庭教养方式划分为理想的 市平均水平。 和不良的两种方式。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家庭结构 (三)单亲家庭正日益增加 变化对家庭教养方式的负面影响,所以着重于家 单亲家庭是近年来城市家庭中出现的新现 庭教养不良方式。家庭教养不良方式是指家庭教 象。指的是父亲或母亲单独承担抚养未成年孩子 育组织者所选择的教育手段违背了教育科学规 的家庭。据我国民政部门统计,1980年中国离婚 律,造成对儿童身心的伤害,阻碍儿童身心健康 对数为34.1万对,2000年全国办理离婚121.2万 发展。 对,2001年有125万对夫妻离婚,2003年为133.1万 二、转型期家庭结构的变化 对,2005年为161.3万对。到2007年,全国离婚的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发生 夫妻就已突破200万对。从绝对离婚对数的数据可 了彻底的改变,经济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又牵 以看出,中国离婚人数增加趋势迅速。 急剧增 动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发生一系列的深刻变革。社 加的离婚率导致单亲家庭日益增加,而单亲家庭 会的转型,也带动家庭发生相应的转型性变化, 的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其中,家庭结构的变动是这一转变中比较集中的 三、转型期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教养方式影 表现,而核心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又是家 响的反思 庭结构变化中最突出的三类家庭。 (一)转型期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教养方式 (一)核心家庭占主导地位 的影响 .19. 现代教 论丛 2014焦 中国当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呈现出十分复杂的 的行为,严重的会患孤独症,子女的攻击和犯罪 行为与不良的亲子关系有关。” 现象。与传统数代同居的大家庭相比, “核心家 庭”具有明显的优势,减少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 同时,隔代教育孩子的监管人大多数是祖 辈,他们大多数年纪大,文化层次低或是文盲, 不能在学习上帮助与指导,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 孩子,在沟通上存在很大困难。 这种家庭人际 和纠纷,容易形成家庭中的平等关系和民主气 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隔代教育也有其 优势:老人们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 照顾孩子比青年人更有耐心,养育经验也较丰 富。而单亲家庭的孩子则容易养成孩子的独立个 性,更早地独立自主。但是,与这些优势相比, 这些家庭对父母教养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 忽视,值得我们深思。 1.家庭结构核心化导致子女中心的倾向 家庭结构H益核心化,独生子女现象普通,促 关系疏远,情感淡漠,缺乏情感互动,使他们的 心灵空间狭小,经常觉得孤独无援,学习上缺少 自信;祖辈或亲戚等监护人对他们更多的是物质 上的满足,缺乏正确的亲情关爱,这样对儿童的 成长非常不利。 3.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导致父母教养角色失衡 家庭结构的裂变和解体,是威胁儿童健康成 长的最复杂、最严重的精神危机之一。家庭结构 使家庭由原来的长者为尊转为以孩子为中心,特 别是很多孩子是家中的“独苗”,容易成为家庭 的裂变使儿童成长环境的“绿洲”荒芜了,温馨 的“童梦”撕碎了,它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和 关注的焦点。全家人像拿着一个精美的瓷瓶欣赏 着、抚摸着,生怕它一不小心碰破了、摔坏了。 在衣食住行、娱乐玩耍等各方面都给予最大的满 足。而且在对子女的投入上也很高,一方面是经 费的投入H渐增加,特别是对孩子教育经费的投 精神痛苦是沉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 “缺 乏母爱的是有缺陷的儿童,失去母爱会使孩子心 理发展受到障碍;没有父亲存在,会使母爱向溺 爱发展,同样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不健全 家庭的不幸就在于缺乏这样天然和谐的正常的爱 入上,在孩子很小时,家长们就迫不及待地花钱 投资帮孩子选择了书法、绘画、音乐、作文、英 语等兴趣班,家长们也不辞劳苦地迎往接送;另 一和教育。” 子女受母亲影响,具备了太多的 “柔”,而因父亲角色的缺失或弱化又失去了太 方面,在精力投人上,孩子的教育也成为花费 多的“刚”。“ 父爱母爱各有特点,不可或缺, 不可相互替代。儿童从家庭成员的身上学习与他 人相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中一位亲 精力和时间最多的项目,有不少辅导孩子功课、 陪读的父母,甚至连与同事之间的闲聊也多以各 自的孩子作为话题。 人的离去,带走的不仅仅是亲情,这意味着父母 中一方对孩子影响的完全缺失。为了尽量减少单 亲对孩子的影响,使孩子的生活不发生太大的变 化,单亲家庭的监护人身兼数职,但不管单亲家 长多么努力,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是难以完全互 相代替的。 2.隔代家庭增加使父母与子女间亲子教育缺 失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作为客 观教育形势的隔代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影响和作 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祖辈在孩子的成 长过程中承担了一定或者是全部的抚养教育责 (二)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教养方式产生负 面影响的原因 任,这使亲子之间的相处互动变少了,亲子之间 的关系必定也会有所影响。亲子双方信任不足,子 女对父母的依赖性较低,不愿与家长分享心事, 家长也认为在祖辈的教育下,孩子的自主能力 差,自立、自制能力不强,对孩子所做出的选择 不信任;父母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致使亲子 沟通的次数少,内容单一。西方学者赫林的研究 指出: “不良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形成消极回避 转型期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教养方式产生的 负面影响主要是以上三点,产生这些负面影响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内部 的,有外部的,有认识层面的,有制度层面的, 有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笔者不在此一 一列举,这里主要想从家庭内部作简要分析。 1.核心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爱和保护, .20. 第1期 黄梦颖明庆华:转型期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教养方式影响之审视 期望过高 的发展,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儿童情 目前核心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中表现 感的发展,利于儿童良好品德的发展,父性教育 出高保护,高反应及高慈爱的特点,他们对儿童 和母性教育两者不可相互代替,却可以形成互 百般呵护,不加区别地处处迁就,毫无原则的宠 补,形成合力,从而为孩子提供更全面,更科学 爱,对孩子的爱缺少理智,他们的生活被严重窄 的家庭教育。但是,家庭的落空,亲方为生计而 化为各种形式的学习。父母把所有的梦想和希望 奔波无暇顾及子女教育,更有甚者,某些家长相 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 互推诿,不想过问子女教育的事,逃避应尽的责 题组对全国9省27市6000多名城市青年调查显示: 任和义务,导致父性教育或母性教育的缺位。 四成半青年希望子女成为博士”, “七成青年希 四、直面家庭结构转变的复杂性,优化家庭 望子女有研究生学历”。 这种父母与子女都长 教养方式的策略 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中,给子女带来一系列 中国的社会变迁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巨大改 心理问题,如兴趣萎缩,心理素质差,受不得委 变。由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转变 屈,顺境时得意洋洋、逆境时灰心丧气等。家长 中的家庭结构也是多元化的,对家庭教育产生了 不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不从孩子的实 复杂的影响,因此要优化家庭教养方式的策略。 际出发,一厢情愿地揠苗助长,结果造成身心疲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塑造了孩子 惫的父母与心怀怨恨的子女心理上的种种隔膜甚 的行为,家庭教育方式得当,能够增强家庭成员 至冲撞,许多不良I生格也由此产生。 的相互关怀、学习、理解,促进心理相融,增进 2.隔代家庭父母迫于各方面压力,亲子沟通 亲密关系,有利于家庭和谐。 较少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创造严慈相济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转型,各行各 的民主教养方式 业改革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年轻人肩负着成家立 民主型的家长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与限制, 业的双重压力,夫妻双方都要工作,而且现在我 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并能接 国妇女就业率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加速, 纳孩子们合理的意见和想法。家长对孩子的爱要 年轻人外出求学、打工的人数激增;离婚率上 有所要求,结合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 升;城市多数家庭经济状况不算十分富裕,居住 以及学校环境、课程任务,对孩子严格要求,而 条件有限;社会托幼供不应求,保姆难觅,基于 且努力与学校形成统一、连贯的教育理念和原 以上种种原因,致使祖辈在家庭中充当第一任老 则,对子女有明确严格的要求但不可以专断。例 师。这使得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子沟通较少,内容 如,六岁的甜甜曾经按照她父母的意愿开始学习 单一。有研究表示,在隔代抚养家庭中,大部分 书法,在父母的督促下,她每天进行书法练习, 子女没有形成强烈的亲子依恋,亲子亲密度较 虽然在书法上有了一点进步,但是在学习时总提 低。 不起精神来。一段时间后,她父母也觉察到了这 3.单亲家庭父母一方缺位,家庭的落空 一点,便与她谈话。她向父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 单亲家庭是近年来城市家庭中出现的新现 想法,说自己的最大兴趣是学拉小提琴。父母非 象。指的是父亲或母亲单独承担抚养未成年孩子 但没有训斥她,反而尊重她的选择,满足了她的 的家庭。单亲家庭的爱是一种“残缺的爱”,父 要求。正如孔子说的那样: “知之者不如好之 亲和母亲由于性别差异,在家庭中各自的角色特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因为有了兴趣,她 征及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父性教育是儿 学拉小提琴非常自觉,并且在弹奏的过程中融入 童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是儿童认知发 了自己的情感,把每首曲子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的重要催化剂,是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基 因此,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原则,爱而不 础,父性教育的内容包括性别教育、生活教育、 娇,严而有格,宽松而不放任,自由而不放纵, 学习教育等。而母性教育则有利于儿童语言能力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处理好“度”这个问题,则是 .21. 现代教 论丛 2014年 家教的成功秘诀。当然对孩子也不能控制得太 紧,太严,给孩子一个自由生长的天空。 家庭中,父母要增强角色意识,促进孩子健康快 乐地成长。 (二)强化亲子关系,合力打造新式“隔代 教育” 两代家长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应该学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环境。作为家庭教育 中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实施者,单亲家庭的家长 要努力调适好自己的心态,创设一个使子女健康 成长的教育氛围。如果家长能懂得并做到这一 点,那孩子是幸运的;如果家长陷入悲痛中,放 会相互调节,强化亲子联结,通过沟通形成共同 的教育观,合力打造新式“隔代教育”。所谓新 式“隔代教育”是指:父辈家长强化自身的教育 弃了作为家长应尽的责任,那孩子是不幸的。有 责任并勇于接受新思想,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 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 教育孩子。祖辈家长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 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 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祖辈家长和父辈家长要确定各自的教育地位 和关系,给自己一个科学的定位。应确定以父辈 教育占主导,祖辈做军师的教育模式。首先,父 辈家长不管多么忙,都要抽点时间与孩子在一 起,不要完全把教育权、抚养权交给老人。其 次,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 些家长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应付因家庭的 变故而带来的种种的变化上,在处理各种繁杂事 务的过程中,时常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抱怨的 心理,这对子女的成长极为不利。在婚姻关系破 裂后,家长应共同对子女成长负责,避免子女产 生失去父母的孤独和痛苦,尽量使孩子享受来自 父母共同的关心和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2.53. [2]郑杭生,李强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9. [3】翟进,张曙.个案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1.298. 他们的充足时间和对孩子的耐心是对父母的一种 弥补,祖辈家长应当主动配合父辈家长的工作。 最后,祖辈家长和父辈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目标认 识应统一,维护双方的威信。两代人对教育孩子 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时,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 [4]费孝通.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l天津社会科学, 1982,(3):16. [5]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家庭社会学[M].大津:大 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76.177. 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他们可以通过协商建 立必要可行的家规及教育策略,同时也要给孩子 一[6]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J]l心理发 展与教育,1998,(4):36. 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共同努力以促进孩子智 (三)增强父母的教育角色意识,创设子女 【7]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 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6):28. [8】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 1994,(4):39. 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快乐成长的健康教育氛围 临床心理学家朱迪.沃勒斯坦指出: “在一 个有理性的快乐的完整家庭里,孩子首先被父母 一[9]Darling N,Steinberg L.Parenenting sty le as content:An integrative mode1.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3,(1l3):87—96. [10]施传刚.胡鸿保,周燕节.关于“核心家庭”概念和 方吸引,然后转向另一方。在攀登成长阶梯的 “婚姻”定义的探讨——学术史回顾及摩梭走访制引发的思考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56. 过程中,充分运用从父母那学来的品性与技 巧。” 完整家庭中父母共同承担抚养和教育孩 子的责任,在这一过程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思 维方式、行为模式,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等等 都会为孩子所认知,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家 庭中,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完全互相取代的作 【11]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J].中国社会科 学。2006,(1):98. [1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2.12.184. [13]潘舒畅.温州市人普办:第一大姓是“陈”空巢老人明 显增多[N].温州日报。2011.11—11(6). [14]民政部:中国离婚率连续3O年上升[N].法制日报.2010— 1 0-03(8). 用。父爱代表着理性、威严、坚毅、成就,而母 爱是则代表着感情、关系、温柔、亲切。在单亲 [15】Hartup wW,Freneh D.C.,Laursen B.,et a1.Conflict in .22. 第1期 黄梦颖明庆华:转型期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教养方式影响之审视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Cambridge,England: 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2):4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186.215. [19]中国城市青年调查报告[N】.中国青年报,1998.12.3(8). [16]王因为.祖辈照料下一代的误区.家庭与下一代国际学 [20]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阴山学刊.2008, 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37. (2):56. 【l7]孟育群、宋学文.父亲淡出家庭教育与父爱的作用 [21]朱智贤.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M】.北京:北京师 [J].教育科学.1998,(4):89. 范大学出版社.1982.256. 【18]周英.转型期社会家庭教育中家长角色的缺失[J].四 A Retrospec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Structure Change to Family Parenting Pattern Dur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HuangMengying&Ming Qinghua Abstract:Since the 1 980s,China has undergone a series of social changes.Social changes bring deep influence on family structure.Now domination of nuclear family and increasing trends of inter- generational family and single-parent family bring numerous changes on family parenting paRern. Confronted with the complexity of family structure changes,we need to propose strategies to optimize family parenting paRem.The strategies are: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create a democratic parenting style;Strengthen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set up a new”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Enhance awareness of the role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a happy and‘healthy educational atmosphere. Key words:Family structure;Family education;Parenting Pattem l责任编辑:吴全华] (上接第1 2页) The Thought of Signing a Person and Its Practice of Lu Xun -Based on the Family Education of Lu Xun n Abstract:The thought of signing a person is the core of Lu Xun S educational thoughts.The basic conuation of signing a person of Lu Xun consist of establishing the irght position of the person between the balance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public and changing the spiritual world of the person in the CO. exist of the free and the creative For the family education,making the children be themselves iS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the thought of signing a person of Lu Xun.Understanding,guidance and liberation consist of the practical principles f0r the thought of signing a person of Lu Xun.Meanwhile.the meaningful and the interesting of the children’S books are the major way of the thought of signing a person of Lu Xun.Cultivating the all-round person and constructing the nation of humans are the impo ̄ant reflection to the factual education for the thought of singing a person of Lu Xun. Key words:Lu Xun;the thought of signing a person;Family education [责任编辑:吴全华]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