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教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 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 了解题目的妙处和作用,学习拟出合适的题目。 3. 学会正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及方法。 4. 了解柳公权楷书的特点。 理解积累鲁迅的名言。 重点

学习把握主要内容,积累鲁迅名言。 难点

理解题目的妙处和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无论是学习哪一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首先要弄清楚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去。

2.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我们进入“交流平台”来学习一下。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平台,边读边思考: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法?在文中勾画出来,读完以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2.指名学生进行汇报,要求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明确:一是先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二是关注文章的题目。三是抓关键句。四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请同学们自主选择其中一篇,然后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

4.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综合意见,推选一名同学进行全班汇报。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 明确: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可以采用先把握每个部分的内容,再把各部分的内容连起来的方法。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了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也可以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归纳,课文写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敏勇敢、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形象。 《好的故事》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梦里,“我”看到了“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如诗如幻。可以抓住做梦和梦的内容这两个方面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先拟写出各部分的小标题,然后再把小标题串联起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伯父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之所以有许多人来悼念他,是因为他生前比较关心他人,比如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赢得了许多人的爱戴。

6.教师小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采用我们本单元学过的将各部分的意思连起来、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概括、关注文章的题目、抓关键句等方法,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地运用。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过渡:好的文章往往都有一个好的题目,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

2.课件出示题目要求:“读下面各组题目,说说你的发现,和同学交流。”全班齐读,然后指名读课文题目,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

3.指名回答,师生共同交流。

明确:第一组题目“少年闰土、狼牙山五壮士、军神”是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作题目,这样读者看到题目就能清晰地了解文章的主要人物。 第二组题目“开国大典、‘诺曼底号’遇难记、草船借箭”都是以主要事件来作题目,读者一读题目就清楚文章写的是什么事情。 第三组题目“竹节人、桥、芦花鞋”都是以事物名称来作题目,读者能通过题目知晓文章的写作对象。

第四组题目“在牛肚子里旅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都非常有意思,读者看到课题以后能激发阅读的兴趣,想看看文章里究竟藏着什么有趣的故事。

4.拿出自己的作文本,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改完以后和同桌交换作文本,交流自己的看法,争取给自己的作文取一个好的题目。 5.过渡:同学们,我们现在能根据作文内容,给自己的习作取一个好的题目,相信给你们一个词语,你们一定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一段话来。

6.全班齐读第二题,读完以后思考选择哪一个词语来写一段话,与同桌进行交流。

7.指名学生说说自己选的是哪一个词语,由这个词语想到了什么。

操作提示:在这个环节可以采用气泡图的方式:以所选的词语为中心,让学生把想到的词语写在这个词语的周围,以此来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如下图:

8.学生动笔写,教师巡回指导。

9.指2~3名同学在全班分享所写的内容,教师引导同学们学习其优点。 四、学习“书写提示”。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班哪位同学的毛笔字写得最棒吗? 2.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请出呼声最高的同学说说自己所写的毛笔字属于什么体。简单说说自己毛笔字写得好的法宝是什么。 3.指名学生读“书写提示”的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下面的两幅书法作品。

4.教师讲解:《玄秘塔碑》为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此时他的书法艺术已进入成熟时期。此碑字用笔内敛外拓,点画重在提笔切入,刚劲不扰,此为柳体瘦劲险绝的代表,如图片中“固”字竖的写法、“大”“夫”字撇的写法等。此碑在柳体诸碑中最具特色,是柳体楷书最有影响的作品。学习柳体由此碑入手,可先学习柳体的间架结构。 5.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大”“固”这两个字。

6.学生结合教师的示范,根据柳体的书法特点,对照着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临摹“大”“固”这两个字。教师巡视指导,把写得好的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

五、日积月累,丰富认知

1.出示教材上“日积月累”的内容,学生自读,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难字。

2.指名学生朗读名句,同时纠正字词读音,尤其注意“诮”“舍身”“脊梁”的读音。

3.让学生用正楷字将鲁迅先生的名句抄写在摘录本上。 4.学生抄写名句,教师巡视指导,针对书写不标准或书写有误的情况进行纠正和单独指导。

5.学生抄写结束,教师针对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说明和指导。

6.借助资料,理解句子的含义,认识鲁迅。四个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7.指名学生分享小组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指导并明确。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1)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对该句子的原句进行补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2)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首诗进行理解。 无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英雄,怜爱孩子的怎么就不能是大丈夫。你知道那些成功的人吗?经常回头关心自己的孩子。

(3)引导学生联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论水浒”环节重温鲁迅关心后代认真读书的形象,以及最后两句诗的理解,体会这句诗中鲁迅对革命后代的殷切希望。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1)出示这句话的原文。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有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抓住“路”进行理解,从而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3)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该句用“路”来比喻“希望”,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即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才会开辟出新的道路,迎接新生活。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学界的三魂》

(1)指导学生注意本句中“惟”“他”这两个字的正确书写,另外强调“发扬”的“扬”与“杨”的区别。

(2)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与同桌讨论,理解“民魂”指的是什么。 (3)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民魂”指的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4)让学生联系鲁迅所处的时代和鲁迅的相关作品,思考鲁迅为什么觉得“民魂”很宝贵。

(5)指名学生进行分享,教师适时指导。

中国要想发展,前提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就是他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只有他发扬起来,民族才能站立起来,国家才能发展。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埋头苦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是哪些人。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明确这些人都是坚强不屈、为国奋斗和战斗的人。

(3)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脊梁”的含义,理解“中国脊梁”的含义。

“中国脊梁”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4)引导学生通过“中国脊梁”的含义补充省略号中的内容,说说还有哪些人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脊梁”。

(5)学生自由补充,教师适时指 舍己为国的人、奉献终生的人……

(6)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人的特点,明确这些人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8.指名学生说一说通过对鲁迅的这些名言学习之后的感受。 9.让学生尝试背诵鲁迅的这些名言。 10.引导学生分享积累的鲁迅的其他名言。

11.教师总结:通过这些名言,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崇敬之情也更多几分。请大家课后去收集更多鲁迅的名言,阅读鲁迅更多的作品,进一步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