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老舍的“北京情结”

老舍的“北京情结”

2024-04-22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象囊支喾亭孝 老舍的“北京情结’’ 弓敏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从小就植根于他的心中。 (三)市井昧。市井昧首先在于老舍 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 他笔下共塑造了四类典型的市民形象。 第一类是老派市民,主要由商人、小职 员、旗人、家庭主妇等构成,如《二马》 摘要:本文从地域文化对作家的影响这一视角来探究老舍的“北京情结”,分别从北京文化对 中的老马。《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 老舍的人文模塑、老舍小说创作中蕴含的“京味”、老舍对北京文化的理性审视三个方面加以 《离婚》中的张大哥、老李。《四世同堂》 分析阐释,为进一步摄取老舍作品的内在之“魂”做必要探索。 中的祁老太爷、祁天佑等。第二类是新 关键词:老舍;京味;理性审视;终极关怀 派市民以《老张的哲学》中的蓝小山, 老舍是第一个在文学中全方位地致力 重大,这就使老舍的创作更贴近现实, 《离婚》中的张天真、小赵,《牛天赐传》 于缔造北京文化的作家。被看作是“京 味小说”的鼻祖。 一、北京文化对老舍的人文模塑 (一)北京城与老舍。北京城独特的 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是老舍小说中“京 昧”的创作源泉。 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下层旗人的家 庭。父亲牺牲于保卫北京城的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时期,后来他由母亲拉扯大。 从小就生活在大杂院中的老舍。25岁之 前一直在北京读书、教书。这块土地上 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老舍 所熟悉的德胜门内外、积水潭、砖塔胡同、 西安门大街、西四、南北长街、旧鼓楼 大街等地方,日后就无一例外地成了他 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日》、《离婚》、《骆 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 等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而且。 老舍从小就酷爱流行于市井的传统艺术, 并为其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所折服。它 作品中下层的市井小民的生活状态往往 和戏曲、说唱、方言等息息相关。 (二)满汉相融的意识与老舍。 老舍的文化意识既有满族初期民族原 始文化的影响,也有中原汉族地区精致 文化的熏陶。 满族旗人的身份和心理给老舍的创作 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满族凭借武力 征服了中原之后。保留下来的八旗制度 慢慢不能适应渐渐稳定的社会。而八旗 制度固有的弊端势必造成旗人子弟多闲 暇的局面,这样老舍作品中的旗人“整 天整年都消磨在生活的艺术中”就不足 为奇。在与汉人的多年融合中。旗人把 汉民族文化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如 “崇礼、重礼、讲求礼节”,因而。老 舍的文学创作才能将文化和民族相融合。 将人生百态展现得酣畅淋漓。 【三)现实主义的观念与老舍。 在伦敦的日子里,老舍曾大量阅读狄 更斯、威廉斯、康德拉、莫泊桑、福楼 拜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家的创作态度与 现实主义思想对老舍的文学世界观影响 更能反映现实,浸润着浓厚的“京昧”。 =、老舍小说创作中蕴含的“京味” (一)乡土昧。乡土昧首先体现在老 舍笔下那些原汁原昧的地域色彩上。他 的作品中不仅有北海、净业湖、后海、 中央公园、太庙、景山、团城、角楼等 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而且也少不了大 街、小巷、大小杂院、店铺、茶馆、胡同、 庙会、集市等原生态的北京地域符号。 乡土味还体现在老舍对传统文化习俗 等方面浓墨重彩的描绘中。老舍很善于 捕捉风俗民情,如《正红旗下》里描绘 过春节,从腊八到小年、除夕、初一、 初七直到十五的风俗详细展现出来。同 时作品中老北京特有的吃食:面茶、杏 仁茶、大麦粥、油炸鬼、枣儿切糕、硬 面饽饽、马蹄烧饼、熏鱼、羊头肉、桂 花翅子、卤煮炸豆腐等都可以看出老舍 非常倚重“京昧”。 (二)传统昧。传统昧一方面体现在 古都文化的积淀和老北京人的人格心理 中。作为历代国都的京城难免保留了帝 都遗风,受制于“官样”的俗习,老北 京市民中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如《牛 天赐传》里老太太嘱咐她的儿子时说“要 强,读书,做一个一官半职的,我也喜欢”; 又如《二马》中“马先生唯一增光耀祖 的事就是做官。虽然一回官儿还没做过。 可是做官的那点虔诚劲儿,是永远不会 松懈的”;再如《离婚》中的张大哥对 他儿子的期望是“只盼他成为下得去的。 有模有样的,有一官半职的,有家室的, 一个中等人。” 传统昧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老北京市民 的文化心理中,他们对北京城有深深的 热爱。正如老舍所说:“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我所爱的北平 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 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每 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 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老舍 对北京的热爱就像爱母亲一样,北京的 沦陷与他幼年的记忆使他对北京的热爱 中的牛天赐,《四世同堂》中的丁约翰、 祁瑞丰为典型代表,他们是浅薄的市民。 第三类是理想市民,主要有《骆驼祥子》 中的祥子、小福子,《我这一辈子》中 的老巡警,《四世同堂》中的车夫小崔、 剃头匠孙七,《鼓书艺人》中的艺人方 宝庆等。 市井味还在体现在老舍的作品里的那 种“京腔京韵”的“京味儿”。他用纯正的、 纯熟的加工过的北京话作为他进行文学 创作的工具,大量北京方言词汇和口语 化的表达的使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老舍对北京文化的理性审视 老舍对北京文化并不是一味赞美,而 是对北京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持有一种自 觉的批判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它 (北京)污浊。它美丽,它衰老。它活泼。 它杂乱,它安闲”,老舍始终都以一种 理性的眼光去审视这一历史过于久远。 文化过于古老的城市。 纵观老舍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可 以这样说——味道俗而不滥。“俗”正 是他作品中的“京昧”。这使他的创作 更接地气。“不滥”是由于老舍往往是 在纵声大笑中将文化的生存作为他的终 极目标,体现了一种忧郁的人文关・ 。 【参考文献】 【1】蒋泥.速度中国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 丛书・老舍卷[M].北京:蓝天出版社, 2003 [2】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 宝.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2013 [3】胡菁惠,吴本荣.老舍小说的北平文 化意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09) 【4】李志瑾.论老舍的京昧小说[J]_时代 文学(上半月),2011(04) 【5】堇克林.老舍作品“京昧”形成的主 要因素[J].当代文学,2007(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