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力的城市品牌塑造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基于文化力的城市品牌塑造研究 申振东 ,乔姗姗 (1.贵阳市人民政府,贵州贵阳550081;贵州民族学院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文化是城市品牌的内涵,城市品牌的 塑造离不开文化力的支撑。基于此,文章以文化力的构成要素和城市品牌的价值体现为切入点,提出如何从文化力的视 角塑造城市品牌。 【关键词】文化力;城市品牌;塑造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 1)05—0007—02 员为城市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规则以及为实现这一理 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胡锦涛提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 想信念形成的城市精神,城市中的文化力是城市精神、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价值标 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 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传统习俗、城市形象的综合反映,是一 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 准、上下一致、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由 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 喊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领地,随 种以“人”为中心建立起来,着科学的日益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成为一种无形的 此总结,物质生产力是“人”对“物”的作用,而文化力是人们物 一、文化力与城市品牌的定位 “力”从意识形态上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塑造了城市品 质生活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对“人”和“物”的双重作用。 文化力构成要素框架如图1所示: 牌,城市品牌的特定环境反作用于文化力,促进文化向更高层 次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 (一)文化力定义及所含要素 文化力意旨社会人们所拥有的、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 与物质生产力互参互入、互融互动并逐渐在其中占有主导地位 而去改造自然与社会(包括人自身)的总能力。 社会物质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所组成, 这三者体现了物质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而本研究从城市角度 出发也构建了体现文化力发挥作用的三要素同心圆模型:从最 外层至最内层也就是从文化表象到文化本质剖析了三层四个 要素:物质文化、市民文化、行政文化、精神文化。下面分别对三 个基本要素进行阐述: 文化力第一层——物质文化,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是文化呈 现在城市最表面的现象,因此是构成文化力三要素最外层的要 素。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在特定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 等条件下形成的。 文化力第二层——市民文化,指经过城市长期发展过程形 成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进而使外在的强制 能够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成为一种发自人们内心的良知和律 令,使“不许”和“不敢”转变成“不愿”和“不能”;行政文化指在 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 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其核心为行政价 值取向。两类文化从潜意识上约束了全体市民的错误行为,引 导了市民的正确行为方向。 文化力最里层——精神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总体价值观念 系统。一个城市发展最深的灵魂精神,包括一个城市的全体成 图1 (二)城市品牌概念及其价值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 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并得到社 会的认可。城市品牌起源于企业品牌,即是城市产品和服务的 高度抽象,城市产品和服务包括城市为各个产业提供的土地、 劳动力、物业及基础建设,以及为居民提供的房屋租赁服务、购 物等能满足居民生活机能需求的相关配套设施。 城市品牌价值包括五个层面的内涵:宜居、宜业、宜学、宜 商和宜游,其中城市品牌的第一要义是宜居,核心是宜业,基本 要求是宜学、宜商和宜游。l 2j 宜居,城市创造适宜人们居住的人居环境,在城市品牌的 树立和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尽可能提供最好的公共服务,使 【收稿日期】2o10—06—18 【作者简介】申振东(1956-),男,山东阳谷人,博士,贵州大学教授,供职于贵阳市人民政府,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乔姗姗(1 983一),女(彝 族),贵州六盘水人,贵州民族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7 是加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展现城市个性。特色文化是 选择本地居住的人感到越来越舒适。宜业,城市创造更多的就 业机会,使城市居住者有基本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宜学,城市适 展现一个城市个性与魅力的关键所在,塑造城市品牌,规划宜 宜发展,创造适宜人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宜商,城市有良好的 游城市环境一定要加强特色文化建设,通过研究历史传统,挖 发展历史特色,保护好城市历史文脉;E4]同时,准确 投资环境,适宜不断地吸引投资,在发展自身经济实体的同时 掘文化底蕴,融入外来先进文化。宜游,打造城市特色品牌,吸引更多的旅游 定位地域特色,结合人文风情特征和自身发展需要,从城市经 者来观光旅游,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济、社会、文化和规划等各方面统筹考虑,规划城市环境建设。 二是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物质文化。文化 二、文化力是城市品牌塑造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品牌建设的作用在于人、城市、文化三者的互动,形成 力的和谐作用是通过文化的精神来调节和指导人性全面发展 是社会和谐进步、民主自由的强有力保障。因 个动态的体系,呈现出人造城市、城市造人,人造文化、文化 的一种平衡力量,在城市发展中,避免社会公平失衡、大拆大建、毁坏古迹、暴 造人,城市造文化、文化造城市这样一个互为影响、相互牵制、 此,相互制约的机体。在城市经营中,注重文化力的作用,打造城市 力执法等社会不和谐问题的出现,在城市社会范围内培育节约 一一品牌,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一)文化力决定了城市品牌的定位 城市品牌定位首先要把握城市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 想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内在脉动,然后根据城市性质、地方 特色和文化资源优势,在城市或者区域层面确立和选择要打造 的城市品牌。由此看,这一过程是从整体层面看城市文化力蕴 含资源,即在城市层面上分析自身所具有的文化资源,文化力 决定着城市品牌的定位。I3例如,贵州省开展“多彩贵州”文化活 动,出现了“数百万人参与,数千万人关注”的文化现象,由于定 位准确,城市品牌效应达到了预期效果。所以,每一座城市在创 建城市品牌时,都必须在深入研究本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的 基础上,准确定位。 (二)文化力丰富了城市品牌的内涵 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有机 载体,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凝聚了城市文明的结晶。冰冻三 尺,非一日之寒,一座城市品牌的形成,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组 织构成的系统,历史渊源久远,其文化资源就越丰富,城市品牌 所蕴含的内涵就越耐人寻味。例如上海市就以外滩丰富多彩的 建筑、繁荣的商业和逐步崛起的金融业为内容的品牌形象,展 示了上海的城市文化特色,从而辐射和带动浦东新区的开发建 设;美国的洛杉矶则以好莱坞电影、篮球、大学等各类知名品牌 构成了它的城市形象,体现了它的品牌独特性。这些品牌的打 造真正带给人们长久品位的是丰富了城市品牌内涵的文化力。 (三)文化力增强了城市品牌的辐射力 具备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品牌,必然得到社会的认同,随 着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日益频繁,城市品牌所蕴含的文化 带动了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扩 大了城市品牌的外延影响,其蕴含的文化可以辐射、感染、影响 临近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反过来,这种辐射又有利于城市品 牌的传播。如广州作为商都,商贾云集,游客络绎不绝,不仅使 广州融人了异地文化,而且广州自身的城市文化也得到有效传 播,使广州“商都”这一城市品牌闻名遐迩。 (四l文化力延续了城市品牌的时间性 在人类的各种文明成果中,城市的文化力是城市发展中最 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一部分,可以说,找不到一座没有文化的 城市,即使由于某些历史、自然原因造成了一些城市的消失,但 是城市文化蕴含形成的城市品牌却沿袭和保存下来了,如,昔 日繁华一时的古城西安、洛阳,虽历史久远,但其城市品牌形象 在千年之后却仍然深刻在人们心中。因此,文化丰富的城市品 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文化力延续了城市品牌。 三、文化力视角下的城市品牌塑造 (一)打造特色物质文化,规划宜游的城市环境 加强特色物质文化的建设,发展和谐物质文化,从而规划 适宜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城市环境。 8 资源、行政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精神氛围,创建宜游城市 环境,塑造和谐的城市品牌。 (二)完善民主行政文化,创新宜商、宜业的城市管理体制 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各方面复杂的利 益群体矛盾,只有完善行政文化,打破常规,创新管理体制机 制,创建公民参与渠道,市民才能在此安居乐业,商家才能乐意 在此投资,城市才能取得长远进步。 首先,清除城市管理者存在的“官本位”思想、“人治”观念 及“金字塔等级制”理念,形成开放、民主和创新的行政文化氛 围。城市只有在开放的氛围中不断更新与发展,才能富有生命 力和竞争力,从根本解决城市管理中权力寻租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增强城市管理者现代行政意识,树立“以人为本”意 识、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加强对公务员的人文精神教育,使其 能真正从人民利益出发,自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在加强法 规建设的同时,在政府内和公务员中强化一种意识,即一切行 政活动都必须有法可依,必须依法行政,在城市形成文明行政、 文明执法的强烈文化氛围。培养尊重城市管理者的平等意识和 合作精神,注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遏制专 制的、封闭的行政氛围、官僚作风、争功诿过的不良行政风气。 从文化力的角度人手,完善民主行政文化,形成执掌政权 政党成员在其执政过程共同信守的思维方式,以进一步创新城 市管理体制,.提供良好就业和投资环境,才能创建优秀的城市 品牌。 (三)丰富市民文化,营造宜居的城市人文环境 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是从个人和社会相互作用角度去看城 市,使城市空间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是城市环境宜居的重要衡 量标准。丰富市民文化,是营造良好城市人文环境的重要途径。 本文总结了五个方面丰富市民文化,以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历史性。市民由于成长背景的差异性,在思维方法、价值观 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形成历史积淀性的烙印,城市因历史沿革 而带来的文化痕迹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市民的成长和城市 人文环境。 . 分享性。文化是被一定范围群体成员乃至社会所认同的物 质、精神产品,城市中被融合而达成共识的文化部分带有分享 性,优秀的文化能促进市民关注城市,配合城市的进步,形成良 好人文环境。 异质性。有着相似语言或不同语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行 为方式、遵循不同规则的异质性个体,为了求共同目标和对城 市的热爱,在一个城市中形成合作团体,而个体的差异、冲突又 构成了一个矛盾文化体,一方面带给了城市新理念,有利于文 化交流,提高城市先进性,另一方面则需要形成新的文化默契。 多元性。在开放城市中,各种不同背景下的法律与政治、信 仰与价值、语言与技术交流形成了多元体系,这不仅丰富了市 民对多元文化的感受,也使市民对多元文化的辨(下转第3页) 产力不同于单纯的物质生产力或单纯的精神生产力,它可以反 映一个社会及其文明发展的整体水准,因为政治产品是一个社 会的高端产品,政治文明是一个社会及其文明的制高点。具体 说,没有政治生产力的保证,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就不可 能很高,因为政治体系对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具有严重的 取舍也呈现出多元性和相对性的特征。 反作用。反之,较高程度的政治生产力则反映了一个社会具有 (三)政治生产力的社会功能 较高水准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因为政治产品中的安全 政治生产力的社会功能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概括,笔 和福利等有赖于物质生产力,政治体系中的政治理念等则是一 者在这里只想谈三点。 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它离不开该文化体系的滋养。因此,政治生 1政治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前进的重要“驱动器”。“人们自己 产力的高低完全可以反映一个社会及其文明的整体水准。 创造自己的历史”,这就是说人类不是被动地适应历史,而是主 三、结语 生产力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上都占有重要的地 位,因此或者基于政治——文化理念的原因,或者基于政 治——经济利益的原因,人们往往对政治体系及其结果——政 治产品的评价和选择存在严重的分歧,甚至存在不可通约的分 歧。这种情况决定了不同的政治共同体对政治生产力的评价和 动地创造历史。那么人类主动地创造历史和动物被动地适应环 对政治生产力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探讨,但限于篇幅, 境有什么不同呢?这个不同就在于人类在实践中获得了推动历 笔者只能就政治生产力的主要方面做一些尝试性探讨。我国学 史发展的“驱动器”。这个“驱动器”就是能够使得人类创造历史 界对政治生产力的探讨可以说处于沉睡阶段,最多处于起锚阶 的活动变得更为自觉和主动的“观念”、“制度”、“工具”和“技 段。但随着文化生产力被人们广泛的认可,人们不禁要问:是否 术”。政治生产力的中介或工具系统——政治体系——政治理 也存在政治生产力?同时,随着人们对政治文明诉求的不断提 念、政治制度(措施)和政治设施,就完全包含有“观念”、“制 高,人们必将要求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 度”、“工具”和“技术”等四个方面的“驱动器”;而且,政治体系 政治产品,这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一个政治体系的生产能力的思 居于众多社会系统的制高点,对其他的社会系统具有统摄性功 考。这两个方面都决定了政治生产力应被提上日程,无论是学 能。因此,政治生产力就必然成为人类历史前进的重要“驱动器”。 术层面的还是实践层面的。需要强调的是,对政治生产力的探 2.政治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人们自己创 讨决不是要“以政治为中心”,而是说应该正视政治生产力在生 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①,这就是说 产力系统中的地位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总之,政治生产力是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即需要一定 应该加以探讨和重视的。 的“平台”。这些条件包括认识条件、秩序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最重要的认识条件之一就是把握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 的趋势或方向,最重要的秩序条件就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维 [1】【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 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最重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就是必须具备一定 馆,1961. 的活动设施。没有这三个条件,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无从 【2jI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 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谈起。这三个条件恰恰都离不开一定的政治体系——政治理 [3】罗锐韧.松下幸之助管理全集:管理哲学(第三卷)【M】.北京:企业管 念、政治制度(措施)和政治设施,这三个条件恰恰都体现为一 理出版社,1998. 定的政治产品——尊严、安全、正义、自由和福利等。因此,一定 [4]余章宝.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及其贡献[J1.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 的政治体系之下的政治生产力就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 (1). 要“平台”。 [5]李武装.论政治生产力——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哲学思 3.政治生产力是衡量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标杆”。政治生 考[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5(7). (责任编辑:Z校对:Q) (上接第8页)析能力会得到磨练和提高。 全面发展。 渗透性。文化因素在城市中互为依存、互为分离、互为交 由此,文化力以人为核心目的,以发掘人的潜能、满足人性 融,在磨合中互相渗透,寻找着切入点,伴随在市民整个的成长 需要为最高原则,通过物质文化、市民文化、行政文化、精神文 过程中,动态性时代的进步,城市文化的发展。 化因素综合形成的合力,对思想建设起着感化作用,对于环境 (四)培育积极精神文化。优化宜学的城市氛围 建设起着辐射作用,对于人才成长起着催化作用,最终塑造出 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培育积极的精神文化,优化 城市的品牌。 城市学习氛围,是形成正确城市核心价值观、创建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 的根本性和长远性措施,是实现市民全面发展的主要路径。 培育城市的积极核心精神文化可以优化学习氛围,引导市 [1]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社,2006—11-10. [2]连玉明.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NO.1[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 民的全面发展,形成市民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善治社会,它既 社.2008. 追求人际和谐的稳定秩序,也追求人的创造活力,加强对人文 [3]张艺.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文化研究I Jll商场现代化,2009(1). 精神、人文文化、人文素养、人文教育等的关注,重视人的价值 [4]宋汉晓,鲁婧.文化力推动中国发展——读《文化力》有感[N1.人民日 和个性的发挥。在一种信息畅通、充分与外界进行交流的宽松 报,2007—12—09(8). (责任编辑:Z校对:Q) 城市氛围中,利于城市优秀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实现市民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1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