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切勿以收视论英雄——以《非诚勿扰》为例对电视相亲节目进行剖析与反思

切勿以收视论英雄——以《非诚勿扰》为例对电视相亲节目进行剖析与反思

2020-11-10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11卷第2期 鸡西大学学报 Vo1.11 No.2 2011年2月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Feb.2011 文章编号:1672—6758(201 1)02—0145—2 切勿以收视论英雄 以《非诚勿扰》为例对电视相亲节目进行剖析与反思 高琳琳 摘要:在媒体与市场的双重合力下,一跃成为荧屏新宠的电视相亲,在屡创收视佳绩的背后,却暗藏危 机。关于节目形式雷同、炒作成风、价值混淆、观众审美疲劳等批评接踵而来,试从节目成功运作、社会效应、 媒体反思等方面对电视相亲进行剖析与反思,探讨如何使其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文化价值,走上一 条良性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电视相亲;成功运作;道德反思;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22l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上半年,克隆于西方的电视相亲,以收视率 成了场下观众甚至电视机前“你我他”的代言人,由此产 全线飘红的强势姿态席卷中国荧屏,地方卫视最高时段 生的认同感,大大地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 4.0的收视率,似乎预示着中国电视“后相亲时代”的到 2 为爱情披上娱乐的外衣。 来。相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红娘》的“含蓄内敛”、 电视是一个拥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空间,任何一种 九十年代《玫瑰有约》的“放而不露”,以江苏卫视《非诚 文化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自由平等的展示。在大众文化盛 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 行的时下,纯粹的情感元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观众日益 等为主的电视相亲,借助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富有争议性 增长的审美需要。中国的电视观众,在摆脱传统拘泥的 的婚恋观,短时间内获得了经济利益与社会反应的双赢。 束缚后,乐于感受一种更加开放的自由尺度。从电视相 然而,本应以服务性为主的电视相亲,在趋向娱乐最大化 亲的三次跨越来看,八十年代的《电视红娘》,节目仍旧 的同时,关于节目“弄虚作假、低俗炒作、审美疲劳”等质 以情感服务为主,不加修饰的原生态正是节目成功的所 疑之声接踵而至,如此巨大的反差,不禁使人发问,究竟 在。而九十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给电视文化注入了新鲜 是何因素成就了电视相亲的火爆荧屏?又是什么原因致 的血液,如何能让节目永葆新鲜,在相亲之余也擦出些别 使节目屡遭诟病?作为一一个时代的电视现象,究竟如何 样的火花便成了第二轮相亲潮的策划之重。《玫瑰有 应对才能还电视荧屏以最初的感动。 约》就首次引入娱乐化的方式,试图给未婚男女提供一个 一 电视相亲:社会土壤催生的娱乐之花 寻找缘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进入2l世纪,网络、速食渐 中国电视,在告别单一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承载的功 渐地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知的过程,“闪婚闪恋” 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声简。纵观中国 等词,已经不再是新新人类的代名词。《非诚勿扰》之所 电视的分布格局,其各自为战的模式划分早已形成。中 以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正是因为它把那些具有社会争议 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收视串的比拼,逐步成为衡量节 性的爱情观、道德观赤裸裸地摆在公众面前,借助娱乐形 目优劣与经济成败的标尺。电视相亲,作为一档为“未婚 式,大大地削弱了矛盾激化的程度,使那些非主流的价值 男女搭建婚恋交流平台”的服务类电视节日,在地方媒体 观也能够通过一个正规的渠道进入大众视野,成为时下 制度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被赋予了更加自由的开放尺度, 社会争议的一个释放窗口。 正逐渐成为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争夺收视率的杀手锏。 3.另类言论成为最大卖点。 面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强势地位渐趋消退,精英文化的日 相亲节目现场不再是一言堂,更像是一个五方杂聚 趋边缘化,作为大众媒介的电视,把更新颖、更具眼球冲 的“大茶馆”,“把所谓的权威精英暴露在前台,受众可以 击力的娱乐元素融进传统相亲,似乎也更迎合了大众体 与他们进行可视可感、比较直观的交流,减弱了距离感和 闲娱乐等精神活动的需要。于是以江苏卫视《非减勿 神秘性,让观众更真实地意识到权威也是和我们一样的 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应运而生。 普通人。” 多元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此相互碰撞,在尚未 1.女性为中心的话浯权定位。 完全约束的条件下,自然成为社会上一些人凸显自我存 根据((2009中国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婚 在,张扬个性心理的斗秀场。如“话题明星”马诺的那句: 男女比例为3:7。由此可见,女性已经成为婿恋比重中 “我宁愿在宝马里哭泣,也不愿坐在单车后面笑。”如此 相对敏感、相对迫切的一类人群,而这恰好为电视相亲提 颠覆传统的价值观的言论,重新引发广大观众对于f肖费 供了先期的收视保障。相对于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大环 时代婚恋观的重新思考。天涯、百度等论坛的热议,也从 境,江苏卫视打造的《非诚勿扰》,基本承袭英国相亲节 一个侧面暴露出时下男女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下对于爱情 目《带我走吧》(((Take Me Out)))的嘉宾设置,把24位女 的渴望和对于婚姻的迷茫。而马诺被“相中”最终成功 嘉宾定位为话语权利的中心,一扫男女比例均衡的传统 牵手的那一场,据央视索福瑞对34个大中城市的收视调 模式,力求打破男权社会对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问的主导。 查显示,当期的收视率竟然达到3.76%,一跃成为同一 此外,节目中的男女嘉宾,均来自社会大众群体,嘉宾变 时段电视节目的佼佼者。另类言论不仅是缩短了嘉宾成 作者简介:高琳琳,硕士,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邮政编码:730070 ・145・ 第2期 鸡西大学学报 2011正 名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带动了收视率、广告收益等一系 列节目品牌效应背后的经济效益。 二节目存在的弊端探析 节目形式单一、媚俗之风不断,观众们在新鲜感消退 之后,开始对节目提出质疑:相亲变娱乐,究竟谁才是幕 后的推手?电视媒体任由嘉宾另类言论的抛出,其目的 又为何?如何让电视相亲脱离昙花一现的困境,走上一 条良性发展的轨道,以下针对主要问题进行削析并提出 应对措施。 1.媒介联合,推波助澜。如今的电视相亲已经不再 是单枪匹马独闯江湖,互联网的加盟,带动节目的同时, 也成为造星的推手。关于节目审核过程中是否对嘉宾真 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对 “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着手整饬。电视相 亲如何改革便成了今后发展的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电视相亲类节目的改良措施 1.重新定位,扎根本土。以真实为本,还电视相亲以 “沟通情感,搭建爱情”为宗旨的服务性本色。电视相亲 在借鉴西方同类节目外在模式的基础上,应该加大本土 化的考量,除去不适合本土观众的东西,制作出具有自身 文化特色的电视相亲节日。首先,应该以服务行为宗旨, 强调节目的真实性。作为《玫瑰有约》及《我们约会吧》 的总导演刘蕾指出:“电视相亲类节目贵在服务,应该少 一些设计,多一些真实身份、真实诉求、真实碰撞。” 再 实身份进行调查成为网络争议的焦点。那些曾被冠以 则,对于嘉宾身份弄虚作假,电视媒体应该严把审核关, “敢说真话”的嘉宾,身份难经考查,其言论的真实性更 网络报名、电话报名、现场报名三管齐下,正如刘蕾所说, 是无从谈起。正如人民日报记者对马诺经纪人张硕的采 电视相亲“应该是有一个理念的,包括对人的把握,对人 访中所说:“红人不能缺少话题,说自了,我们与媒体之间 性的理解,这是一个出发点”。 也是互相利用。”|2 J 2.放权与把权双重兼顾。以往的电视节目,观众只 2.嘉宾的一夜成名,带来的是自身经济效益与电视 有对电视节目的选择,而缺乏对节目的裁断。电视相亲, 台的双赢。为争夺收视率,各地方电视台在缺乏细致策 可以尝试把裁判权交还给观众,更开放地使观众参与到 划与创新的境遇下,片面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和消极心 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来,活跃节目的同时,也起到公众监督 理,“相亲”演变成了“逗秀”,从而造成节目文化品位低 的作用。“这种积极的参与感提升了观众观看电视节目 下,缺乏人文思考,让低级趣味成为流行。电视媒体所应 时的心理体验,赋予了普通观众话语权,使受众从私人空 该坚守的道德底线被一次次逾越。那些偏离主流价值的 间走入被精英阶层长期把持的公共领域。” 相应地,电 言论,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在电视媒体的 视在考虑受众需要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兼顾自身节目的 庇佑下,改头换面顺利地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所造成 品味,这其中包括了策划者的话题选择、镜头的选择、节 的负面效应对青少年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目的剪接等等,不仅要保证节目符合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3.观众在新鲜感退却的时候,审美疲劳却随之产生, 和审美水平,还要担当起作为大众传媒所应该担当的责 电视相亲的同质化现象必然难辞其咎。其他电视节目为 任,成为指引社会正确价值走向的风向标。 更大地瓜分剩余收视率,一味地放宽节目尺度,导演了一 四结语 幕幕为“相亲嘉宾”辟谣的道歉大会。当马诺的那句成 电视相亲在为未婚男女搭建婚恋交友平台的同时, 名言论屡遭批评后,另一些电视媒体却乐于为其“漂 也应该严守媒体责任,切莫为了短期的利益丧失了媒体 自”,在马诺受邀上的《周日我最大》、《越跳越开心》等节 作为社会道德的风向标的准则,同样,观众在电视相亲所 目中,主持人煽情的言论,马诺声泪俱下诉说,使整场节 营造的审美快感下,也应该理性对待节目本身,以理性的 目看上去更像是一场作秀的演出。 态度看待婚恋本身,使电视相亲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轨 4.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节目在后期剪辑的过 道。 程中,剪辑尺度被无限放宽,媒体工作者的职业操守、职 业道德被收视率所逐步的掌控。公众在质疑嘉宾出位言 论的背后,更多的是对电视媒体信任的丧失。如尼尔波 参考文献 滋蔓所说:“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 [1][5]陈功兰:草根的娱乐,庶民的狂欢——解读 活重新被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 真人秀节目的社会文化语境[J].青年记者,2010,(2): 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变成为被 48. 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物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 [2]尹晓宇:电视相亲蹿红背后:鼓励出位表演嘉宾 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一夜成名[ ].人民日报,2010—06—22. 面对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激烈碰撞,电视相亲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广西:广 更多的暴露出了我国主流媒体的某些不良的价值取向,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2. 尤其是玷污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给社会各阶层造成 l4]张英:相亲节目整风[N].南方周末,2010—06一 不利影响。2010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广电总局 14. A Discussion and Reftection on the TV Dating Shows Taking If You Are the One as an Example Gao I inlin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edia and market power,the TV dating shows has becomes a new favorite on televi— sion screens.But behind the success,there is some risks actually.A11 kinds of criticism,such as similar format,too much speeu— lation,aesthetic fatigue etc.,came out one after another.How ean TV dating shows adhere to cultural value and go on the track of sound progress while gaining economic benefits?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this topic from aspects,such as including pro— gram operation,social effects,media reflections,ete. Key words:TV Dating Shows;successful operalion;moral reflection;eountelllleasllres Class No.:( 21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张立云宋瑞斌) ・1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