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德育工作内涵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德育工作内涵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l n蕾畜 首 HAl E G矗 l 理艺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丰富德育工作内涵 口郭广智 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已明确 I__L..将“以人为本,育人为先”作为当前教育改革 的核心理念之一。而“育人”的核心就是加强学生的思 想道德品质教育。据笔者多年在教育工作中的观察和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可丰富学校德育 方法,拓宽德育工作渠道,提高德育效果 传统德育一般采用知识传输型的教育模式,对受 教育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教导和灌输,方法简单,学生被 调研,发现如今学校的德育内容普遍偏重于学习社会 规则与认识社会,德育工作只满足于社会的需要,大多 采用灌输、公开训导等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 法,从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和个人利益, 德育内容空泛,手段单一。随着学生年龄不断增长和 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导 致传统的道德教育难以被学生接受,学校德育工作的 开展也就不尽人意了。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说过:“以力 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心悦而诚服 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地位不对等,学生容易产生 抵触隋绪,甚至逆反心理。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 教育者可把心理辅导的方法融入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如采用宣泄法、疏导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等学生 易于接受的方式。记得曾有两个教初三语文的老师, 在探讨关于单元“综合性学习”的教法,其中一位年轻 老师说他从不花时间在“综合性学习”上,认为没必 要,对此往往一带而过;而另一个年长的老师认为上 好“综合性学习”尤为重要。比如在上九年级的一次 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面对有问题的学生,千万不 可采取过激行为,要根据其心理活动规律,将心理疏 导和理论灌输相结合,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 础上,才能将学生逐步引向德育的正确轨道上来。因 此,要想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就必须将加强学生的心 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 育人的目的。 “综合性学习”中的“青春随想”时,他整整用了五课 时,针对九年级学生将面临中考心理负担重这一特 征,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对孩子们进行了心理疏导工 作。他首先利用两节课让孩子们畅所欲言,然后利用 一课时带着孩子们去河边放写上自己理想的纸船,再 利用一课时带领他们爬上山顶大声吼叫,以此宣泄内 心的不快乐,最后用一课时要求孩子们写出或找出关 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改进和 德育目标的完整实现 一、于青春的诗歌,进行有感情的朗诵比赛,之后再动笔 去写。听完后者的阐述,我很感动,也受益匪浅。结果 那年他的语文中考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这就是当教 日有/1、冉向向仕—E,I丌J疋以 及= 1玎习子,土: Ic, F用牛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注重个人的心理需要,关注个 八网 L、埋— 衡,m]且 以娃B 激=夏手 Eff,J曰1舌 L、,4"-目丌 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 就感。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再结 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 他们的忧虑和困难,使他们放下包袱,学生也比较乐意 接受老师的辅导和建议,会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时,德 育工作的实效才会得以提高。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 生行为,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个人心理上的问题总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 达出来。我校曾有个r ̄tp]-,宁的“问题”学生,经常喜欢偷 一可以从多方面弥补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提高德 育的科学陛和实效性。 我们说学校德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 性、有尊严的,充满活力的青少年。这就需要我们教育 拿同学们的食物,故意多次惹怒同学和老师,在班里就 像过街的老鼠。其实他的家境并不差,可他就是抑制不 住自己的行为,经分析,他具有心理强迫症。该症状会 导致一些反常规或违纪行为的发生,从而使人际关系 敏感并充满敌意,影响了他和同学之间的团结和集体 观念的形成。随后班主任根据网上心理专家的指导,对 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心理引导,才彻底改变了小宁的 奇怪行为,重新融入了班集体之中。可见,针对一些“问 题”学生,教育者先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 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和思想变化的规律,从而增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预 见性和主动胜,就不会把学生的违纪行为简单地归结 为思想道德问题。 工作者要从每一 位学生的个陛差异出发,摒弃传统的 生硬简单说教、训导、机械灌输等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规律的德育方法,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将 疏导、矫正与发展相结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要想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就必须坚持以正 面教育为主、fOgS教育为辅的原则,心里激励与强化引 导的原则,因人施教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等原则。使学生 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心理品质,为培养学生高尚的思 想道德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更 加实际、有效。 (作者单位:大通县长宁镇润泽学校) (责任编辑河风) 17 青海教育201 年第’一 期 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