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人教版(新版)2020年秋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案1)口语交际:请教

部编人教版(新版)2020年秋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案1)口语交际:请教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口语交际:请教 [~#&@%]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向别人请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通过练说、讨论、角色体验、评价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3.引导学生在通过请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带来的愉悦,体会交际的意义。 教学准备:

与所讲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请教” [#*^@&]

1.师:同学们,今年寒假我准备去扬州旅游,我女儿让我回来时给她带点礼物。老师是大人,对小孩感兴趣的东西没有你们了解,现在想请教大家:我带件什么礼物比较合适? [#@*^%] 2.学生为老师解答疑惑。 [*#&@%]

3.师:非常感谢大家!你们说的我都记住了,看来,请教他人的好处大着呢!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同学们也一定会像老师这样,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自己实在不能解决的,就得像老师这样,学会向他人请教。(板书课题:请教)

二、示例引路,明白“请教”——举一也 [%@^#&]

1.师:请教别人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做的事,别看它很简单,其实大有学问。

2.播放录像:星期天,一学生骑着车去朋友家,半路上向一位老大爷问路。

他没下车,径直骑到老大爷身边大声问:“去李富林家怎么走?”老大爷装着没听见,继续在路边干活。

3.师:同学们,录象看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学生交流,老师归纳板书: [%@*^~]

用语礼貌 表示诚意 找准时机

5.师:同学们,看来平时在请教别人方面都挺在行的。下面教师和你们来个现场表演,看看你们的表现如何。

课件出示:陈小莉家里近来发现了蟑螂,她不知道该怎样消灭它们,就去请教教科学的魏老师。

师:现在,我就是魏老师,你们就是陈小莉,快把你的问题向我请教吧,我一定会帮助你的。 [%@*~#]

6.师生表演“向魏老师请教”的片段。

7.同学们,看了燕莉莉向魏老师请教的经过,你们觉得在请教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什么吗?

8.生交流后,老师相机板书。 说清问题 注意场合

三、模拟情境,学习“请教”——反三之一也 [%#*@^]

1.师:看来请教别人还真是一门学问!生活中、学习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小问题,比如数学题不会做,心爱的飞机模型装不起来了,经常忘记带东西,邻居小朋友借东西不还……

课件出示:

(1)我经常丢三落四,上课了才发现忘带作业本,出去春游又忘记带水……

我向班里记性特别好的小林同学请教怎样才能不丢三落四。

(2)邻居家的小朋友借东西不及时归还。前些天他把我的足球借走了,一直没有还。提醒他吧,怕显得小气;不提醒的话,又担心他一直不还……我准备向班里的“智多星”李小奇请教。

2.师:同桌合作,选择一个进行表演。 3.学生上台表演。

4.师生结合请教的注意点进行评议。 四、联系实际,实践“请教”——反三之二也

1.师:在生活、学习中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我们就应该主动去向别人请教。下面就请大家把你自己遇到的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向你的好朋友们请教,看看他们能不能帮你解决? [*&~@#]

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沟通、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

3.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向全班寻求解决(如还未解决,可课后向他人请教)。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反三之三也 [*~%@&]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向人请教的方法和注意点,还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真是收获不少!真诚地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别忘了请教别人;同时,更别忘了真诚地帮助向我们请教的人。

2.师:在今天这节课上如果你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回家后,可以向家长或邻居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专业人士请教,相信你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的。 [#@*&~]

1 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教学要求:

二、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

三、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四、二、教学重难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

五、三、教学课时:3课时 六、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

七、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让我们荡起双桨》,作者乔羽(乔羽作词),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 2.介绍北海: [*~%&#]

八、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 二、范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十、 指导看图。

十一、 ①水面上有哪些人?哪些景物?他们在干什么?四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十二、 ②范读课文。

十三、 ③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十四、 ④学习课文的部分生字。 十五、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十六、 1.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环绕\"\"飘荡\"\"凉爽\"等词义。 十七、 2.想象、看图、画面有些什么? 3.出示句子。 [@*#%^] 十八、 \"海面……\" \"小船儿……\" 十九、 \"四周……\" \"我们……\"

二十、 4.提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小船、白塔、绿树、红墙> 二十一、 从课文中找出来。 二十二、 四、作业: 二十三、 1.描红:

二十四、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二十五、 3.将下列的字加上偏旁部首,组成词语: 二十六、 4.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二十七、 第二课时 一、复习: [^~&*@]

1.指名背诵第一段: [#~@&^] 二十八、 2.默写生字: 二十九、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

三十、 ①提问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阳光、小鱼)

三十一、 ②课文中\"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的是什么?(少年儿童,少先队员)

三十二、 ③比较\"漂\"与\"飘\"字的音、行、义。

讲课文中\"洒\"的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三十三、 ④课文中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 三十四、 ⑤比较\"迎面\"与\"迎着\"的词义。 三十五、 2.小结。(让学生自己讲) 三十六、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三十七、 1.学习课文第三段(集体朗读) 三十八、 2.理解词义\"尽情\"

3.细读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

(3)“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

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什么?(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指社会主义国家)

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不是)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

(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4)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 4.思考:

①课文中\"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什么?(读中体会)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

②课文中每段最后两句三次重复,有什么作用? [&^%@*]

5.小结这一段。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

二、齐读课文。 三、指导背诵.

①根据挂图,指导背诵。相机板书 [^@&~#]

第一小节:\"倒映\"、\"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②第二小节\"迎、洒、望、听\"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③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

④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们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 板书:

1.让我们荡起双桨 [*@#^~]

倒映 环绕 (欣赏) 自然 迎、洒、望、听 (歌唱) 热爱党 问 谁安排 (感情) 祖国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并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比喻句。

3.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体会“我”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体会“我”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

1.出示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学生齐读。

2.思考: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

3.师总结:“水泥道”我们经常看见,但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

1.初读课文,遇到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次。

2.学生试读,注意把生字读正确,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可以试着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

4.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水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

学生自由谈,教师指导。 [^~@*&]

提示:这是一条美丽的水泥道。我从课文中“……”这几句话可以看出。 三、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泥、印、迟”,并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b.学生写字。

3.抄写本课中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上学路上的这条水泥道是一条美丽的水泥道,那么它究竟美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丽

(一)学习第1—4自然段。 [^%&@*]

1.请各自轻声读第1—4自然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

2.学生读后交流。 [*%^@&]

3.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

4.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二)学习5—1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一部分。

2.说一说,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提示:我知道了水泥道上的“金色巴掌”其实就是梧桐树的叶子。 [#*&%@]

3.文章之所以写得这么美,是因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你在这一部分找一找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句子,并选择最喜欢的一个比喻句作简要分析。

出示比喻句: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赏析:这里把水泥道上的“落叶”比作“彩色的地毯”,写出了落叶很多、很厚,并且颜色鲜艳、美丽。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

赏析:这句话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生动、形象而富有趣味,体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

(3)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

赏析:这里把“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棕红色的小鸟”,写出了“我”在铺满金色巴

掌的水泥道上尽情玩耍的快活情景,也表现出了“我”对这条水泥道的喜欢。

4.齐读第11自然段。说一说,你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作者什么心情? 提示:说明作者十分喜爱这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并且恋恋不舍的心情。

(三)学习第12—1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和第一、二自然段对比。 [&%^*#]

(首尾照应,点明门前的水泥道的美丽。) 2.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练习 [%*^~#]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2.“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

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

金色巴掌 —→ 梧桐树的叶子 美丽秋天 水泥道 —→ 上学路上 美好童年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了解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 能力目标 [%#*~@]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2重点难点 [@%~^#]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 一、导入新课: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 [%@~^#] 活动2【讲授】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活动3【讲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生字:

械(xiè)轩(xuān)舆(yǔ)犀兕(xīsì)鼋(yuán)罨(tuó) 鲋(fù)梓(zī)褊楠(piá nán) 多音字:

请说之(shuō)长木(zhàng)公输盘(bān)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

烈、紧张的气氛。

3.教师适当指导朗读。示例: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4.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 活动4【讲授】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 (2)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见公输盘(拜见) 请说之(解释)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 不可谓知类(事理) [#^@~%] 为与此同类(类别) [&#%~@] 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见我于王?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

活动5【讲授】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

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提问: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1.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13~16)(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 [@~%&#] 公输盘“服” 楚王曰:“善”

公输盘诎楚王曰“善”

活动6【讲授】六、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 2.阅读鲁迅的《故事新编非攻》,全面了解墨子的性格。

子长县齐家湾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表 [&~@#*] 学科 课题 课型 地理 主备人 景中奇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第2 课时 气温和降水 新授课 自读课 复习课 试卷评析 其它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降水量线的含义;掌握阅读 “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出总结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学习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 体会降水的意义和与生活的关系。Z 学习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重点 学习降水的形成条件 难点 1、教师准备 教学准备 2.学生准备 精心设计活动,提供充足的地图和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根据教材的活动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资料,认识和了解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法读图、启发、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 学法 知识链接 学习活动 一、情境导入 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都不见。(打一自然现象) (学生猜谜语:雨) 提问:降雨就是降水吗?(学生回答) 学展示图片,教师补充:降雨只是降水的主教要形式,除此之外,还有降雪和冰雹等。下面过我们来学习降水。 程 二、新课学习 (一)降水类型 提问:你知道吗?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饮料后,容器表面会形成大量的水珠,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是冷冻过的,学法指导 备注 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水珠。 播放视频:降水的形成 说一说:降水的形成条件(学生观看视频后总结,回答问题) 明确: 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并形成降水。 提问:你知道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几种吗?(学生回答) 明确:降水的主要类型有三种: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展示:对流雨的形成过程动画 讲解: 对流雨的形成: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其特点为:一般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雷电。 展示:地形雨的形成动画 讲解: 地形雨的形成: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其特点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展示:锋面雨的形成动画 讲解: 锋面雨的形成: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冷却凝结,形成降水;其特点为一般强度小、范围大、持续时间长。 总结: 降水成因 类型 对流雨 地形雨 湿润空气受热膨胀赤道地区 上升 湿润空气沿山坡爬升 山地迎风坡 沿海地区锋面雨 冷、暖空气相遇,暖(我国东空气被抬升 部) 提问:降水量是怎样测定的?测量工具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用雨量器测量,一般为每天8时和20时测量两次,将两次测量的降水加在一起,就是当日的降水量。单位是毫米(mm)。 分布地区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的主要类型和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课堂以及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通过读图、绘图、析图,学会描述各地的气候特征。小结 本节课内容较多,希望同学们课下加以巩固。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作业反馈 教后反思

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背诵课文。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难点: [*^%&~]

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喜欢文言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

1.师:课前我让同学们去搜集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的收获。(生

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

2.师:同学们都很用心,知道了不少关于司马光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和司马光有关。请跟我一起写课题:24 司马光

3.预设问题:①这篇课文怎么读?②讲了司马光的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听老师读课文,并试着用铅笔在有停顿的地方画上“/”。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

3.指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本课生字,师相机正音。 4.师出示生字卡片,指生认读。(关注后进生,中等生评价。) 5.师明确停顿之处,并领读课文,生跟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生根据停顿齐读课文。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生自由读课文,圈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2.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文意,对于仍然不能理解的字词作好标记。 [&^%*@]

3.小组内讨论难理解的字词。 师点拔:

群儿:一群孩子。 戏:游戏。

一儿:一个小孩。 [&#@*~]

登:爬上。 [@#%^&]

弃:抛弃,放弃。 去:离开。

持:握,拿,搬起。

击: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砸。 破之:使之破,就是把缸打破了。 水迸:水一下了流出来了。

得活:得到存活。(根据学情,也不用逐一解释。)

4.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文章内容,并简要概括。 尽量让学生讲得通顺,流畅,表情大方 四、背诵课文

1.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

2.指生背诵课文,齐诵课文。 [*@%#~]

3.指生说课文大意,并概括本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司马光砸缸) 二、深入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2.品读“光持石击瓮破之”一句,感悟司马光砸缸的聪明过人。 第一步:情况紧急,需要立刻解救落水小孩。 第二步:需要立即破缸,让水流出。

第三步:迅速反应,想出对策,用石头破缸救出小孩。 [*~#@&]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司马光非常沉着冷静,丝毫不惊慌,表现出了一个超乎他实际年龄的老练与机智,让人赞叹不已。

3.品读“众皆弃去。”一句,通过他人的表现,对比衬托司马光砸缸的机智勇敢。

引生想象其他小孩子当时的表情和反应,感悟司马光的人物形象。 4.演一演。

这个故事已经过去了千年,今天,谁能来演一演,带我们穿越到古代,再现司马光的光辉形象?(生自告奋勇,师点生各自扮演司马光和众小孩子,指导生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 三、古今对比,探究文言学法

1.师:刚才同学们的表演真是充满了童真童趣,带给我们审美的享受。其实,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有很多的版本,请看大屏幕: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一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儿。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儿,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

2.生自读屏幕上的内容,对比课文,小组内讨论:这篇选文和课文有什么不同?

3.指名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4.师点拔学法:

课文原文是一篇文言文,课外选文是一篇白话文。白话文就是用我们现在通用的语言来写的,一读就懂,而文言文却因为词句简洁而内涵丰富,让人读来费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也能读懂的。常用的方法就是:第一,反复诵读原文,读准句读。第二,结合注释,尽力理解文中句子,弄懂文章大意。第三,利用组词、上下文联系等方式理解文言词语,补充理解全文。 四、运用拓展

1.谈谈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2.学以致用。用你学到的方法,自学下面一篇文言文,并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

大屏幕出示: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③钟大不可负④;以锤⑤毁之,钟况然⑥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⑦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⑧己自闻之,悖⑨也!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则:但是。

④负:用背驮东西。 ⑤锤(chuí):槌子或棒子。 ⑥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⑦遽(jù):立刻。 ⑧恶(è):害怕。 ⑨悖(bèi):荒谬。 3.写一写。

把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连贯地写下来。 板书设计: 24 司马光

文言文学法指导: [~%&@*] 读出停顿 [%*@#^] 借助注释 [^@~#*] 理顺内容 感悟主题

Unit5 第4课时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本课内容。 教学准备: 练习资料。

教学方法:高效课堂模式。 教法: 情景教学法,趣味游戏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听写单词、短语和重点句子。 2、背诵课文。 二、教学过程

1. Listen and tick or cross. (P43) 2. Look and talk. (P43) 3. Look, read and choose. (44) 4. Look and write. (44) 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故乡的除夕 学习目标

1.会认字4个,会写字4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们在除夕寄托的情感。 教学建议

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除夕的习俗的资料,学习完课文后进行交流。课后练习要求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家乡除夕的习俗,练习的目的是沟通课内外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求不宜过高、过全。可先搜集有关资料,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家一起说一说。

本单元的语文天地中“开卷有益”“初显身手”“笔下生花”的训练内容都与过年有关,可以把这些内容和学习这篇课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类,有关过年的资料特别多,可以让学生归在一起。 [#~@^*] 拓展习题

1.读记词语,再按要求写几个吧!

电视 除夕 守岁 年货 喜庆 祝福 压岁钱 放鞭炮 吉利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除夕的词语?请再写出几个。 张灯结彩 灯火通明

3.请搜集几幅春联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还可以办一期春联展览。 相关资料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时间也最长,春节在我过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冀东平原过年习俗及其由来的资料。 2.查找自己家乡过年习俗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从《元日》中,我们知道了中国人过春节的很多习俗,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了解冀东平原人们过除夕的风俗习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独立识字。

2.检查识字情况,重点指导“俗”“鞭”。 [&~@%^]

3.检查读课文,正音。

4.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描写的除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除夕有哪些习俗。 2.同桌读一读,再在全班交流。

3.默读课文,找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1)读1-3自然段,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除夕这一天人们早上的活动(扫院子、贴春联、收拾屋子、打扮自己、穿新衣新帽)

(2)读第4自然段,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除夕,是一年中最开心放松的一天。 (3)读第5自然段,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年夜饭的隆重。

(4)读第6-7自然段,这部分主要写什么? 预设:年夜饭后守岁,包饺子、拜年、放鞭炮。

5.从这么多的除夕活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本文应该用一种怎样的感情朗读? [%~^@#]

预设:除夕的热闹喜庆。应该用一种无比喜悦与憧憬的感情来朗读。

四、交流资料、练习表达。 [@*#&~]

1.把课前查找的关于过年习俗由来的资料拿出来,全班交流。 [~#&%*]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先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整理后,选代表在全班发言 [~#^%@] [@%&^*]

第二课时 [*~#^&]

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

1.过年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历代诗人墨客总以最美的诗句来赞颂新年的

到来。你能背诵首这类诗吗?比如我们才学的《元日》,背王安石的《元日》。

二、初读课文自读感知。

1.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说一说除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有趣、热闹 生2:刺激、好玩 生3:喜庆、团圆

学习中互相补充,多让学生发言。

2. 再读课文,分段默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重点词。 3. 集体汇报,你了解了什么?

生1:我了解了除夕活动很多,热闹非凡。

生2:我了解了除夕是一年中最开心的一天。 [@~#*^]

生3:我了解了年夜饭鸡和鱼这两样东西的美好寓意。 …… [@~#*^]

三、细读课文,指导讨论。

1.第二自然段中,““男人们扫院子、贴春联,女人们收拾屋子,把家收拾的窗明几净””,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除旧迎新

2.第三自然段,人们赶集办年货,为什么就是不很富裕的家里,到了春节这几天,花钱也不怎么锱铢必较?(从原文中找相应的答案)

预设:第四自然段“想的、做的事情就是轻松、快乐、红火,花钱买个高兴、图个吉利,这就是我故乡人过春节的传统观念” [%#*&^]

3.第五自然段,年夜饭怎么样?又有怎样的寓意? 预设:隆重(七碟八碗,鸡鸭鱼肉一样不能少) 年年有余(鱼) 吉(鸡)祥如意 平安久(酒)远 4.第六自然段,吃过年夜饭后人们干什么?表现了什么? 预设:包饺子、拜年。表现了团圆、真挚的亲情。 5.为什么把欢乐和美好集中一天?

预设:最后一段中(原来平时太忙太累,这一天算是对过去一年辛劳的补偿和对未来的憧憬) [@^*#%]

四、拓展积累

搜集一些过年时带谐音的吉祥话,如“年年有余(鱼)”,与同学交流。

18 卧薪尝胆 教学要求: [#@%~&]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建议”的不同意思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述故事内容。

3 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明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会用“建议”造句。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讲述故事

1 板书课题:卧薪尝胆。领读课题

简介“卧薪尝胆”的故事:春秋时越王勾践,曾被吴王夫差打败,被围困在会稽山,万般无奈之下屈膝求和。后来,他为了使自己不因为生活安乐而忘记耻辱,夜间睡在柴草上,在自己的住处悬挂苦胆,吃饭、睡觉之前,都要尝尝那胆的苦味,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2 从刚才讲的故事里,谁已经想到题目“卧薪尝胆”中的“卧”“薪”的意思? (卧:睡。薪:柴草)“尝”呢?(用舌头添一添或吃一点儿试试。) 3 大家再查一查字典,看看“卧、薪”是什么意思,和刚才的理解是不是一致。(学生查字典对照。) 二、初读指导。 [^&@*%]

1 出示内容提要:

(1)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2)勾践战败求和,受尽屈辱。 (3)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4)越国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2 各自默读课文,对照“内容提要”将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四、五自然段各是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 [^*#%&]

3 本课生字词主要集中在第二自然段,让我们重点读这一段,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1)查字典了解:奴仆、谋臣、万般无奈、后患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免除、建议、表示、骄傲 [*~@%#]

(3)一般了解:会稽、勾践、夫差

4 出示生字:吴 勾践 谋臣 后患 建议 [*%^#@]

(1)我们怎样记住这些生字?谁有好办法请提出来!

(2)如有学生提出“谋”是“言”和“某”,教师可以表扬学生能主动识字。 (3)“臣”书空:笔顺是横、竖、横折、横、竖、竖折。特别强调最后一笔是竖折。

5 写字指导。 [%@*&#]

(1)尝、愿、辱上下结构,注意上下。 [*~#@%]

(2)胆、仆、胜、议、妇,左右结构,要写得紧凑。 (3)用钢笔描红。 三、作业

1 练习写生字。

2 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卧薪尝胆的故事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几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

二、精读训练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1)这一段讲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国家。

(2)教者讲“长江下游”是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东部一带。 2、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写越王“卧薪尝胆”的有关句子。 (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

(1)指名读:“晚上,总要……尝尝它的苦味。” (2)找出句子能解释“卧”“薪”“尝”“胆”四个字的词语。 (“卧”,睡;“薪”,柴草,“尝”,尝尝;“胆”,苦胆)

(3)越王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时刻不忘报仇雪恨,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①通过“白天”“晚上”“每顿饭前”理解“时刻不忘”。

②理解“总要”,不是一两次,也不是一两天,而是一贯这样做。(板书:卧薪尝胆)

(4)“兵败会稽的耻辱”是怎么一回事?(会稽一仗,越国打了败仗以后所受到的耻辱) [%@*~#]

过渡:他所受到的耻辱指的是什么? [^@*#&]

3、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复述。 [%^#*&]

(抓住越国打了败仗之后,越王、吴国的谋臣、吴王三方面的表现说)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写越王勾践受屈辱的句子画出。 [*&@^%]

(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屈辱整整干了三年) [&~^*@]

(3)体会:越王勾践在吴国三年所受屈辱一定不少,文章没有详细写,只选了穿、住、做三个方面的事情。

(4)教者指出:一个国王由原来的养尊处优,到听人使唤,穿粗布衣,住石头房,做养马驾车、舂米推磨之类的杂活、重活、累活,这变化是何等的大!

(5)怎么理解“受尽了屈辱”?(程度深:穿的,住的,做的;时间长:三年)

4、“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 [%~@&*]

(1)齐读第五自然段。(越国转弱为强,终于灭掉了吴国) [*&^@~]

(2)体会“终于”的用法: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到最后取得成功或胜利,用“终于”。不能突如其来地使用它。(板书:转弱为强

灭掉)

5、漫谈:学习了“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有什么收获? [~*^&@]

四、作业:

1、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一些多音字的读法。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3、练习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课文中的词语,注意读音。 2、简要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二、练习讲故事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1)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两千多年前长江下游); [&~^@*]

(2)会稽战败求和(越王表示愿当奴仆,吴王答应勾践要求); (3)勾践受尽屈辱(穿住做三年);

(4)勾践卧薪尝胆(白天 晚上 睡在 挂苦胆尝); (5)越国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2、自由练习复述。 [#@*~%] 3、指名复述,相机指点。 [^&~#*]

三、质疑问难

(1)“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是怎么一回事?

(2)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讲越国“出奇兵灭掉了吴国”,出的是什么奇兵? [&%^#*]

对上述问题,教者不必作答,可以启发学生课外读《史记》(白话本),进一步了解“卧薪尝胆”的详细经过。

三、指导造句

1、找出课文中的原句:吴王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

2、理解“建议”的意思。

3、想一想: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建议”? 4、练习口头造句。 5、指名造句。 四、作业

1、用“建议”造句。

2、继续练习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教学板书: 18 卧薪尝胆 战胜

越王 卧薪尝胆 吴王 [~#*%&]

转弱为强 灭掉

Unit4 第4课时参考教案 教学环节:

一.学习目标(2分钟)

(一)做游戏,做练习,巩固本单元所学单词和句型。 (二)读故事,体会其中的教育意义。 二.自主学习(15分钟) (一)温故知新

分角色读对话,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阅读方法

读课本上的故事,理解含义。 (三)互助释疑 小组内交流故事内容。 三.展示交流(10分钟)

(一)请同学上台表演故事情节,教师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 (二)请同学上台做游戏,一人读,一人画,巩固所学知识。 四.点拨升华(8分钟)

(一)教师放对话录音,学生跟读,纠正读音。 (二)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对话。 五.课堂作业(5分钟) 作业当堂清

教师安排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小故事的排练。 板书设计:

go to bed/get up/play games/have lunch 课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