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文化和身份认同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文化和身份认同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新闻传播

News Dissemination

戀⑬瘳©

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文化和身份认同研究

盛水舟范宇辉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315100)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当中,“粉丝”文化已成为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了粉丝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实 质,从认同的角度探讨了粉丝的几种身份及心理认同,粉丝是消费者、制造者和偷猎者。他们在追星行为上也表现出“追 星”的心理特征。从个人情感投射、个人期望、新型双向陪伴三个方面,分析了粉丝身份建构的社会影响,指出了粉丝文 化的正负效应。

【关键词】粉丝文化;身份认同;社会影响

II粉丝”是英语Fans的音译,指的是追星的人。在新媒 体环境下,广泛的信息资源为受众提供了大量的选 择。同时,也给了观众极大的接受力、获得力和创造力, 产生了一定规模的粉丝文化。因为它满足了粉丝的心理需 求,粉丝文化的不断发展使粉丝群体中的个体有了新的身 份,成为个体心理的内在动力。粉丝们在追求明星的过程 中实现了他们的个人期望和个人情感。粉丝之间的’‘双 向\"关系已经演变成“单向”关系。

―、媒体转变的“粉丝”文化(一) 传统媒体环境因素

在中国新的环境当中,接受过传统应试高等学习的受 众,不会确切表明自己属于某个粉丝群体。在此背景下, 人们很难公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然而,在媒介营造的 环境当中,个人身份指示越来越强烈,其自身的符号表征 也越来越明显。这种通过新媒体匿名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 个体掌握自身话语权的唯一选择。

(二) 新媒体环境因素

与现实世界的清晰身份和新媒体社会的虚拟符号相 比,受众更愿意在媒体营造的伪氛围中重新组织社会关 系。对特定人和物的追求,置于自由消费和大量工作时间 中,成为当代人情感宣泄的寄托。在新媒体文化消费快速 增长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媒介环境氛围,不再是媒介 控制的因素,而是改变媒介的风向标,具有巨大的经济效 益。它在娱乐性强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乐方 式,扩大了狂欢节的范围及内容。由强烈认同产生的群体 比传统的有组织群体具有更强的凝聚力。

二、新媒体环境当中“粉丝”文化产生的背景与实质(―)\"粉丝”文化的产生背景

目前,“粉丝”正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迅速渗透到 娱乐、文化和曰常生活中。随着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 女声》节目的成功,“粉丝\"们通过短信投票选出自己最

喜欢的选手,影响很大。粉丝现象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

野,成为学术界和业界研究者的热门话题。随着媒介形态 的变化和发展,新媒体的背景为\"粉丝”现象提供了前提 条件,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促使\"粉丝”现象迅速 演变为植根于网络的亚文化,成为社会文化形态之一。

(二)\"粉丝”文化实质

\"粉丝”现象最显著的特点是参与度高、表达意愿 强。他们活跃在论坛、微博等平台,通过组织“粉丝” 群,旨在“上市”、\"支持”偶像。他们不仅阅读偶像的相 关文本信息,欣赏偶像的视频文件,还围绕偶像传播影视 作品,消费偶像身边的一切。一般来说,‘‘粉丝”文化的 本质是一种参与性文化。参与式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对网络 技术的依赖。技术许可为\"粉丝”提供了交流的可能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粉丝文化是一种活跃的文化形态。通 过集体创作,粉丝们产生了许多“米圈\"人物,凸显个性 和群体智慧。

三、“粉丝”群体的个人身份认同及舆论压力(一)\"粉丝’’身份认同1. 符合自我期许

从“粉丝’’的个人角度来看,追星的行为在一定程度 上满足了他们的欲望。在追求和幻想行为中,\"粉丝”可 以无限接近想象中的自我,找到符合自己期望的完美形 象。他们将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情感转移到偶像身上。 在欣赏偶像的时候,他们往往有一个过滤的视角,在互动 行为中实现了自己的幻想,产生了一种获得感,催生了各 种不同身份的“妈粉”、“女友粉”。

2. 个人情感投射

“粉丝\"文化反映了 “粉丝\"在追星中的情感共鸣。 在这个过程中,“粉丝\"们暂时忘记了生活的压力和压 抑,把自己投入到追星的过程中,发泄自己的个人情绪, 在狂欢中完成情感投射。世界著名的符号学家巴赫金的狂

【作者简介】盛水舟,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传媒社会学。范宇辉,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

文化传播。

新闻传播

News Dissemination

欢理论指出,\"狂欢节期间,人们可以放纵自己的原始本 能,与同龄人狂欢、饮酒、跳舞\"。互联网显然为“粉 丝”提供了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流平台。因此, \"粉丝”群体中的个体通过社会渠道与群体成员建立联 系,形成基于使命感的情感联盟共同体。

3.新型双向陪伴

在\"粉丝”文化中,偶像不再具有传统的引领能力, \"粉丝”群体的影响力已经能够\"创造偶像”,偶像培育工 程层出不穷。具体来说,“粉丝”通过大众传媒选择自己 喜欢的偶像,并首次亮相。偶像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粉 丝”,粉丝改变了 ‘‘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在新媒体背景 下产生了一种新的双向合作关系。

(二)舆论压力

1. “粉丝”缺少社会责任感

在新媒体领域,“粉丝可以匿名表达,几乎是无限 形式。这种形式容易使“粉丝\"丧失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 制能力,导致从众心理的非理性行为。目前,“粉丝”在 集体情感感染和放大的同时,滥用新媒体的现象频频发 生。大量的新媒体滥用导致了严重的新媒体污染,也给未 成年人和青少年带来了不可估童的负面影响。过度的舆论 负能童极易导致舆论场的极端化,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 破坏社会稳定,甚至危及国家安全。

2. 媒体把关人的功能弱化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发布需要层层把关。新闻素材取 决于记者。新闻材料是出版还是播出都由编辑来控制。在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和舆论的复杂性是以往无法比拟的。 随着舆论的夸张,一些看似偶然的小事件,可能成为头条 新闻、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甚至成为重大危机事件。信 息的发布和传播没有把关人的审核,新媒体信息良莠不 齐。一些网站为了抢占用户资源,甚至片面追求发布速 度,不探索事件的真实性,导致虚假报道。

3. 大众对粉丝行为的负面情绪

粉丝的身份认同不仅是几个身份的认同,更是个体心 理的认同。身份建设完成后,“粉丝”会组织一些偶像活 动,如赈灾、公益活动等,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同 时,群体极化所引发的新媒体诅咒,必然会导致新媒体的 污染。

在网络空间,“粉丝”可以匿名表达,几乎没有约束 力。这种状态容易使“粉丝”丧失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 能力,在从众心理下做出非理性行为。目前,“粉丝”群 体基于不同原因,在集体情绪的影响下,连锁反应,无限 放大,频频出现网络谩骂。广泛的网络骂战不仅造成了严 重的网络污染,而且给未成年人和青少年带来了不可估量 的负面影响。

四、新媒体环境当中“粉丝”文化身份认同的建议

1.保持传统媒体权威性及公信力

目前,新媒体的范围迅速扩大,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 不断下降。然而,传统媒体在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上仍然 具有主导能力。为了保持传统媒体的优势,必须利用传统

媒体传播正面的社会信息,纠正新媒体中的虚假信息或谣 言。要更加注重主流观念和正确舆论导向,通过权威人 士、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发言,宣传正确的社会观念。 针对新媒体过度娱乐化、内容低俗化的现状,传统媒体应 发挥和维护其权威性和公信力。

2. 加强新媒体舆论监督

单纯的新媒体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由 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新媒体传播技术还不完善,对新媒体的 监管仍然是一个难点,这就需要“粉丝”自律。对于新媒 体的舆论,要用\"粉丝”的心理引导舆论,让新媒体的监 督者正确运用新媒体的舆论载体,行使舆论监督权。信息 传播者和新媒体管理者应当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审查, 并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监督作用。要加强高质量论坛建设, 客观真实地报道社会热点,特别是国内重大事件和突发事 件,搭建\"粉丝”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而不是让迷茫的 “粉丝”随意发表意见的平台。

3. 加大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建设

目前,传统主流媒体已经进入新媒体领域,建立了自 己的媒体网络网站。然而,主流媒体的内容、模式和理念 对粉丝影响不大。与微博的发展相比,传统媒体在新媒体 建设中的发展相对落后。传统媒体可以借鉴微博的优势, 微博可以具有信息可靠、传播迅速的优势。如果处理不 好,引导不到位、滞后,_些\"粉丝”容易产生非理性情 绪,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大局。

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技术许可降低了“粉丝”的进入门 槛。新媒体广泛的信息传播和互动特征,使粉丝文化成为 一种社会文化。在“粉丝\"文化中,存在着一种情感共鸣 和心理认同。从个人角度看,追星是一种符合个人期望和 个人情感投射的行为。从双方的角度看,追星是一种新型 的双向合作,\"粉丝”会组织_些偶像活动,具有一定的 社会意义。但同时,群体极化所引发的新媒体诅咒,必然 会导致新媒体的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_步发展,“粉 丝”文化必然会产生新的变化,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 索〇 ■参考文献:

[1]

杨卓妍.互联网3.0时代的粉丝经济——

“网红”商业

模式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20(14).

[2] 石丽平.互联网时代下的粉丝经济[J].企业改革与管 理,2019(08).

[3]

李光斗.农村靠刷墙,城市靠刷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广告返祖现象[J].声屏全球.广告人,2020(12).

[4] 李亚.传统企业如何向“互联网+”转型⑴.今日工程

机械,2019(09).

[5] 元略.2020中国互联网趋势U].互联网周刊,2020(05).[6] 贾华.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⑴.家庭服务,2015(〇5).[7] 傅哲宽.对互联网+的下一轮投资U].经理人,2020

(

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