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温馨提示: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字迹工整,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提交。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千锤万
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石灰吟》取的是 “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天净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以笑的样子哭着,以恨的样子爱着;以善良的样子残忍着,以疏远的样子亲近着;以跑动的样子站立着,以沉 默的样子诉说着;以充实的样子空虚着,以糊涂的样子清醒着;以死亡的样子生存着,以真理的样子
荒谬着。”(北岛《无题》)《无题》取的是“事象”,寄理于事,借事以明理。
诗歌取象,有的只取一个意象。例如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少
年,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这首诗只
有一个意象——月亮。以月亮写乡愁,用“乡色酒”喻月光,飘逸莫名的乡愁就变得具体可感了。有
的诗歌,取的是一组意象。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 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选
择了“邮票” “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来承载感情,层层叠加,层层递进,渲染了海外 游子与故国家园根脉难断的凝重感情。
从虚实角度看,诗的取象还可分为实象和虚象两大类。所谓实象,是指可置于我们眼前眉睫的事物;所谓虚象,是指读者感受心造的事物。例如,郑板桥的“夜深更欲秋潭水,连月带星舀一瓢。”
在这两句诗中,“夜深”“秋潭水”是实象,“连月带星舀一瓢”是虚象。这两句诗好就好在以实带虚,
以虚写实,实象虚出,虚象实出,给诗句揉进了另一种韵味,另一种灵性。诗歌不能没有意象,鉴赏
诗歌也不能不注意意象,一首好的诗歌应是意象与意境的巧妙铸合。
材料二
人类相比其他生灵,最特殊的一点,大概就是有一种玄之又玄的“共感”。
试卷第1页,共8页
从直立行走的猿人发生“认知革命”那一刻开始,这种“共感”就随漫长的岁月绵延至今。我认为诗歌中的意境,大概就是能激发这种“共感”的情形。
但这种“共感”,需要不断的积累,可能来自于家庭的熏陶、来自于文学的修养、来自于经历种种情景后不断的思考、来自于你对社会世界的不断拓宽眼界……
你不能和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讲诗歌的意境,因为他没有引发这个“共感”的基础。当你经历过的够多,并且又有上述那些条件的一定积累,那么:
大概才会一个人孤独太久之后,那个他(她)出现之后,有: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大概才会在欣赏完一首好听的音乐作品之后,有: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
大概才会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在某个清冷的冬晚路过跨江大桥时,望着远处的江面和灯火,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什么是诗歌中的意境?取决于你怎么看这个世界,在某个微小的瞬间,突然使你心中那片虚无之地,蓦然洪水汹涌,刹那百花盛开,又或大雪一人独行……
无论种种,诗歌的意境,由你而定,或许,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借助意象而有所兴寄。 B.意象并非只能是眼前事物。 C.一首诗里可只取一个意象。 D.诗中意象都有另一种韵味。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想要理解一首诗,抓住其中的意象是最重要的方法。 B.借助意象以有所表达是诗歌创作中比较常见的现象。 C.诗歌中的人通常都是作者表达内涵的重要意象载体。 D.诗人才思枯竭之时,通常都会考虑以虚象代替实象。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共感”是感受一首诗歌作品的意境时独有的一种审美感受。 B.我们若想对诗歌的意境有“共感”,尤其需要家庭的熏陶。 C.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首诗意境方面的解读,通常都是相似的。 D.今人对古诗恰当地运用,首先意味着对其意境的准确理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家 书 谢志强
上海青年赵思风1964 年之前,对房子的概念是:房子在地面上。不过,他响应“到边疆去,到
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 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
1964 年 6 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 试卷第2页,共8页
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他嗓子唱得有点沙哑了。 汽车送抵农场场部,然后是马车接他们到连队。有人说:到了。 赵思风疑惑,问:房子呢?
有位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的汉子(随后知道他是连长)喊:大家注意,你们就站在房顶上。赵思风吓了一跳,这房子跟沙丘差不多,这么多人站在上边,不会坍塌了? 连长喊:青年同志们,跟我来。
赵思风和同来的上海青年,顺着连长引领,走下平地隆起的房顶——土包下开着洞门,稍稍弯腰低头,屋里中间有一条三尺来宽的过道,过道两边是大通铺。
赵思风第一次见识地底下的房子,叫地窝子。他在上海,家里是棉褥子、棉枕头。一路不断换车, 又说又唱,累了。他迫不及待地躺下,他的身下发出嘈杂的响声。他惊跳起来,一摸,褥子垫的、枕 头塞的,净是麦秸秆。草褥子,草枕头。第二天醒来,鼻孔、嘴巴都钻进了沙子。
开始劳动——夏收割麦。赵思风第一次割麦子,镰刀不听他的使唤,小腿划了个伤口子,手心磨起了水泡,他浑身痒,说不清是蚊子叮,还是麦芒刺。
当夜,他打着手电筒,写了一封家书,表达了思念之情。他第一次离开父母,还这么遥远。一个 月后,接到回信。家中的信,都由母亲
执笔。
父亲是居委会主任,大小是个干部——喜欢打官腔。赵思风想象得出父亲口授的样子。母亲的信
里传达了父亲的观点:建设边疆,好好锻炼。
于是,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而且,他打定主意,不再给家里写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 理”——那么远,够不着。
上海与新疆,一封信,在路上起码走十天半月。母亲来了三封信,他只拆阅,懒得回复。随后,
母亲的来信频繁了,他一个礼拜收到一封信。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指示”,可能父亲觉得做
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母亲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还有气候,甚至问:沙漠地带有没有水?)。 赵思风肩膀嫩、力气小,大田作业,劳动强度大,伙食条件差,一天三顿苞谷馍馍,少油的菜很
单调。他发现,连长时常关心他的生活,而不讲什么“大道理”。他倒是觉得连长比父亲要亲切。他不忍把劳动和伙食的情况告诉父母,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而母亲会担忧他的身体。母亲的担心会传染给父亲——他想象自己像一滴水落在无垠的沙漠里。 半年后的一天,赵思风收到一封母亲的信,几乎与上一封信,一个前脚,一个后脚,相差两天。 信封出奇地饱满——八页。
母亲从其他家长那里打听了上海青年在新疆的情况。母亲当初反对他
报名。这封信里,母亲替父
亲解释:你爸在单位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动员青年支边,是单位里一项重要的任务,动员符合条件的 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带头,工作难开展。
信中,母亲写了盼望他来信,每天都等待邮递员的车铃响。赵思风发现,航空信封背面有四个字: 试卷第3页,共8页 思风降雨。
母亲收不到他的信,心里像久旱的沙漠了。母亲生他的时候,是夏季,天气又闷又热,于是,母 亲给他起了名字:思风。清凉的风驱散了暑热。
赵思风看到第六页,呆愣了。后三页几乎都是选择题(包括填空题)。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
替儿子着想。而且,他感到,在母亲的眼里,他永远是孩子。 母亲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没有工夫写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时间,只要把这三页“答卷” 答完了寄回即可。
多年后,赵思风也有了儿子,他已记不全母亲出的三页题目——选择题、填充题。选择题只需打
个钩,填充题只需画个圈。比如:工作忙吗?(忙)或(不忙);身体好吗?(好)或(不好);吃得饱吗?(饱)或(饿);睡得好吗?(能睡)或(失眠)。
赵思风第二天就托去团部开会的文教把“答卷”寄出(还附了一张劳
动照片——微笑)。
一个月后,母亲回信。说你爸见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阅读“中央红头文件”一样,反复阅读,领会精神。
这封信里,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显然是背着父亲写信。
同时,赵思风收到一个包裹:两袋麦乳糖。是父亲的意思——长身体,补营养,母亲如是说。赵思风 认为父亲不可能考虑这么周全,不过是母亲尊重其是一家之长,也希望自己不要对父亲还有怨言。 结婚,搬进土坯屋后的第三年,母亲趁放暑假来探望儿子。 母亲望着离连队不远的沙漠,抱住儿子,说:这样的地方,你怎么活下来的呀?
赵思风说:妈,我这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果果,叫奶奶。 孙子果果像一个果实投入奶奶的怀抱。赵思风说:妈,你抱孙子,就像抱一个大西瓜。
晚饭由也是上海青年的儿媳烧。饭桌上,母亲提起家书——选择题。她说:我问你答,所有的选 择题,问和答都没有反映出实际情况。 赵思风说:姆妈,那是你出题有问题,不了解实际情况,怎么能出好题?
母亲说:你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家书”来展现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内地支边青年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B.小说通过塑造赵思风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他由一腔热血到诧异失落、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 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心路历程。
C.小说中写农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物资供应比较匮乏,这样写既可以让读者领略到生活其中的种种不易,又让 读者见识到主人公精神成长的可贵。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但主要是站在主人公的视角上讲述故事,通过描述赵思风真实的个体主观感受, 增强了作品真实性和可信度。
5.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简要说明。(6分) 试卷第4页,共8页
6.本文中“家书”有哪些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
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 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
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②,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 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
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臧否:好坏,善恶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C.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8.请选出下面句子中与“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中的“故”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故虽有名马 C.帝问其故 D.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濂)在外求学的过程中,先达从未尝降辞色,有时叱责,有
时又高兴,说明他是一个反复无常 的人。
B.(宋濂)成年以后,因为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所以要 赶到数百里以外请教。
C.朱元璋询问宋濂是否饮酒,宋濂如实回答这些事,体现了宋濂为人的一面,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朱元璋的驭人手段。
D.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朱元璋很愤怒,宋濂认为主事茹太素只是对陛下尽忠,朱元璋听从 了他的意见。 试卷第5页,共8页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 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1.读完两篇选段,你认为宋濂身上有哪些品质可供你学习?(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B.首联写江夜远景,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反映自身的境况和情怀。 C.颈联正话反说,抒发了诗人休官的忧愤。远大的政治抱负长期被压抑不能施展,政治上失意是其 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尾联以沙鸥自比,哀叹转徙江湖,飘零孤独,感人至深。
D.全诗前两联写点明“旅夜”,后两联紧扣“书怀”,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 结构谨严。
13.颔联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写景技巧。(6分)
(三)名篇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4.默写《沁园春·长沙》原文。(错一个字扣0.5分,最多扣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9分)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
海市蜃楼。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
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 试卷第6页,共8页
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
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
舞台上 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
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
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 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
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
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
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
1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C.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D.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
景、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 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 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C.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布景、社会模式、人生哲学, 在后人心中深深地植根。
D.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5 小题,17分) 18.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舸.争流(kě) 怅寥.廓(liáo) 脂.膏(zhī) 臻.于至善(zhěn)
B.炽.热(zhì) 罅.隙(xià) 包扎.(zhā) 出类拔萃.(cuì)
C.草茎.(jīng) 饥馑.(jǐn) 忸怩.(ní) 跌宕.起伏(dàng) D.淤.泥(yū) 感慨.(kǎi) 慰藉.(jí) 撼.天动地(hàn) 19.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不经意间的一件小事蕴含温暖,不起眼的一件物品饱含真情。它们悄无声息地治愈.了我们的心灵。
即使这个世界千疮百孔,也有人对你真心以待,给你无微不至的关心。所以,在前行的路上,你应该
抬起头来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放慢脚步去感受.身边的温情,这样就
会收获惊喜。
A.文中加点词语“治愈”“感受”都是动词。 试卷第7页,共8页
B.文中画线的“饱含真情”是动宾短语,“千疮百孔”是并列短语。 C.“不经意间的一件小事蕴含温暖”一句中,“不经意间”是定语。 D.“即使这个世界千疮百孔,也有人对你真心以待,给你无微不至的关心”是条件关系复句。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
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
D.小说中的“我”往往就是作者自己,“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善假.于物也 一狼假.寐 B.声非加疾.也 痛心疾.首 C.而闻者彰. 欲盖弥彰.
D.用.心一也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22.下面这段话是某校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后校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在语体色彩方面表述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共5 分)
我校拿到“五一劳动奖章”的事儿传来,学校欢声片,好多人立马流下了幸福的眼泪,因为这是
上级领导对我们吃苦耐劳、攒劲拼搏的精神的肯定。 四、命题作文(共 60分)
23.请以“遇见”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试卷第8页,共8页
中宁县 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线上语文测试卷答案 1.C 2.B 3.D 4.B
5.①慈爱:思儿亲切,时时牵挂,事事关心。②善解人意(宽容):无论是丈夫的矜持,还是儿
子的任性,都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包容。③善于调和(有智慧):巧妙设计答卷,赢得儿子回信;在
儿子面前替丈夫解释开脱;假借丈夫的名义给儿子寄去麦芽糖。④执着(坚持不懈):儿子不回信, 仍一如既往坚持写信,决不放弃,最终感化了儿子。
6.①“家书”有线索作用,小说据此展开主要情节;②“家书”将相隔万里的母子连结起来,
小说借此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旨;③小说用以答卷作“家书”的情
节来化解矛盾冲突,突出心裁,极富感染力;④“家书”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可以唤醒读者的文化记忆,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7.C 8.B 9.A
10.(1)(我)曾经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 了解他们。
11.好学、尊师、诚实、隐恶扬善。 参考译文:
【甲】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
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
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
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
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
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 “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宋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12.B
13.①颔联描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 “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境界雄浑阔大。②视野由高到低,诗人先写星空,再写平野,继而写江流。③动静结合,上句写静态的星空、平野,下句描摹动态的江流。 14【答案】默写: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5.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16.C 17.B 18.C 19.D 20.B 21.C
22. ①“拿到”改为“荣获”。 ②“事儿”改为“喜讯”。③“好多”改为“很多”。④“立马”改为“顿时”。 ⑤“攒劲”改为“顽强”。
23.【答案】遇见
蔚蓝的天空倒映着洁白的白云,教学楼宛如洁白的花绽放在蓝天白云下。一阵虚无缥缈的风徐徐吹来,撩起我两鬓的一缕发。暮然回首,瞥见,一抹红在舞动,刺红了眼。
回到这个曾经让我发疯,让我癫的学校,一股陌名的凉意扑面而来。炎日骄傲地挂在当空,慷慨
地将点点光辉洒像世界。倒映着一片明亮,却唯独角落在一旁抽泣。走在似真似幻的古道楼梯,用手轻轻攀上扶手,丝丝凉意沁入手心,猖狂得刺激神经中枢。我快步上了三楼,熟悉的气味满腔涌来,熟悉的景色映入了眼帘,熟悉的感觉吞噬了我的大脑。却没有一处熟悉的身影在熟悉的角落做熟悉的动作。我迈起沉重的脚慢慢走到那个熟悉的角落,灰色的地板上只有一摊浅浅的液体。
偌大的教室里倒映着光的影子。小秋和一个女孩趴在桌子上,小秋用一只手捏着女孩的脸,女孩
用手也捏着小秋的脸,小秋还用另一只手不停地搓着女孩的头发,神采的脸上绽放出世间最甜美的笑容。阳光柔柔的照在她们身上,一层朦胧的橘红色将她笼罩。我不止脚步地走到小秋的后面,用手轻 轻拍她的肩头。倏忽,手落到冰凉的课桌上,缓缓抬起手,手上蘸了时间留下来的痕迹。阳光照进窗户,跌落在我的脚边。
寂寥鲜红的操场被小秋的訇然打破。两个女孩的身影在乌桕树下晃动。乌桕树的影子在阳光下摇
曳出欢乐的步伐。两个女孩在粗壮的乌桕树下转圈圈,知道她们头晕了,齐齐倒在乌桕树的躯干上。她们在树下喘着气,都在抱怨对方的错,抱怨为什么刚才跑那么快害得头晕。然而不动的是她们在乌 桕树下共牵紧密不离的双手。
昔日骄阳一去不返,让我们好生眷恋。
当我走进乌桕树,女孩们的身影连同仅有的一缕清风一起消失了。粗壮的乌桕树不再摇曳出欢乐的步伐,只是一昧地低着头。穹顶之下,一人,一树,仅此而已。
漫步在空旷的校道,看着一列列的公告栏,目光不由集中到一处经历了岁月打磨成旧絮浅蓝的公
告栏。我贪婪的目光顺着公告栏里的照片依次往下。那刹间,视线模糊了。努力抬起沉重的手,隔着玻璃,隔着空气,隔着岁月描绘你的轮廓,抚摸你的脸颊,牵起你的手。感谢命运让我们遇见。 遇见你,真好。真好,遇见你。 2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作文题目是“遇见”,要求写成记叙文。题目中的“遇见”并不是指一般的接触,而是指令人心灵受到感染、震动等的接触。相遇的双方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忧伤的……
此题宜写成回忆性散文或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难忘的“相遇”,通过具体 的动作、对话等描写,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
可从以下角度构思:
角度一:写自己与现实生活中选材的某个人相遇。这个人可以是你的亲人,也可以是你的老师、
同学或陌生人。要选取相遇后心与心发生了碰撞,产生了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材料才符合”相遇“的内涵。比如你只身在外,身处困境,遇上了一位好心人,他热心地帮助了你,你感激万分。这样的相遇确实值得回味。
角度二:写自己与某种物相遇。这种物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只要你与它相遇时产生了
难忘的感情就行。例如你在忧伤时独自来到野外,发现了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它虽小得可怜,却乐 观地随风摆动。它给了你启发,让你从忧伤中振作起来。这种相遇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角度三:写自己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在阅读中认识了某个人物,被他的精神所感染,被他
的遭遇所震撼,为他的行为所折服……那么就可以写与这个人物的相遇。例如阅读《鲁宾逊 漂流记》,被鲁宾逊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感动,经久难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