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 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b,c,… 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 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 A读作“a不属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 N+或 N*; (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Z;
(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Q; (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R。 【巩固】
例1 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小于 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 英文的 26 个大写字母; (4) 非常接近 1 的实数。 练习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 如果a Q,b Q,则 a+b Q。 例2 用符号“”或“”填空:
(1) 1 N,0 N,-4 N,0.3 N;(2) 1 Z,0 Z,-4 Z,0.3 Z; (3) 1 Q,0 Q,-4 Q,0.3 Q;(4) 1 R,0 R,-4 R,0.3 R。 练习2 用符号“”或“”填空:
1
(1) -3 N;(2) 3.14 Q;(3) Z;
3
1
(4) - R;(5) 2 R; (6) 0 Z。
2【小结】
1. 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不属于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4. 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5. 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作业】
教材P4,练习A组第1~3题
课时序号 2016学年 第1学期 第 课时 工作课时 2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的类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实验课 复习课 测验课 综合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1.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 2. 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3. 让学生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重点 集合的表示方法,即运用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难点 集合特征性质的概念,以及运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教具准备 教学后记 本节课采用实例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列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些常见集合的特征性质。 【引课】 1. 集合、元素、有限集和无限集的概念是什么? 2. 用符号“”与“”填空白: (1) 0 N; (2) -2 Q; (3)-2 R。
师:刚才复习了集合的有关概念,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如何将集合表示出来 【新授】 1. 列举法
当集合元素不多时,我们常常把集合的元素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 }”内表示这个
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例如,由1,2,3,4,5这5个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3,4,5} 又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
有些集合元素较多,在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可列几个元素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示
如:小于100的自然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0,1,2,3,…,99}
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2
(1) 所有大于3且小于10的奇数构成的集合;(2) 方程 x-5 x+6=0的解集 解 (1) {5,7,9};(2) {2,3}。 练习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 大于3小于9的自然数全体; (2) 绝对值等于1的实数全体; (3) 一年中不满31天的月份全体;
(4) 大于3.5且小于12.8的整数的全体。 2. 性质描述法
给定 x 的取值集合 I,如果属于集合 A 的任意元素 x 都具有性质 p(x),而不属于集合 A 的元素都不具有性质p(x),则性质 p(x)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于是集合 A 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描述为 {xI | p(x)} ,它表示集合 A是由集合 I 中具有性质 p(x)的所有元素构成的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性质描述法。
使用特征性质描述法时要注意: (1) 特征性质明确;
(2) 若元素范围为 R,“xR”可以省略不写。 【巩固】
例2 用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 大于3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2)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 平面 内到两定点 A,B 距离相等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解 (1){ x | x >3};
(2){ x | x 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3) l={ P ,|PA|=|PB|,A,B 为 内两定点}。 练习2 用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 目前你所在班级所有同学构成的集合; (2) 正奇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 绝对值等于3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4) 不等式4 x-5<3的解构成的集合; (5) 所有的正方形构成的集合。 【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 列举法 2. 性质描述法
3. 比较两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分析它们所适用的不同情况 【作业】教材 P9,练习B组 第1,2题
课时序号 2016学年 第1学期 第 课时 工作课时 2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的类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实验课 复习课 测验课 综合课 教学内容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掌握子集、真子集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表示集合间的关系; 2. 了解空集的意义;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并会用符号及Venn图表示; 3. 培养学生使用符号的能力;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教材分析 难点 集合间包含关系的正确表示 教具准备 教学后记 采用讲练结合、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设计典型题目,并提出问题,层层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在完成题目的同时,思维得以深化;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探索精神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引课】 2
已知:M={-1,1},N={-1,1,3},P={ x | x-1=0}.问 1. 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 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 集合 M 中元素与集合 N 有何关系?集合 M 中元素与集合 P 有何关系? 【新授】
1. 子集定义.
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子集. 记作 A B或B A;
读作 “A包含于B”,或“B包含A”. 2. 真子集定义.
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集合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记作 A B(或B A); 读作 “A真包含于B”, 或“B真包含A”. 3. Venn图表示.
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Venn图表示如下.
A B
4. 空集定义.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空集. 记作 .
如,{x| x2<0};{x | x+1=x+2},这两个集合都为空集. 5.性质. (1) A A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2) A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3) 对于集合A,B,C,如果A B,B C,则AC. (4) 对于集合A,B,C,如果AB,BC,则 AC. 【巩固】
例1 判断:集合A是否为集合B的子集,若是则在( )打“√”,若不是则在( 打“×”.
(1) A={1,3,5},B={1,2,3,4,5,6} ( ) (2) A={1,3,5},B={1,3,6,9} ( ) (3) A={0},B={ x | x2+2=0} ( ) (4) A={ a,b,c,d }, B={ d,b,c,a } ( ) 例2 (1) 写出集合 A={1,2}的所有子集及真子集. (2) 写出集合 B={1,2,3}的所有子集及真子集. 解 (1)集合 A 的所有子集是 ,{1},{2},{1,2}.
在上述子集中,除去集合A本身,即{1,2},剩下的都是A的真子集. (2) 集合B的所有子集是
,{1},{2},{3},{1,2},{1,3},{2,3},{1,2,3}.
在上述子集中,除去集合B本身,即{1,2,3},剩下的都是B的真子集. 练习 写出集合A={a,b,c}的所有子集及真子集. 【小结】 1. 子集. 2. 真子集
【作业】教材 P12,练习A组第3、4题
) 课时序号 2016学年 第1学期 第 课时 工作课时 2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的类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实验课 复习课 测验课 综合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二) 1. 理解两个集合相等概念.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 2. 理解掌握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 3. 学习类比方法,渗透分类思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1. 理解集合间的包含、真包含、相等关系及传递关系. 2. 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 重点 难点 弄清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 教具准备 教学后记 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经历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的过程,体会集合语言,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启发,使学生的思考、发现、归纳等一系列的探究思维活动始终处于自主的状态中. 【引课】 课件展示下列集合:
(1) A={1,3},B={1,3,5,6};
(2) C={x | x 是长方形},D={x | x是平行四边形}; (3) P={x | x 是菱形},Q={x | x 是正方形}; (4) S={x | x>3},T={x | 3 x-6>3};
(5) E={x|(x+1)(x+2)=0},F={-1,-2}. 师提出问题:
1.第(1),(2),(3)题中两个集合的关系如何?
2.第(4),(5)题中,第二个集合是不是第一个集合的子集?第一个集合是不是第二个集合的子集?
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师继续提出问题:第(4),(5)题中,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点? 【新授】
如果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相等. 记作 A=B. 读作 集合A等于集合B. 如果A B,且B A,那么A=B;
反之,如果A=B,那么AB,且B A. 例1 指出下面各组中集合之间的关系:
2
(1) A={x | x-9=0}, B={-3,3};
(2) M={x | |x|=1},N={-1,1}. 解 (1) A=B; (2) M=N.
例2 判断以下各组集合之间的关系: (1) A={2,4,5,7},B={2,5}; (2) P={x | x2=1},Q={-1,1};
(3) C={x | x 是正奇数},D={x | x是正整数}; (4) M={x | x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N={x | x 是有一个角是45的直角三角形}. 解 (1) B A;(2) P=Q; (3) C D;(4) M=N. 【巩固】
练习1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1) a {a,b,c}; (2) {4,5,6} {6,5,4}; (3) {a} {a,b,c}; (4) {a, b,c } { b,c};
(5) {1,2,3}; (6) {x | x是矩形} {x | x是平行四边形}; (7) 5 {5}; (8) {2,4,6,8} {2,8}. 例3 指出下列各集合之间的关系,并用Venn图表示:
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菱形},C={x|x是矩形},D={x|x是正方形}. 解 A D B C
练习2 U 集合U,S,T,S F F如图所示,下列关系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
T 的?
(1) S U; (2) F T; (3) S T; (4) S F; (5) S F; (6) F U. 【小结】
1. 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2. 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作业】
教材P12,练习B组第1、2、3题
课时序号 2016学年 第1学期 第 课时 工作课时 2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的类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实验课 复习课 测验课 综合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1.1.4 集合的运算(一) 1. 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与性质. 2. 掌握交集和并集的表示法,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3. 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的能力 重点 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与运算 难点 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准备 教学后记 主要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和自学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归纳、形成概念.并通过对比,自学相似概念,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引课】 实例引入,以我校食堂每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为例,引出集合运算的定义. 第一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 A={黄瓜,冬瓜,鲫鱼,虾,茄子};
第二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 B={黄瓜,猪肉,毛豆,芹菜,虾,土豆}. 师:提出问题:
1. 两天所买相同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 C,则集合 C 等于什么? 2. 两天买过的所有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 D,则集合 D 等于什么? 生:思考,感知集合运算 【新授】
一、 集合的交 1. 交集的定义. 给定两个集合A,B,由既属于A又属于B的所有公共元素所构成的集合,叫做A,
B的交集.
记作 A ∩ B, 读作 “A 交 B”.
2. 交集的Venn图表示. A B A B
A (B) A B
3. 交集的性质.
(1) A ∩ B B ∩ A;
(2) (A ∩ B) ∩ C A ∩ (B ∩ C); (3) A ∩ A= ;
(4) A ∩ = A= .例1(1) 已知:A={1,2,3},B={3,4,5},C={5,3},
则 A ∩ B= ; B ∩ C= ;
(A ∩ B)∩ C= .
例2(1) 已知A={x | x 是奇数},B={x | x 是偶数},Z={x | x 是整数},求 A ∩ Z,B ∩ Z,A ∩ B.
解 A ∩ Z={x | x 是奇数} ∩ {x | x是整数}={x | x 是奇数}=A; B ∩ Z={x | x 是偶数} ∩ {x | x是整数}={x | x 是偶数}=B; A ∩ B={x | x 是奇数} ∩ {x | x是偶数}=. 二、 集合的并 1. 并集的定义.
给定两个集合A,B,把它们所有的元素合并在一起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
记作 A ∪ B, 读作 “A 并 B”.
2. 并集的Venn图表示. A B A B
A B A (B)
3. 并集的性质.
(1) A ∪ B B ∪ A; (2) (A∪B)∪C A∪(B∪C); (3) A ∪ A= ;(4) A ∪ = A= .
例1(2) 已知:A={1,2,3},B={3,4,5},C={5,3}. 则 A ∪ B= ;B ∪ C= ; (A ∪ B)∪ C= . 例2(2) 已知 A={x | x 是奇数},B={x | x 是偶数},Z={x | x 是整数},求 A ∪ Z,B ∪ Z,A ∪ B.
解 A ∪ Z={x | x 是奇数} ∪{x | x 是整数}={x | x 是整数}=Z; B ∪ Z={x | x 是偶数} ∪ {x | x是整数}={x | x 是整数}=Z; A ∪ B={x | x 是奇数} ∪ {x | x是偶数}={x | x 是整数}=Z. 【巩固】
例3 已知 C={x | x≥1},D={x | x<5},求 C ∩ D,C∪D. 解 C ∩ D={x | x≥1} ∩ {x | x<5} ={x | 1≤x<5};
C∪D={x | x≥1}∪{x | x<5}=R.
练习1 已知 A={x | x是锐角三角形},B={x | x 是钝角三角形}. 求 A ∩ B,A ∪ B.
练习2 已知 A={x | x是平行四边形},B={x | x 是菱形},求 A ∩ B,A ∪ B. 练习3 已知 A={x | x 是菱形},B={x | x 是矩形},求 A ∩ B.
例4 已知 A={(x,y) | 4 x+y=6},B={(x,y)| 3 x+2 y=7},求 A ∩ B. 解 A ∩ B={(x,y)| 4 x+y=6} ∩ {(x,y)| 3 x+2 y=7}
4 x+y=6
={(x,y)| }
3 x+2 y=7
={(1,2)}. 【小结】 定义 记法 图示 性质 交集 并集 【作业】 教材 P16, 练习A组第1~4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