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6 “世界读书日,专辑 2016年5月25日 薯名作家、文学翻译豕和外国文学研究苟己.伐钟书是人杨绛先生在 京病逝。兄生以105穸高龄悄然告别人世 全国广火读者陷入悲表。唯一值得安慈的乏,”我 们仁”,终于团聚了。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 ,我们泉戋l】的 读书-致敬人物”选定为杨绛免生。杨绛乞生烬其一生. 是完全担当俘起这个称号的。让我们走进杨绛先生的精神世界.去领略杨绛先生的书务生活。 在我们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戈 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的作品的熏陶与精神洗 礼。希翌以比数励我们 以前辈为榜样,积苦读书的力量,扶爱读书,天天读书。 (编者) 扬锋先生的书香世界 ◆罗银胜 罗银胜,1962年生。独立学者、 传记作家。】984年毕业于复旦大 学中文系。曾任职于上海市人民政 府,现任教于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著有《顾;隹传》《顾准的最后25年》 《顾准画传》《顾准评传》《杨绛传》 《才情人生乔冠华》《乔冠华全传》 《潘序伦传》《王元化和他的朋友 们》《红色名媛章含之》《周扬传》 《乔冠华传——红色外交家的悲喜 人生》。编有《顾准:民主与“终 极目的”》《顾准文集》《顾准再思 录》《钱谷融:闲斋忆旧》《我的 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记忆 的修复》等。所著作品被中国国 家图书馆,关、英等国各大图书 馆收藏.并荣登京沪渝等地畅销 书排行榜。 ,r1 她曾暗想:“假如我上清华外文系本科,假如我 一本接一本地阅读,并做了详细的笔记。一副 选修了戏剧课,说不定我也能写出一个小剧本 饱学终日、乐此不疲的模样,令人神往。杨绛 来,说不定系主任会把我做培养对象呢。但是 在这里的旁听和阅读,有力地充实了自己的知 我的兴趣不在戏剧而在小说。那时候我年纪小, 识素养与外语水平。不过杨绛还有另一层想法, 不懂得造化弄人,只觉得很不服气。既然我无 她认为,在当时“牛津的学费已较一般学校昂 缘公费出国,我就和钟书一同出国,借他的光, 贵,还要另交导师费,房租伙食的费用也较高。 可省些生活费。” 假如我到别处上学,两人分居,就得两处开销, 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坐落 再加上来往旅费,并不合算。钟书磕掉门牙是 在伦敦西北泰晤士河上游的牛津城。它成立于 意外事;但这类意外,也该放在预算之中。这 12世纪下半叶,这里云集了众多著名的专家学 样一算,他的公费就没多少能让我借光的了。 者,在历史上培养了大量的哲学家、科学家、 万一我也有意外之需,我怎么办?我爸爸已经 文学家和政治家。我国知名学者吴宓曾在1930 得了高血压症。那时候没有降压的药。我离开 年1O月至1931年在此进修,他在《牛津大学 爸爸妈妈,心上已万分抱愧,我怎能忍心再向 风景总叙》一诗中,赞叹牛津大学是读书人最 他们要钱?我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好安于做一 理想的读书地方:“牛津极静美,尘世一乐园, 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 山辉水明秀,天青云霞轩。万里集群校,嶙峋 牛津的生活很安逸,杨绛先生因不是正式 玉笋繁,悠悠植尖塔,赫赫并堞垣。桥屋成环洞, 学生,就没有功课,全部时间都可自己支配。 深院掩重门,石壁千年古,剥落黑且深。真有 她从前还没享受过这等自由。她在苏州上大学 辟雍日,如见泮池存,半载匆匆往,终身系梦魂。” 时,课余常在图书馆里寻寻觅觅,想走人文学 此“终身系梦魂”之地,是钱钟书先生与 领域而不得其门。考入清华后,又深感自己欠 杨绛先生选择牛津作为自己留学的第一站,是 修许多文学课程,来不及补习。这回,在牛津 否受吴宓这位师长的影响呢?这倒是一个有趣 大学图书馆里,满室满架都是文学经典,坐拥 的话题。 书城,充分满足了她对书籍的“饕餮”之欲—— 图书馆临窗有一行单人书桌,杨绛先生可 创立于13 14年的埃克塞特学院,在当时是 在这里杨绛正可以从容自在地好好补习。 牛津大学的二十六个学院之一,其在牛津学院 的创建史上位居第四。两年的留学生涯,使钱 以占据一个桌子。架上的书,她可以自己取。 钟书和杨绛体验到牛津大学谨严与保守的校风。 读不完的书可以留在桌上。在那里读书的学生 最使他们得益匪浅的则首推学院的图书馆。 寥寥无几,环境非常幽静。 世界读书日 专辑 牛津大学拥有世界上第一流图书馆,名叫 杨绛先生为自己定下了课程表,一本本书 博德利图书馆,钱钟书将其戏译为“饱蠹楼”。 从头到尾细读。能这样惬意地读书,人生还有 这里的藏书远远超过国内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什么不满足的呢? 早在莎士比亚在世的161 1年,英国书业公司就 一对“读书种子” 承担了把各种新书(包括重印书)都免费送一 书籍。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杨绛先生、钱钟书 国民党的拉拢,不去台湾,而且真心实意地拥 本给这个图书馆的义务。它还收藏了许多中文 先生和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样,不仅拒绝了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在此如鱼得水,除 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年下半年杨绛夫妇应 了听课之外,差不多把业余时间全部泡在读书 聘担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杨绛、钱钟书先 上面。他们借来一大堆书,涉猎包括文学、哲 生初到清华时,清华的接管、恢复和改造工作 学、心理学、历史等各种图书,固定占一个座位, 正在进行中。他们夫妇俩担任外文系教授,教._l l …__-_-_____-___—l 占吉6世界读书日,专辑 l l l I l l l I l l i l I l l l 学任务并不繁重,难于对付的却是一场又一场 右’之后又来了个‘双反’,随后我们所内掀起 马拉松式的会议,因而他们赖以生存的读书生 了‘拔白旗’运动。钟书的《宋诗选注》和我 活受到影响。 的论文都是白旗。郑振铎先生原是大白旗,但 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给友人、著名报人黄 他因公遇难,就不再‘拔’了。钟书于1958年 裳的一封信函中表露了这层不理解的意思:“北 进城参加翻译毛选的定稿工作。一切‘拔’他 来得三晤,真大喜事也。弟诗情文思,皆如废井。 的《宋诗选注》批判,都由我代领转达。后来 归途忽获一联奉赠(略)。幸赏其贴切浑成,而 因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环树等对这本 恕其唐突也。如有报道,于弟乞稍留余地。兄 书的推崇,也不‘拔’了。只苦了我这面不成 笔挟风霜,可爱亦复可畏(如开会多、学生于 模样的小白旗,给拔下又撕得粉碎。我暗下决心, 文学少兴趣等语请略)。”这信写于1950年1月 再也不写文章,从此遁入翻译。钟书笑我‘借 末。在此之前,黄裳先生曾去北京采访,专程 尸还魂’,我不过想借此‘遁身’而已。” 到清华园钱氏夫妇的寓所,亲眼目睹了这对教 授夫妇静夜攻读的情形:“住在清华园里的名教 身居干校不忘读书 “文革”期问,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一起 劳动改造。在《干校六记》里, 授,算来算去我只有一位熟人,就是钱钟书。 被下放五七干校,第二天吴晗要赶回城去,因此我就把访问安排 杨绛先生写得那样克制、那样平静,充满了温情, 在第二天的晚上。吃过晚饭以后我找到他的住 真可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她回避了许 处,他和杨绛两位住着一所教授住宅,他俩也 多血淋淋的惨剧,这也许是“寄沉痛于幽闲”吧。 坐在客厅里,好像没有生火,也许是火炉不旺, 待过干校的人,对干校生活刻骨铭心,不堪回首。 只觉得冷得很,整个客厅没有任何家具,越发 《干校六记》体现了杨绛“温柔敦厚”的风格和 显得空落落的。中间放了一张挺讲究的西餐长 特点,而杨绛先生在柔弱温和的背后,性格是 台,另外就是两把椅子。此外,没有了。长台 极其坚强的。 上,堆着两叠外文书和用蓝布硬套装着的线装 干校后期,迁往明港。这时干校的任务, 书,都是从清华图书馆借来的。他们夫妇就静 由劳动改为“学习”——学习阶级斗争吧?有 静地对坐在长台两端读书,是我这个不速之客 人不解“学部”指什么,这时才恍然:“学部”  打破了这个典型的夜读的环境。他们没有想到 就是“学习部”。我会在这时来访,高兴极了,接下去,就是快谈。” 到了明港,干校的条件已有改观:“默存和 当时,杨绛、钱钟书先生除了上课、办公、 我的宿舍之间只隔着一排房子,来往只需五六 开会之外,可说是深居简出,晚上的空余时问, 分钟。我们住的是玻璃窗、洋灰地的大瓦房。 对他们来说,是辛勤耕读的好时光,他俩不愧 伙食比我们学部食堂的好。厕所不复是苇墙浅 是一对“读书种子”,用人类文化精华不断充实 坑,上厕所也不需排队了,居处宽敞,箱子里 着自己。 带的工具书和笔记本可以拿出来阅读。阿圆在  新中国以后,针对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接 京,不仅源源邮寄食物,还寄来各种外文报刊。连不断。在繁忙的政治学习之余,杨绛先生还 同伙暗中流通的书,都值得再读。宿舍四周景 是十分向往平静的书斋生活,毕竟她是研究员 物清幽,可资流连的地方也不少,我们俩每天 嘛。上世纪50年代后,她写过几篇有关外国文 黄昏一同散步,更胜于菜园相会。我们既不劳 学的长篇论文,但遭遇令人心寒。杨绛先生对 体力,也不动脑筋,深惭无功食禄;看着大批 人曾说过:“恰在‘反右’那年的春天,我的 有为的青年成天只是开会发言,心里也暗暗着 学术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并未引起注意。钟书 急。”这时,钱钟书先生随身携带的工具书、碑 1956年底完成的《宋诗选注》,1958年出版。‘反 帖和笔记本可以拿出来阅读;他们的女儿在家,  不仅源源邮寄食物,还寄来各种外文阅读物。 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同伴们也暗中流通着各种书籍。杨绛、钱钟书 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 还向“同伙”李文俊借阅了原版的《大卫・考 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  伯菲尔》,当然,读时手边还得备好一本小册子 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 或《红旗》杂志,以便遇到情况时拉过来作掩护。 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此书被读后,页面充满了杨绛夫妇用铅笔所作 的“?”“X”“、/”“!”等各种批注。 一杨绛先生非常珍视如此读书的自由,她曾 感叹遵“壶台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 世 界 读 书 日 戏剧、传记、游记、El记, 天,钱钟书路过菜园,杨绛指着窝棚说 每一本书——不论小说、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 “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 以及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一别有Et月星辰, 钱钟书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杨绛认同: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舍 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  得;没有书却不好过El子。他箱子里只有字典、 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人真境,笔记本、碑帖等等。 杨绛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 钱钟书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 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 专 辑 在杨绛眼里,钱钟书向来抉择很爽快,好 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干世界’,可 像未经思考的;但事后从不游移反复。而自己 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 则不免思前想后,可是两人的抉择总相同。既 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 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 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 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读书就像串f1JL” 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 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 钱钟书先生逝世后,杨绛先生一如既往, 经历,可以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 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 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 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享受”。 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杨绛先生读书时的惬意,  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 无疑也是众多读书人心向往之的精神世界。串f]JL。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 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 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先生生活是非常简朴的,她摆脱了世 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 俗的陋见。她所住的房间水泥地、白灰墙,比 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 照当今一些教授们新迁的住宅,可谓简陋之极, 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 但所有房间都干净、整洁、雅致,涌流着一股 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 沁人心脾的书卷气。杨绛的服饰朴素无华,毫 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 无珠光宝气。她心系科教兴国,毅然将自己的 理或聊天说笑,却可以挨近前去听了足够。我 积蓄全部捐赠给“好读书”的学子。这一慷慨 l l l 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 之举,是值得世人敬仰和效仿的。 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日仁义而已矣’ 200'7年夏天,年近期颐的杨绛推出了《走 l 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 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此书在坊间 l 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 很流行。书名叫作《走到人生边上》,可是,真 l  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 的走在人生边上,多少觉得有点玄乎,甚至感 I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悌忒斯的《金玉良言》 到不可思议。 _ _…_… ._I Ill | I @6 0 “世界读书日'专辑 ¨●●I ∞ g 《l 原来在2005年,杨绛先生患病住院期间, 框阻碍我思想的自由。而我所想的,只是浅显 躺在病床上一直在思索《走到人生边上》这个 的事,不是专门之学,普通人都明白。我正站 题目。病愈回到家后好像着了魔,她给这个题 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 目缠住了,想不通又甩不掉,然后通过读书帮 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 助自己思索。她思路不通时换一条思路再想, 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 ■ 这样往往一坐就是半天,能够想通一些问题。 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 思考之余,她开始动笔。终于在两年半与老、病、 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 忙的斗争中写成了这本书。这是杨绛以丰涵人 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81UL来的? 生历练的经验,来书写自己的心路历程,因而 又回 ̄IIUL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 全书充浸着人性的美感。书分两个部分,前面 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 一部分是论述,后面是“注释”,其实是独立成 在吗?灵魂不死吗?” 篇的散文。 摆脱了羁绊和束缚的杨绛先生,在书中更 《走到人生边上》这个题目,恰好描述了老 多的体现的是个人的感悟。唯其此,尤为可亲。 人此时的境况,人已到了人生的尽头,在边缘 但是,《走到人生边上》的前半部,让人看着心疼。 处回首往事。另一方面,也回应了钱钟书先生 老人家九十多岁,快到生命的尽头,还思考人 当年的书名《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曾经 生的意义、生命的本原,而且一丝不苟,还极 说过,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这本书真大!一 认真地反思自己年轻时的过错。 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 杨绛的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她 白。杨绛先生在书中则称,自己已经“走到人 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运用淡定 生边上”,再往前走,就是“走了”“去了”。她 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 在书中,将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话语重新 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 书写了一次: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 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 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 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先生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  类的文明等种种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 现力。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 数十年来,杨绛先生的读书生活,充满顽 的思考。老人家特有的人性的美感与知性彻悟, 强的生命力,她的著译作品,耀眼生辉,她的 是人生经验的结晶,杨绛先生是从自己的亲身 读书精神,天长地久。她能让每一个读书人都 经历来探讨这些玄理的,所以读起来趣味盎然。 感受到生命的温暖。 每个人迟早都要面对死亡,无论是佛教、 纵观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既洗尽铅华, 道教还是基督教,对于死亡都有一套自己的解 素朴平实;又是那么熠熠生辉,楚楚动人,令 释系统。《走到人生边上》可以看作是杨绛对于 人神往。 生死以及人的本性、灵魂等哲学命题的一次终 而今,杨绛先生走了。她以她孜孜读书、 极思考。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我试图摆脱一切 勤奋好学的一生,保持了一份难能可贵的清明 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 与淡泊,甚至有一点特立独行。她的存在,是 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 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杨绛先生毕生营造的 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 书香世界,不会因岁月而销蚀蜕变,她将永葆 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这样一步一步自问 青春活力,芬芳人间! 自答,看能探索多远。好在我是一个平平常常 的人,无党无派,也不是教徒,没什么条条框 杨绛先生,我们永远怀念您! (选摘自《中华读书报》2016年7月27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