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80年考入武汉中学的。在武汉中学读了两年书,其间确乎未发生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也因此我常常将她遗忘,虽然偶尔也会想起。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在就读武汉中学以前,我们学校本来也有高中的,由于连续三年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按规定学校停办了高中。我们在读完了初中后就只能各奔东西了。
当时可以报考的省重点高中有三所,其中就有武汉中学。我之所以选择报考武汉中学,只是听说在这三所学校中,武汉中学的录取分数线最低,而我当时的成绩估计只能读此校了。
我是因数学满分的成绩才勉强考入武汉中学的。记得那年武汉中学的录取分数线是360分,而我的中考成绩是371.9分,还超过实验中学的录取分数线1.9分。
在入学教育后才知道,这所学校的历史很不一般,是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先生创办的。
学校面积不大。大门开在著名的粮道街上。进门左侧是一个像四合院的两排平房,两排平房中间有一个不大的小院。这里是教师的宿舍。再往后走是一栋四层高的教学楼。教学楼的右侧与之相连的是行政楼。后面就是一栋两层楼的校史陈列室,面积不大,却相当别致。
陈列室的一侧是开水房和澡堂,另一侧是学生宿舍楼。 学生宿舍楼是由老的教室改装的,说改装,也就是在教室里添加了一些木制的,上下两层的床。一间教室就是一间寝室,里面摆放了
1
14张木床。因为是上下两层,所以可以住28人。这么多学生挤在一间寝室里,其热闹的场景是可以想见的。
宿舍是不带卫生间的,只在每层楼的一头有一个大的盥洗间。在一早一晚两个时段,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方。
说到盥洗间,其实也是极其简单的,就是在三面靠墙的地方各设一排长长的水泥台,水磨石的,上面装有一排水龙头,大家可以一起使用。
这里是没有热水的,要想洗澡,就得提上水桶,带上暖水瓶到澡堂去洗了。所以每到晚饭后,学生们三三两两地提着水桶、暖水瓶到澡堂洗澡就成了学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了。
宿舍的后面是江南瓦楞厂的生产车间。我的床是正靠着窗的上铺,经常可以听到车间里传来的富有节奏的哐啷哐啷声,看到工人们下班时涌出厂门的情景,也常幻想能留在城里,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宿舍有一名管理员,是一位老大爷,年纪我不记得了。他工作非常认真,每到熄灯睡觉的时候,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我们寝室门口。听到还有说笑声,手电筒一照,并大喝一声:睡觉。整个寝室就会立刻鸦雀无声了。
管理员先前似乎是民主人士,后来加入了国民党。学校还专门在专栏里给贴了一张红色的大喜报。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我们大陆还有国民党的组织。
到武汉中学第一次报到,是父亲用自行车将我托到学校的。从家里到学校有多远路程,我不很确实,大约30里路吧。因为长辈们常
2
说过去的日子多么多么的苦,挑担子到城里(武昌)要走30里路,是没有车,全靠双脚走的。现在条件好了,有自行车了,当然比走路要轻松得多,也快得多了。
中午是在学校食堂里买的。父亲打了两份饭菜。一份菜是滑藕片,8分钱一个;另一份是青椒肉丝,1毛2分钱。父亲自然要的是滑藕片,给我的是青椒肉丝。还怕我不够,硬给了我一些滑藕片,我将青椒肉丝给父亲,他却坚持不要。
在我的记忆中,这应该是我在武汉中学读书期间,自己主动买的最贵的一次饭菜了。
在高中一、二年级里,我中、晚餐的菜绝大多数是一个5分钱的青菜。
刚进校时,学校实行包伙,每月伙食费是13.6元。吃什么全由学校统一安排。
记忆中,每学期董老的夫人何莲芝女士都要来学校视察,这一天的伙食就会特别的好。中餐照例是一条油炸的全鱼。每到这时候,就体会到这所学校的独特的好处来。
每天晚餐后和晚自习前的一段时间是可以自由活动的,虽然时间很短,男孩子还是要到不大的篮球场打篮球。然而只要班主任老师在其宿舍院子门口一站,双手叉腰,同学们就会立即停止活动,一溜烟地跑到教室学习去了。
学校对于学习一直是抓得非常的紧。老师们也都极为敬业、尽职。除正常的上课外,下午没有课的自习,以及晚自习经常都有老师来讲
3
课,辅导,并且一律是义务的,不收取任何费用。非但如此,老师间经常有撞车。哪位老师多占了自习课,别的老师甚至要提抗议了。
英语老师最让我头痛。她一进教室门就叽里呱啦满口英文,不知道她在说什么,就是不说一个中文字,俨然是一个外国人一样。她年轻,且非常漂亮,却很严厉,很难在她那蒙混过关。
物理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不但严厉,说话还非常“刻薄”。有一次晚自习时,我有一道题不会做。问他,却被他大声地训斥一顿。这也就成了我第一次,也是在学习期间最后一次主动问他问题了。
似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即使是最令人恐怖的3000米长跑,也比坐在教室里上课好的多。
除了下雨,每天清晨6点钟,学校铃声一响,同学们就得迅速地起床、穿衣、洗漱,赶到操场集合,开始早锻炼—长跑。照例是从学校大门出发,左转上粮道街,通过棋盘街,经过小东门再上民主路、胭脂路、粮道街,返回学校。期间都有老师带队,学生是偷不得懒的。
两年学习期间,学校都在基建。操场本来就小,却又被占去了一角。上体育课都很勉强,而运动会是必须到邻近的十四中借场地的。
这就是我的母校。
在我就读的两年时间里,母校确乎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但我仍会时常想起她。
4
二OO九年七月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