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汉代四神铜镜的文化内涵及思想背景的认识

对汉代四神铜镜的文化内涵及思想背景的认识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36卷第6期 2015年6月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6No.6 Jun.2015 对汉代四神铜镜的文化内涵及思想背景的认识 孙峥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 100009) 摘 要:以四神纹饰为主题的铜镜出现于西汉末期王莽时期,主要流行于东汉时期,这一类铜镜的出 现不是偶然的,它和"3时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西汉末期流行阴阳灾异思想、阴阳五行学说,- 以及两汉之际王莽时期和东汉时期的谶纬迷信、神仙升天的思想,这些文化思想是导致四神铜镜出现的主 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四神;阴阳五行;谶纬祥瑞;神仙升天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6—0024—04 铜镜本身是不能反映出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灵柩・通天论》中说: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 阴一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东方青色, 和思想的,但铜镜带上纹饰就另当别论了。以四神 纹饰为主题的铜镜所反映的思想应包括有镇妖避 邪、祈盼祥瑞和升天求仙。因为古人照镜时,认为镜 中反映出的是人的形象,本人的灵魂会附在铜镜 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音角,其数八;南方赤色,人 通于心,开窍于耳其音徵,其数七;中央黄色,人通 于脾,开窍于口其音宫,其数五;西方白色,人通于 肺,开窍于鼻其音商,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开窍于二阴其音羽,其数六。”《淮南子・天文篇》中 提到:“岁迁六日,终而复始,壬午东至。甲子受制, 木用事,火烟青,七十二日;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烟 中 所以用四神保护,避免邪魔侵害。总之,这些汉 代当时的主流思想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 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之一。早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阴阳五行 学说在中国大地上就已经有了广泛的传承,它是作 为古代中国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 思想而存在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大都认为世界的本 源是物质的,认为物质世界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过程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推动完成的。而且还认 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物质元素是金、木、水、火、 土这5种,它们是不可缺少的。这5种构成物质的 赤,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 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日;壬子受 制,水用事,其烟黑,七十二日而岁终。”《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阴在外,阳之使 也。”《观物外篇》中说:“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唱。” 表明了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国语・郑语》中记载: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越绝书・越 绝吴内传》中载:“……王者已下,公卿大夫,当调阴 阳,各顺天下,事来应节之,物来知之。”《淮南子・天 文训》中也提到:“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帝太其 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 基本元素是相互生成、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 变化之中的。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 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 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等很多方面都是在阴阳 五行学说的协助下而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学说在 很多的古典书籍中都有被提到,如《尚书・洪范》中 提到:“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 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日 稼穑。润下作成,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 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 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 丁。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 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西 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 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 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 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而这些书中所描述到的 穑作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 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5个方位就是指东方、南方、中方、西方、北方;五帝 是用诡秘的隐语来预言神的启示,向人们昭示冥冥 指的是太昊、黄帝、炎帝、颛顼、少昊;五佐指的是句 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五制指的是规、衡、绳、 矩、权;五季指的是春、夏、季夏、秋、冬;五星指的是 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辰星;五兽指的是苍龙、朱 鸟、黄龙、白虎、玄武;五音指的是角、徵、宫、商、羽; 以及与天干相对应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 之中的治乱兴衰和吉凶祸福。它一般的都使用荒诞 不经的图像或文字来进行编造,为了能够达到实现 些特定的政治目的而服务。例如《史记・秦始皇本 一纪》中曾提到:“燕人卢生曾说:‘亡秦者胡也’。”这 里面的“亡秦者胡”的意思就是谶语,谶书主要指的 是书中有记载着这种谶语的书,也被称之为图谶。 四神铜镜正是以图案中的四神纹饰来反映五 谶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是记载大都 较为零散,不成系统,甚至连一些普通的占验之书 也可被称之为谶书。当既有大量的占验内容又有神 行观念的。《三辅黄图》中曾提到:“苍龙、白虎、朱 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礼记・礼运》中载: “何谓四灵,麟、凤、龟(玄武)、龙谓之四灵。”在四神 铜镜中除了常见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4神以 外,往往还配饰有麒麟。这可能是因为四神与五行 的字数不相符,而为了使其能够完整的相配,所以 多加配饰了麒麟的纹饰,凑成五灵,以便符合五行 的数目。王莽《大诰》中载:“昔我高宗,崇德建武,克 绥西域,以受白虎威胜之瑞,太皇太后临政,有龟、 龙、麟、凤之应。五德嘉符,相应而备。”由此可见只 有当青龙、白虎、玄武、朱雀、麒麟都具备时,才能够 五德嘉符。 L纬稽命征》中有:“古者以五灵配五 方。龙,木也;凤,火也;麟,土也;白虎,金也;神龟, 水也。”因此可以知道五灵的配置不仅代表象征着 木、火、土、金、水这五行的本源,而且还分别代表着 五方,这都能够体现太平盛世时的“五德嘉符”的瑞 兆。因此,汉镜中才大量出现有“圣人之作镜兮,取 气于五行”“五行德令镜之精”“应随四时合五行”等 之类的铭文,以铜镜中的五灵纹饰象征着“五德嘉 符”之意。由于汉代时古人的阴阳五行观念认为: “阴阳相通则万事顺,阴阳相合则万物生。”人们为 了能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这样的思想,需要 找一个与他们社会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东西作为媒 介来表达这种思想,因此铜镜作为一个良好的媒介 被选中,而铜镜中的纹饰和铭文,正好能够反映当 时人们的这种思想与观念。比如四神铜镜纹饰中的 青龙、白虎象征着左右合阴阳;朱雀、玄武象征着前 后顺阴阳。从阴阳观念来看,铜镜中配置的这些纹 饰,均表示有阴阳的调和、阴阳的相合之意。阴阳的 和合,不但可以降祥瑞、受福祉,而且还能够禳灾 祸、避不祥。因此四神铜镜的铭文中多带有“左龙右 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之类的语句,以此来寄 托人们对平安岁月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二、谶纬祥瑞思想 谶纬实际上是谶与纬两字的合称,代表着两种 不同的意思。所谓“谶”,也被称之为“图谶”,它主要 秘预言的《洛书》《河图》等在汉代广泛流行之后, “图谶”大多时候又被专门用来指《洛书》《河图》这 一类的书籍。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谶书,是特指一 种神学迷信的占验书:“谶,河洛书也。”“谶,验也, 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日谶。”所谓“纬”,就是主 要用神学理论思想去附会儒家经典,以达到解经为 比附目的的纬书。清代苏舆《释名疏证补》中指出: “纬之为书,比傅于经,辗转牵合,以成其宜,今所传 《易纬》《诗纬》诸书,可得其大概,故云反覆围绕以 成经也。”东汉刘熙的《释名・释典艺》中也提到: “纬,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而从“纬”的命名 就可以看出它与经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可见 “纬”的实质其实是指阴阳灾异学说、神学迷信与儒 家经典的结合。与“谶”相比较,“纬”的起源则相对 较晚,很多学者认为它最早见于《汉书・李寻传》,书 中提到:“太微四门,广开大道,五经六纬,尊术显 士。” 汉代的谶纬之学系统主要成型于西汉中后期, 流行于整个东汉时期,它对文化思想与人们的社会 生活均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在当时谶纬被尊称 为“秘经”,“孔丘秘经,为汉赤制”,号为“内学”。它 具备着神学正宗的权威性,而且在统治者积极的提 倡下,众多的儒生争相趋从,侈谈纬候,妄言图谶。 所谓“学孔子《七经》《河图》《洛书》,内外艺术,靡不 贯综”。谶纬之学在这时期如日中天,盛极一时。自 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 。汉光武帝尤 其相信谶言,史记中记载:“士之赴趋时宜者,皆驰 骋穿凿,争谈之也;故王梁、孙威,名应图篆,越登槐 鼎之任;郑兴、贾逵,以附同称显;桓谭、尹敏,以乖 忤沦败,自是习为内学,尚奇文,贵异数,不乏于时 矣。”因此以四神纹饰为主题的铜镜才能够在这种 思想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而四神纹饰中的青龙、白 虎、朱雀、玄武正好反映出谶纬中“祥瑞”的意思。 “祥瑞”一词最早出现在刘向的《新序・杂事》 中。书中说到:“成王任周召,而海内大治,越裳重 一25— 泽,祥瑞并降。”祥瑞在这里的主要意思指的是“吉 祥的征兆”。这种征兆的观念来源于古人天人感应 皆包含在内。其内容大都包括有银瓮、白鱼、比目 鱼、比肩兽、比翼鸟、连理木、玄圭、玉璧、玉英、玉马 等。另一部分学者则没有采用“祥瑞”一词的提法, 而是用“符瑞”一词代替。但是这种提法却没有对 “符瑞”一词作出明确的概念性的说明,而且还将 “符瑞”和“辟邪”归成一类。它的内容大致包括有: 的思想。许多的先秦典籍中都涉及有征兆现象和天 人感应思想。西汉时期的思想家董仲舒最先提出了 以“王权天授”“天降瑞以示王”为主要思想的一套 完整的理论。总之,如果一个君主要是能够将国家 治理得条条有序,安定团结。那么自然界中就会出 现一个“祥瑞”的现象来对其表示嘉奖。因此“祥瑞” 的出现往往也就意味着君王统治国家的功绩。董仲 铺首衔环、神荼郁垒、材官蹶张、方相氏、神兽开明、 交龙、训象、黄龙、神鱼舞河、凤皇神爵、天马行空、 连理木、嘉禾、四灵、五瑞、虎车(鹿车、鱼车、龙车) 升仙、仙人乘龟、羽人乘凤等各种现象。蒋英炬和杨 爱国二人认为:“所谓祥瑞,多为世所罕见的动、植 舒在它的论著《春秋繁露》中对“祥瑞”的各种现象 都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阐述,如《春秋繁露・王道 篇》中就讲到,如果帝王治国有方,那么就会风调雨 顺,出现景星、黄龙等瑞物,又说三皇五帝之时由于 国家治理的好,曾出现了甘露、朱草、醴泉、嘉禾、凤 凰、麒麟等瑞物。关于祥瑞的定义,到现在也并没有 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来阐述。有一些学者对“祥瑞” 提法的使用非常谨慎,对“祥瑞”的解释也只是说 到:“(上帝)从天上世界给人间降生各种表示祥瑞 的神奇动物和植物。”[11“祥瑞”的意义仅仅限于山东 物或古之宝器。”他们将“祥瑞”和“神鬼”归成一类, 其内容包括“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仙人、天 神、玉兔、蟾蜍、九尾狐、三青鸟、九头人面兽、四神、 祥瑞、方相氏、日、月、星座及各种祥禽瑞兽和神怪 等”[21。综上所述,“祥瑞”是中国古代谶纬迷信、盛行 之际,以天人感应的思想为背景,以奇异的动植物 等为表现形式的一种吉祥物。随着考古发掘大量的 汉代画像石墓,可以发现一些四神纹饰常见于汉代 画像石中。如表1所示: 嘉祥武氏祠中武梁祠天井的“祥瑞图”,这些“祥瑞” 表1汉代画像石中的四神纹饰 所以,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四神纹饰在铜镜和 画像石中所映射的都是带有祈盼吉祥祥瑞的思想。 三、神仙升天思想 一关于“仙”的观念至迟到战国中晚期就已经有 了很明确的表述。《史记・封禅书》中说:“自齐威、宣 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 26一 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 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 事。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 信神仙之事……由于汉武帝在位时间长达五十余 年,因此他的行为对汉代社会不能不产生巨大影 响。”汉武帝为了寻找神仙东到巡海上,“齐人之上 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天子乃“令言海中神山者 数千人求蓬莱神人”。连当时的君王都如此的沉迷, 更何况百姓了,因此导致了民间求仙的风气是如此 的盛行。到了汉宣帝时期,他本身也是一个非常相 信迷信神仙的人,汉宣帝经常让经师常对不好的现 象给予解释,《汉书・宣帝纪》中就提到:“夏四月壬 寅,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诏日:‘盖灾异者, 天地之戒也。……朕甚惧焉。……博问经学之士,有 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谈苟合之徒自此兴,不 可胜数也。”在庄子的著录中也可以发现一些关于 神仙的思想在里面,《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视死 如生的观念是汉代人们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这 里的“生”的意思也可以认为是死后升天成仙的一 种折射。汉代时人们对生和死观念的认识至少应该 包括有以下5种观点:首先人们大都认为人是由代 表着天的精神和代表地的骨骸而组成的,精神又是 由魂和魄这两种形式组成,人死了以后魂魄要离开 骨骸回到天上去,骨骸则回到地下。其次人们认为 人之所以以生命的形式存在,是因为代表着阳气的 魂和代表着阴气的魄寄宿在人体内,人死了阳气回 到天上,阴气则回到地下。然后还认为人死了以后, 魂魄被一起召回到了地下,而且在一个叫做“黄泉” 的地方继续的生活下去。还有观点认为人死了以后 魂魄归地,而后魂魄要依赖神灵如神马、神人的引 导才能够升天成仙。最后人们认为人可以是不死 的,可以通过修炼或服食一些丹药或着依靠一些神 灵从而达到升仙长生不老的目的。 秦代至西汉前期时,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求仙实 践为神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许多书籍中都提到,如《淮 南子・原道训》所云:“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乘云 车,人云蜕,游微雾,惊祝忽,历远弥高以极往。经霜 雪而无迹,照日光而无景。扶摇拴抱羊角而上,经纪 山川,蹈腾昆仑,排间阖,沦天门。”《淮南子・齐俗 训》还说:“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纳新, 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吵,上通云天。”司马相 如《大人赋》:“西望昆仑之轧沟荒忽兮,直径驰乎三 危。排阎阖而人帝宫兮,载玉女而与之归。”而汉代 更是一个推崇神仙方术的时代。汉武帝本身就是一 个非常推崇迷信神仙方术的皇帝,如《汉书・郊祀志 上》中提到:“齐人公孙卿向武帝描述了黄帝乘龙成 仙的过程,武帝慨叹道:‘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 如脱屣耳。”’可见汉武帝求仙之心如此的急切。正 如有的学者在评析汉武帝时所说:“汉武帝对神仙 的向往,对方士的迷信,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部《史记・孝武本纪》所记全是武帝祭祀鬼神,迷 以应变,辅朕之不逮,毋有所讳。”’汉宣帝还十分的 迷信祥瑞,他的诸多年号就是得于他祭祀时有神 爵、凤凰、甘露、黄龙降瑞来命名,以此来祈求上天 的福佑。 总之,在求仙升天的思想背景下,人们把这种 思想映射到一些El常生活离不开的用品中,如铜 镜、带钩或死后的画像石上,都是为了祈盼求仙福 佑、成仙升仙的思想。 参考文献: [1]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 2000.162. [2]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文物出版 社.2001.45. [3]赵成甫,张逢西.唐河县文化馆平春照.河南唐河 县石灰窑村画像石墓.文物,1982,(5). [4]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县赵寨砖瓦厂汉画像石墓. 中原文物,1982,(1). [5]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方城县文化馆.河南方城 县城关镇汉画像石墓.文物,1984,(3). [6]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河南省南阳县辛店乡熊营 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96,(3). [7]解华美.山东邹城市车路口东汉画像石墓.考古, 1996,(3). [8]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清理五座汉画像石墓. 考古,1996,(3). [9]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江苏徐 州、铜山五座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64,(10). [10]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江苏徐 州十里铺汉画像石墓.考古,1966,(2). (责任编辑姜黎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