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数字经济时代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要充分发展数字经济。这就需要结合当地数字经济的基础及优势,在当地鼓励企业发挥已有的大数据、云计算及互联网交易等技术,充分运用其优势,做好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性研究,并在各个行业中渗透人工智能,尤其是医疗领域、金融领域、交通领域、安防领域、电子商务领域及教育领域等。
第三,在对未来智能城市样板工程进行谋划时,应设计出一个全面样板推动智能城市的发展。如在城市现有的体系内确定某一区域,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及智慧环保等,进而建立未来智慧城市示范区,加快数字经济的智能化发展。要想突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瓶颈进而实现内生增长,就需要保持定力与自力更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坚持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性研发和投入(陈晓红,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融合与应用创新趋势分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这就需要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人才的扶持工作,建设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平台,进而建立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第四,数字经济时代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不断地整合全球资源,进而突破当前体制机制的局限性,并吸引全球人才集聚我国。这就需要我国建立全新的新型研发机构,并建立非常标准及科学的创新创业协同体系,注重机器人全产链及人工智能的全面建设,把无限创新的活力注入全产业链中。如我国定期举办人工智能论坛,或者是国际人工智能赛事,吸引全国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人才前来切磋,以求共同进步。
因此,数字经济时代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突出数字经济的优势,积极地发展数字经济,并契合当地数字经济的基础和优势,在医疗领域、金融领域、交通领域、安防领域、电子商务领域及教育领域等渗透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理念。
5.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大推力。我国应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工作,并实现数字经济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相互融,以便于数字经济发展更趋向于智能化与先进性。更重要的是,数字经济时代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需要我国政府积极地运用智能技术做好公共设施的建设,并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融入人工智能理念,打造出全新的人工智能智慧城市,以便于推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共同发展。
作者简介:范卫杰(1979—),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大学本科,经济师。
变电站接地网接地阻抗作为判断变电站接地网是否正常的重要参考依据,其测试值往往因各种因素的存在而造成不可避免的误差,为了保证接地网接地阻抗测试工作的有效性,有必要分析影响接地网接地阻抗测试的各种因素。本文研究分析了变电站接地网接地阻抗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最大限度地确保接地网接地阻抗测试的准确性。接地网在变电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吴鑫,熊泳璇,接地问题对变电站运行的重要性: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郑道疆,浅析接地网在变电站建设中的重要性:天津科技,2008),除了给变电站内所有电气设备提供公共参考电位,它还会在系统发生接地短路故障时迅速释放故障电流(徐碧川,万华,龙国华,接地网接地阻抗测试方法误差分析:江西电力,2018),同时改善该区域表面电位分布,以及保护人身、设备安全。如果接地网的接地阻抗测试不准确,不仅可能会损坏电气设备,还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例如接地网误改造等(于永乐,变电站接地阻抗的测试方法:大众用电,2017)。因此,接地网接地阻抗测试的准确完成对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在实际测量中,由于人为因素、测量引线互感、工频电压和电流干扰、零序电流干扰、环境气候等因素等影响,使得测量误差难以杜绝。特别是对于大型接地网,接地阻抗通常较小,导致误差就更大了(陈颂,如何减小测量接地电阻的误差和改善接地网:科技资讯,2012;邹建明,蒋静坪,李阳春,大型地网接地电阻测试方法的探讨:电力建设,2003)。变电站接地网接地阻抗测试误差分析及改进措施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 史钟玉 严太山 陶梦江1 接地阻抗的测量
接地网接地阻抗是指接地网相对于无穷远处零电位的阻抗,它在数值上等于接地网与无穷远处零电位之间的电位差,与流过接地网的电流的比值。目前,变电站接地网接地阻抗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电流-电压表三极法和电位降法(赵培诚,周池,ZHAOPeicheng,大型接地网接地阻抗测量研究:云南电力技术,2013)。其中,根据布线方式不同,电流-电压表三极法又可分为直线法和夹角法。电流-电压表三极法主要适用于土壤电阻率较均匀的情况,而电位降法一般适用于区域水平段较分明的情况。一般来说,大型接地网接地阻抗主要采用电流-电压表三极法的夹角法和电位降法来测量。
(1)电流-电压表三极法(图1)
(a)直线法是指电流引线和电压引线之间采取平行布线进行测量的方法。将电压极P布置在距被测接地网边缘处0.618dCG处,此时测量得到接地阻抗值即为被试接地网的接地阻抗值。为了保证电压极P位置的正确性,可在所选位置的前后移动三次,并且每次移动的距离为dCG的5%左右,当三次测量结果的误差不超过5%即可。
(b)夹角法是指电流引线和电压引线之间采取一定角度布线进行测量
• 57 •
ELECTRONICS WORLD・探索与观察G-被测接地网;P-电压级;C-电流极;D-被测接地网的最大对角线长度;dPG-电压级与被测接地网边缘的距离;dCG-电
流极与被测接地网边缘的距离。
图1 电流-电压表三极法
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大型接地网的接地阻抗测试。其中dCG一般为4D~5D,或者更远。当dPG的长度与dCG相近时,接地阻抗可通过公式(1)修正。
(1)
其中,θ为电流引线和电压引线之间的夹角,Z'为接地阻抗的测量值。
若土壤的电阻率相对比较均匀,可采用等腰三角形布置,即dPG = dCG,使θ约为30°,dPG = dCG = 2D。
(2)电位降法
G-被测接地网;P-电压级;C-电流极;D-被测接地网的最大对角线长度;x-电压级与被测接地网边缘的距离;dCG-电流极与被测接地网边缘的距离;d-测试距离间隔
图2 电位降法
如图2所示,通过从G的边缘开始沿电流回路呈30°~45°的方向向外移动电压极P,以固定间隔d(50m或100m或200m)依次测试电压极P和电流极C之间的电位差U,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并绘制出U与x之间的曲线。曲线最平坦处为零电位点,相应的电位差为Um,此时接地阻抗为:
。
2 接地阻抗测试误差原因分析
(1)人为因素的影响
人为操作错误是最难以防范的,它存在于测量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以下几个错误最为常见。一是电流极的布线长度过短。电流极的布线长度和位置决定了电流回路中电流场的分布,从而影响电压极的电位。如果布线过短,则会导致电压极与接地网之间电位差测量值低于真实值,而且布线越短误差越大。二是测量时有人错误地将实际的布线长度代替布线长度(电流极或电压极与被测接地网边缘的直线距离)参与计算,导致较大的偏差。特别是在大型接地网中,布线的路径往往都是曲折反复的,实际布线长度与布线长度相差较大。三是测量时放置的电压极和电流极没有良好接地,导致接地阻抗测量值偏大。(2)测量引线间互感的影响
测量引线间的互感是指电流线上的电流通过电磁感应在电压• 58 •
线上产生感抗和电压降。在测量大型接地网的接地阻抗时,会使用较长的测量引线,此时测量引线间的互感是比较严重的,从而造成较大的测量误差。根据经验,对于接地阻抗大于等于10Ω的接地网,其测量引线间的互感通常可以忽略不计;对于接地阻抗在1~10Ω之间的接地网,其测量引线间的互感不可忽视;对于接地阻抗小于等于1Ω的接地网,其测量引线间的互感应予重视。(3)工频电压和电流干扰的影响
测量用的电流引线和电压引线一般都较长,同时又处于运行的变电站环境中,交变电磁场影响明显,工频电压和电流易通过互感耦合到测量回路而造成干扰。特别是作为高阻输入端的电压测量端,受到的干扰更多。一般工频电压干扰在10V左右,最高可达30V。工频电流干扰一般在2A以下。(4)零序电流的影响当变电站正常运行时,由于变电设备三相负载不平衡以及输电线路参数不对称,导致中性点接地系统中存在有零序电流经接地网流入大地的现象。零序电流的大小取决于系统的容量、负载的不平衡程度和参数的不对称程度,一般为几安培,有的甚至达到二十安培。因此,零序电流的干扰不可忽视。(5)其他影响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也会对接地网接地阻抗的测量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在雨后或雪后进行测量,潮湿的环境会使土壤的电阻率变大,导致接地阻抗的测量结果偏大。同样在干旱或寒冷的季节,土壤的电阻率相对于正常情况下都有所上升,若在此时测量,是难以得到真实的接地阻抗值。3 减少接地网接地阻抗测量误差的措施
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误差。教育测量人员充分认识到接地网接地阻抗测量工作的重要性,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实操练习,针对不规范的操作进行改进,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减少测量引线间互感产生的误差。为消除其影响,尽量避免电压引线和电流引线相互平行和交叉,可以采用夹角法,亦可适当增加电压引线和电流引线间的距离。
减少工频电压和电流干扰产生的误差。可通过异频测试法,即测量时注入电流的频率不等于50Hz。该法是通过改变测试电流频率来避免工频电压和电流干扰,且测量时只需向接地网注入很小的电流,对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没有影响,同时抗干扰能力强。
减少零序电流产生的误差。可以通过增大测试电流来减小,也可以使用三相电源法或倒相法。倒相法是指,利用改变电源的正负极性,得到两次试验数据,再通过联立方程消除零序电流。
减少其他因素产生的误差。对于环境和气候因素引起的误差,应尽量在干燥季节、土壤未冻结和未板结时进行接地网接地阻抗测量工作,应避免在雨后、雪后等恶劣环境下进行。
4 结论
造成变电站接地网接地阻抗测量误差的因素是多样的,本文细致分析了形成各项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在变电站接地网接地阻抗测量过程中,我们必须在满足测量原理的前提下,合理地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误差的影响,最大限度提高测量值的准确性。作者简介:
史钟玉(1994—),女,安徽枞阳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现就职于国网安徽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主要从事变电运行等研究工作。严太山(1990—),男,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现就职于国网安徽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主要从事变电运行、电网规划、新能源分布式发电等研究工作。
陶梦江(1990—),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现就职于国网安徽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主要从事变电运行、电力电子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新能源分布式发电等研究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