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一、 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
二、传播过程
施拉姆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三、传播模式
1、 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对传播过程和性质的表述,它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
.
.
从一种模式到一种理论的飞跃通常非常快,以致于模式和理论经常被混淆(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2、 模式的功能
模式的功能主要有组织(organizing) 、预测(predicitions) 、启发(heuristic)测量(measuring)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5、模式的种类(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
(1) 基本模式
拉斯韦尔5W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
、 .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模式
(3) 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
议题设置模式
沉默的螺旋模式
“信息沟”模式
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的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
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理论
第二节 传播的经典模式
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
.
.
香农—韦弗模式
控制论传播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模式
德弗勒的社会系统模式
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重点)
拉斯韦尔、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控制分析)
.
.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内容分析)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媒介分析)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受众分析)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效果分析)
评价: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是线性模式,即信息的流动是直线的、单向的。该模式把人类传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大创举,为后来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而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也是由这一模发展而来。
二、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重点)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香农与韦弗一起提出了传播的数学模式,为后来的
.
.
许多传播过程模式打下了基础,并且引起人们对从技术角度进行传播研究的重视。
数学模式把传播描述成一种直线的单向过程,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噪音构成。
“噪音”概念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它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克服噪音的办法是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冗余”) 。这样,传播的信息中就不仅仅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复的那部分信息即“冗余”。传播过程中出现噪音时,要力争处理好有效信息和冗余信息之间的平衡。冗余信息的出现会使一定时间内所能传递的有效信息有所减少。
三、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这个新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
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
.
.
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四、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同上),提出了这个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1、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2、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接,又通过大量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
3、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施拉姆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五、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重点)
这个模式包括五个要素:
.
.
X 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物。
A 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它既可以由个人,也可以由组织来承担。
C 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他们既可以在数量众多的A中依据自己所设想的受众需要和兴趣选择信息,也可以直接在X中进行这种选择。C为B充当信息选择代理人的角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A。
这个模式的特点是:
第一、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传播来源可以在各种事件中进行选择,大众传播媒介由可以在各种信息来源中选择,同时大众媒介也可以在各种事件中直接进行选择。
第二、传播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性。社会上数量众多的大众媒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竞争的过程中,它们也互相取长补短、自动调节,以适应社会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
第三、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只有反馈才能真正保证传播过程中所有要素间关系的系统性。
六、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重点)
德弗勒互动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特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与此同时,这个模式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
.
.
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的所起作用的认识。
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七、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重点)
美国社会学家赖利夫妇于1959年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大众传播是各种系统中的一个系统。把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确实是赖利夫妇的一大创举。
赖利夫妇将传播过程看作是庞杂的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对传播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进行了考察。他们的这种模式将大众传播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八、马来茨克模式
在赖利夫妇模式的基础上,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系统模式。这一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将社会系统与传播系统中各因素及其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在一个包含了社会心理因素的各种社会作用力相互集结、相互作用的“场”中,对那些可能对传播各环节构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考察。这些因素既包括个人性格、心理、社会环境等制约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因素,也包括内容加工、受众选择等制约媒介与信息的因素;既包括各种显在的社会影响力因素,也包括潜在的社会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集结,构成了复杂的社会传播系统。
.
.
九、德弗勒的社会系统模式(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德弗勒社会系统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大众传播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德弗勒是从社会学角度切入对大众传播体系进行整体观照,并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这一模式的。该模式最为明显的优点是突出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就传播来说,社会是整体,而传播组织、政府机构、文化环境、利益团体等是部分,作为一个组成部分,传播组织的活动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体及其它各部分的影响。
从这一观点出发,组成社会系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部分都必然会成为影响大众传播过程的因素,大众传播过程是作为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而存在。
十、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鲍尔·罗克希)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 (重点) Media System Dependency Theory
3、观点:这个模式是一种社会系统模式,将大众媒介看成积极参与社会行动的社会、群体和个体层次上的维持、变化与冲突的过程的信息系统。
这个模式中受众、媒介体系和社会体系是决定大众媒介效果出现的条件。这三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体系根据它的稳定程度而变化,这就刺激和影响了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受众随社会体系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大众媒介因条件、社会不同,在数量、多样性、可靠性及权威性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其功能也会有所不同。
.
.
媒介与社会,个人等依赖关系会发生变化,突出了传播媒介与社会、受众的密切关系,它表明媒介系统实际上是社会系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子系统。(依附理论)
十二、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