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Fuj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Vol.17No.5Oct.2019
doi:10.3969/j.issn.1672-4348.2019.05.010
“一片福州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
集体认知的建构
李海文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ꎬ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三坊七巷是福州最为著名的一张名片ꎬ涌现出了诸多社会名人ꎬ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ꎮ源于史实的“一片福州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这一名句符号ꎬ从编码到集体认知的成形并非自然生成ꎬ而是近十年由个人、政府、媒体等不断作用ꎬ经大众传播塑造成当地社会各界的一种共识ꎮ研究发现ꎬ这一集体认知的建构ꎬ来源于坚实的客观史实ꎬ初始于社会名流的论说ꎬ推广于政府的保护开发ꎬ传播和认同于媒体的大众传播ꎮ关键词:史实ꎻ名人ꎻ政府ꎻ大众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348(2019)05-0463-10
Constructionofthecollectivecognitionof“OneBlockofThreeLanesandSevenAlleysinFuzhouꎬHalfofChina’sModernHistory”
LIHaiwen
(JinshanCollegeof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ꎬFuzhou350002ꎬChina)
Abstract:TheBlockofThreeLanesandSevenAlleysisoneofthemostfamousbusinesscardsofFuzhouꎬwheretherehavebeenalotofcelebritiesꎬprofoundlyaffectingtheprocessofthemodernhistoryofChina.Theconstructedthroughmasscommunicationbythejointeffortsoftheindividualsꎬthegovernmentꎬandthemediahistoricalfactsꎬinitiatedbythediscussionfromthesocialcelebritiesꎬpromotedbytheprotectionanddevelop ̄mentofthegovernmentandcommunicatedandidentifiedbythemasscommunicationofthemedia.Keywords:historicalfactsꎻcelebritiesꎻthegovernmentꎻmasscommunication 在福州的城市中心ꎬ坐落着一片占地大约一条中轴街组成ꎬ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ꎮ论历史地位与文化遗产ꎬ其格局发轫于晋ꎬ形成于唐末ꎬ一直处于福州城的中心位置ꎬ宋元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定型ꎬ至明清达到鼎盛ꎬ成为缙绅官宦、文人墨客和巨商富贾地标性的聚居区ꎬ跨越1700年之久ꎮ三坊七巷呈“非”字型ꎬ由西面三个坊、
saying“OneBlockofThreeLanesandSevenAlleysinFuzhouꎬHalfofChineseModernHistory”isbasedoninthelasttenyears.Ithasbeenfoundthattheconstructionofthiscollectivecognitionisderivedfromsolid
historicalfacts.Itsformationfromencodingtoacollectivecognitionisnotnatural.Insteadꎬitisaconsensus
40hm2的历史文化街区ꎮ它由三个坊、七条巷和
东面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ꎬ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以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ꎮ坊巷内迄今为止保存的200余座古建筑ꎬ大部分是士人阶层的宅院居所ꎮ
三坊七巷是福州最为著名的一张名片ꎬ其名人文化比其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等更为耀眼ꎮ三坊七巷涌现出的诸多历史名人ꎬ深刻影
收稿日期:2019-07-04
基金项目:2018年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2018R0092)
作者简介:李海文(1985-)ꎬ男ꎬ福建武平人ꎬ讲师ꎬ硕士ꎬ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文化传播史论ꎮ
464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第17卷
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ꎬ人称“一片福州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以下简称“一半”)ꎮ“一半”意指三坊七巷与中国近代史关系密切ꎬ坊巷里的名人事迹代表了半部近代史ꎮ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ꎬ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ꎬ结束于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ꎮ人们对三坊七巷与近代史关系的认知ꎬ在很长一段时期处于“遗忘空白”ꎬ现在才成为共识ꎮ通过调研发现ꎬ就在十年之前ꎬ当地人们鲜有耳闻“一半”之说ꎬ顶多是一小部分人了解两者关系较为密切ꎬ如今三坊七巷已被开发成文化旅游景区ꎬ游人如织ꎮ当地人提及三坊七巷ꎬ介绍其历史文化时ꎬ“一半”说法不绝于耳ꎬ甚至许多普通人也概有此说ꎮ“一半”的符号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受到群体认可ꎬ成为一种集体观念?借鉴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哈布瓦赫(M.Halbwachs)的集体记忆理论:“集体记忆是由社会建构ꎬ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ꎮ”[1]可见“一半”集体认知的建构ꎬ是一种社会集体行为ꎬ是成员共享往事、形成判断的结果ꎮ“一半”作为一种认知文化ꎬ涉及
历史事实、大众传播以及社会认知等诸多方面ꎬ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ꎮ
一、客观史实是编码的前提与基础
签ꎬ是一种符号ꎮ按照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的观点ꎬ符号是形意结合体ꎬ分为两种层面ꎬ一是能指ꎬ意符表现为声音或图像ꎻ二是所指ꎬ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ꎮ能指具有任意性ꎬ所指具有指向性ꎮ[2]作为能指而言ꎬ“一半”属于七言诗句ꎬ对仗工整ꎬ朗朗上口ꎬ便于记忆ꎬ具有较强的表达张力ꎮ作为所指而言ꎬ符号依存于所指事物ꎬ要是脱离了事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ꎮ“一半”符号虽为主观创造ꎬ但意义有所指ꎬ名副其实ꎬ言之有物ꎮ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ꎬ三坊七巷涌现了一大批历史名人ꎬ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纾等ꎬ多达一百多人①ꎬ他们与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密切相关ꎬ甚至成为其中的领导人物ꎬ如表1ꎮ
“一半”对于三坊七巷实体而言ꎬ是一种标
表1 中国近代史大事与三坊七巷名人
Tab.1 HistoricaleventsandcelebritiesintheThreeLanesandSevenAlleysinmodernChina近代史大事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维新运动清末新政黄花岗起义五四运动伪“满洲国”一二九运动七七事变江阴海战解放战争
① 数据源自«三坊七巷志»ꎮ
领导人物
道光皇帝、林则徐、关天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李鸿章、丁汝昌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光绪皇帝、载沣等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陈独秀、胡适、林长民、蔡元培
溥仪、郑孝胥、张景惠彭涛、周小舟、谷景生、姚依林等
宋哲元、佟麟阁陈绍宽、陈季良毛泽东、朱德、林彪、粟裕等
曾居坊巷名人林则徐(钦差大臣)左宗棠(闽浙总督)沈葆桢(福建船政大臣)叶祖珪(靖远舰管带)萨镇冰(康济练习舰管带)严复(创办«国闻报»ꎬ宣传变法)林旭(“戊戌六君子”之一)陈宝琛(兴办新式学堂ꎬ礼学馆总裁)
“三林”:林觉民、林尹民、林文林长民(国民外交协会理事)
郑孝胥(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和文教部总长)
陈矩孙(学联干部)
王冷斋(河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
陈季良(海军次长、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郭化若(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副司令员等)
第5期李海文:“一片福州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集体认知的建构
465
众所周知ꎬ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件ꎬ表1虽然只列了江阴海战ꎬ其实三坊七巷跟抗战有关事件颇多ꎬ例如安民巷53号曾是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ꎬ长达一年零四个月ꎬ他们在此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ꎻ时任中山舰舰长萨师俊(叔祖父为萨镇冰)在武汉会战中ꎬ英勇抗敌ꎬ壮烈牺牲ꎬ成为抗战中阵亡军衔最高的中华民国海军军官ꎻ寄居作家郁达夫以笔为枪号召民众抗战ꎬ出任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常务理事长ꎻ生于
文儒坊的叶在增担任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法官ꎬ亲审“南京大屠杀”主犯等ꎮ如果说表1中的人物只是代表政治军事史方面ꎬ缺乏足够说服力的话ꎬ那么林纾、林徽因等文教名人则是社会文化史的代表ꎬ如表2ꎮ这些文教名人进一步为“一半”之说提供证据支撑ꎬ完形历史ꎮ难能可贵的是ꎬ这些文教名人中还有多名女性代表ꎬ她们冲破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ꎬ体现了中国女性在近代崛起的历史ꎮ
表2 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与三坊七巷名人
Tab.2 HistoryofmodernChinesesocialcultureandcelebritiesintheThreeLanesandSevenAlleys曾居坊巷名人12345678101112139
林纾陈衍何振岱董执宜林白水薛绍徽林徽因庐隐冰心
学院的前身———“苍霞精舍”ꎮ
近代文学家ꎬ“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ꎬ编修«福建通志»ꎬ与章炳麟、金天翮共倡办国学会ꎮ
“同光体”诗派闽派的殿军人物ꎮ辛亥革命后在福州主纂«西湖志»兼«福建通志»ꎮ曾出任盐官、咨议局议员ꎬ修订、刊行了«闽都别记»ꎮ近代著名报人、新闻工作者ꎬ创办«社会日报»等ꎮ近代著名文人、中国第一位女翻译家ꎮ近现代著名女建筑师、诗人、作家ꎮ近代著名女作家ꎮ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角色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ꎬ翻译了«茶花女»«迦因小传»等40余种世界名著ꎬ创办福建工程
郁达夫郑毅奏陈岱孙邓拓
近现代中国女诗人、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ꎮ近代作家ꎮ在闽时ꎬ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ꎮ近代闽剧大师ꎮ
近现代经济学家、教育家ꎮ
近现代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杂文家和书画收藏家ꎮ
除了政治、军事和文教名人之外ꎬ还有一些工对近代工商实业影响重大ꎮ刘齐衔是林则徐的长
正所谓论从史出ꎬ持之有故ꎬ“一半”的认知源于史实的总结ꎬ这是这一符号广为流传ꎬ成为共享概念的前提与基础ꎮ若上升到哲学层面而言ꎬ“一半”属于认识论ꎬ现实符合真实ꎬ是其本体的也非是后生文化ꎬ更非是海市蜃楼ꎬ它有着坚实的事实基础ꎮ
比较客观的反应ꎮ“一半”并非地方或个人偏见ꎬ
商人士ꎬ如“电光刘”(刘齐衔后人)、欧阳滨等人ꎬ女婿ꎬ官至布政使ꎬ其孙辈创办了福州电气公司ꎬ成为当时清朝邮传部备案的十一家电气公司之一ꎮ1912年末ꎬ刘家又接手了官办电话ꎬ成立了福建电话股份有限公司ꎮ欧阳滨出身贫寒ꎬ白手起家ꎬ创办了福州第一家西药房“屈臣氏”ꎬ经营多家商行ꎬ在衣锦坊购置深宅大院ꎬ成为花厅主人ꎮ其他商业大亨ꎬ还有尤氏等[3]ꎬ不再一一细说ꎮ总之ꎬ三坊七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ꎬ所居人物对近代中国影响举足轻重ꎮ
二、创新者编码ꎬ名人开展人际传播
化ꎬ成为编码者?查找历史文献ꎬ有关三坊七巷的名人论说ꎬ可谓不少ꎮ“三坊七巷”的名称最早见
“一半”符号源于真实ꎬ那谁对其进行符号
466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第17卷
于清嘉庆、道光年间ꎬ进士刘心香将“三坊七巷”入诗:“七巷三坊记旧游ꎬ晚凉声唱买花柔ꎮ”道光年间的林枫«榕城考古略»:“卷中坊巷第二”记载:“俗有三坊七巷之名ꎮ”[4]清末广州举人王国瑞客寓福州城ꎬ游逛三坊七巷吟唱:“正阳门外琉璃厂ꎬ衣锦坊前南后街ꎮ客里抽闲书市去ꎬ见多未见足开怀ꎮ”王国瑞把南后街与琉璃厂相媲美ꎬ足见其厚重ꎬ提高了知名度ꎮ民国初年ꎬ著名诗人陈衍的名句“谁知五柳孤松客ꎬ却住三坊七巷间”ꎬ传播坊巷文化ꎬ不断扩大认知群体ꎮ讲座主题同为“一片三坊七巷地ꎬ半部中国近代史”ꎬ每场讲座听众达百人以上ꎬ涉及海内外人士ꎮ美国传播学者约翰彼得斯(J.D.Peters)曾说“亲临现场恐怕是最接近跨越人与人鸿沟的保证”[10]ꎬ吴氏在三坊七巷实体空间开设讲座ꎬ面对面交流ꎬ传播效果应是比较可观的ꎮ
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ꎬ诸如单霁翔之辈具有根据美国传播学家埃弗雷特罗杰斯(E.M.
更使得“三坊七巷”一词脍炙人口ꎮ
那三坊七巷广为人知后ꎬ又怎样与中国近代史勾连起来?晚清时人有言:“晚清风流数侯官”[5]或“晚清风流出侯官”[6]言:“近代风流出侯官ꎮ”[7]侯官乃福州旧称ꎮ近代梁启超曾ꎬ侯官的中心地段之一便是三坊七巷ꎮ而中国近代史涵盖晚清史与民国史ꎬ三坊七巷也就代表了晚清史ꎬ即半部历史了ꎮ那么这“一半”的认知萌芽ꎬ是怎样破土而出的呢?查找相关文献ꎬ有详细记载的要数单霁翔先生ꎮ2009年6月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开展评选ꎬ三坊七巷以高票入选ꎮ在揭牌仪式上ꎬ时任国家文物局总局局长单霁翔评价说:“一部三坊七巷史ꎬ是半部中国近代史ꎮ”[8]一年之后ꎬ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在福州举行ꎮ单氏在«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创新型国家»报告中说:“像福州的三坊七巷ꎬ一座三坊七巷半部近代史ꎬ作为我们国家的一座社区博物馆进行设计和研究ꎮ”[9]单氏对纷繁复杂的坊巷历史素材总结提炼ꎬ结晶出“一半”的符号ꎮ就此符号本身而言ꎬ运用诗句形式ꎬ工整对仗ꎬ读起来朗朗上口ꎬ传播力高于普通句子ꎮ单氏通过口语和文本形式呈现“一半”符号ꎬ再加上其权威的地位以及符号自身的表达张力ꎬ迅速成为他人引用的经典名句ꎮ单氏不仅是作为编码的传播者ꎬ也是一大传播渠道ꎬ其关于“一半”的个人认知ꎬ犹如一颗火星ꎬ点燃了集体认知的大草原ꎮ
如果说单霁翔是中央点火主将的话ꎬ那么王岗峰、吴可文等福州本土文化学者是地方点火和添柴的大员了ꎮ福建师范大学的王岗峰教授长期致力于三坊七巷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与开掘ꎬ不断提炼和传播坊巷名人文化ꎮ他在多个场合多次引用单氏“一半”名句ꎬ阐释其观念ꎬ理论与实践上运用、推广“一半”认知ꎮ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吴可文副教授也长期研究三坊七巷文化ꎬ开办讲座ꎬ
“认知创新者ꎮ他们把”角色“ꎬ一半见多识广”认知从私人领域引向公共ꎬ创造和敢于采用这一领域ꎬ通过传播让其他人参与进来ꎮ除了他们ꎬ还有学术群体如闽都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11年4月)ꎬ围绕三坊七巷的主题召开或参加学术会议ꎬ发表文章ꎬ时不时论说“一半”ꎮ例如ꎬ2011年12月召开的“三坊七巷与台湾”文化研讨会ꎬ出席开幕式约有200人ꎮ[11]与会专家学者一道参观三坊七巷ꎬ主持研讨会的福建师范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汪征鲁教授说:“历史上有句话叫‘晚清风流在侯官’ꎬ综合这次研讨会大家的意见ꎬ三坊七巷可以配得上这样一句话———‘侯官风流在三坊七巷’ꎮ”[12]从汪氏之语可见ꎬ三坊七巷可以代表晚清史ꎬ也就是半部近代史了ꎮ2014年12月召开的福建省社科界2014年学术年会“三坊七巷名人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分论坛ꎬ有105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ꎮ[13]这些群体成员属于学术精英ꎬ可谓是“早期采用者”ꎬ在传播系统中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ꎮ一部三坊七巷史承载了半部中国近代史ꎬ已成为学术界广泛的共识ꎮ[14]在传播无所不至的现代社会ꎬ学术界关于“一半”的精英共识转变成为大众的集体认知已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了ꎮ
三、政府打造虚实空间ꎬ组织传播
如果说名人论说属于人际传播的话ꎬ那么政府推动便属于组织传播了ꎮ政府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ꎬ精心保护三坊七巷ꎬ深入挖掘坊巷文化ꎬ从软硬件两大方面有力推动了“一半”认知及其集体记忆的建构ꎮ组织传播具有制度性ꎬ属于社会中观层面的传播ꎬ上承人际传播ꎬ下启大众传播ꎬ政府可谓是幕后强大推手ꎮ政府是政治权力主体之一ꎬ引导、推动集体认知的建构ꎮ
涉及三坊七巷管理的政府主要是鼓楼区政
第5期李海文:“一片福州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集体认知的建构
467
府、福州市政府、福建省省政府和国家文化部ꎬ其20年代开始ꎬ三坊七巷逐渐衰败ꎬ很长一段时期里遭到忽视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旧城改造ꎬ城市发展ꎬ三坊七巷也像许多老街区一样ꎬ面临被拆危机ꎮ幸运的是ꎬ1990年*担任福州市委书记后ꎬ这一情况得到改善ꎬ三坊七巷得到一定保护和修缮ꎮ1997年1月ꎬ福建省人大批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ꎬ明文保护“三坊七巷”和中起主要推动力的首推福州市政府ꎮ从20世纪
“里坊制度的活化石”ꎬ三坊七巷被当地政府格外看重ꎬ申请各种荣誉称号ꎮ2009年6月10日ꎬ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ꎮ2012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备名单ꎮ2015年ꎬ三坊七巷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景区ꎬ是福州首个5A级景区ꎬ同年荣膺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ꎮ大奖之所以获得在于背后当地政府坚持不懈的努力ꎮ这些大奖的连续朱紫坊的传统坊巷格局和典型明清民居ꎮ2005年12月ꎬ经过多年谈判ꎬ福州市政府与福建闽长置业有限公司终于终止了“三坊七巷”保护改造项目合同(1993年5月签订)ꎬ收回了土地使用权ꎮ2006年至2009年ꎬ福州市政府筹措30多亿元巨资进行三坊七巷修复保护工程ꎮ2008年11月ꎬ福州市成立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及其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ꎬ统筹开展三坊七巷保护管理ꎮ实体介入ꎬ公司运作ꎬ标志着三坊七巷的保护与开发进入专门化、职业化阶段ꎮ2010年2011上半年开始筹建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ꎬ到了馆ꎮ2015年8年月正式成立7月ꎬ福建省政府批准了福州市所报ꎬ成为全国首座社区博物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修编)»ꎮ三坊七巷的保护与开发为认知主体唤起有关历史记忆、建构集体认知ꎬ提供了有形的城市公共空间ꎮ
福州市政府实行文物“动态保护”ꎬ以三招发力ꎮ[15]第一招是恢复坊巷格局ꎬ重现历史风貌ꎮ所做的努力ꎬ保存了三坊七巷的历史遗迹ꎬ为“一半”认知提供了可接触的物理实体ꎮ如果说第一招是属于毛坯房建设的话ꎬ第二招就是室内装修了ꎮ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ꎬ如民俗活动、民间曲艺、民间工艺、风味饮食等ꎬ为三坊七巷充实内容ꎬ为“一半”认知提供了可感受的文化实体ꎮ第三招是充分挖掘文化产业资源ꎬ政府把三坊七巷开发成旅游景点ꎬ经济与文化联合搭台唱戏ꎬ吸引海量游客ꎮ如三坊七巷景区讲解词中含有“一半”话语ꎬ不断扩大“一半”认知群体ꎮ以上福州市政府的“三招”ꎬ塑造建筑与人文景观ꎬ为“一半”集体认知的建构提供了互动媒介ꎮ
改革开放以来ꎬ尤其是21世纪以来ꎬ我国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ꎮ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ꎬ大力开发和保护本地历史文化资源ꎮ作为获得ꎬ又在逐渐提升三坊七巷的知名度ꎬ推动其名人文化的传播ꎮ2012年12月福州市委宣传部与市邮政局联手推出一套“印象三坊七巷”明信片和邮票ꎬ该明信片前言中便写道“是可谓:一片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ꎮ总之ꎬ在各项评选、推介等活动ꎬ福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在软件方面宣传坊巷文化ꎬ讲述坊巷故事ꎬ不断向大众塑造“一半”认知ꎬ推动集体认知的形成ꎮ
四、大众传播多渠道长时段塑造共识
一种说法要广为人知ꎬ形成一种集体意识ꎬ需要大众的认可和接受ꎮ毫无疑问ꎬ比起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ꎬ大众传播的受众最多ꎬ最具规模化的传播效果ꎮ大众传播媒介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ꎮ对于现代人而言ꎬ信息除了日常自身经验所得ꎬ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形形色色的大众传播媒介ꎮ“一半”集体认知的建构ꎬ大众传播可谓是建构主力ꎮ大众传播从社会角落中收集闲散零碎认知ꎬ通过关于历史解释的公共与个人讨论ꎬ完成集体认知的建构ꎮ
传播“一半”的相关话语ꎬ涉及的大众传播媒介丰富多样ꎬ既有传统纸媒图书、报纸、期刊ꎬ也有光电传媒广播电视ꎬ还有网络以及新媒体“两微一端”等ꎮ新闻媒体级别从中央到地方省市县不等ꎬ跨越海内外ꎮ这些媒介主要从2009年开始ꎬ面向海内外尤其是在福州的读者、观众、听众或者用户ꎬ把三坊七巷与中国近代史联系起来ꎬ批量生产与重复传播“一半”ꎬ整合受众认知ꎬ不断使“一半”成为一种集体共识ꎮ
第一ꎬ图书方面ꎬ重要的有«三坊七巷志»«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三坊七巷名人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等以及福建耕读书院出品的«三坊七巷文化丛书»系列ꎮ其中ꎬ2009年6月出版的«三坊七巷志»阐述近代人物事迹最为集中ꎮ
468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第17卷
2016年7月出版的«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ꎬ封面上赫然印着“一片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介绍语ꎮ从“近代”到“近现代”ꎬ可能是出于历史断代分期的不同ꎬ也可能是它把坊巷影响看得更重ꎬ认为其波及现代ꎮ
在所有纸质媒介中ꎬ图书历史最为悠久ꎬ内容丰富ꎬ保存性强ꎬ适合N次传播ꎮ上述图书首版印数千级以上ꎬ有的甚至多次印刷ꎬ对“一半”的传播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ꎮ
第二ꎬ报纸方面ꎬ笔者通过登录国家图书馆网站ꎬ检索清华同方知网、龙源电子期刊、万方数据、方正阿帕比等数据库ꎬ发现从全国性的«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到地方性的报纸«福建日报»等再到行业性的报纸«科技日报»等ꎬ直接相关文章不完全统计有一百多篇(截止时间为2019年3月1日)ꎬ见表3ꎮ所刊文章有新闻、散文、软文、广告等ꎬ都明文出现了“一半”的描述ꎬ只是个别字眼稍有变动ꎬ意义皆相通ꎮ地方媒体如“福”字
表3 出现“一半”话语的报纸文章Tab.3 Newspaperarticleswiththesaying
类别
报纸«人民日报»②«中国文化报»
全国
«中国旅游报»«中国艺术报»、«科技日报»、«福建日报»«福州晚报»③«东南快报»«泉州晚报»«厦门晚报»«太原日报»«无锡日报»、«芜湖日报»、
省外
«江南都市报»、«发展导报»、«湛江晚报»、«长沙晚报»«青年报»«上饶日报»、
6(各1)
2015
«吴忠日报»«福州日报»«文汇报»«人民政协报»«光明日报»
篇数336413(各1)1832231342111
发表年份2011-20152012-20182012-20162011-2015201120152011-20182011-20192010-20182012-20182012-20172012201620112013
相关原文①
一片福州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现代史ꎮ
令人感受“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含义ꎮ素有“一片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赞誉ꎮ
一片福州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ꎮ
一座三坊七巷ꎬ半部近代史诗ꎮ一个三坊七巷ꎬ半个中国近代史ꎮ
概括这里为“一片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现代史”ꎮ
一座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ꎮ
“一部中国近代史”福州三坊七巷和“海军摇篮”马尾
一个小小的三坊七巷ꎬ改写中国半部近代史ꎮ游客可至三坊七巷看“中国半部近代史”
福州三坊七巷拥有很多名人ꎬ可以说是半部清代史
省内
«海峡都市报»
一条街、几座坊巷几乎浓缩了半部中国近代史ꎮ
从一片三坊七巷中ꎬ读懂半部中国近代史一部三坊七巷史承载了半部中国近代史ꎮ一部三坊七巷史承载了半部中国近代史ꎮ
折射半部中国近代史的三坊七巷ꎮ
游览三坊七巷ꎬ体验半部中国近代史ꎮ一边是有“半部中国近代史”之称的三坊七巷ꎮ福州的一座三坊七巷勾勒出半部近代史ꎮ
2(各1)2016
泰禾院子系灵感源自承载了中国半部近现代史的福州三坊七巷ꎮ
而作为半部中国近现代史记忆中很重要的物质遗存
① 此处摘登的是所列报纸中的相关表述ꎬ限于篇幅并未按各种报纸一一对应ꎬ一种表述只出现一次ꎮ下表4同理ꎮ② 本文对«人民日报»所发文章数的统计ꎬ包括其海外版ꎮ③ 本文对«福州晚报»所发文章数的统计ꎬ包括其海外版ꎮ
第5期李海文:“一片福州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集体认知的建构
述说了“一半”ꎮ
469
系报刊«福建日报»«福州日报»«福州晚报»和都市报力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ꎬ所刊文章最多ꎬ建构“一半”认知最为有力ꎮ地方报纸着重面向当地读者ꎬ当地读者又有地方自重心理ꎬ乐于接受和推广ꎮ外来游客进入福州地域ꎬ尤其是三坊七巷ꎬ难2016年9月全国百名晚报总编与记者进行了五天四晚的“清新福建”采访ꎬ采访首站便在三坊七巷ꎮ这些全国各地的总编与记者是媒体的把关人ꎬ又是意见领袖ꎬ影响着“一半”认知的省外传播ꎮ正如成都晚报常务副总编张光焰所说:“三坊七巷很有文化底蕴ꎬ游过了这里ꎬ就对福州传统文化有了非常深的认识ꎮ果真是一个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ꎮ”[16]«北京晚报»的官方网站“北晚新视觉”刊载了«国庆出游不纠结福建是个好地方:笨游福建APP帮指明路»一文ꎬ其中说“在福州提起三坊七巷有‘一片福州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历史’的说法”[17]ꎬ向在京读者免受到当地人所传播的价值观的影响ꎮ另外ꎬ
报纸时效性快ꎬ发行量大ꎬ又适合传阅ꎬ面向读者甚广ꎬ而且为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内容ꎮ表3所列报纸文章ꎬ始于2010年ꎬ其中2015年出现全国性刊载的小高峰ꎬ持续九年不断述说“一半”ꎬ扩大认知群体ꎬ重复历史勾勒ꎬ功不可没ꎮ
第三ꎬ期刊方面ꎬ以学术期刊为主ꎬ亦有时政、大众、教辅等杂志ꎬ如表4(截至2019年3月1日)ꎬ所发文章有的是专门针对三坊七巷文化ꎬ论述它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关系ꎻ有的虽提及三坊七巷ꎬ但都自觉不自觉地把“一半”作为标签性的话语ꎮ值得一提的是ꎬ闽都文化研究会与研究院主办的«闽都文化»双月刊ꎬ创刊于2008年ꎬ经常刊登研究三坊七巷的文章ꎬ时不时直接或间接地提及“一半”的故事ꎮ作为偏向文学性的刊物ꎬ它跟其它非学术期刊ꎬ常用“讲故事”形式向大众传播坊巷文化ꎬ传播力较强ꎬ读者喜闻乐见ꎮ
表4 出现“一半”话语的期刊文章Tab.4 Journalarticleswiththesaying
类别
期刊«福州党校学报»«中国档案»、«学术评论»«东南学术»、«福建文博»、«艺术科技»、«史志学刊»、«发展研究»«建筑创作»、«海峡科学»
篇数2212(各1)2(各1)
发表年份2013、20172013、2018201120132014
相关原文
一片福州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ꎮ通过一座三坊七巷ꎬ可以阅览半部中国近代史ꎮ
一条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ꎮ一片福州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现代史ꎮ
一片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ꎮ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黑龙江史志»
«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
«闽江学院学报»、
学术
«特区经济»«贵州社会科学»、
5(各1)2015走过三坊七巷ꎬ犹如经历半部中国近现代史ꎮ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5(各1)
«博物馆研究»、
2017一座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ꎮ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建筑学报»
«福建商学院学报»、
«三明学院学报»、
5(各1)2018几乎承包了近代史的半壁江山ꎮ
470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第17卷
续表4
类别期刊«政协天地»«领导文萃»
篇数4111111113
发表年份2013-2018201320152016201820122014201520182017
相关原文
被称为“中国半部近现代史”的沉重画卷ꎻ参观者从中读出“中国半部近现代史”呢?堪称“一个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ꎮ
三坊七巷折射中国半部近代史ꎮ
一条南后街半部近代史ꎮ一片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现代史ꎮ
时政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消防»«中国人大»«世界遗产»«走向世界»«海峡摄影时报»«求学文科版»、«城乡建设»
一个三坊七巷ꎬ半个中国近代史ꎮ延续当地被誉为“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有“一个三坊七巷半个中国近代史”之称ꎮ
书写着半部中国近代史ꎮ“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ꎮ一条街ꎬ浓缩了半部中国近代史ꎮ
大众
教辅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新高考(语文备考)»、
另外ꎬ也有一定的硕士论文涉及“一半”ꎬ例如«三坊七巷中家族联姻现象及其影响探究»(福建师范大学ꎬ2011年)、«福州三坊七巷旅游节庆品牌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ꎬ2012年)、«三坊七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生存环境研究»(福州大学ꎬ2016年)、«基于行为意向的城市公园智慧解说系统使用机制研究»(福建农林大学ꎬ2018年)等ꎬ明文引入“一半”ꎮ学术论文作为小众媒介ꎬ虽然面向的是相对同质化的小众群体ꎬ但水平层次较高ꎬ属于意见领袖ꎬ很有可能在写作中转引ꎮ小众传播有利于N次传播“一半”的认知ꎬ效果也可观ꎮ
第四ꎬ广电方面ꎬ这是“一半”实现大众传播的主力军ꎬ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骨干ꎮ作为光电媒介ꎬ广播电视并不要求听众或观众的识字率ꎬ因此面向受众更多更广ꎮ
首先ꎬ广播方面从中央到省市ꎬ重要的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ꎬ如2014年10月推出«城市传奇»讲述坊巷故事ꎬ谈及了“一半”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华语频道ꎬ如2012年5月推出“孔子学堂三坊七巷———坊巷的记忆”节目ꎬ述说了“一半”ꎮ还有新媒体广播如“喜马拉雅FM”ꎬ其个人频道“旅见旅闻”曾在2017年4月推出«一个个“闽都名人”的地盘———三坊七巷»ꎮ不管是新旧广播ꎬ节目成本都较低ꎬ传播
范围广ꎬ具有较强的穿透力ꎮ
其次ꎬ涉及“一半”报道的电视媒体有中央电视台、福建广电系统媒体以及港澳台的一些媒体等ꎮ从2010年以来ꎬ三坊七巷常年举办各种民俗活动、歌舞表演、艺术展览等文化交流活动ꎬ引起各级媒体的关注与报道ꎮ2013年初央视新闻联播春节两次聚焦三坊七巷[18]ꎬ2017年初央视五次聚焦三坊七巷[19]ꎬ展现福州民俗文化风情ꎮ最综艺、新闻、纪录等频道ꎬ近年制播了不少节目ꎬ一次又一次述说着“一半”的话语ꎮ例如ꎬ2015年
10月4日ꎬCCTV-1«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穿越时空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ꎻ2017年11月20日ꎬCCTV-1«我有传家宝»播出«三坊七巷故园情»ꎻ2018年1月4日ꎬCCTV-3«文化十分»栏目播出«新年文化之旅福州:三坊七巷———开风气之先谋天下永福»ꎻ2019年2月7日ꎬCCTV-4«记住乡愁»栏目播出了«福州三坊七巷———把天下扛在肩上»ꎬ其中说道:“老街也就有了‘一座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美誉ꎮ”该节目编导王晓宇表示之前就听说过“一座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现代史”[20]ꎮ在华人圈颇有影响的香港凤凰卫视ꎬ其«凤眼睇中华»栏目在2012年10月17日播出«讲述福州三坊七巷的故事»ꎬ其中说道:“这些名人的故事ꎬ把它串起来就是中国近代的具传播影响力的中央电视台ꎬ从综合频道到国际、
第5期李海文:“一片福州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集体认知的建构
471
半部史ꎮ”电视报道视听相结合ꎬ纪实性、现场感较强ꎬ传播影响面也较大ꎮ
第五ꎬ网络方面ꎬ这是诸多大众媒介中信息最为丰富、活跃的一块ꎮ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ꎬ其内容大部分源自传统媒体ꎬ所以网络上几乎同步出现了“一半”的话语ꎮ随着互联网的升级换代ꎬ用户生产内容(UGC)越来越多ꎬ网民也时不时引用或阐释“一半”认知ꎮ诸如门户网站新浪、网易等ꎬ新闻媒体凤凰网、光明网、新华网等ꎬ论坛网站友圈热转[22]ꎬ由此引发了一股“三坊七巷赋”热ꎮ一个月之后ꎬ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章汉的«三坊七巷赋»出炉ꎬ其中明文说到“一片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焉ꎮ”该赋历经三年酝酿ꎬ发表之后又推动了当地文化界的热议ꎮ在此之前已有数篇同名赋发表ꎬ争相歌咏三坊七巷[23]ꎬ其中浙江乐清中学高级教师李新华在2013年1月所发的文章中也提到“一片三坊七巷地ꎬ半部中国近代史”了ꎮ2017年6-7月ꎬ由东南网、“新福百度贴吧、简书等ꎬ旅游博客网站乐途旅游、马蜂窝等ꎬ文档型网站360个人图书馆、豆丁网等ꎬ都有许多“一半”系列话语ꎮ通过百度输入“一片福州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2019年3月5日)ꎬ约共有5530条内容ꎮ这些丰富的内容ꎬ不断显现“一半”话语ꎬ冲击着网民的视觉ꎬ扩大和加深网民的认知ꎮ
其中两大典型事例值得一提ꎮ其一ꎬ福州三坊七巷官网大力推介ꎮ该官网由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运作ꎬ专门展示坊巷文化ꎬ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ꎮ其首页上方动态画面赫然使用“一半”当作介绍语ꎬ并且以加粗、大号字体凸显ꎮ其二ꎬ娱乐人士的演播展示ꎮ福州本土著名音乐人赖董芳2014年创作了福州方言歌曲«三坊七巷竞风流»ꎬ歌词中说“一条南后街啊ꎬ半部近代史”ꎮ这首歌被人广为传唱ꎬ甚至进入福州KTV曲库[21]州市福州语歌曲协会主办的ꎬ音视频节目在网上甚多“重阳节唱ꎮ2015年‘10福’月福歌”公益活动«ꎬ20巷文化影音秀三坊七巷竞风流多位榕城喜娘喝唱团成员表演了«三坊七巷»ꎮ2017»亮相于安民巷的中瑞年11月ꎬ中国首部坊剧坊ꎬ成为全年驻演文化剧目ꎮ歌谣韵律和谐ꎬ抒情叙事ꎬ意境优美ꎬ线上线下都便于传播ꎮ
第六ꎬ新媒体方面ꎬ主要是“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及客户端)ꎮ2011年4月新浪微博“三坊七巷官博”开通ꎬ所发文章少不了有关“一半”的话语ꎮ2017年7月微信公众号“三坊七巷官微”开通ꎬ关注欢迎词便是“一片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现代史ꎮ这里是”ꎮ其它机构如新华社的客户端等ꎬ或者个人的微博或微信公众号ꎬ自己撰写或转发有关“一半”话语的图文ꎬ共同推动新媒体方面的“一半好者2017ꎬ发表了年5«月”认知三坊七巷赋ꎬ一位名叫林庆辉的业余诗词爱
ꎮ
»ꎬ在福州人的微信朋
建”客户端、海峡网联合主办«三坊七巷赋»文化大赛ꎬ主要面向福州市中学生ꎬ征集了300多篇有效作品ꎮ各种版本的«三坊七巷赋»掀起了一股认知坊巷文化的潮流ꎬ或多或少又推进了“一半”集体认知的建构ꎮ
不难发现ꎬ大众传播媒介所发内容ꎬ大多出自福州本地人士或受其影响ꎮ当地人之所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建构这“一半”的集体认知ꎬ不乏有共同的心理情感ꎬ即尊重、认可这一事实ꎬ甚至以此为豪ꎬ热爱推广这一认知ꎮ当地人既是传播者ꎬ也是受传者(R.A.ꎮ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雷蒙德内容中Bauer)ꎬ受传者的每个成员特别注意选择那些与所说:“在可以获得的大量(传播鲍尔)己兴趣相关ꎬ与己立场一致、与己信仰相吻合且支持其价值观的信息ꎻ他对这些信息的反应会受到其心理构成的制约ꎮ”[24]共同的集体认知框架ꎬ使得受传双方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认知和选择性理解“一半”ꎮ大众传播不断重复提及“一半”ꎬ长达十年之久ꎬ不断扩大认知群体ꎬ加深其在大众头脑中的印象ꎬ满足了集体认知的扩大性和延续性ꎮ大众传播强大的媒介传播功能把个人认知扩大为群体认知ꎬ从精英层面走向大众层面ꎬ日渐家喻户晓ꎬ海内外皆知ꎮ
五、结语
一符号源自福州三坊七巷的深厚历史文化“一片福州三坊七巷ꎬ半部中国近代史ꎬ”ꎬ具有这
坚实的客观史实为前提和基础ꎮ正所谓“文化即传播”ꎬ文化赋予了这一符号让人认同、共享的意义ꎬ使得个人认知成为集体认知成为可能ꎮ“一半”编码来自社会名人ꎬ名人论说犹如星星之火ꎬ点燃了集体认知的大草原ꎮ作为背后强大推手的当地政府ꎬ开发实体和虚拟的公共空间ꎬ软硬件并举ꎬ使得“一半”的传播如获东风ꎬ集体认知的大
472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第17卷
草原火势更加旺盛ꎮ作为建构主力的大众传播ꎬ采用丰富多样媒介ꎬ通过新闻报道、广告、评论、散文、歌赋等形式ꎬ整合推广处于社会各个角落的闲
散“一半”认知ꎬ产生和建构人们社会生活的意义ꎬ诚如“传播即文化”ꎬ使得“一半”的集体认知最终建构ꎮ
参考文献:
[1]高萍.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1(3):112-120.[2]陈力丹ꎬ陈俊妮.传播学纲要(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14:12.[3]林爱平.三坊七巷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海峡科学ꎬ2013(12):72-73.[5]何绵山.八闽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ꎬ1998:11.
[4]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三坊七巷志[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ꎬ2009:35.
[6]张胜璋ꎬ张翼.闽海波起出怪杰———闽文化与林纾[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5(2):6-12.[7]王宜椿.“三坊七巷”歌谣[N].福州日报ꎬ2012-12-28(16).
dsxw/20170710/5963267fb7fbb.shtml.
[8]陈章汉.«三坊七巷赋»注释出炉ꎬ邀您共赏坊巷人文奇观[EB/OL].[2018-05-25].http://news.fznews.com.cn/[9]单霁翔.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创新型国家[EB/OL].[2018-05-25].http://scitech.people.com.cn/GB/59405/[10]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何道宽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ꎬ2003:255.[11]陈薪宇.“三坊七巷与台湾”文化研讨会举行[N].中国文化报ꎬ2011-12-14(6).
cn/contents/481/4824.html.
[12]刘琳.历史:晚清风流在侯官ꎻ今日:侯官风流在三坊七巷[N].福州日报ꎬ2011-12-12(4).[14]吴晖.修复百年建筑ꎬ留住千年文脉[N].福州日报ꎬ2011-11-09(1).[15]钟自炜.闹市中的“里坊化石”[N].人民日报ꎬ2015-10-06(6).[16]淘古淘金淘气淘新鲜[N]湛江晚报ꎬ2016-09-14(15).
viewnews-916067.html.
[17]国庆出游不纠结福建是个好地方:笨游福建APP帮指明路[EB/OL].[2018-05-26].http://www.takefoto.cn/[18]吕路阳.央视新闻联播春节两次聚焦三坊七巷[N].福州日报ꎬ2013-02-15(1).[20]吴晖.央视专题片聚焦三坊七巷[N].福州日报ꎬ2019-02-08(2).
20170523/t20170523_523768761.shtml.content_19691500_all.htm#content_2.
[21]顾伟.30首福州语歌曲陆续进入KTV曲库[N].福州晚报ꎬ2014-05-02(A16).
[19]吴晖.今年春节央视已5次聚焦三坊七巷ꎬ向海内外观众展现福州民俗风情[N].福州日报ꎬ2017-02-01(1).[22]你可能看不懂的«三坊七巷赋»凭什么刷爆福州人朋友圈?[EB/OL].[2018-05-28].http://www.cnr.cn/fj/jr/[23]曾群峰.«三坊七巷赋»五赋争鸣ꎬ为何争相歌咏之[EB/OL].[2018-05-28].http://fjnews.fjsen.com/2017-06/21/[24]李茂华ꎬ欧阳宏生.接受主体的认知传播机制考察[J].现代传播ꎬ2017(11):18-23.
[13]郑海婷.“三坊七巷名人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分论坛会议综述[EB/OL].[2018-05-26].http://www.fjskl.org.
13101948.html.
(责任编辑:王圆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