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互联网+”呢?我们知道,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交通,滴滴打车出现了……也就是说,“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
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界当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
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若以系统观来看课堂,那么它的要素就有教师、学生、环境等要素构成。信息技术作为环境中的一部分,它能极大地改善师生间信息传播与互动的形式,因而必然帮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等方方面面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内容就只是单纯的课本知识。利用了信息手段后,可对教材进行加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动画、图像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如:微课视频、课堂录像、课件等,让教材课件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在学习兴趣与自我学习能力。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传统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由教师主导,学生很少或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课堂真正由学生主导,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互联网+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加完之后一切都会发生改变。互联网是刀、是斧、是锯,将原来的一切都分解成碎片,然后再以互联网为中心重新组建起来,成为新的体系、新的结构。“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就是知识的碎片与重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到教学内容,乃至教育观念和教育目的都会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未来,整个社会将被互联网连接为一个整体,一切
事物或多或少都要经历一个从碎片化到重构的过程,这大概就是“互联网+”的全部内涵吧。如果不懂得将那些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有用的知识体系,将会落后时代一大截!
“互联网+”可能对教育产生深入骨髓的影响,会促进新教育生态的重建。 1.“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在信息时代,知识和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本身的激增、剧变、更新,频率加快,周期缩短,同时知识本身的高度综合和学科渗透、交叉,使得人类的一切领域都受到广泛的冲击和影响。“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
大势所趋,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互联网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上,有独到工夫。这种整合,使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调控学习过程,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这无疑是学习方法上的一种革命变革。
2.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可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所以未来的教师很可能分为两种:一种是线上讲公开课的明星教师,一种是线下的辅导教师。
3.“互联网+”对教育资源重新配置和整合。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
总之,适应社会经济需求变化,在互联网技术的东风下,“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它满足了层次教育的需求,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生机。面对机遇和挑战,让我们抓住时代脉搏,将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有效融合,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