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3级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1)

2013级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1)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绪 论

1、人体及动物生理活动的调节中有关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内环境: 血浆、组织液、淋巴、脑脊液等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各种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稳态:又叫自稳态。机体依赖调节机制,对抗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维持内环境等生命指

标和生命现象处于动态平衡的相对稳定状态。

2、人体及动物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

答:机体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在机体的调节中起主导作用,具调节迅速、精确、持续时间较短的特征。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具有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的特征。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的因素,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具有调节范围和幅度都较小的特征。

3、生理功能调控机制中正反馈、负反馈和前馈控制系统的生理意义。

答: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使控制中枢的活动向相反方向变化即减弱控制中枢的活动。负反馈调节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

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不断加强控制中枢的活动,直至某一生理过程完成。其生理意义在于加速体内某一生理过程完成。

前馈则是指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进行某一活动的同时,经另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使受控部分在接受控制部分指令进行活动时,又及时地受到前馈信号的调控,从而活动更加准确。其生理意义为避免负反馈调节时矫枉过正产生的波动和反应的滞后现象,使调节控制更有预见性,更富有适应性意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出胞和入胞的概念、特点、实例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生物体内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分子顺浓度差所进行的跨细胞膜

的转运。特点:顺浓度梯度,不需额外提供能量。实例:O2、CO2、NO、甘油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生物体内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水溶性)的物质分子或

离子借助于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顺电-化学梯度的转运。特点:顺浓度梯度,不需额外提供能量。实例: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摄取以及上皮细胞内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与氨基酸向细胞间隙的转运。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细胞通过耗能的过程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进行的跨

膜转运过程。特点::逆浓度梯度,需额外提供能量,主要的物质跨膜转运方式,膜内外物质的不均衡分布。实例: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

入胞:细胞外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异物或血浆中脂蛋白颗

粒、大分子营养物质等)进入细胞的过程。特点: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

出胞: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由细胞排出的过程。 实例:主要见于细胞

的分泌活动,如内分泌腺把激素分泌到细胞外液中,外分泌腺把酶原颗粒和黏液分泌到腺管的管腔中,以及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把神经递质分泌到突触间隙中。

2、细胞的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的过程

跨膜信号转导(transmembrane signal transduction):遗传信息以及身体内外环境变化的

各种刺激信号通过作用于细胞的特殊结构(受体),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实现对细胞功能活动调控的过程。 以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受体-G蛋白-cAMP-PKA途径”为例,简述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 答:首先,胞外信号物质(第一信使)与G蛋白耦联受体结合,使受体的构型发生改变,激活G蛋白,被活化的G蛋白作用于膜上的G蛋白效应器-腺苷酸环化酶,催化生成cAMP,从而实现跨膜信号转导;之后,cAMP作为第二信使通过活化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PKA),促进细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从而诱化多种细胞反应。

3、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产生机制,细胞兴奋后兴奋的改变(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何谓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试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

静息电位的产生是以下三方面作用的共同结果:①静息电位主要是K跨膜扩散形成的电化学

++++

平衡电位。即K在膜内外的不均衡分布(膜内K高,膜外K低),以及安静状态下膜对K通透,

+++

导致K顺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直至K的扩散达动态平衡。②静息时,膜除了对K通

++++

透外,对Na也有一定的通透性,Na顺浓度梯度由膜外向膜内扩散,因此静息电位是K和Na

++

扩散的共同结果,由于细胞膜在静息时主要对K有通透性,因此静息电位趋向于K平衡电位。

++++

③钠钾泵的生电作用。K和Na的扩散使细胞内外K、Na的浓度梯度发生改变,钠钾泵通过主

++++

动转运机制阻止K、Na的浓度梯度的变化,从而使细胞维持K、Na原有的浓度梯度,即钠钾

++

泵的活动每次泵出3个Na,泵入2个K,使膜外增加一个额外正电荷。 何谓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试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动作电位是指各种可兴奋细胞在具有一定静息电位的基础之上受到有效刺激时,在细胞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与静息电位相似,都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Na+的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去极化和反极化;当去极化到达一定电位水平,Na+通透性减低,K+通透性升高,K+的外流形成动作电位的复极化;最后,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进入胞内的Na+和排出的K+通过钠泵转运(超极化)

试述细胞在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及产生的基本原理。

答: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的变化,然后恢复正常。在神经细胞其兴奋性要经历四个时相的变化:(一)绝对不应期 兴奋性为零,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兴奋,

+

此时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已进入失活状态而不再开放;(二)相对不应期 兴奋

+

性较正常时低,只有用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仅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

+

(三)超常期 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此时大部分失活的Na通道已经恢复,且因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近,故较正常时容易兴奋;(四)低常期 兴奋

性又低于正常,只有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相当于正后电位,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

4、突触传递的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概念

简述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

答: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使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上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胞外Ca2+进入胞内;降低轴浆粘度,促进突触小泡位移;消除突触前膜内侧负电位,促进突触小泡和前膜接触、融合;神经递质释放;递质与受体结合,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引起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Na+、Cl-)通透性改变,产生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细胞膜对Na+、

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

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5、骨骼肌接受兴奋到肌肉收缩的经历了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三个连续的过程,弄清这三个过程.

试述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答: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始于神经末梢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首先引起接头前膜释放乙酰胆碱(Ach),ACh穿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终板膜),并与其上的ACh化学门

+

控通道受体结合,接头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主要是Na内流,接头后膜产生去极化膜电位变化即终板电位(EPP),EPP通过局部电流作用于邻近的一般肌膜使其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将神经细胞的兴奋传递指骨骼肌细胞。

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具体过程。

答:通过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产生终板电位,并在邻近的骨骼肌膜上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引起骨骼肌细胞的兴奋。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①肌细胞膜的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即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横管系统传向细胞内,通过三联管系统,使邻近的终

2+2+2+

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大量的Ca通道开放;③肌浆网中的Ca释放入胞浆以及Ca

2+2+

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集。Ca通道开放,引起肌浆网(特别是终池)Ca的释放,从而

2+2+

使肌浆Ca浓度迅速升高,触发肌丝的滑行;当肌浆Ca浓度升高触发肌丝的滑行的同时,

2+

也激活了位于肌浆网上的钙泵,钙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肌浆的Ca逆浓度梯度转运

2+

至肌浆网,保持肌浆网内的高Ca。

第三章 血液

1、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系统划分原理

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时,红细胞聚集成簇的现象称凝集。凝集反应属于抗原—抗体反应,故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称为凝集原。与之起凝集反应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凝集素,存于血清中。具重要临床意义的血型系统包括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A型血的人红细胞膜上具A凝集原,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B型血人红细胞膜上具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AB型血人红细胞膜上具A和B凝集原,血清中含无凝集素;O型血人红细胞膜上无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和抗B无凝集素。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

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

2、血细胞发生: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的病因

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质和铁;各种原因造成体内储存铁的减少或因机体造血功能增强而供铁不足引起的贫血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又称缺铁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影响红细胞发育过程中DNA的合成,当机体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时,骨髓中幼红细胞合成DNA受阻,分裂增殖能力降低,发育成熟减慢,由于胞质中RNA合成不受影响,因而胞质成分形成相对较多,引起幼红细胞体积增大、功能降低、寿命缩短,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指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使造血功能降低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直接与某种特异性抗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免疫。

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介导的,机体受抗原刺激,通过淋巴细胞分化增殖,生成和分泌与特异性抗原相对抗的抗体,而实现的免疫。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机制

兴奋性: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衡量心肌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阈值。 心室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1)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0期→复极-60mV,任何刺激都不能产生AP;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0期→复极-55mV,I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兴奋性为0;局部反应期(local response period):-55mV→-60mV, INa通道少量复活,强刺激产生局部反应。(2)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60mV→-80mV,兴奋性有恢复<正常,INa通道尚未完全复活,IK通道尚未完全失活。 (3)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从-80mV→-90mV,兴奋性>正常,稍低于阈强度的阈下刺激可引发AP。

自动节律性(automaticity)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自律活动发生的机制: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性的基础。 浦肯野纤维4期自动去极化的离子基础 窦房结P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的离子基础

心肌的传导性(conductivity):心肌具传导兴奋的能力。心肌细胞间兴奋的传导主要经由闰盘的缝隙连接处(此处电阻低,局部电流易于通过),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刺激相邻细胞,使之兴奋进行。

心肌的收缩性(contractibility):工作心肌细胞在兴奋基础上发生收缩的能力称为心肌收缩性。心肌收缩的特点:同步收缩、对细胞外液中Ca2+依赖性大(终池不发达)、不发生强直收缩。

2、工作心肌细胞和自律心肌细胞(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特点:去极化(0期)迅速,负极化过程缓慢,分为1、2、3期。负极完毕后电位处在静息电位水平(4期)。

其离子基础:0期:细胞外钠离子的内流;1期:钾离子外流;2期:钙离子(和少量钠离子)内流与钾离子的外流处于平衡状态而形成;3期:L型钙通道失活关闭,钙离子内流停止,而钾离子外流又进行性增加;4期:流入细胞的钠离子、钙离子和流出细胞的钾离子在钠-钾泵、钠-钙交换体和钙泵等作用下流出和流入细胞,使离子达到平衡。

②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特点:0期去极化较快,复极过程动作电位时程持续时间较长,不存在静息电位,在动作电位3期复极完毕后,细胞膜内电位达到最大负值,4期去极化速率慢。 其离子基础:0期:细胞外的钠离子内流;1期:细胞内的钾离子外流;2期:钙离子(和少量的钠离子)的内流和钾离子的外流处于相对平衡状态;3期:L型钙通道关闭,钙离子内流停止,钾离子外流又增加;4期:外向钾离子流的逐渐衰减和内向电流的逐渐增加(主要是钠离子)。

③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特点:0期去极化速率慢,仅到0毫伏水平,很少超射,复极持续到4期,在4期又开始自动去极化,且去极化速率快。

其离子基础:0期:L型钙通道的内流产生去极化;1、2期去极化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钾离子外流引起复极;3期:膜内电位变负,延迟整流钾通道逐步去激活,钾离子外流逐渐减少;4期:主要是钾离子外流的逐渐衰减造成内向电流幅值相对的逐渐增加,引起舒张去极化。

3、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和生理意义

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舒张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发生像骨骼那样的完全强直收缩,保证心肌舒张和收缩交替进行,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实现泵血功能。

4、心房、心室交替收缩的机制和生理意义

心房、心室有序的节律收缩是心脏泵血功能的基础

5、血压、收缩压、舒张压的概念,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收缩压:心室收缩过程中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过程中动脉血压达到的最低值。

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在动脉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影响因素:凡是参与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动脉血压。影响动脉血压最主要的因素是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因此能使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发生改变的因素,也都能影响动脉血压。另外循环血量的多少能影响循环系统的充盈度,故也能影响血压。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则与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有关。在分析下列影响动脉的各种因素时,都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单独分析某一因素变化时对动脉血压可能产生的影响:

①心脏每博输出量的变化,其主要影响收缩压,当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时,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动脉管壁所承受的侧压力也就增大,故收缩压明显升高。

②心率的改变,其主要影响舒张压,因为心率直接影响心动周期的长短,从而影响收缩期和舒张期的时程,其中主要对舒张期产生影响。

③外周阻力,它的改变以影响舒张压为主,外周阻力增大时,心舒期内血液外流的速度减慢,因而舒张压升高;反之,使舒张压降低,以此来影响血压。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因为它们具有弹性助其功能,使得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心室内压力的波动幅度,若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对血压的缓冲作用也就减弱,因而收缩压增高,而舒张压降低,使脉压加大。 ⑤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积是相适应的,产生一定的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若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发生变化,则会使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动脉血压。

6、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机制。

试述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压力、容积、瓣膜开关和血流方向的变化。

答:一个心动周期可分为心室收缩期和心室舒张期,心室收缩期包括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心室舒张期包括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心动周期各阶段心脏压力、容积、瓣膜开闭和血流方向变化情况如下:

等容收缩期:室内压迅速升高,使房室瓣关闭,此时房压﹤室压﹤动脉压, 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容积不变,此期持续时间短,约0.05s。 快速射血期:室内压继续升高,此时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关, 动脉瓣打开,心室容积减小,血液由心室射向动脉,是射血的主要阶段。此期历时0.1s。

减慢射血期:快速射血期后,心室肌收缩减弱,室内压逐渐下降,房压﹤室压﹥动脉压,房室瓣关, 动脉瓣打开, 心室容积进一步减小,血液由心室射向动脉,射血量约占总射血量的1/3。此期历时0.15s。

等容舒张期:心室舒张初期,室内压急剧下降,房压﹤室压﹤动脉压, 动脉瓣关, 房室瓣尚未打开, 心室容积与减慢射血期末相比无变化,此期历时0.06~0.08s。

快速充盈期:室内压进一步下降,房压﹥室压﹤动脉压,动脉瓣关, 房室瓣打开,血液快速由心房流入心室,此期进入心室的血液量占总充盈量的2/3,心室容积快速上升,此期历时0.11s。

减慢充盈期: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处于打开,动脉瓣处于关闭状态, 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但由于房室压力梯度减小,充盈减慢,心室容积进一步增大,此期历时0.22s。

心房收缩期:心室舒张的最后0.1s,下一个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期开始。房室瓣开,动脉瓣关,房压﹥室压﹤动脉压,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使心室充盈量进一步增加,此时心室容积最大。

第五章 呼吸

1、呼吸的过程: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组织换气),肺通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机制

肺通气: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所引起的节律性胸廓扩大和缩小。其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吸气运动包括平静吸气和用力吸气,平静吸气产生的原理:一方面当膈肌收缩时使膈下移最终导致胸腔上下径增大,与此同时,另一方面,肋间外肌收缩使胸骨和肋骨上提,并且胸骨稍转向外侧,最总导致胸腔的前后左右径增大,二者使胸腔容积扩大,胸腔容积的扩大使肺容积扩大,导致肺内压下降而低于大气压,空气顺压力差而进入肺内。用力吸气除膈肌、肋间外肌加强收缩外,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也收缩,使胸腔的容积进一步扩大。

呼气运动也包括平静呼气和用力呼气,平静呼气是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使胸廓回缩,导致肺容积缩小,从而使肺内压升高超过大气压,空气因而顺压力差出肺。用力呼气时除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外,肋间内肌和腹壁肌收缩使胸廓容积和肺容量显著缩小,导致肺内压升高明显,大大超过大气压,空气顺压力差迅速岀肺。

肺换气:肺换气的原理即气体扩散作用--气体分子总是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即当P(CO2)高, P(O2)低的肺动脉中的静脉血流经肺毛细血管时,由于肺泡中气体的P(O2)总是高于静脉血,而P(CO2)总是低于静脉血,这样,肺泡气体中的氧气便顺着分压差扩散到血液,而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则向肺泡扩散,使得血液的P(O2)逐渐升高,P(CO2)逐渐降低,最后接近肺泡气P(O2)和P(CO2)。 组织换气:与肺换气相似,不同的是气体交换发生于液相(血液、组织液、细胞内液)之间,而且扩散膜两侧的O2和CO2的分压差会随细胞内氧化代谢的强度、局部血流量和毛细血管的功能状态等发生变化。

2、气体在血液中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血红蛋白氧含量、血红蛋白氧容量、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概念

O2和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型式有那些?

答:O2主要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少量O2以物理溶解状态在血液中运输。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碳酸氢盐(88%)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7%),也有少量以物理溶解状态的二氧化碳(5%)在血液中运输。

氧解离曲线:指反映Hb氧含量或Hb氧饱和度与血液PO2关系的曲线,即是以P(O2)为横坐标,Hb氧饱和度或Hb氧含量为纵坐标的曲线。①氧解离曲线的上段:相当于P(O2)8.0KPa以上,曲线较平坦,为Hb与氧气结合的部位,表明P(O2)发生变化是Hb氧饱和度变化很小。因此在高原、高空或轻度呼吸功能不良时,只要P(O2)不低于8.0KPa,Hb氧饱和度仍能保持在90%以上,血液仍可携带足够量的氧气,不致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氧解离曲线上段的变化小,提示Hb对血液氧含量具有缓冲作用,能为机体摄取足够的氧提供较大的安全系数。②氧解离曲线的中段:P(O2)在8.0到5.3KPa之间的曲线较陡,表示P(O2)的轻度下降即可引起Hb氧饱和度的较大下降,从Hbo2 释放出较多的氧气,氧解离曲线的中段斜率较大,有利于组织的供氧。③氧解离曲线的下段:相当于P(O2)在5.3到2.0KPa之间的Hb氧饱和度,是曲线斜率最大的一段,即P(O2)稍有降低,Hbo2 就可大大下降,以供结组织更多的氧气,可见该段代表氧气的储备,能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氧气的需求。

Hb的氧容量: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Hb的氧含量: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 Hb的氧饱和度:Hb氧含量和Hb氧容量的百分比。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概念和功能

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由脂质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组成的复杂的脂蛋白,其主要成分是二软酯酰软磷脂。以单分子层分布在肺泡液体分子表面,减小了液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降低了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生理意义: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作用,减弱了表面张力对肺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引作用,避免了液体进入肺泡发生肺泡积液。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随肺泡的半径变小而增大,随半径的增大而变小,所以,小肺泡上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大,

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强,表面张力小,不致塌陷;大肺泡则表面张力大,不致过度膨胀。这样就保持了大小肺泡的稳定性,有利于吸入气在肺内得到均匀的分布。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1、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慢波电位、内在神经系统的概念

内在神经系统:存在于消化管壁内无数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的神经网络 慢波电位: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动产生的节律性的低振幅去极化电位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由胃腺中的粘液细胞、胃粘膜上皮细胞、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的富含糖蛋白和HCO3-的粘液,可隔离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及中和H+的作用,能有效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粘膜的自身消化,是抗胃损伤的屏障。

2、各种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肠液)的组成和其各组分的生理功能

唾液:唾液是无色、无味、近中性的低渗或等渗液体,其中水约占99%,还有少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主要包括黏蛋白、球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无机物主要有Na+、K+、HCO3-、Cl-等。作用:润湿口腔和食物,消化淀粉、清洁或保护口腔、排泄功能等。

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水、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和粘液。

盐酸的作用①将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激活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同时为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提供酸性环境;②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③杀死随食物进入胃的细菌;④盐酸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⑤盐酸在小肠内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胃蛋白酶原在盐酸的作用下转变为胃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中芳香族氨基酸的肽链,将蛋白质初步分解为月示、胨以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

内因子由泌酸腺中的壁细胞分泌,其作用是:保护维生素B12免受小肠内蛋白水解酶的破坏并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粘液能形成厚约500μm的凝胶状薄层覆盖在胃黏膜的表面,限制胃液中的H向胃黏膜扩散的速度,粘液中的HCO3-可以中和向黏膜下层逆向扩散的H,在胃黏膜层形成一个pH梯度,防止胃液对胃黏膜本身的消化。此外,粘液具有润滑作用,可减少坚硬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损伤。

胰液的主要成分包括水、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主要是碳酸氢盐,有机物主要是各种消化酶。

胰液的作用:①胰液中碳酸氢盐的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中的胃酸,使小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同时也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的pH环境。②胰液中的胰淀粉

酶、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等酶可以分别水解淀粉、脂肪和蛋白质,保证了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胆汁的主要成分有水、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主要有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和卵磷脂等,无机物主要是钠、钾、钙和碳酸氢盐等。

胆汁的作用:①乳化脂肪;②帮助脂肪的吸收;③在促进脂肪分解产物吸收的同时也促进了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④胆汁在十二指肠中还可以中和一部分胃酸。⑤胆盐重吸收后可直接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

小肠液:水、无机盐、肠致活酶和黏蛋白。

作用: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蚀,大量的小肠液可稀释消化产物,降低肠内容物渗透压,从而有利于小肠内的水分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液中是肠致活酶可使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激活,从而促进蛋白质的消化。

第七章 能量代谢

1、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基础代谢率的概念

食物的热价:1g营养物质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食物的热价或卡价。

食物的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呼吸商: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与同一时间内耗氧量的比值。 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单位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第八章 体温 1、体温的概念

体温:机体深部的温度。

2、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器官

安静时以内脏(尤其是肝脏)产热为主,活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机体散热器官有皮肤(主要)、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

3、体温调节的机制:调定点学说

调定点学说:该学说认为,体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的调节,PO∕AH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可能是起调定点作用的结构基础。这些神经元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而设定了一个参考温度值(如37℃),此值即为调定点,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水平时,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活动的改变而促使体温恢复到调定点水平,任何原因引起调定点改变时,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活动便会发生相应改变,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活动在新的调定点水平达到动态平衡,体温即被稳定于这一新水平。

第九章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1、肾糖阈、近球小体(球旁器)的概念

肾糖阈:经肾小管重吸收后,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大血糖浓度。

近球小体:分布于肾小体的血管极,由近球细胞、球外系膜细胞和致密斑组成,近球细胞能分泌肾素,参与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2、糖尿病的症状极其机制

多尿:原尿中葡萄糖浓度高影响水分重吸收

多饮:多尿使水分流失严重,细胞脱水,刺激了神经中枢,通过喝水补充体内水分 多食:葡萄糖丢失使身体处于半饥饿状态,通过不停摄食来补充能量

体重减少:胰岛素不足,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以补充能量和热量。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

3、肾脏的主要功能: 排出代谢废物、水盐(渗透压)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内环境稳态) 4、尿生成的过程

原尿的形成:流入肾脏的动脉血经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浆中除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成分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通过、全部葡萄糖和氨基酸通过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等方式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重新摄回血液。(Ⅰ)近端小管:有大概2/3的水分,2∕3的钠离子,85%的碳酸氢根,80%的钾离子在此段被吸收。(Ⅱ)髓袢:髓袢可分为三个节段:髓袢降支细段,升支细段和升支粗段,髓袢降支细段主要吸收水分,升支细段对水的通透性底,升支粗段大约重吸收25%的钠离子、氯离子和钾离子。(Ⅲ)远端小管:主要对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重吸收。(Ⅳ)集合管:把集合管与远端小官后段合起来称为“远端肾单位”,它主要吸收钠离子和水,并且其对水和钠的重吸收受激素的控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不能通过滤过作用进入原尿中的某些物质,如许多外来物质青霉素、酚红等,以及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自身代谢物质可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的分泌作用排入管腔,最终通过尿液排出。其中(Ⅰ)近端小管:主要分泌有机酸、碱、体内代谢的终末产物以及有害的毒素和某些药物到小管液中。(Ⅱ)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主要分泌钾离子、氢离子。

第十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1、适宜刺激、感受器换能作用、感受器编码作用、近点、视野、瞳孔对光反射、瞳孔近反射的概念

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刺激能量转变成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作用称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电信号的同时,把刺激所包涵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新的电信号系统即动作电位的排列组合之中,称为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近点:眼作最大调节时能看清的最近物体的距离。是判断晶状体调节能力大小的指标。 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反射性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的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指瞳孔大小随光照强度而变化的一种神经反射。 视野: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

2、近视、远视和散光的成因和矫正

近视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眼球的折光能力过强,因而远处物体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物象,可通过在眼的前方增加一个凹透镜片进行矫正。 远视则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眼球的折光能力太弱,来自远处物体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物象,可通过在眼的前方增加一个凸透镜片进行矫正。 散光是由于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半径不等,通过角膜不同方位的光线在眼内不能聚焦,因而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象发生变形或模糊,可以采用适当的柱面镜进行矫正。

3、各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平衡感觉(半规管、球囊、椭圆囊)、味觉、嗅觉】的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耳的适宜刺激: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振动 半规管:感受旋转或角变速运动的刺激 椭圆囊:水平方向直线变速运动

球囊:头部空间位置与重力作用方向之间的差异。 嗅觉:感觉空气中的有机化学物质 味觉:感觉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

4、眼折光系统的调节 机制

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折光系统的功能: 将外界射入眼的光线经过折射后,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视远物时不需调节。

视近物→视网膜成像模糊→视皮层→动眼神经核中副交感神经纤维→睫状肌收缩→睫状体向前向中移行→悬韧带松驰→晶状体变凸(曲率↑)→屈光力↑→焦距缩短→物像落到视网膜上。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1、突触前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肌梭、腱器官、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肌牵张反射、脊休克的概念

突触前抑制:由于突触前膜活动的改变(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而导致的突触传递被抑制的现象。

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而使功能拮抗的另一神经元抑制的现象。(感觉传入神经纤维进入脊髓后发出分支,分别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形成兴奋性突触联系,形成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通过总和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回返性抑制:一种负反馈调节抑制,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神经冲动不仅沿着轴突传到终末使受其支配的骨骼肌收缩,同时沿着轴突分支兴奋闰绍细胞,闰绍细胞的终末释放抑制性递质甘氨酸,抑制了原先发出兴奋的神经元以及相邻的同功能神经元,这种突触后抑制叫回返性抑制。 肌梭:由梭内肌纤维与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末梢组成的,两端附着于梭外肌并与其平行排列的肌肉长度感受器。

腱器官:为位于肌纤维和肌腱交接部位的张力感受装置,其传入纤维为Ⅰb类,可抑制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当肌肉主动收缩力量增大时,可兴奋腱器官,抑制肌肉收缩。 特异性投射系统:起自丘脑感觉接替核,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大脑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产生特定感觉的神经纤维。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起自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团,向大脑皮层的多个区域广泛投射,调制和维持大脑皮质的激醒状态,形成感觉的不同背景的神经纤维。

肌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脊休克: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 失的现象。

2、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在感觉和躯体运动调控中的功能 3、大脑初级运动皮质的功能特征

①初级运动皮质的神经元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即刺激一定部位的皮质引起特定肌肉的收缩。②代表区在冠状面上呈一倒立的人体状,但头面部内部的排列是正立的。③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代表区一半以上的神经元支配参与手部活动及讲话的肌群④刺激一侧运动区可引起对侧肢体的运动,即皮质对躯体运动呈交叉性支配,但在头面部,除下面部与

舌肌外,肌群支配为双侧性。

4、躯体感觉Ⅰ区的投射特点

躯体感觉Ⅰ区位于中央沟后侧的中央后回(3-1-2区),其功能为躯体感觉的感知和精确定位。投射特点:①交叉投射(头面部双侧投射);②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③空间分布倒置(头部代表区正立)。

第十二章 内分泌

1、各种内分泌激素的功能(P320)

2、内分泌激素的作用机制(蛋白质激素的作用机制—G-蛋白耦联信号转导途径的过程)

3、下丘脑和垂体分泌哪些激素? 第十三章 生殖 1、睾丸和卵巢的功能

睾丸具有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功能,卵巢具有卵子发生和女性激素分泌的功能。

实验试题

1、ABO血型鉴定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①双凹玻片,在两凹槽分别标注“抗A”和“抗B”字样 ②取标准抗A和抗B血清,分别滴在对应凹槽内 ③消毒取血部位,一次性采血针刺破皮肤取血

④分别用两根消毒牙签沾血少许与标准抗A血清和抗B血清充分混合,静置10~15min 肉眼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判断血型 注意事项:不能用同一根牙签的同一端沾血与两种标准血清混合;注意区分红细胞聚集与红细胞凝集

2、家兔颈部手术的注意事项

①麻醉药量应严格计算,注药时应缓慢进行。

②手术时注意切口不可偏离气管上方;不可横向剪短肌肉,以免造成血管断裂;切口不要过大;如果发现肌肉或血管有少量出血,可用温热生理盐水纱布轻压止血;如果出血不止,应立即用止血钳夹住出血部位,然后用棉线结扎止血。

3、分析家兔尿生成实验中膀胱插管导不出尿的原因

①没有结扎尿道开口或没扎紧,尿液从尿道流出; ②将输尿管结扎住了,尿液无法导出;

③膀胱插管在输尿管处没有扎紧,导致尿液在膀胱中滞留。

4、实验设计方案的内容

课题名称(实验题目):要求具体、明确、清楚 目的意义:解决什么问题,有何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本原理:设计实验的科学依据

实验动物和器材及药品:所需的所有物品 实验方法、步骤:观察的项目与程序 预期实验结果。

5、生物学实验应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单一变量、设置对照、重复、等量性、可操作性、随机性和严整性八个基本原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