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美学中的审美价值观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0年2月 阴山学刊 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Feb.2010 Vo1.23 NO.1 第23卷第1期 马克思美学中的审美价值观 刘颖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马克思美学从“美的规律”(审美理想)和“异化劳动”(异化的审美现实)两条线索出发,提出了 审美价值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使审美关系实质上成为由审美主体、象征符号(文化生产机制)、审美客体三 方面组成的结构性关系,这就意味着审美价值成为一个开放的发展系统。这一开放系统以审美价值标准的存 在保有自己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价值参考,一种对社会绝大多数人来讲,能够扩展审美自由度,丰富审美体 验的意义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美学;审美价值;审美理想;异化现实 中图分类号:B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69(2010)01—0032一o4 一、审美价值的发展 体道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他在 分析人的全面发展时说:“全面发展的个人——他 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 从他们自己的共同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 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 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 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 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 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川 m” 这里强调对理想与现实间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以 对于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基本可以区分 出两种不同的观念:超越式的和非超越式的。超越 式审美对审美关系的理解是:这是一种理想中的自 由关系。审美活动能够把人从日常生活中解放出 来,摆脱受限感。在这样的理解下,审美价值是一种 非常稳定的价值,它能够满足人的心灵需要,使人领 悟人生真谛,是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 独特精神价值。非超越式审美对审美关系的态度则 是:理想中的自由是审美的一方面,但这一面永远无 法与现实相分离,人们的现实体验不断影响着他们 对理想自由的体认,所以它始终居于运动变化中。 这样,审美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一成不变,它 满足人的身心需要同时调停理想与现实问的关系, 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同时产生出异化现实和普遍 理想两个层面。马克思对异化现象的态度并非摈 弃、而是扬弃,即把它看作社会历史实践的必经环 节。如果我们只看到理想性,就不容易看到现实生 活中多种关系并存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所产生的 充分肯定现实“当下”的意义。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则兼容着这两种审美观念。 一动力推动作用,容易导向空洞的信念和虚幻的寄托; 而只强调现实性,则必然被现实的矛盾所淹没,从而 滑人绝对的怀疑或激进的否定。 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观意味着马克思 方面,他明确提出了一种“美的规律”的审美理 想,作为衡量人类历史发展的标尺;另一方面,他又 从“异化劳动”的现实角度指出一条审美发展的具 美学已经把“价值”界定为一种不断发展的范畴: 收稿日期:2009—09—21 作者简介:刘颖(1975一),女,山西太原人,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审美文化研究。 32 “价值不单是对象、现象,而且是它们对人和社会的 客观意义,这种意义是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形 成的。”[2](P1O4)所以审美价值能够呈现一种动态变化 的根源在于:审美活动的历史发展决定着审美价值 的流动,决定着它流动于理想和现实两个维度所构 成的开放空间中。 审美活动的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实践的发展所推 动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审美的范围,即具有感性形 象和思想情感的特征、并从精神上使人在世界中得 到确证的那种价值关系的范围也在扩大。无论是对 个体还是社会而言,审美价值的流动总是在“高雅” 与“低俗”、“主流”与“边缘”、“经典”与“潮流”的对 立统一中表现出来。这一过程在生产商品化的消费 文化中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显。审美的这种扩展规律 被马克思说明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 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 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 学。” ̄3](Pz27)在相当程度上,追求文化他性或多元价 值在当今已经被体制化了。 这种流动的积极性如同马克思曾经对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预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出它自己 的掘墓人。没有哪一种文化像今天的“消费文化” 一样,在其内部主动意识着自身的局限性。可以看 出,“价值作为实践关系的产物是客观的。对于主 体它具有客观意义,这种意义也可能没有被充分理 解。而评价则是主观的。” “ ’所以,我们在理解 审美价值时不能把它与审美评价混为一谈,价值着 重从社会群体方面考量,评价则立足于社会个体的 角度。价值的这种客观性归根到底产生于这一点: 审美价值受到社会历史实践的制约,在审美价值中 个体实践和社会实践由于后者的作用而辩证地融为 一体 二、审美价值的系统 对超越式审美而言,审美价值的系统建立在以 审美理想为标准的基础上。现实审美的价值只不过 是对审美理想的不同程度体现,这样,从现实异化审 美到审美理想构成了一个区分高低层次的、以审美 理想为至高统摄点的金字塔型封闭系统。 但在马克思对审美理想和异化现实相互作用的 分析中,我们见出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由超 越式审美下的线性关系转变为一种结构性关系—— 由审美主体、象征符号(文化生产机制)、审美客体 三方面组成的结构性关系。这种结构性关系衍生出 审美价值发展的开放系统。 这一系统开放的规律仍然被包含在马克思对 “美的规律”观点的表述中。前文已提,“美的规律” 是一种理想性的表述。不过它包含着实现理想的可 能性和现实性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内在尺度”的 对象化问题,即人的基本属性方面;二是这些属性要 求获得统一性的基础,以及这种统一性在历史过程 中具体发展的机制。也就是说,人类的能动性和受 动性都是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其前提。 审美价值系统在这样的基础上,就表现为社会 性和自然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统一发展的体系。 第一,审美价值的自然性体现在主体方面,是针 对感官生理欲望而言;体现在客体方面,是针对某些 材料的物质属性,这与审美价值的社会性构成对立 统一。 在超越式审美中,对审美客体物质属性是否具 有审美价值的探讨由来已久。诸如“黄金分割”、 “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但绝没有把它跟欲望的满 足联系起来,最多涉及到视知觉的问题。在这样的 观念中,因为灵魂和肉体的区分,人的五官感觉也被 区分了等级。与欲望联系越多就越低等,例如味觉 和嗅觉,这都是欲望性的低级感官;而居于头部最上 方的“眼睛”被认为是“纯净”的感官,它所拥有的视 觉成为最能体现精神性的高贵感觉,是认知性的。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极为详尽地描述了诸神创 造人身体的过程。因为“害怕污染了灵魂的神圣部 分,因而除非必要的连接,他们把它和可朽部分分置 两处,在头和胸之间设置脖子,使得两者保持距 离” “ 。这种区分到了黑格尔就直接认为只有 视觉和听觉才能进行审美,这两种感受是“无欲念 的感觉” 儿 ,所以能够观赏美的东西。 非超越式审美则必定从身体性的角度肯定了生 理感官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欲望理论更从根本上颠 覆了“感觉无欲望”说,视觉、听觉都与欲望直接相 关,审美的魅力就在于对具有视觉性的“幻象”的创 造。现代社会到来后,影像、多媒体技术的发明,以 及它们直接成为艺术的物质载体甚至形式,就更说 明了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的一面。 马克思则集中从对金银审美属性的分析中,讨 论了审美价值与异化欲望的联系。他把人的五官称 为“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金银的“审美 属性使它们成为满足奢侈、装饰、华丽、炫耀等需要 的天然材料,总之,成为剩余和财富的积极形 式。” IJ“ ’在《资本论》中,他明确把黄金用作奢侈 33 品原料的能力称为使用价值,这其实就在指货币对 于审美和欲望双方的异化能力。“以货币为基础的 有效需求和以我的需要、我的激情、我的愿望等等为 基础的无效需求之间的差别,是存在和思维之间的 差别。”i6](P144)这样,对异化现实审美的分析其实也 是对其审美价值的分析,也体现了社会性和自然性 的统一。 每个人的自我建构过程现实地统一起来看待时,审 美价值标准问题才能够在保有自身的情况下也保持 开放性。“在这里‘标准’作为根据社会观点对美、 丑、崇高、悲、喜等进行评价的客观确定者。只有个 体实践本身作为社会实践的表现、组成部分和浓缩, 它的社会意义才可能存在。”_2 ’也就是说,在审 美价值问题上,“标准”问题是把个体和社会联系起 来的关键。这样,我们判断审美价值的有效性,就不 能仅仅取决于当下社会发展的程度,而是要放眼到 过去和未来社会,从发展观上判断其现实审美价值, 第二,从审美价值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 一角度来看,审美价值的普遍性总要通过具体、现实 的个人来体验,但由于个体差异,审美价值又必然要 带上自身烙印,这也是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的关系问题。 超越式审美用审美理想来作为审美价值的普遍 性,这种普遍性把审美超越通过某种带有神秘性的 “天才”、“灵感”、“神赐”赋予到个体身上,造成审 美领域只对小部分“精英”敞开的特权性。很自然, 在这种观念下,审美价值的判断也只能属于少数人。 非超越式审美通常都大力强调审美价值的特殊 性。这直接源于他们对自我的强调,对“真实”的执 著。二战后先是超现实主义流派大加推崇弗洛伊德 理论,宣称以梦作为展示欲望、反抗理性和回归本我 的创作原则。到了安迪・沃霍、杰夫・昆斯这样的 “商业艺术家”时期,欲望已经成为他们灵活捕捉时 代文化效应的一个闪亮符号,美感消失了,审美价值 主观开放到丧失其对立性、丧失其自身存在可能的 地步。这种抛弃理想维度的认识和做法都更深一步 地印证了马克思对审美主体被异化带来的审美关系 的异化。这时的审美价值过度强调了特殊性。 所以,对于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的发展中形成 的审美价值系统,还应涉及到一个价值客观标准的 问题。因为某些集团或者个体的实践,对于他们能 够形成这样一些“价值”,而对于另一些社会集团或 个体则形成另外一些“价值”。那么究竟哪一些是 更有“价值”的呢?在一个价值系统中,能真正抓住 这些观念总体特征的、或者说能作为一定时期内具 体现象评判标准的,是确定审美价值的标准。 三、审美价值的标准 超越式审美以某种审美理想作为价值标准,也 就先预设了一种完满的人的存在,这种观念把个体 抽离出社会,所谓“标准”,就成为只有少数人才能 判断的、带有浓厚天赋特权色彩的精英式标准。至 于非超越式审美,则极易导致无标准的虚无论结果。 在马克思美学那里,当社会性的生产实践能把 34 尽管这种判断对于那些“先锋”而言也常常是滞后 的。所以,在审美价值标准问题上,马克思美学保有 了一种开放的态度。这种开放性涉及到三个方面: 首先,这一开放是承认审美价值标准具有历史 相对性的开放。所谓历史相对性是指,价值总是在 具体的社会状况中形成,它带有这种社会状况所属 的特定时间性和空间性。也就是说,某一社会历史 时期内,主流的审美价值观必然意味着一种既存的 价值标准。 例如,在传统经典视觉艺术对人的刻画中,面部 始终是艺术表现的中心。因为此时人的身体是被区 分等级的身体,“高贵”头颅上有表现精神的眼睛, 其它部位与面部相比自然在审美价值上处于下位。 当消费社会来临后,非超越的艺术表现从“面容”走 向了面部之外的“身体”、从精神意象的呈现走向了 身体体验的展示。那些扭曲、变形的身体或身体部 位成为肉体性、享受性和存在性的证明。艺术创作 者将自己的身体作为艺术表达的材料,并结合绘画、 摄影、录像或其他现场记录手段,形成了新的艺术方 式。这些变化带来了审美价值标准的波动,那些曾 经完全不入“审美”法眼的新对象、新体验使主流价 值标准明显变的更富弹性,更有包容力。 其次,审美价值标准的开放还要能保持自身的 独特性。我们需要把审美价值与认知价值、宗教价 值、道德价值等区别开来。 从这个角度出发,正是由于那些非审美价值观 念的影响,艺术品的传播历史存在着一种由禁 止——解禁——欣赏构成的运动发展过程。这一过 程就是不断对审美价值进行调试、把它与其他价值 相剥离,使其日渐独立的过程。以文学史上的出版 事件为例,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1497年原稿 在佛罗伦萨被禁,1559年罗马教皇允许出版删节 本,却又在法国、英国、美国遭禁;1857年,法国福楼 拜的《包法利夫人》在法国出版,在意大利遭禁;20 世纪上旬,英国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遭禁 30年……搜索当时这些作品被禁的原因,人性欲望 的表现几乎都被冠以“有伤风化”的名号禁止。但 社会发展的脚步很快就使人们发现,那些阻碍它们 被传播的道德品评没有办法掩盖其审美价值, 正因为此,审美中可以包含审丑、审荒诞。艺术 家描写的肮脏、败德、畸形、变态,只要能表现人性 (即便是片面的)、创造出某种节奏和韵律,就具有 一前者是以意义外在于作品为特征。就审美途径来 说,大众艺术更强调意义直接化、简单化,形式只是 一个载体,不能拿经典艺术的形式来要求它。摇滚、 行为艺术、波普艺术等新艺术形式的本质精神都在 此。这些新的交流方式本身就是寻找自我的尝试, 是对异化现实的反抗。马尔库塞曾经讲到过当代艺 术的反抗意义:“今日艺术进入反抗力量中,正是在 于他是反升华的:这是一种活生生的形式,它把语 词、形象和声音赋予未曾称道的东西,赋予谎言及其 揭示,赋予恐怖及其由它进行的解放,赋予肉体及其 定的审美价值。审美活动同时具有认知、伦理、宗 教的功用,但并不承担这些义务,审美价值的标准不 能舍本逐末。 至此,审美价值的标准似乎已能一窥端倪。每 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它直接表现为审美趣味, 价值标准就是要从社会的角度判断这些趣味的普遍 程度,而并非混合其他价值手段抽象地断定它的社 会价值。所以,一个符合绝大多数人审美能力发展 的价值标准需要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体验。只要审美 主体所获得或表现的体验不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 基本权利,就要包容它存在,不能由于是极少体验就 否定它的价值,这样,当这种体验被更多人认同时, 必将增添审美价值系统的丰富性。 第三,这种开放还使审美价值系统,以及使审美 活动不至于失去边界,始终在不脱离Ft常生活,又能 超越日常生活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发展。 从符合绝大多数人审美发展的角度确定审美价 值标准,就能够避免在审美和艺术发展观上的悲观 主义。后现代学者基本持这一派观点,他们认为 “主体”变成了“虚拟主体”,“因为虚幻成了现实的 核心,所以艺术就无处不在。所以说艺术死了,不仅 仅是因为对艺术卓越超凡的批评已经消失,而且还 是因为现实本身已完全成为一种与自己的结构无法 分离的审美所浸润,现实已经与它的影像混淆在一 起了。”7j(e225)所以,他们只谈快感,不谈美感;只说 虚像,不说真实。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确实,消费文化的全面展开显示了资本的力量, “商品利益最大化”原则的至上地位导致了消费文 化自身愈演愈烈的两极冲突。但是,这些现象并不 意味着人们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这种观点实际仍 然是以旧有的价值观来衡量新现象,认为理想的审 美状态就应该是凝神观照,敬仰膜拜;但大众艺术与 经典艺术的差别在于,后者以意义的内涵为特征,而 感受性,并以此作为生命‘美学’的源泉和根基,作 为灵魂及其文化的根基。” ’ 所以,审美和艺术仍然是有边界的,就是它至少 要能达到一个底线:无论通过肯定还是否定的方式, 它需要能使绝大多数人丰富对于生存的体验。这 样,审美价值标准既不应该是某种高标准的审美理 想,也不应该去迁就欲望宣泄的极少体验,而应该是 一种价值参考,一种对社会绝大多数人来讲,能够扩 展审美的自由度、丰富审美体验的意义参考。在这 样的参考中,审美价值标准就把审美价值系统统一 于社会人的多元开放结构中。 (参考文献] [I]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c】.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9. [2](爱沙尼亚)斯托洛维奇著,凌继尧译.审美价值的本质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l979. [4](古希腊)柏拉图著.谢文郁译.蒂迈欧[M].上海:世纪 出版集团,2005. [5](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6](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85. [7](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黄勇、薛民译.爱欲与文明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张伟] (英文摘要见第39页) 35 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秋园的确也自有一 番趣味。冬天万物凋零,草黄树枯,山凝水滞,冬云 暗淡,冬雪飘飞。“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 冬园或雪洒小径,或风吹枯枝,或老松披霜,或断桥 早午晚,阴晴圆缺,雨露寒霜等不同的时辰和气候条 件发生着多样性变化,这就使得园林在相对稳定的 景致中又增添出无穷的意态之美,这也是山水园林 季相之美的魅力所在。 残雪。“卷地朔风凛凛,漫天瑞雪霏霏。园林万木 变枯枝。”(宋・张抡《西江月》)冬天的园林呈现出一 派苦淡之美。 总之,随着一年四季有规律的变化,园林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1988. [2]沈福煦.风景园林徜徉[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2. 也处于变动不居的流转变迁之中。但这种变动是有 节奏的,这样就使得山水园林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四 季之象。但即使在同一个季节当中,园林也会随着 [责任编辑张伟] On the Ecological Beauty of Chinese Classical Landscape Garden ZHANG Zi—・cheng (College of Arts,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uhhot 010022) Abstract:Chinese classical landscape gardens root in nature and return to the nature.The landscape artists concentrate the finest qualities of natural landscapes in a finite space skillfully.In limited room and time,they con— struct the wonderful and natural circumstances.Thus people could appreciate the natural harmonious beauty,the beauty of vital force,the beauty of seasons and the whole scene,in which we can taste the natural ecological beau— ty. Key words:Chinese classical landscape garden;Beauty of ecological vital force;Beauty of nature;Harmoni— OUS beauty of ecology;Beauty of seasons ‘ p — 声、 声 t p t t t t t , 。 t ‘ 一 声 , (上接第35页) On the Aesthetic Value of Marx’S Aesthetics LIU Ying (College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08) Abstract:There are two dimensions about the aesthetic value in Marx’s aesthetics.One iS based on Marx’s aesthetic law,and the other is connected with his analysis of alienated labor,and these two dimensions present the dynamic view of development of aestheric value.This development value makes aesthetic relation the struetural rela. tionship composed of aesthetic subject,cultural symbol and aesthetic object,which implies that the aesthetic value is an open system. Key words:Marx’S aesthetics;Aesthetic value;Aesthetic idea;Alienated society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