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鲲鹏展翅

鲲鹏展翅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鲲 鹏 展 翅

(报告文学)

王雅慧

北京东部的桃乡平谷区三面环山两面饶水,桃花烂漫,地杰人灵。座落在山水花海之间的大华山镇前北宫村有门刘氏兄弟,刘氏兄弟很牛气,牛气的背后就是他们共同创立了平谷区内规模最大的民营工业企业——北京华通投资管理集团。

一、 大山的孕育

回首从前,那还是中国大地刚刚复苏的80年代初期,人们虽然对土地充满了深切的感激和希望,但刚刚填饱肚子的农村青年人还是渴望另一种美丽和满足,这种美丽就是“每月能领到一份工资”和“一天八小时工作制”。在企盼这种美丽和满足的大军中就有刘氏兄弟。

刘氏兄弟中的大哥叫刘建国,是端着铁饭碗的工人阶级。二哥刘建增很羡慕他,初中毕业就在村务农挣起了工分,因为工分攒到年底就变成了钱。自幼饱受贫穷和饥饿的他深知钱的宝贵。当然,他更想哪一天也被“招工”或是“录干”去端个铁饭碗。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和社会的逐步发展,北京地区招募农村青年入厂进矿的规定最终被取消了。出了学校大门的刘建增只好从学开手扶拖拉机开始上路,他先后干过电工、会计、电气焊等,一路走下来,也算是农村广阔天地中的“小能人”了。

可是,再美丽的大山也是沉重的,因为对于山外的世界它是道阻隔;再富饶的土地也

是贫脊的,因为现代文明总是建立在土地之上;这个年代年青轻人的心和上个年代年轻人的心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在充满理想和现实的困惑中逐渐长大的。历经“十年文革”动荡后的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春风煦煦吹来。三兄弟的父亲刘品清饱经风霜也深懂生计,他虽然出身农民,但却把村里仅有的一个支农型小企业管理的井然有序而又效益颇佳。其实创造的源泉很简单,它就来源于人类那颗永不满足现状的心。

一个偶然的事件,让刘氏父子们发现了新大陆。

那年刘建增所在的建筑工地急需安装一批低压配电箱和配电柜,但因计划经济时代货物紧缺,在物资调拨时没排上队,因此货物不能及时到位,工程工期受到影响,施工负责人急得团团转转。刘建增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找到父亲问:“这些低压配电柜咱们自己能不能做?”

听了儿子的话后,父亲刘品清找到当时在某电器厂任技术工程师的一位同志商量,他们共同决定:试试!

说干就干,他们凭过硬的技术和灼热的理想,土法上马,日夜加班加点,事情如顺水行舟般顺利。仅十几天时间, 一批低压配电柜就在前北宫村的小厂里生产出来了,待拿到建筑工地一安装:正好!再看质量和标准,完全合格!不仅建筑工程负责人高兴,刘氏父子及小厂里的乡亲们也激动起来:原来我们自己就做这些需要千回百转才能买到的电用产品啊?!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大多是在人类偶然发现之后的理智对待和不断探索。激动之后,刘氏父子们不仅感觉到了创造者的喜悦,而且也感受到了剩余价值的召唤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

1988年,父亲刘品清带领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仁及刘建增兄弟,果断承包了当时平谷大华山国营电机厂的一个正规车间,双方谈好算承包经营,独立核算,但要遵循国营企业的所有规定,其中包括派驻厂领导。渴望不断发展事业的抱负和雄心叫刘氏父子及同仁接受了所有的条件。那年,由刘氏父子担纲的“大华低压电器厂”入驻国营企业“大华山电机厂”,成了那里的一个异族兄弟。

沉重的大山终于孕育了一个新的胎儿,家乡的大地终于培养出一个计划经济时期的另类生命,虽然它还戴了顶集体名义下的红色帽子,但这个小小的企业完全由刘氏父子掌握其命运的实质已不容置疑。一项全新的事业就在这里开始了,刘建增也因此在村里当起“上班、下班”的另类农民。

此时,小于刘建增4岁的胞弟刘建宝再也无法安心那“中学生涯”了,他对父亲说:“我不愿上学了。” 对于不想上学的小儿子,父亲的态度是:不上学就不上学吧,只要能过上象样的日子就行。当然,父亲更知道自己的儿子们心中那份骚动和企盼是什么:他们企盼新的生活和更好的日子。

生产空间和生产条件的改变,给刘氏父子们提供了更大的创造机遇和发展机会。这个国营企业中的异族兄弟当年就创下产值70万元,上缴所属企业承包费1万元。接下来是三年迈开三大步,并以每年递增一万元承包费的效益继续发展。到1991年这个被刘氏父子们承包的车间已创下产值100多万元,获纯利10万多元。

在一个大院里搞生产,仅因运用了不同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模式,从而倒置皆然不同的经济效益。这对一个效益不景气的国有企业来说是个不小的冲击。正规的工人兄弟每月工资才百十元钱,而刘氏父子所承包的生产车间工人每月已拿到近200元。所见所闻,厂领导及工人没有想法是不客观的,因为那时我们从上到下还都在困惑:什么是社会主义?什

么是资本主义?大家既对贫穷不满又对富裕产生怀疑。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没有人能够回避现实,为了躲避“红眼病”,刘建增的父亲带着他们迁出了大华山电机厂,租赁了大华山乡打井队的几间旧库房,又开始了新的创业……

然而,当时的农村经济仍以粮为主,土地虽然已经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经营企业和办工厂对农民还是生疏的。尽管产品做的很好,但客户上门一看,车间太陈旧,设备太寒酸,技术太落后,客户们常常是带着希望而来,却又带着置疑和失望而去。

面对这种情况,有人向刘氏父子提出建议:搬出村子,,换个大地方吧。让机器多一些,让厂房高一些,让车间宽一些,哪怕少挣些钱也行。

何去何从?刘建增环视养育了自己近三十年家乡,他想:大山之外要是有我们的一块空地儿就好了……

三弟刘建宝是年轻的,他敢想也敢干,他认为:我们出去找一找,外面的地方大着呢。父亲刘品清迎着朝霞眺望群山,我们走出大山干一干行吗?刘建增自信:我们不走出大山,怎么知道行不行?

父子们共同讨论的结果是:走出山村,到山外寻找一块新的天地。这一年,小厂刚好添置了一辆崭新的小汽车,刘建增和刘建宝兄弟俩就开着这辆车,载着父亲,也载着他们俩的希望走出了前北宫村,来到与县城毗邻的平谷镇园田队村,租赁了一个闲置的厂房,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创业。

二 博击的雏鹰

山外的天地广阔了,经风见雨的机会多了,挑战也多了,雏鹰放飞山外,各自又有了重新选择目标和志向的机会。哥哥刘建国仍在国营企业端自己的铁饭碗,父亲刘品清也觉得自己老了该退居“二线”了,最后只剩下刘建增和刘建宝兄弟俩。

面对新环境、新面孔和新机遇,他们需要团结,因为团结就是力量,虽然有时有意见有分歧,但他们都有一颗干事业的雄心和把事业做大的勇气,血脉相连的根和兄弟之情把他俩牢牢捆住。

那个年代在一个新的环境里搞私营企业谈何容易,有人理解就说: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部分;有人不理解就说:这是社会主义里的新资本家!是剥削!

朴素的感情和单纯的认识里也不是没有“红眼病人”,这些“红眼病人”心理不平衡,不平衡他们就时不时地给企业找些小别扭。刘建增和刘建宝兄弟俩很无奈,可无奈之后他们没有泄气,他俩下定决心:我们赶上了新时代,我们就舒展筋骨,练练翅膀巴!

那是1994年腊月,常年负责厂外业务的刘建增驾车去四川广元送货,刚到石家庄就下起了大雪,冒雪前进很危险,半途留宿,时间又不允许。刘建增一咬牙:走!

刘建增听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他没有领教过蜀道难难到什么程度,不足百里的路程,他们的货车竟然走了一天。当货车行至泰岭山腰转弯处时又突然发生了故障——水箱漏水。当时正值黑夜,山高路险,纷飞的大雪有一尺多厚。他们的车在黑夜里慢慢爬行了四个多小时后终于滑到了山底,当他们重新整装上路把产品送到客户面前时,用户感动得差点掉下眼泪。

想到一路上的惊险和曲折,想到临近年关了自己还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盆地,刘建增心

里酸酸的,眼泪直打转。

而在家里主持工作的弟弟刘建宝则天天翅首以待地盼着哥哥赶快回家。他想,眼看就要过年了,自己与哥哥共同经营的厂子在自己身边,而哥哥的生命却还在异土他乡,哥哥的安危怎样?哥哥送去的产品怎样?他不知道哥哥刘建增送货在外是什么情况。因为心中的这份儿担忧,嘴上便起满了大泡,那些日子中,他睡觉都把电话机抱在怀里。一根手足情线牵着家里与家外两个兄弟的心,一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刘建宝终于盼来了安然无羌并“载誉而归”的兄长。让刘建宝高兴的是,具有经济头脑的刘建增顺路购置了一车四川柑桔,这年过春节,厂里的每位职工都分到了一箱桔子。

回来后的刘建增见到家里的生产被建宝弟弟管理得井然有序,他喜在心中也乐在心中。他想,弟弟天生是个管理企业的好把式!如此一来,他就更加放心在外承揽业务,而弟弟则在家开足马力扩大生产。这一年,兄弟俩的小厂创产值150万元。厂内普通职工的工资比国营厂的厂长工资还高一倍呢。

山外的天地广阔了,刘建增刘建宝兄弟如一双雏鹰,雏鹰终于飞起来了,他们相互照应相互吸引,相互帮扶的地比翼飞翔在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因扩大产品市场,兄弟俩达成共识,产品质量和生产信誉是企业的生命。同时他们还向顾客承诺24小时服务。一次河北冀东油田购置的华通低压电器产品在安装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半夜里把电话打到华通厂,刘建增得知后立即派技术人员日夜兼程赶到冀东,以最快的速度排除了安装过程的错误程序,从而使生产设备得以快速恢复生产。那次当技术人员准备离开时,该油田的领导当即表示,华通厂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今后还将与华通扩大合作范围。

1995年,北京城建某公司在昌平建设了12万平方米的住宅楼,一位张经理找到华通开关厂,并准备订做价值一百多万元的电表箱。当这位张经理驱车200多里,赶到刘氏兄

弟经营的华通开关厂时已是中午11点了。刘建增热情地在平谷区当时最高档的“盘峰宾馆”为其预订了丰盛的午宴。可是,当这位张经理在厂内巡视了所有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后,连饭也没吃就带着满脸遗憾和怀疑走了。他说:“没想到华通开关厂的规模这样小,设备如此落后……”。

这即是当头一棒,也是空中霹雳。刘建增永远记住了那一刻,刘建宝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这件事让他们兄弟俩清醒地认识到:在企业步入市场经济过程中,企业没有规模和档次,就没有与大市场接轨的资格,更没有抵御市场风波的能力。

心高气盛的刘建宝跟哥哥刘建增说:“咱找一块更大的地方去!”刘建增望一眼确实狭小的生产场地说:“行,海阔凭鱼跃进,天高任鸟飞。你去买一块新地方吧。”刘建宝领了这个旨令后就大胆地把目光投向了当时平谷区的第一个经济开发区----滨河开发区。从此,这双雏鹰又再次梳理他们的羽毛,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飞翔,飞翔。他们坚定地飞向了新的栖息之地。

三 展翅的雄枭

九十年代初,平谷区委、区政府大胆创立了远郊区第一个经济开发区——滨河经济开发区。这也为刘氏兄弟快速发展自己的企业提供了大好机遇。

1996年,刘建增和刘建宝俩兄弟投资1800万元,在平谷区滨河经济开发区建成了1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 ,新上先进设备六十余台。厂区内还建成了小巧别致的花园、正规的蓝球场、高档的专家公寓和娱乐设施。自此,一面醒目的旗帜迎风招展——平谷区内第一家规摸最大的私营工业企业“北京华通开关厂”宣告成立。哥哥刘建增任懂事长,弟弟刘建宝任总经理。刘建增抓企业开发和产品营销,刘建宝抓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二

人一里一外,一粗一细,可算是有驰有张,配合默契。

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和良好的生产环境,就如给刘氏兄弟俩增添了一双有力的翅膀。企业很快由原来的单一生产配电柜、插座箱、电表箱,发展成为能够生产各种规模型号的高低压控制柜产品等全能型企业。

无论是谁走进“华通开关厂”,他(她)准会看见办公大楼前悬挂着的巨幅标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是作为“华通”总经理刘建宝常说的一句话。从办厂那天起,擅长企业管理的刘建宝就有了一个信念:“工资可以讨价还价,但产品的质量绝不能讨价还价。”因此,以兄弟俩为管理轴心的“华通”决策者们共同制定了以质量取胜利,以信誉求生存的企业发展战略。华通向客户作出“产品合格率百分之百,并实施终身保修”的承诺。

为履行这一承诺,华通开关厂首先对进厂原材料进行检验,对使用的各种板材、零部件坚持做到不是名牌不用,所有原材料全部从国内正规的厂家进货。建立了从工人到工厂共11道检验工序的质量责任制。1997年春节,有一名浙江业务员送来C45N型的小电器开关,报价比原来从天津进的货便宜一半,可是华通负责进货的业务员仍是毫不客气的退了货。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华通在产品质量上决不允许有“廉价”。

抢占市场实施价格战略,是刘建增和刘建宝兄弟发展企业的又一法宝。1997年,华北油田计划购买18台低压配电柜,找到一家国营企业,开价80万元,工期两个月。当时身为华通懂事长的刘建增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向客户承诺:价钱70万元,工期一个月!而实际上呢,华通员工在刘建宝的带领下仅用20天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1998年,北京长安街电力系统改造工程急需20个电柜,要求18天交活。华通开关厂仅用15天就

完成任务。并且经过国有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严格检查,产品全部达标。

由于华通开关厂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使其产品质量一直名列同类厂家前茅。1996年他们取得了国家机械、电力部资格证书,1998年又顺利通过GB19001和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国际国内双证证书,。在先后承担的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外交部及毛主席纪念堂等国家级重要场馆电器设备安装和改造中均获好评。

每天,华通开关厂的总经理室都会有来来往往的管理人员向刘建宝请示工作、汇报情况。每天,刘建宝都是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地面对华通全体员工。他就像鹏,在华通开关厂的内部经营管理和发展企业的征途上尽情地展翅……

每次,商定华通开关厂的发展计划和经营方略,人们都会看到身为董事长的刘建增那沉稳的身影和轻盈的步伐。每次,刘建增都会审时度势、广纳良策,求大同存小异的为华通开关厂铺好每一块基石。他就像鲲,不仅能在天空飞翔,也能在海洋畅游……

每当人们提到平谷的私营工业企业就会说起华通开关厂,说起华通开关厂人们就会谈起刘建增和刘建宝俩兄弟,并称他俩为“一双雄枭”。

华通发展了,也壮大了。刘氏兄弟的名字也由此变的响当当了。哥哥刘建增已为北京市平谷区工商联合会副会长、区政协常委;弟弟刘建宝则荣获了“第三届北京市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家”和“第四届全国乡镇企业家”称号。

四 腾飞的鲲鹏

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当新世纪的大门打开,刘氏兄弟所共同经营的“华通开关厂”

也迎来了它的又一个春天。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北京华通开关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生意越做越大,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近几年,华通开关厂先后参与了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西客站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部分系统的建设任务。华通的产品还作为国家援建泰国、孟加拉等国配套供电系统,远销东南严亚国家和地区。

2000年,华通开关厂共与客户签订各类合同505份,实际履约505份,履约率为100%,被北京市及平谷区有关部门评定为“重合同,首信用”先进单位。

刘氏兄弟成功了。但他们仍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发展,日益壮大,必须积极开发新产品,不断开拓新市场。他们瞄准那些国营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及下岗职工,借助其经验和资源的同时,高薪聘请技术人员,积极并长期从事产品设计开发和技术革新。1999年,华通开发研制成功的小型箱式变电站、高压柜、低压柜,经北京市机械局、华北电管局鉴定合格,当年投产,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如今,华通开关厂已经取得高、低压电器产品的全部合格认证书,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全国城网改造200企业之一。2000年均被北京市科委评定为“高新科技示范企业”。

笔者曾问过总经理刘建宝管理企业的秘诀,他说:“华通的管理座右铭是:亲情的关系;绝情的制度;无情的管理。”董事长刘建增告诉我:“除了这些,企业经营者还要具有超前的发展意识和设想……”

企业的发展和事业的壮大无疑让刘氏兄弟俩自豪而欣慰。但刘建增和刘建宝心里明白,他们的成功一靠党的政策,二靠各级政府和同仁的支持和帮助,三靠华通上下全体员工的倾力合作及共同奋斗。刘建增曾由衷地说:“是国家给了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展示才华并实践

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和条件。”

是啊,华通的壮大是所有“华通人”的骄傲。“华通人”不仅有刘建增和刘建宝这双“雄枭”,还有建厂初期的父辈刘品清、任朝旺、姜明礼;有他们的大哥刘建国;也有一直追随他们的销售部经理郭成军、副总经理胡凤林、喷漆车间主任王仕起及电装车间主任孙彦生等。还有一直和他们并肩奋斗的华通全体职工。当然,在他们的后面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有原平谷县委书记刘宝善、原政协主席付朝永等领导的热情关怀和扶助……

刘建增说:“华通企业随是我们和父辈创办的私营企业,但他决不只属于我们自己。它来源于社会,我们也会让它造福于社会……”

刘建宝也说:“华通企业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它已不是某个家族或某个个人的私有企业了。它的生命最终应归于社会……”是啊,为了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刘建增刘建宝兄弟俩先后为家乡、为学校、为抗洪救灾的部队官兵捐款捐物二十多万元。

2001年,华通开关厂再振雄风,他们与时俱进,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正式组建“华通投资管理集团”,并于2002年10月入驻新开发建设的占地130亩、一期总建筑面积达24000平方米的“华通工业园”区。此外,他们又在华通投资集团下设了五个子公司,既华通开关厂;华通电力设备安装公司;锋锐特机电设备公司;华通物业管理公司及恒盛电器设备公司。同时与有关单位合作建立国家级电器检测中心。目前,华通集团生产的电力设施产品在本行业中是唯一得到世界公认并获得国际专利的新型、节能、绿色环保产品。刘建增在谈到华通集团的发展势头时满怀信心地说:“到2005年,我们华通集团将实现产值5个亿……”

鲲有鲲的洒脱和矫健,鹏有鹏的胸襟和胆略。如今新组建的“华通投资集团”如鲲鹏

展翅。当你迎着朝阳,放眼新落成的华通集团工业园区,你就会想起刘建增、刘建宝兄弟俩那一双矫健的身影和一双意气风发的脚步,那就是华通集团发展的脚步……

2002年9月9日于卧牛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