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临沂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中英文里的姓名书写是不一样的,英语中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而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中国人的姓名特点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专制王权强大 C. 个人观念淡薄 D.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答案】D 【解析】
【详解】男尊女卑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排除;材料中阐释的中国姓氏的特点,与专制王权无必然联系,故B项排除;“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与个人观念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C项排除;姓的本义是标志家族的符号,所以中国人的姓体现的是血缘关系,是家族系统称号的标志,体现了浓厚的宗法家族观念,故D项正确。
2.“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从“鲁、卫、晋、齐”可以看出这些都是西周的分封制下的封国,再根据“新建之国皆其功
1
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看出,这是分封制的对象,因此本题涉及到的是分封制,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禅让制主要是传贤不传子;B选项是王位继承的关系问题,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郡县制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中只涉及到了西周。
点睛:本题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我们首先可以将制度进行划分,可以根据时间划分几个阶段,因为材料中涉及到的是商周时期的事情,故可以排除A、D选项,再根据具体内容确定本题选择C选项。
3.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加强 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B. 宗法制的衰落 D. 井田制的推行
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由此可知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的原因是宗法制走向衰落;分封制在战国开始走向衰落,A选项与史实不符。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与题意无关;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走向瓦解,与史实不符。
【考点定位】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的B. 世袭制
C. 宗法制
4.西周的礼仪中常有射箭活动,箭靶上面有各种兽头,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从中可知西周实行( ) A. 禅让制 【答案】C 【解析】
2
D. 郡县制
【详解】根据材料“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卿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可知,从天子到士的用品有层层等级,尊卑鲜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维系政治等级的宗法制密切相关,C项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A。世袭制就是将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天下的传承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与材料不符,排除D。
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长时间出现“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的现象,这反映了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皇帝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理解到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地方以血缘为联系的宗族自治,在一直在社会基层有效运作,管理着一宗一姓的公共事务。乡绅、长老在农村的公共事务的管理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自己的王室成员和功臣的制度,排除A;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C与题干不符;皇帝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排除D。故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在当时的影响: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②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宗法制对现在社会的影响: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3
6.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左在阳陵。”右在何处? A. 皇帝 B. 太尉 C. 丞相 D. 御史大夫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治时期,皇帝总揽政治、军事、经济大权,虽然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但没有调兵权,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所以右在皇帝,A项正确。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但皇帝一般不会把军权交给太尉,排除B。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与材料不符,排除C。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负责监察百官,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熟悉秦朝的中央官制,紧扣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7.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 A. 分封制度 卿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以后的朝代在此制度上不断加强和完善,C项正确。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与材料不符,排除A。世袭制度开始于夏朝,此后朝代基本沿袭这一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B。三公九卿制度是属于中央官制,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表现,且三公中的“丞相”后来被废除了,与材料不符,排除D。
4
B. 世袭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三公九
8.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的、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周边王朝已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 B. 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 C. 中央王朝统治范围迅速扩大 D. 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到“分封的王国”再到“统一的大帝国,这反映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过程。所以D符合题意;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是在秦朝,所以排除B;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是表面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排除C。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的、牢固的部落集团)切入,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思考
9.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世官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秦朝,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避免了周朝地方割据的局面的重演,但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有叛国而无叛郡是指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故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否定分封制,故A项错误,C项正确。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但材料肯定的是郡县制,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B项错误。世官制属于官员世袭制度,与材料肯定郡县制不
5
符,D项错误。
【点睛】理解“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的内涵,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柳宗元肯定郡县制。
10.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郡县制“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以得出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A、B、D项与题干不符,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郡县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从本题的关键词“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切入,得出答案。
11.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 A. 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 B. 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 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 D. 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广建封国,拱卫周王室,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根据材料“初定
6
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可知,西汉统治者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治;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无论是西周分封制,还是西汉的封国制,最终都导致了分裂割据,排除B。君主专制正式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排除D。
12.《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 实现民族交融 收 【答案】C 【解析】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强 ,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 “ 推恩令 ”,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越分越小 ,无力对抗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正确。
13.史书载:皇帝要破格提拔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驳回诏书。皇帝向韦弘景、薛存庆解释提拔刘士泾的理由,任命诏书最终才得以颁布执行。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 唐朝的门下省 C. 明朝的内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皇帝要破格提拔刘士泾为太仆卿,其诏书遭到给事中官员的驳回,皇帝只好再向给事中官员解释破格提拔刘士泾的理由,诏书才得以通过执行;故可知给事中有封还皇帝诏书的权力,隶属于唐朝的门下省,A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负责军事,不具备封还皇帝诏书的权力,排除B。明朝的内阁是皇帝咨政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与材料不符,排除C。清朝的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听命于皇帝,成为加强皇权的工具,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熟悉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
7
B. 恩泽贵族 C. 削弱王国势力 D. 增加税
B. 宋朝的枢密院 D. 清朝的军机处
14.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A. 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 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 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从魏晋南北朝到北宋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体现了相权不断被分割,皇权加强,故B项正确。内外朝制度属于西汉,与题干时间范围不符,排除A。古代中国相权结构无法对抗皇权,排除C。古代中国也没有帝相共享决策权的现象,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5.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北宋初年主要从一是削减地方官的权力,另设“通判”以牵制之,二是分割宰相的权力,三是控制军队,四是发展科举制度,五是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故①②③均
8
符合题意,D项正确。④错在“节度使”,应为“通判”。
16.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最重视家世门第,世族为防止家世血统混淆,为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便编写家谱,C项正确。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
世袭官职的特权,与材料不符,排除A。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与材料不符,排除B。科举制是指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与材料不符,排除D。
17.“通过层层严格考试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这里所推崇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可知是科举制的选官特征,科举制是指通过考试选拔官吏,D项正确。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与材料不符,排除A。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与材料不符,排除B。九品中正制强调家世门第,与材
的的9
料不符,排除C。
18.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最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 ) A. 是以血缘为依据,世代承袭 C. 破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可以调动学子参政的积极性,可以扩大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而言科举制是公平公正,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且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C项正确。A项是世官制,与材料强调科举制不符,排除。B项是察举制,与材料强调科举制不符,排除。D项是九品中正制,与材料强调科举制不符,排除。 【点睛】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可以培植全国人民最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结合科举制的意义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9.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
10
B. 以德行和才能为考察标准 D. 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20.根据如图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B. 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 C. 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D. 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强调此时废中书省,权分六部,废除行省,权分三司,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明朝的机构调整,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C。
21.专制主义的性质和官僚制度的特征共同决定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可避免。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会形成一个内在平衡。彻底打破这一平衡的皇帝是( ) A. 秦始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长期充斥着皇权与相权的斗争;皇权和相权的斗争结束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这一平衡被打破,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正确。秦始皇时期,丞相是百官之首,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平衡没有被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11
打破,排除A。唐太宗时期,三省六部制虽然分割了相权,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平衡没有被打破,排除B。宋太祖时期,设立二府三司制度,分割相权,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平衡没有被打破,排除C。
22.《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A. 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B. 具有最高决策权 C. 承担了宰相职能 D. 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的工作和地位,“俨然汉唐宰辅”,这说明其权力很大,实际上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故C项正确。内阁无决策权;唐代宰辅有决策权,故AB两项错误。内阁不是六部的下属机构,故D项错误。
点睛: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对皇权不起制约作用,内阁的权力来自于皇权,阁臣职权的大小全有皇帝决定。内阁的建立实质上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
23.清朝政治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所示机构产生的影响是
的
12
A. 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B. 国事均由军机处决策 C. 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D.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养心殿外隆宗门内设立了军机处,这是方便君主处理政事的缘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项正确。军机处涉及到的是中央官制的内容,而不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排除A。军机处是皇帝的咨政机构,国家大事由皇帝来决策,排除B。图示信息没有涉及南书房,而是强调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养心殿”“隆宗门”“军机处”等,结合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4.卓尔不群的雅典,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其民主制的“得”与“失”表现明显。下列选项中属于其“失”的是 ①公职选举
②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 ③民众组成陪审法庭
④城邦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雅典民主制度的“失”指的是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制实施的范围是有限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奴隶更是被排斥在其范围之外,故选D;
13
①③是属于雅典民主制的“得”,故需排除含有①③的选项。
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
25.雅典人民以极大热情建设家园,在国家和私人财富方面,雅典远超其他城邦,公职薪酬、城邦节庆等方面开支远低于财政岁入,国家财富储备充足。这一黄金时代的执政者是 A. 普罗泰格拉 B. 梭伦 C. 克利斯提尼 D. 伯里克利 【答案】D 【解析】
伯利克里执政时进行了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以D项正确;普罗泰格拉是古希腊的思想家,不符合“执政者”,排除A;梭伦和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雅典社会没有达到“黄金时代”,排除B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这一黄金时代的执政者”,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识分析解答。
26.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其最高权力机关是 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议事会 C. 执政官
14
D. 元老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主要政治机构中,公民大会是雅典政治中的最重要决策机构,雅典国家重要的决策都通过公民大会决策,A项正确。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排除B。雅典执政官是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与材料不符,排除C。雅典民主政治时期元老院的权利不断削弱,后来权利几乎被取消,排除D。
【点睛】本题属于记忆型选择题,熟悉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即可知道答案。
27.公元前509年,雅典的一位平民领袖当选为执政官,随后推动实行“陶片放逐法”,即公民大会有权终止任何对民主造成威胁的公民的政治生涯。实施这项举措的执政官是( ) A. 梭伦 C. 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实行“陶片放逐法”,对威胁雅典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但是也容易成为政客打击对手的工具,B项正确。梭伦实行“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度,排除A。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思想家,提出真理高于一切,排除C。伯里克利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实行“津贴制”等,排除D。
28.某历史探究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据此推断,该研究课题可能是
15
B. 克利斯提尼 D. 伯利克里
A. 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 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C. 古希腊城邦制度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D. 古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书籍探讨内容可归纳为地理、城邦与希腊文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四个方面,据此可判断B项最全面、准确。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
点评:古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主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古希腊由于海洋和山峦的阻隔,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而是出现了多个奴隶制城邦国家。城邦面积狭小,人口少,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政治活动,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29.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曾说:“虽然朕不受法律束缚,可是朕是遵照法律来生活的。”这说明当时罗马
A. 法律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B. 践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 皇帝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D. 法律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可是朕是遵照法律来生活的”说明皇帝也遵循法律,体现出罗马法律至上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中查士丁尼的话表示皇帝也遵循法律行事,材料体现不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查士丁尼的话表示皇帝也按照法律行事,不是超越法律,故C项错误;法律形成完备体系是《民法大全》的颁布,故D项错误。
30.《十二铜表法》规定:“假如流经公共土地的溪水涧或道使私人领地遭受损失,则(私人领地的)所有者可根据《十二铜表法》提出赔偿损失的起诉。”据此可知当时的罗马
16
A. 社会矛盾比较尖锐 B. 公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 C. 法律对土地的保护 D. 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私人领地遭受损失”,可以“提出赔偿损失的起诉”来看,说明当时的罗马法保护土地所有者的权利。故答案为C项。A、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均排除;私人领地受损可以提出起诉,不是反映对公有财产的保护,排除B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暴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多诶。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秦代虽然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但是由于其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
材料三 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色……元朝行省制度的定型,标志着地方大行政区划的形成……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材料四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夫之对郡县制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7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并说明他采用这一体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并说明行省制的优点。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答案】(1)评价: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度为历朝所沿用。 (2)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原因:郡县制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
(3)说明:元朝除行省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或者答“腹里”和“宣政院辖地”;答宣政院不给分)。
优点: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4)从秦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都以加强中央集权为根本目的,外在形式变化,但根本性质不变。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多诶”可从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方面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关于作用,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管理形式、国家统一、被后世借鉴等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二“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即可知道混合体的制度。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二“,但是由于其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概括即可。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用“腹里”“宣政院辖地”等史实加以说明即可。第二小问,关于优点,根据材料三“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可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思考作答。
(4)根据材料中“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地方行政制
18
的度演变的根本目的出发,指出变的是外在形式,不变的是根本性质方面思考作答。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 议事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人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制度有何特点?有什么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
(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区别?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1)特点:三省分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意义: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 (2)决策方式民主科学,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3)区别:材料一所述制度是皇权制下的民主制,实质是个人独裁; 雅典属于民主政治。
相似点:两者都注重权力的制约。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在决策方式上特点主要体现在“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配合,但是最终决策集权于皇帝手中”。 三省六部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等多角度回答。
(2)材料反映的是公民大会,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材料二和材料三均有“抽签”这个字眼,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轮番而治。本题首先要明确雅典民主政
19
治的特点有哪些,然后再结合材料分析清楚具体体现了哪些特点,把教材知识和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才可以。
(3)注意东西方古代两种政治制度的根本不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的民主开西方政治文明先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直接或间接受到古代希腊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的影响,又对世界近现代其他国家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在决策方式上的特点及积极影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