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考前冲刺训练(江苏适用)
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83年,考古学家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距今8000—4800年)发现了一座总面积达420平米的大房子。房子庭院有排列整齐的十二个大柱洞,学者推测可能是提供给十二个氏族部落树立自己的图腾或者旗杆的。柱子前面有一排青石板,可能是用于处理敌方俘虏、屠杀各种牺牲品以祭祀祖先神灵的。这主要可以说明当时
A.贫富等级分化非常明显 B.公共行政权力较为强大 C.已经进入文明国家阶段 D.房屋建筑技术十分发达
2.《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规定\"盗徙封(私自移动他人田界)将会被处以‘耐刑’(强制剃除鬓毛胡须)”;又规定“盗采人桑叶,臧(赃)不盈一钱……繇(徭)三旬”。这反映了秦代
A.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B.法律制度的残酷性 C.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D.加强对基层的控制
3.魏晋南朝时,负责品评士人的中正官由朝官兼任,地方长官所征辟的掾属(佐治的官吏),也需要中正品评方能继续升迁;权贵一旦失势,其子弟就会被中正“削下”降品。这客观上反映魏晋南朝
A.寒门士族的崛起 B.选官权力中央化的趋势 C.官吏选拔的开放性特征 D.官僚体系的混乱
4.学者在敦煌文书中发现了一些离婚文书“放妻书”,这些文书都是双方自愿离异所立,内容大意都是“既然夫妻不和,必是前世冤家……莫若分离,各自另觅佳偶”。文书最后还有对妻子再嫁的祝福:“愿妻娘子相离之后……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A.儒家伦理秩序被否定
B.婚俗深受游牧民族影响
C.家庭关系的开明包容 D.男女平等观被普遍认可
5.下表是元代中有关孔庙祭祀的部分记述,据下表可以推断出元代
A.社会经济逐渐地恢复与发展 C.君主喜好扩大了孔庙影响力
B.儒学政治地位进一步巩固 D.佛教与儒学相互借鉴交融
6.明代学者曾这样描述当时北京的人口构成及外来人口:“都城之中,京兆之民十占一二,四方(其它地方)之民十占六七。就四方之中,会稽(在今浙江)之民十占四五,非越民好游,其地无所容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条鞭法”深入推行
B.区域经济不断交流发展
C.京城经济中心优势突出 D.江浙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7.晚清思想家王韬认为:“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盖万世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后来,张之洞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中体西用”论。王韬和张之洞的观点
A.弥补了程朱理学的伦理缺陷 C.反映出儒学走向衰落的现实
B.背离了经世致用的儒家传统 D.严重阻碍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8.1911年冬,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劳乃宣在《民视报》发表《共和正解》一文:“今日之政体,为周之共和,今之朝局乃真共和,共和正解也。若时人之所谓乃民主也,非共和也,共和之谬解也。”劳乃宣旨在 A.为共和寻找历史依据
B.维持清朝的君主制度
C.推动南北议和早日达成 D.否定临时政府的合法性
9.为了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其最理想的收割时间是麦穗成熟的前一天和当天。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河南、山东草帽辫(原料是麦秆,即小麦生产的手工副产品)产区的农民常常会宁愿少收小麦而提前四五天收割以获得编草帽辫用的优质麦秆。这种现象反映出
A.农民生产观念的改变 B.农业现代化趋势明显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北方农业日趋衰落 10.据下表可推知
A.大行政区妨碍了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B.行政区成立时间与土地改革进程一致 C.众多军政委员会不利于发挥治理功能 D.华北、东北社会形势较其他地区更好
11.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纳税项目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其他所得。该法的出台 A.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B.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C.有助于社会经济活力的释放 D.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差别较大
12.公元前410年,雅典寡头政府被推翻,在民主制刚恢复的第一个执政月,公民大会要求每一位公民发誓用言辞与行动、选票与双手,杀死任何推翻雅典民主制的人、任何僭政自为或者帮助建立僭政的人。此举旨在 A.增强责任意识 B.确保民主政治 C.消除僭主风险
D.维护公民权益
13.由于存在多种制约因素,欧洲封建领主在组织庄园法庭时不得不吸收和利用一些村社组织和庄民自治的形式;庄园法庭是领主控制和盘剥庄民的工具,对庄民具有保护作用的不是庄园法庭,而是其背后潜藏着的村社
集体力量。据此对庄园法庭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体现领主和庄民的妥协 B.依靠村社集体力量设立 C.独立行使庄民的自治权 D.无法保护庄民合法权益 14.19世纪中期以前,建筑物非常讲究艺术效果,建筑工程也多由艺术家来承担,此后建筑虽仍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但不再为艺术家所垄断,而逐步成为由工程师承担的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变化( ) A.表明工程学已经取代艺术学 B.标志着建筑与艺术实现分离 C.符合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要求 D.说明了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15.西方人对苏联五年计划的态度,由初期的怀疑逐步转为真正的兴趣;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这说明西方人( )
A.认可苏联的发展模式 B.怀疑五年计划的成就 C.坚持资本主义价值观 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16.下图反映了1940—2000年美国参加取酬工作的女性数量变化趋势,该图可以用来解释美国( )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 B.女性主义运动兴起 C.妇女实现平等就业 D.种族歧视不断缓解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秦建立后,民众迁徙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里耶秦简曾记载,秦洞庭郡迁陵县启陵乡徙往都乡的劾等17户民众缺少登记年龄的簿籍,都乡希望启陵乡协助查询。启陵乡回复劾等迁徙时有过文书通知都乡,启陵乡现没有记录,不知道劾等的年龄,请都乡自己询问。这份文书是启陵乡写给县廷的,迁陵县守丞批复给都乡负责人“以律令从事”,要求都乡应按照规定去查询登记年籍。……岳麓秦简中有《亡律》,对逃亡者的身份类型及“匿亡人”者有详细划分和法律处理规定。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关于汉代迁移户籍制度,居延汉简有如下记载:
正面:“建平五年八月□□□□□广明乡啬夫、假佐玄敢言之:善居里男子丘张,自言与家买客田居作都亭部,欲取□□。案张等更赋皆给,当得取检谒移居延,如律令,敢言之。”
背面:“放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上述材料,概括秦汉基层治理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秦汉基层社会治理。(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学家阿米蒂奇认为,大西洋是欧洲人长久不懈地进行航海、探险,
拓殖、管理和想象的产物。他指出,大西洋史主要有以下三种研究类型。 环大西洋的历史 把大西洋世界当作一个特定的交流和传播区域。最典型的是历史学家诺顿把巧克力和烟草当作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它们在欧洲和美洲的交流和传播。 主要比较大西洋世界内部不同帝国或民族国家,城市、岛跨大西洋的历史 屿以及种植园之间的异同。学者埃利奥特比较了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史。正是由于宗主国殖民方式的差异,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殖民地区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地方与整体相结合的大西洋史 把某个特定的村镇、城市等置于大西洋视野下,把局部与整体联系在一起。研究者汉考克以伦敦为中心,分析伦敦商人与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殖民地商人以及其他地区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魏涛《二战以来欧美学界大西洋史的研究路径和发展趋势》
你认为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来研究大西洋史,请自拟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9A.【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861年改革后,俄国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日俄战争的失败,导致国内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在1905年爆发了革命,严重威胁了沙皇政权。1906年7月,沙皇任命斯托雷平为大臣会议主席,进行系列改革。11月颁布《关于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的现行法令若干补充规定》的法令,在破坏农民村社份地所有制的同时,推行新的土地私有制,扶植富裕农民,同时向远东、西伯利亚及中亚细亚地区移民。12月,斯托雷平提出明确中央政府权限改革的计划。1907年11月,提交关于普及初等教育的相关法律草案,明确要在10年内实施初等教育的普及。1910年1月,斯托雷平又把有关在西部六省设立地方自治机构的立法提案递交给国家杜马。1909—1913年,沙俄粮食年均总产量为50亿普
特,俄国成了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然而,斯托雷平改革没能有效地解决俄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同时遭到国内一些保守贵族势力的强硬反对和阻碍,也未能防止俄国革命的爆发。
——摘编李丹、陈丽平《简评俄国的斯托雷平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托雷平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斯托雷平改革的措施。(6分) 19B.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040年,范仲淹(文正公)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戍边西北,担任边防主帅。戍边期间,文正公曰:“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于吏议,不因事起之,遂为废人矣。”正是因为如此,范仲淹身边总有许多名士、贤臣辅佐。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拜为参知政事。庆历三年,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文中说:“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贤不肖并进,此岂尧舜黜陟幽明之意耶!假如庶僚中有一贤于众者,理一郡县,领一务局,思兴利去害而有为也,众皆指为生事,必嫉之沮之,非之笑之,稍有差失,随而挤陷。故不肖者素餐尸禄,安然而莫有为也,虽愚暗鄙猥,人莫齿之,而三年一迁,坐至卿监、丞郎者,历历皆是。谁肯为陛下兴公家之利,救生民之病,去政事之弊,葺(修理)纪纲之坏哉!”
——摘编自《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的人才观。(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范仲淹在历史上的重要成就。(8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