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中的真情——论《金锁记》中曹七巧性格的多重性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眼泪中的真情 论《金锁记》中曹七巧性格的多重性 。贾多芬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潍坊262700) 【摘 要】《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典型彻底的悲剧性的反面形象。可是在小说中一次又一次出现 了她的眼泪,从这些眼泪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变态的外形下面,隐藏着对亲情的留恋,对爱情的向往,对母 性的知觉、对自尊的挣扎、对生命的感悟。 [关键词】反面形象;悲剧人物;真情 中图分类号:I 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2—861 0(201 3)9-0064—02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张爱玲小说中最鲜明的人物形 象,也是最彻底的人物形象。说她彻底,是因为她的一生就是 其性格不断沉沦变异乃至最终彻底疯狂的过程。一千个读者 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一千个读者心里却几乎只有 一委屈后对亲情的期盼。这时的兄嫂,就是父母般唯一的亲人 了。只有在他们面前,她想不设防,想要一点亲情的安慰。当 她嫂子说出那句“姑娘受的委屈也不止这一件”时,她又“哀 哀地哭了起来”,直至最后,因为哥哥的理直气壮和决绝,让 她终于“煞不住那呜咽的声音,一声响似一声”,尽情地发泄 出了满腔的幽恨。 尽管哥哥竟然觉得当初没有把她高价卖给姜家做姨太 太是对她天大的恩惠,而嫂子居然劝她用鸦片烟来麻醉自 己,曹七巧仍然是留恋着这份亲情的。哥嫂走时,她尽己所能 个曹七巧,那就是“金钱的奴隶,情欲的俘虏”。当然,她的 悲剧命运被所有人承认,她的变化过程也是所有人有目共睹 的。只是,大部分人在分析这个人物形象时,更多的看到的是 她被侵蚀之后变本加厉作茧自缚而最终造就自己悲剧的过 程。她的可恨好像是主要的,而可怜成了次要的。正应了“可 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 地给他们打点了不少东西,给每个人都带了礼物。这份周全, 是她对亲情唯一的寄托吧。 二、对爱情的向往 其实,《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在黄金的枷锁中并没有忘记 人性的一些真和善,这从她的眼泪中可以读出来。整部小说 中,曹七巧大约哭过七次,跟她名字中的“七”无意间巧合了。 也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眼泪中,有些东西虽然是一闪而过, 却证实着曹七巧的彻底沉沦中还有她不想放弃的真情。 一曹七巧跟其他所有的姑娘一样,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有了 对爱情的向往。当年麻油店里的曹大姑娘,应该是开朗泼辣 、对亲情的留恋 的,是能跟街上的年轻人开玩笑的,也是有可能被某个人喜 欢的。那时候,她肯定想过将来的丈夫什么样子,也许没有一 个清晰的对象,但一定是健康的年轻的。可是,她被嫁到了姜 家,嫁给了一个终日躺在床上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肉体。可是, 她是个正常人,是个女人。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她的理性终 曹七巧的悲剧起源是封建时代的三从四德。在那个男尊 女卑的社会里,女子在家从父,父死就得从兄。曹大年作为哥 哥对曹七巧的婚姻有直接的决定权,所以,他把妹妹送进了 明知是火坑的姜家。因为姜家属名门贵族官宦之家,虽已没 落,架子犹在。姜家二少爷虽说先天不足,毕竟也是少爷,何 况也正因为不足才可能纳了这个麻油店的姑娘。 被哥哥嫁给姜家的曹七巧,心里肯定是恨的,可是,也无 奈。于是当曹大年夫妻到姜家看她时,曹七巧哭了,而且哭得 一究战胜不了身体中蠢蠢欲动的原始的欲望。于是,她看上了 三少爷姜季泽。可是,这份心思里应该不单单是想发泄情欲 那么单纯。人的内心是很复杂的,有时候心灵的需求比身体 的需求强烈。所以,贯穿整部小说的她对三少爷的渴望,应该 是有爱情的成分在里面。 曹七巧挑逗姜季泽,而三少爷也顺势捏了她的脚时,她 哭了。这是一种听不见的哭,像是在翻肠搅胃地呕吐。她的压 波三折。看到哥哥,她“止不住一阵心酸,倚着箱笼,……纷 纷落下泪来”。这泪水里有怨恨,有凄苦,有在姜家受了诸般 I 语文学刊 抑,便尽在其中了。到了后来,分家了,季泽为了骗她的钱而 给予了她温情脉脉的爱情的幌子,在她的生命里,唯一一次 备受别人的冷眼和慢待,在对生活渐渐失去希望之后,她从 一开始无休止的抱怨、偷偷吸鸦片,到后来的激烈乖戾、家长 有了生命的光辉。她对于爱情的幻想倏忽问穿越了十年的光 阴又回到了心里。“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 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要和季泽相爱”,这份 错觉里,不会是完全的自欺欺人。 可是,最终她的爱情幻想还是破灭了。三少爷不是能给 她爱情的人。他的放浪不羁,他的金钱至上,他的虚伪欺骗, 让曹七巧的梦很快就醒了。可是,当他绝情地扬长而去时,她 “一阵凉,一阵热,只是淌着眼泪”。她的矛盾、绝望、留恋,不 是一句“情欲的俘虏”就能解释的。 三、对母性的知觉 曹七巧最大的悲剧不在于自己一生的毁灭,而是她在被 动地做了悲剧的受害者之后,又主动地成为悲剧的制造者。 而且,她毁掉的是亲生的儿子和女儿。她被动戴上了黄金的 枷锁,又用这枷锁劈杀了最亲近的人。所以说她是张爱玲小 说里最彻底的悲剧人物。在长安和长白面前,她一直是强者。 她决定着他们的命运。她把长白送进学校,又让她难堪不已, 直至主动退学。她给长安娶了亲,可是又时时处处警惕着儿 子儿媳和睦相处。也许,她是婆媳关系难以处理的一个最典 型的特例。她的生命中,唯一最亲近的男人,便是被称为儿子 的那个人。不管她是不是含辛茹苦地抚养了他,毕竟他是她 在姜家三十年最大的收获和支撑。大概所有的母亲在感情上 都希望自己的儿子最爱的是自己,只是因为理性的存在,所 以能够从儿子如何才能幸福的角度去考虑,忍痛,也要成全 儿子的婚姻生活美满幸福。 曹七巧对儿子婚姻的破坏让人瞠目,让人不齿。他对长 白的那份暧昧,更验证了“情欲的俘虏”这个结论。就因为她 自己情欲的缺失,最终拿自己的儿女做了殉葬者。她千方百 计破坏了女儿的婚姻,千方百计让女儿经受她曾经受过的痛 苦。可是,当她对女儿哭诉“我的儿,……我千辛万苦守了这 二十年,无非指望你姐儿俩长大成人……”,虽然是为了阻止 女儿的婚姻,目的固然可恨,可是,这些话却有一点真实性。 二十年隐忍的过程中,两个孩子应该是给予了她支撑和希望 的,而且这里面应该也有一点自我愧疚和感知。母爱是天性, 她在做什么她应该知道。也许,她从内心里真的害怕女儿被 别人骗。 四、对自尊的挣扎 曹七巧因为出身低微,从小缺少良好的教养,又在姜家 里短地编排闲言,再到后来的挑拨离间、歇斯底里,可以说她 让人看不到自尊和修养。她所有的争取,都被冠以“唯利是 图,背着黄金的枷锁”,包括分家时她的哭。 九老太爷主持分家,因为不没收季泽的那一份,曹七巧 一开始流泪,后来呜咽,最后一个人坐在那里捶着胸脯号啕 大哭。这次哭,确实是为了争财产。可是,她的争取不是没有 道理。换种说法,她这应该不算无理取闹。她赔上了十几年的 青春,能留下的,除了财产以外,还能有什么?这黄金的枷锁, 一开始不是她主动要去扛,到最后,却成了她唯一的寄托。十 几年的煎熬,她想要的,只能是金钱上的公正。这里面,能说 没有一点维持自己尊严的成分吗?可是,正如她所说,孤儿寡 母终究是要受欺负的。也许,这几十年来,她的所有的抗争, 所有的尖酸刻薄,所有的挑拨离间,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想维 护自己的某种尊严吧。 五、对生命的感悟 三十年的披枷戴锁,三十年的爱恨情仇,都化为了临终 前那一滴懒怠去揩拭的眼泪。她知道她伤害了谁,知道谁狠 毒了她。她更知道自己的一生经历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曾经 滚圆的胳膊,已经变得骨瘦如柴,而翠玉的镯子依然如故。她 带走的,只有满 11,的伤痕,带不走的,是她戴了几十年的黄金 的枷锁。她的最终的眼泪,便是对自己生命的感悟和总结。也 许她在临终前终于感悟,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去干涉,都 要去控制,生命本身就有太多的缺憾和无奈,所以,那一滴 泪,就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 张爱玲正是用一次又一次的眼泪,塑造了一个虽然彻底 但却丰满的曹七巧的形象。虽然被金钱和情欲扭曲得极为变 态,最后竟然扼杀了自己一双儿女的幸福,但在这一层层的 因果里面,掩藏着的,还是人物本我里面最基础的东西,也就 是一些未泯的良知和感悟。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经典作品选——金锁记[H].当代世界出版 社,2002. [2]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H].当代出版社.2002. [3]黄修已.张爱玲名作欣赏[H].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4]王光明.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5 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