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顾万菊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解疑。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习积累词语、句子的方法。
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准备。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类字,正确读写“帝国主
1
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小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作准备。 2、了解课文时代背景、周恩来生平事迹。 3、设计概括课文内容的练习题。 4、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师:今天咱们接着学习25课,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生: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还记得崛起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师在板书上为崛起标上着重号。) 生:兴起。
师:对,崛起在这里是兴起的意思,那么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师:来,再读课题,起!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知中华不振
2
1、师:这句话是谁说的?(板书:周恩来),他是在什么时候说的?那么周恩来为什么小小年纪就能够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宏伟的志向呢?还需要在课文中去寻找原因。 请大家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 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个志向?开始! ................
2、师:好的,他为什么会立下这个志向呢?谁能简单地说一说? 预设:
生:因为当时的中国很贫穷 生:因为当时的中国很落后
生:因为当时的中国人受到外国人欺负 ……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当时的中国十分的贫穷落后、中国人饱受屈辱。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也就是——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师:(边板书中华不振边提醒学生)同学们,抓关键词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中华很贫穷 生:就是中华很落后
三、品读词句,深切体会中华不振
(一)自读勾画,初步交流
师:对于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理解,也许我们现在还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走进课文,走进字里行间,才能有更加深切的体会。下面就请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1—8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把它勾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体会。
(生自由朗读勾画,教师巡视)
师:孩子们真会读书,我看见同学们都已经在文中多处地方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一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谈谈你的体会。谁先来?
预设一: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生:我从这个句子感受到中国当时很软弱,很多国家都在这里争夺利益。 师:是啊,落后就要挨打,衰弱的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羔羊。 预设二:那是外国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出说理去。 生: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都没出说理,我感受到当时中国很软弱。
3
师:都说是有理走遍天下,然而在中国的地盘上,咱们中国人却有理没处说,这怎么不是一种悲哀呢!
预设三:“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生:我从伯父的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师:伯父的这句话中不知包含了多少伤心、多少屈辱、多少无奈啊,请你把伯父这句话再读一读。 预设四: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生:从这里我感受到外国人在中国享有特权,耀武扬威。
师:是啊,租界内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而租界外却是战火连天、民不聊生。
预设五: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生:我觉得这个妇女很可怜。亲人被轧死了没人帮她,洋人还在一旁得意扬扬的。我觉得这就是中华不振。
师:亲人被轧死,却无处伸冤,这也正是国弱民受欺啊。
预设六: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生:在这里巡警不但不帮那位妇女,反而训斥她,从这里我也能感受到中华不振。
师:连巡警都不能为我们中国人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这也是中华不振的表现。
预设七:围观的中国人都握紧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生:围观的中国人什么也不敢说,不敢做,我体会到中华不振。
师: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同样让我们体会到中华之不振。 (二)重点聚焦,披文入情
师小结过渡:看来大家很会读书,很会思考,通过交流,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稍停顿)同学们,国之不振,民之不幸,在课文中,就有一位不幸的中国妇女,下面听老师读读她的故事,边听边想,你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她的不幸。
师范读第8段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这位妇女的不幸
预设一:生:她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我觉得她很不幸!
师:亲人被轧死这的确是她的不幸啊!我们来看看这个不幸的妇女。(课件出示句子: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预设二:生:我从这里感受到她的不幸,谁知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中国的巡警本来该给中国人撑腰,却来训斥她我也觉得她不幸。
4
师:体会得很好,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一起读。 生:(读句子——)
师:注意文中这个描写妇女的词——衣衫褴褛,这四个字的部首都是——衣字旁,说明和——衣着有关,知道它的意思吗?
生:表示衣服破破烂烂
师:透过衣衫褴褛这个词你感觉她—— 生:很贫穷,很可怜。
师:你很会理解,透过一个词就了解到了她的生活状况。此时,她在哭诉什么呢? 生: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师:亲人,让我们想开去,这个被轧死的亲人可能是?(她的父母)可能是?(她的儿女)可能是?(她的丈夫)是啊,这些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然而却惨死于洋人的车轮之下。你能体会她此时的心情吗?
生:她一定很伤心 生:她一定很难过 生:她一定悲痛欲绝
师:伤心、难过、悲痛欲绝,而肇事者大个子洋人此时还——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生: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孩子们,我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感觉有些得意? 生:我考试得了100分,会得意。
生:当我在故事比赛中夺得了冠军,这时候也有些得意。
师:而此刻,洋人不仅仅是得意,并且是得意——洋洋,他做了什么好事吗?那他在得意什么呢? 生:他在得意没人能拿他怎么样?
生:他在得意中国落后,中国人软弱,拿他没办法 生:他在得意巡警也不敢治他的罪! ……
6、师:肇事者嚣张跋扈、得意洋洋,受害者悲痛欲绝、无处鸣冤!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难过。
师:读出你的难过(生读句子) 生:愤怒
师:读出你的愤怒(生读句子)
5
师:把我们大家的感受都放进句子里!一起读。 ……
师过渡:这位不幸的妇女,如此难过,如此无助,她为什么不找咱们中国的巡警给她撑腰? 生:她找过巡警,巡警不给她撑腰。 师:请你读出相关句子。
预设二: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她希望巡警给她撑腰吗?(希望)句中的哪个词告诉了你? 生:指望。
师:那为什么要用指望而不用希望呢? 生:指望比希望的程度更强烈。
师:是啊,指望一词就表示妇女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巡警的身上,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注意到句子中的一组关联词了吗? 生:不但—反而
师:应该是:不但不—反而。透过这组关联词,你觉得此刻这个中国巡警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生:该去惩处肇事的洋人,不该训斥这个妇女。 师:可这个中国巡警?
生: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巡警本该为同胞主持正义,而此刻却在助纣为虐啊。谁能把你此刻的心情融入到这个句子中读出来。(抽生读)咱们一起读!
师过渡:连中国巡警也不能为她撑腰,这更是妇女的不幸。看到这一幕又一幕,——
预设三: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紧握着拳头,从这个动作,你能体会围观的中国人此时的想法吗? 生:他们想揍那么洋人一顿。 ……
师:是啊,每个中国人都会为此而愤怒,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6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它的意思是什么?(在外国的租界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师生合作读)师: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想却不敢,该却不能!那么此刻,你感受到的还仅仅是愤怒吗?还有—— 生:悲哀。 生:难过 生:伤心 生:无奈
师:是啊,我们愤怒,我们悲哀,我们无奈,紧握拳头一起读!
生齐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过渡:同学们,一个妇女的不幸,折射的是整个国家的不幸!一群中国人的悲哀,折射的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呀!而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的正是——中华不振(师指板书,生接读)。
1、
师引读:
因为中华不振,妇女的亲人被轧死,肇事的大个子洋人——(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因为中华不振,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也是因为中华不振——(在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没处说理。)
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三)资料拓展,深化情感
师: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让我们走近当时的中国看一看吧。(课件展
示补充资料师配乐解说)
徐徐地推开中国近代史的大门,我们看到帝国主义列强依靠坚船利炮对我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赔钱又割地的不平等条约,香港被迫割让给英国,澳门被迫割让给葡萄牙,无数的土地被强行划为租界。在租界的许多地方都用这样的标志牌清清楚楚地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租界里有的洋人甚至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师:这就是当时的中国,这就是当时的租界,这就是租界;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这里是洋人的天堂,却是中国人的地狱!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
生:中华不振。
师:周恩来亲眼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使他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
7
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指课题,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魏校长问道,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时,
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的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板书:振兴中华)
四、引用名言,启迪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又应该为什么而读书呢?这需要我们下来后认真去思考和回答!下课!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