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革命足迹 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之旅活动巡礼
6月25日。初夏的华北大地,雨后初晴,天空湛蓝,风清气爽。津保高速两旁,绿树苍翠,麦收后的田野仿佛一块块金色的地毯,如画的风景,宽阔的视野。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风光,一边回忆伴随我们成长的电影《小兵张嘎》和《地道战》,还有读过的课文《荷花淀》和《纪念白求恩》等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此行将要寻访这些红色的足迹,接受传统教育,学习革命精神。
早上7点出发,车行约3个多小时,到达华北明珠——白洋淀。白洋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著名作家孙犁笔下的《荷花淀》中,曾经描绘过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白洋淀的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河流蜿蜒,芦苇遍野,乘船穿行其中,红色的革命圣地,绿色的生态美景,美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船行至鸳鸯岛,我们在这里上了岸。白洋淀之窗博物馆位于岛上,馆内展示了白洋淀的形成和变迁,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伟人和重要事件;介绍了白洋淀人民勤劳朴实,丰富多彩的生活;陈列了雁翎队在抗日战争中的武器,交通工具以及他们端炮楼、截汽船、捉汉奸、打鬼子的英雄事迹;通过嘎子家的石磨、石碾、渔船和大戏台等生动的展现了当年小兵张嘎的水乡生活;汇聚了白洋淀珍稀禽鸟、鱼类和奇花异草等自然生态资源。从这里,我们对白洋淀的自然、生活、人文全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船是白洋淀的主要交通工具,在河道两边,如同马边上一样装有路灯。我们从鸳鸯岛
坐船,来到了“嘎子印象”。这里呈现的是以小兵张嘎为题材的大型户外情景剧,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表现了日军无恶不作的丑恶嘴脸和嘎子英勇抗日的崇高精神。演出以生动的剧情和精彩的武打动作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看到嘎子把日军打得落花流水,真是大快人心。
演出结束后,我们穿过荷花丛中的木栈桥,从码头乘船前往白洋淀文化苑。我们在这里参观了雁翎纪念馆,馆名是吕正操将军题写。“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芦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1939年,日军的侵略使白洋淀人民惨遭蹂躏,中共新安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建等赶赴大张庄,召集渔村猎户开会,揭露日军收缴当地群众手中铜铁和猎枪的阴谋,号召组织抗日武装,当场有22名猎户参加,并自带枪排、大抬杆、火枪,组成由陈万任队长的抗日武装,因火枪和大抬杆处容易被水打湿,常用雁翎堵塞,故此,时任县委书记侯卓夫便为这支抗日武装起名“雁翎队”。雁翎队组建后,在芦苇荡中加紧进行军事训练。队员们个个都是水上驾船和游泳的能手,加上熟悉地形,在茫茫水域中,他们遵照毛主席“打一场人民战争”的指示精神,与敌人展开了机智灵活的战斗。冬天,淀水结冰,敌人认为芦苇已收割,雁翎队无法活动,是围剿雁翎队的好时机,没有想到,机智勇敢的雁翎队员们利用自制的“土坦克”在冰上照样与敌军顽强战斗,取得了很大胜利。以血肉之躯捍卫民族尊严的雁翎队,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参观雁翎纪念馆后,我们结束了当日的行程。
26日清晨,我们从保定坐车前往唐县。唐县是革命老区,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坐落在唐县城北2公里钟鸣山下。馆内有白求恩、柯棣华两个展厅,分别展出白求恩和柯棣华生前工作、生活的图片和实物。
白求恩展厅从白求恩投身国际反法斯前线讲起,进而讲到他奔赴中国抗日战场,战斗在晋察冀边区直到牺牲。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专家。1890年3月3
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的一个牧师家庭。1916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成名以后,得到了一些很荣耀的头衔:皇家外科学会会员、自治领养老金及国家健康部顾问、圣心医院的胸外科主任、美国胸外科协会五理事之一。他青年时代当过伐木工人,卖过报纸,烧过锅炉,和劳动人民有着广泛的接触。他积极投身于工人阶级的斗争行列,热烈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1935年,在蒙特利尔,秘密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西班牙战争爆发,他率领医疗队奔赴前线,抢救反法西斯战士,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于1938年初,率加、美援华医疗队,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帮助抗日。先后在武汉、西安和延安受到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同志的接见。同年6月,转赴晋察冀军区,担任军区卫生顾问。他不怕艰难,巡回医疗,率队东征,战地救护,卫生检查,编写教材,讲课授技,组建模范医院,创办卫校。他不畏艰苦的生活环境,奔走在崇山峻岭,出入于枪林弹雨,同边区军民并肩战斗。他不辞劳苦,为边区群众送医送药,防病治病,他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卓越的医疗技术,满腔热忱地为抗日军民服务。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摩天岭前线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后感染中毒,抢救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病逝于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绍拉普尔镇。1936年,在格兰特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印度人民的苦难和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使柯棣华自小养成了积极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不合理压迫的坚强性格。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柯棣华响应印度国民大会的号召,放弃报考英国皇家医学院的机会,志愿报名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远涉重洋,来华援助抗战。1938年9月,抵达中国,先在武汉、重庆等国统区工作,后拒绝国民党要员的劝阻,到达延安,为抗日军民服务。1940年6月,来到晋察冀边区,任白求恩学校外科教员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在晋察冀留下了数不清的动人故事,被边区军民誉为“第二个白求恩”。他忘我地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之中,始终和边区军民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他积极参
加战地救护,致力于八路军的医疗工作,对伤员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他和当地人民亲如一家,为老百姓疗伤治病,从不收取报酬,人们亲切地称他“老柯”;他关心政治,注重学习,踊跃参加党的整风运动,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终因癫痫病反复发作,抢救无效,于1942年12月9日凌晨6时15分在唐县葛公村逝世,年仅32岁。
这两位国际主义战士,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同晋察冀军民同甘苦,共患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地道战纪念馆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先是参观了展厅,了解地道战的历史,之后穿越地道亲身体验。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1939年初,日军侵占了冀中蠡县后,经常包围村镇,制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惨痛的教训,逼得蠡县的抗日军民不得不想个好办法,以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 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启发,当时蠡县的县委书记王夫指示,选基础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条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连、敌人来时便于躲避。后来,经过县委决策,在蠡县的各抗日村镇发展起了网络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还发明了连环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缭乱。在战斗中,这种被改进的地道很快发挥了它的威力。 1941年春天,蠡县辛桥据点有30多名日伪军出动扫荡。已经挖好地道的游击队员个个摩拳擦掌地等着敌人来较量一番。当敌人来到时,埋伏在村口的游击队一阵排子枪和手榴弹打倒了七、八个,敌人措手不及,待拉开架势要进攻时,游击队员已经钻入地道无影无踪。当敌人撤退时,游击队员又从野外的地道钻出,在背后又是一阵猛打,包括一名日军小队长在内的这股敌人几乎全部被歼灭。这一仗打得神出鬼没,一时间,当地抗日军民士气大振,昔日大摇大摆地出来扫荡的日伪军的气焰也不再嚣张了。
不久,冀中根据地领导黄敬、吕正操把蠡县地道战这个新生事物向刘少奇同志作了汇报。少奇同志对地道战很感兴趣,指示他们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把地道战的战术发扬光大。于是,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和政委程子华决定将这一经验向整个根据地推广。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冀中根据地的抗战形势空前严峻,地道战便在各个抗日村镇广泛展开,清苑县冉庄村的地道战就是在这次扫荡中打出了名的。
在建党90周年之际,回顾艰难岁月的战争历程,方知党的事业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更加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而勤勉工作、积极奉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