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古代诗歌意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
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
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意境: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芳草:1.在古典诗歌中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的愁绪。 2.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现凄凉之音。
梅花:傲霜斗雪,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1、《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边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2、《卜算子》(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松柏:孤直、顽强菊花:高洁、隐逸、脱俗 桃花:美女的容颜牡丹:高贵、富贵 扬花:飘零、离散 柳树:分别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古代有“望帝啼鹃”的传说。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
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蟋蟀:又名促织,表示惆怅。
鸿雁、青鸟、鱼: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所以常用来表达相思
鸿雁、尺素、双鱼、锦书、彩笺、青鸟常借指书信
鸿雁(孤鸿、断鸿)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猿啼:表现凄厉、哀伤。
燕子:春天的象征,表欢快、生机;今非昔比、物在人亡.
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同时它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鹧鸪:鸣声悲婉凄切,喜雌雄对鸣。含离别,悲情。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
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
——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浮云:1、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
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有时也比喻一切阻碍历
史前进的势力、小人)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水: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
1、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2、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
4、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羌笛、胡笳、琵琶:古代西部的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或悲壮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
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场所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送别的场所
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凭栏:意为“依靠着栏杆站着”,但在诗词中使用“凭栏”“倚栏”“凭阑”等词语,或表示
怀远,或表示凭吊,或表示抑郁愁苦,或表示慷慨激昂。
西楼仅是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闺房,或指曾经聚会之所,或指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其它常见意象
1、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2、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4、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
6、嫦娥----孤独、悔恨. 7、杨花----离散、漂泊 8、日----暗喻明君
9、佩剑----表达要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 10、流水----暗示年华易逝。
11、登楼、危栏----常有思乡怀远之意
一些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比较固定
杨柳、长亭、孤帆、驿、浮云(离别,游子) 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凄凉悲愁) 梅花、翠竹、松柏、幽兰、菊花(高洁隐逸) 美人、神女、灵修(国君)
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思乡) 青鸟、鸿雁、雁足、尺素(音信,书信) 玉壶、冰心(高洁) 黄叶:凋零、美人迟暮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庸客俗夫 沙鸥;飘零、伤感
古人:对英雄,追慕、自愧不如;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衰败、萧条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天地: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广阔、情感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1、营造氛围
《琵琶行<并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2、塑造背景或环境
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3、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4、奠定情感基调
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5、以景衬境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 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 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 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
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6、诗歌意象鉴赏表述程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作用:深化主旨、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方法:关注意象本身特质,色形,动静,虚实]
7、塑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意象与意境的差别:
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意境是整体的空灵的。
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就是意境,也称意象体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断肠人”等就是单个意象,而这些意象又有机的组成了凄清苍凉画面,构成更大的境界,人们常常把单个的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带有凄凉色彩的大的境界就是意境。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象是为抒情服务的。鉴赏诗歌归根到底要透过诗歌的形象把握感情。 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1、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
2、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鉴赏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 例题:听张立本女吟(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答案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得分点)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蛾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得分点)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得分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