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外宣翻译的特点研究综述

外宣翻译的特点研究综述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外宣翻译的特点研究综述

作者:杨惠莹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

杨惠莹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外宣翻译要兼顾真实性与灵活性、严谨性与创造性、政治性与时代性等特点,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要把握外宣翻译特点,将文本内容准确高效地传达给译语读者。

关键词:外宣翻译;特点;译语读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2-0160-02

外宣翻译是以外国读者受众为中心,以交际翻译为主要手段,将源信息翻译成目的语的一种翻译实践。它不是文学翻译或是新闻翻译,而是涵盖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外宣翻译不像文学翻译那样讲究文采,也不像科技翻译那样刻板,外宣翻译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翻译,它具有明显的自身特征。

在翻译过程中,外宣翻译不仅要符合一般翻译的准则,更有其不同的要求。例如,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译文有文采及语言和艺术形象的优美动人,经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对照等)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要求传达出原作的神韵和意境。但是外宣翻译的文本决定了外宣翻译注重科学性、严谨性、正确性与灵活性等。因此从事外宣翻译时要注重事实与逻辑,要求内容正确无误,数据准确精密,文字简洁明了,并且要考虑到译文在译语读者中的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外宣翻译文本,具体来说,外宣翻译具有以下特点:

一、兼顾翻译的真实性与灵活性

翻译的基本准则之一是“忠实”,这个标准对外宣翻译仍然适用。外宣翻译中的“忠实”是指译文必须能正确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对原文的意思既不能歪曲,也不能任意删减。“忠实”这一标准对外宣翻译尤为重要。外宣翻译的目的和任务是准确而真实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传达给译语读者,因此,译文必须确切、明白,不能模棱两可,做到信息等值,达到翻译的目的;并且在翻译中要保留原文的风格,如:政治文献的译语要严谨简洁,新闻文本的译语要精炼传神,汉语典籍的译语要优美深刻。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把握灵活性原则,不能仅仅拘泥于“信、达、雅”及“忠实、通顺”这些普通的翻译原则,要注重译语读者的接受,遇到特殊语句时,在不伤害原文内容的前提下,需要灵活地翻译。具体来说,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和表达方式方面存在许多差异,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一些方法技巧去克服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异,使译文尽可能再现原文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又能符合译语的习惯,易为译语读者接受。

因此,外宣翻译时要兼顾翻译的真实性与灵活性,采取灵活机动的翻译措施,要遵循译语国家的语言特点,不能仅跟随原稿语言和句子形式进行翻译,以免使宣传效果减色。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灵活性并不意味着改变文本事实,而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用符合译语国家语言习惯的表达,使译语读者容易接受并理解。就如鲁迅先生针对翻译所讲的“一是保持原文的风姿,二是力求其易解”。例如:“863”计划翻译为“the March 1986 High-tech Program”。“863”计划是我国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如果按字面忠实地直译为the“863”Program,读者看不懂,完全不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但若翻译成为the March 1986 Program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ies则又违背了简洁的原则。文中这种兼顾真实与灵活的译法通过适当加字,简洁明了,在翻译的同时说清了这个计划的内涵。

二、兼顾翻译的严谨性与创造性

外宣翻译文本所涵盖的内容(如政治文献、新闻、公式语、信息资料等)决定了在外宣翻译中译文既要严谨又要富有创造性。因此,外宣翻译者必须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严谨地进行翻译。译者既要能准确地了解原作的语言、文体、作风,还要把握原作所表达的思想、情节、意境和形象,在翻译中用词贴切,精挑细选,务必使译文表达滴水不漏,使译语读者准确地获得信息的真正内涵。翻译的严谨与否直接关系到外宣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甚至会影响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同时,鉴于中外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和译者与读者之间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在必要时,译者也应该在“忠实”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同时把中国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融入到译语中,运用适合原作风格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也就是译者发挥创造性,用译语文字创作出自己的新作品,这样的外宣翻译才能摆脱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更而做到更好地传神。

例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条保障线”,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特色政治术语,指的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个术语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很难理解。所以单纯地译为“the system of three social security programs”是不足以达到宣传及外交目的的。译者在意识到外国读者因语境差异无法推导出这一含义之后,就应该在翻译中发挥创造性,把它转化为明示意义,即把三条保障线的具体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合适的译文应该是“the system of three 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ensuring payment of the living allowances for workers laid off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f th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and subsistence allowances for the urban poor”。又如,公园某处有个警示牌,上面的公示语是:“警告,此地有恶犬!”被译为:“Warning, bad dogs!”在把宠物尤其是犬类当作人类朋友的西方国家,“恶犬”称呼给人带来反感,这时译者应创造性地把“恶”字忽略不翻译,译为“Be careful of dogs!”既传达了警示意义,又考虑到了译语读者的文化感受。外宣资料的翻译讲究精确,要求译文准确地再现原文。译者如果不注意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差别,生搬硬套地翻译,就很容易引起误解,非但达不到宣传的目的,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果。

三、兼顾翻译的政治性与时代性

外宣翻译的内容很多是涉及到国家的立场、政策,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与国家的形象、声誉、地位及国际关系等。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在意识形态上与很多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减少在外宣中遇到的阻力和障碍,在外宣翻译时必须严格注意减弱政治方面的对抗性,在严谨、严肃的翻译工作中,有策略地宣传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意识形态。同时,外宣翻译具有时代性强的特点,人类进入信息时代,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整个世界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也处于日新月异的变革之中,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的方针政策相继产生,新的提法、新的词语不断涌现,有些词语的意思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翻译有关历史事件或时过境迁的事情时,译者对于一些不合时宜的词要及时纠正。与此同时,对于不断出现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外宣翻译也要同时跟上时代的更新,保证译文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感。

例如,在外交时,我国领导人的对外表态或外交文件中的用语等是国家方针政策的体现,往往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和利益的得失等重大政治问题,我国领导人在对外表态时大都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因而译者在翻译时务必掌握好分寸,仔细推敲,站对政治立场,适应国际、国内瞬息万变的形势,密切跟踪形势的发展,翻译出原文词句的深刻内涵。如:有个领导人谈到香港时,说到:“香港回归以来很热闹”。有人翻译为:Hong Kong has

gone through tempestuous times since its return to China.意思是香港经历了暴风骤雨,这个表达有些过了。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两年来香港发生了很多事。理解透其中的政治性,才能把握好分寸。可以译为Hong kong has been most eventful since its return to China.或者Hong Kong has gone through a lot of things.又如:中央政府不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事务。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refrained from intervening in the affairs of the HKSAR.“refrained from intervening in”意思是克制自己不去干预,而事实是中央政府从不干预也不想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事务,这样的翻译就容易引起译语读者对中国政府的态度和决心的质疑,所以改译如下: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never intervened in the affairs of the HKSAR.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外宣翻译是外交学、传播学、跨文化交际与应用型翻译的集合。外宣翻译除了应该遵循翻译的一般原则外,有不同于其他翻译的特点,尤其是不同于文学翻译的独特特征。在外宣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应了解外宣翻译的特点,结合实际翻译出让译语读者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语言,更好地达到从各方面对外宣传中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健.新闻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8.

〔2〕沈炜艳.从外宣资料英译中的常见错误看译者应具备的素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3〕王霄凌.论外事翻译的特点[J].济南大学学报,2002,(5).

〔4〕张立蓉,孟祥春.对外宣传翻译:译“名”更要译“实”-政治性误译举隅与应对策略[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3).

〔5〕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6〕刘雅峰.译有所为 译者何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及其译者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7〕曾利沙.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