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大学生网络知识的普及,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因为网络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积极参与,使得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充满价值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文化、网络游戏、网络传媒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影响进行分析。引导我们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以及使高校的教育合理迅速的发展,提出网络快速发展环境下我们应该采取何种策略。
我校大学生上网情况统计
女生每天上网人数仅占40%,男生占60%。我校学生以查看资料,聊天交友,玩网络游戏等为主要目的。其各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29%,34%。从中可以看出上网玩游戏已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者中,认为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生活没有规律,学习成绩受到明显影响的占总人数的44%;而认为有影响,并对这一影响开始感到担忧的占总人数的10.2%;认为有影响但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的调节控制影响的占38%,这三项合起来占了总人数的52.6%,即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网络游戏确实会对学习生活产生影响;相对的仅有47.4%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游戏对于学习生活没有任何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在网络游戏的态度与热爱上存在着性别差异。通过对男女生的比较发现,在网络的使用上,男生和女生选择聊天交友和查阅资料的比率相当,无明显差别。但在选择游戏这一项上,男生比女生要高出8个百分点,且在网络游戏占上网时间的比重、网络游戏类型、网络游戏而逃课问题上都存在着性别差异性。
一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影响人类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选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方面,主要表现在: 第一,网络文化的交互机制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潜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爱默生曾说,每个人本来都是一个潜在的巨人,但常常表现为一个侏儒。而网络却能把现实中的侏儒变成了网络中的巨人。网络天地是一个创造力、想象力爆炸膨胀的天地,每天都有大量的新词汇、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诞生,人们可以利用这些新事物,来激发自己创新的灵感,积累创新的素材。网络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类创造力最大限度膨胀与滋生的沃土,已经成为大学生好奇和创新的心理向社会实践转化的中转站。面对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学生只有运用自己的分析辨别力,才能使信息为我所用,充分发挥网络的巨大功效。因此,网络文化能客观地促成学生批判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二,网络文化充实了大学生的心理空间。网络不仅仅把机器与机器连在一起,也不仅仅把人与机器连在一起,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把人与人、人与社会联结在一起。网络不再只是一个思考的对象,它变成了人们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人们的生活空间从家庭邻里、工作单位、娱乐场所等现实的有限空间转向了网络虚拟的无限空间。在网上,大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参与、感知外部世界,充实精神生活。匿名的网络给人们的精神世界营造了相对平等而自由的空间,可以不受传统文化、道德、校纪校规的约束,个人情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和宣泄,使得身心放松,缓解学习与工作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心理的健康。 互联网在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以上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某些消极因素。网络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严重时可能带来“人性异化”或“网络性心理障碍”。
网络文化不利于大学生人格心理的健康发展。所谓人格,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系统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大学生刚刚步入成年的轨道,面对着社会的喧嚣与诱惑,竞争与压力,期待与梦想等等,常常表现出情绪骚动、内心冲突等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伴随着焦虑、烦恼、自卑、孤独、忧郁、嫉妒等等消极情绪,于是他们需要宣泄自己的情感。而作为人机对话的互动媒介和平等对话窗口的网络则成为大学生的首选。 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网络中与现实中截然不同的双重人格。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双重道德标准。在现实中对人是彬彬有礼,与人为善,在网上却是换了一副面孔和形象。有些大学生破译他人网络密码,窃取、篡改他人网络信息,甚至以传播病毒为乐事,还有的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揭人隐私,谩骂他人,中伤他人,毁人形象。 网络心理疾患还表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过度依赖感,把网络当作生活的中心,上网时间失控,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满足,产生了依赖性。一旦停止上网,马上就出现情绪低落,兴趣索然,精力不足,容易激动,自我能力下降,头昏眼花,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等不良反映;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不愿参加社会活动;以上网作为排解、调节自己情绪的低落,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都难以自拔。有的出现焦虑抑郁,盲目追求时尚,或寻找刺激,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甚至出现自残意念和行为。
二 网络游戏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调查中,每个调查对象都承认网络游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将来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能力。
第一,在学习方面,有41.9%的同学认为玩网络游戏使他们学习成绩下降,只是暂时尚未出现不及格现象。有35.5%的同学提出班中玩网络游戏的同学出现了不及格的现象,还有25.8%的同学提出班中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同学中有人被退学。还有个别同学出现了一些其他的退步现象。例如,有同学提到,班上有位同学本来学习非常好,是班干部、中共党员。就是因为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而无法自拔,不断的逃课、熬通宵、不完成作业,导致成绩直线下滑,多门功课不及格,最后自己主动提出要求退党。另外,还有些同学虽未被退学,但已经接近被退学的边缘。
第二,在身体健康方面,有6.5%的同学提到,由于玩家一旦沉溺于游戏,往往会接连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坐在电脑跟前,最终影响到身体健康。其表现主要在于视力的下降和体质的下降,严重者甚至虚脱。在心理健康方面,可以说网络游戏给大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远大于对身体的影响。有9.7%的同学提出,由于网络游戏中有暴力游戏,玩家在游戏中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杀人和踢人,无形中增强了这些同学的暴力倾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潜在的犯罪隐患,而现实中的用金钱买装备的现象也不能不说是为犯罪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有16.1%的同学谈到,对网络游戏的痴迷使得玩家丧失了进取的目标和奋发图强的斗志,更失去了做别的事情的兴趣。有12.9%的同学提出,由于玩家沉溺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和现实世界产生了深深的隔膜,在处理现实的人际关系时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对人越来越淡漠。很多大学生为此远离人群,逃避社会,希冀躲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庇护,恶性循环诱发的心理病症在不断攀升,让大学生面对现实时产生更多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暴力倾向、奋斗目标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淡漠,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将来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在调查中,有6.5%的同学已表现出了对这一点的忧虑。最后,还有3.2%的同学提出,由于玩网络游戏需要投入一定的金钱,尤其是对于那些新手而言,技术不熟练会导致他们要花费较多的钱来提高自己的装备。而大学生的钱主要来源于家里,这势必给那些经济条件不太宽裕的家庭增加了一些经济负担。
第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网上媒体、网上教育以及网上银行、网上营销等电子商
务,突出表现出网络经济“虚拟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技术与商业”的特质,不仅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们、尤其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和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具体而细微的影响。一方面,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消费方式。而时下,大学生这个庞大的消费队伍其时尚的网络消费行为和观念不仅对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一些西方价值观中负面的影响,比如重视消费、享受,忽视劳动和奋斗等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大学生中。尤其是电子邮件、上网聊天、网络游戏等逐渐成为大学生交往和联络感情的主要方式,不仅使大学生的生活费用逐年攀升,更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因此,必须在大学生中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三 客观分析网络传媒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网络传播途径的不断完善,为人们的信息取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复杂社会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的渠道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方方面面,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思想行为过程中形成一种不可抗拒的影响因素,这一现实情况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与积极面对的。 第一,网络传媒内容的多样化促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多元化网络传媒没有民族、国界的限制,信息渠道的来源多种多样,没有统一衡量对错善恶的标准,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信仰也冲破了各种束缚融合在网络大环境中,因此,网络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大学生活作为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在这种网络环境中,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使得传统主流思想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有所降低。 第二,网络文化的隐形污染对社会道德产生深刻的消极影响。在大学生中受到普遍欢迎的人人论文整理网、开心网、猫扑网等,由于各种信息的易复制性导致了学生们在缺乏政治敏感和价值认同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肆意转载传播,这正是利用了大学生辨别能力薄弱、防范意识较低、容易受主观情感操控等特点,成为了网络传媒变相的传播途径之一。目前,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媒手段,隐形的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全面渗透,对大学生这个政治信仰不坚定的群体进行各种思想的寝室,使得大学生处于信仰迷茫、价值取向不稳定的状态,淡化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
第三,社会道德环境收到网络文化的侵蚀,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产生消极影响。社会道德环境关系到国家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安定和谐,网络传媒是一种快速传播各种信息的渠道,它没有衡量对错的标准,没有道德认可的约束,使得社会道德的概念在网络这个环境中变得淡化,弱化了大学生的价值辨别能力,甚至在不法分子的利用下,变得是非颠倒,性格扭曲,他们对民族的主流文化嗤之以鼻,缺乏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 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面对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影响与冲击,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发挥网络的正面教育引导功能,是摆在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第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全面系统地讲授有关网络道德知识,介绍网络法规和基本的网络行为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另一方面,将网络道德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信息技术课程之中,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其学习、就业服务,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真正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
第二,突出校园网络的育人功能,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当前各种网站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迫切需要高校加强校园网络建设。通过建立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主流网站和网页,开设符合大学生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生活和娱乐相关的板块,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全面发展、完善和增加文化科技素养的正确轨道上来;通过开通网上党校、团校,让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设立校园BBS栏目,了解和收集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配备精通网络技术、政治素质过硬的专兼职网管员,及时了解网络论坛动态,以正确的舆论占领论坛,及时纠正学生中的错误言论,切实发挥论坛的导向作用,有目的地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不断创新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载体。以人为本,在高校实际上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这种以生为本的理念及其教育实质要求我们在遵循道德建设普遍规律的同时,依据网络所彰显出来的新特征,从一切为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角度,深入了解大学生所想、所思、所需,倾听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引路,用熟悉的语言和显而易见的方式开展符合大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的创新型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自觉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培养一支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懂技术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队伍,不断探索和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改变传统价值观念教育中过于简单化、行政化的弊端。主动出击,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和优势,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为学生解惑答疑,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更符合时代特点,更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