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称”魅力无穷
在叙述过程中,“第二人称”的“你”和“你们”,是客观存在的。只承认“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而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是不妥的!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存在,原因何在?有人认为当说到“你”或“你们”时,是以“我”为立足点,仍是“第一人称”叙述;(朱伯石主编《写作概论》第69页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如果按此推断,那么,“第三人称”叙述也就不存在了!因为说到“他”或“他们”时,仍是以“我”为立足点;如果没有“我”,那么,“他”又从何而来?
事实上,“第二人称”叙述在叙事类文章或文学作品中随时可见。
一类是,以“你”指读者。例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不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文中有许多这样的段落。袁鹰的《井冈翠竹》:“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如今,你若是在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茅盾的《白杨礼赞》:“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有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等等,其文章或作品中的“你”都指读者,并把读者带入作者所描写的环境,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另一类是,以“你”指作品中的人,即作者叙说或倾诉的对象。例如:朱自清的《给亡妇》:“你的身子本来坏,四个孩子就累你七八年。……你短短十二年结婚生活,有十一年耗费在孩子们身上;而你一点不厌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毁灭为止。”读来如泣如诉,肝肠寸断。贾平凹的《哭婶娘》:“可怜你为了伯父,伯父却抛弃了你。你成了寡妇,你却舍不得这家老人,老人也舍不得你这媳妇,你就一直在咱家过下来。” “你为了这个家,劳心劳神,别人没吃过的苦你吃了,别人没受过的累你受了,可你从来没有怨言。”以“你”贯穿全文,追忆婶娘的遭遇、对祖母的赡养、对“我”的关爱,如话家常,哀婉动人!还有吴晗的《哭一多》、徐志摩的《悼沈叔薇》等一些“悼亡”之作,都是采用“第二人称”叙述的。
在书信中,“第二人称”叙述尤为普遍。“你”既是读者,又是作者叙说和倾诉的对象。例如:《马克思给燕妮的信》:“你这张照片即使不是阴郁的,至少也是郁闷的,它决不能反映你那可爱的、迷人的、‘甜蜜的’、好像专供亲吻的面庞。”“你会微笑,你的亲爱的,你会问,为什么我突然这样滔滔不绝?”作者面对面倾诉对夫人燕妮执著的爱情。《赵树理给女儿的信》:“广建:多日不见你的来信,不知近来有何进步。你离开学校已经一年了。在这一年中,你换了三个工作岗位,最后总算‘接近’了劳动人民。”“你有两个小小包袱:一个是高中学生,另一个是干部子弟。”“只要你在生产中真有所建树,你是会感到生产本身就有快乐的。”作者面对面批评女儿的小资产阶级思想,鼓励女儿成为普通劳动者是快乐的,光
荣的,以及《陶斯亮给爸爸的信》中:“可怜的爸爸,在您被抛出来的最后一瞬间还被蒙在鼓里,成了一个可耻的政治骗局的无辜牺牲者。”“爸,仅仅几个月的工夫,您怎么就被折磨成这个样子了呢……”作者真实地叙述了“您”的遭遇,义愤填膺,催人泪下!
此外,一些叙事诗和抒情诗中,“你”更显真实形象,活泼生机。例如: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一泄万丈,浩浩荡荡……”节奏铿锵,气势磅礴,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郭沫若的《炉中煤》:“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从“第二人称”的角度,以情侣的口吻,表白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回到祖国就像一头扎入了爱人的怀抱,一诉衷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后,四个“你的……”;“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抱里,抚摸我”后,八个“在你……”;“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后,七个“呈给你……”。诗人以“你”感念乳母养育之恩和悲苦命运,缅怀之情,油然而生,动人心扉!闻一多的《洗衣歌》:“你们家里的一切脏东西,交给我洗,交给我洗。”“下贱不下贱你们不要管,看那里不干净那里不平,问支那人,问支那人。”作者以“第二人称”托出洗衣华工震颤的心声,对洋人的藐视,对民族的浩然正气!
所以,“第二人称”叙述是存在的,并有其他人称不可替代的功能。采用“第二人称”叙述,叙述者不仅进入叙述范围,并且面对面、肩并肩与叙事类文章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交谈、倾诉;真挚亲切,“贴近”读者,推倒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屏障,感情直接交流,表达效果强烈,具有震憾人心的艺术魅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