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地质编录细则
新疆地矿局物化探大队
1
二○○六年
一、钻孔布测、施工规程
(一)钻孔的布测
1、在地质勘探设计的基础上,按照施工顺序、施工进展情况、邻近完工钻孔的地质情况及钻探力量,分批次布测钻孔。对即将施工的钻孔要提前3-5天通知钻探施工单位,以便平整机台及做施工前的其它准备工作。
涉及到找矿方向、远景评价及下一步工作有指导意义的钻孔应优先安排施工,同时应照顾到搬近和施工的方便。
2、需要布设的钻孔由地质编录人员填写“钻孔布测通知书”。其要点是明确其孔位相对于基点(或一测点)的方位、距离,经地质组长或技术负责人检查设计孔位(或坐标)设计方位及开孔倾角等无误后通知测量人员布测。
3、测量人员按布测通知书所提出的时间要求将需要布测的钻孔布测到实地并树立标志(以十字线法布设,以便校正孔位)。
4、钻孔开孔前地质人员要到现场查看钻孔孔位布测是否正确,同时测量人员要对孔位进行复测。
(二)钻孔的施工
1、钻孔施工前,地质人员应根据地表资料及邻近钻孔资料编出“钻孔施工理想柱状图”以指导现场施工,并将此图交往施工单位。 (1)理想柱状图属于示意性质,可以没有比例尺的概念,但其
2
相对深度要合理。
(2)根据设计剖面图标出矿体深度范围,并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钻机施工时掌握矿芯采取率。对可能遇见的地质及其它情况,如漏水、掉块、岩石硬度级别等地段要在图中予以提示,使施工单位做好防范措施。
(3)柱状图中重点是质量要求及施工技术措施。施工技术措施由施工单位根据地质条件和质量要求拟定。从地质角度来讲,钻进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开孔直径、终孔直径、套管长度及换径孔深等。一般而言,开孔直径110mm,终孔直径不得小于75mm,套管长度不应小于第四系及风化基岩深度之和。换径深度由钻机根据钻进施工过程而定,但在见矿部位不得低于75mm孔径。
(4)质量要求内容包括:钻孔方位、钻孔倾角、岩矿芯采取率(%)、钻孔弯曲度、孔深误差、简易水文观测及班报表记录等。
2、钻孔施工前由地质组填写“钻孔施工通知书” 及“钻孔机械安装通知书”,并由各方签字方可生效。
3、平整机场或安装钻机时,应注意保护孔位标志。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孔位。如果由于某些客观原因需要移动孔位时,在不影响地质要求的前提下,由地质和施工单位同到实在商定,并在钻孔施工通知书上加以注明。
4、钻机安装好后,通知测量组复测孔位。根据地形陡缓可允许安装误差如下表所示(这一点在设计中应明确)。
允许误差 施工孔位与设计孔位允许误差 3
地形坡度 地形水平 坡度<30° 坡度>30° 沿横剖面方向 <0.2m <0.5m <1.0m 沿纵剖面方向 <0.1m <0.3m <0.6m 5、开孔前地质编录人员要到现场检查钻机立轴角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6、开孔前由施工单位准备的岩芯箱及岩芯票,必须送达现场,不准将岩芯倒在地面。
7、倒取岩芯时,必须按照有关操作规程要求执行,不得将岩芯管提离钻塔地面过高,以免敲落岩芯时,岩芯一齐掉下而搞乱顺序。盛接岩芯的铁盘或相应工具要有分格,随岩芯的落下随手按上下顺序摆好。在预计见矿部位,地质人员要在现场守护。
8、岩芯的整理
(1)从钻孔中取出的岩芯,应用清水将泥浆洗干净,自上而下按顺序排列,不得颠倒,以免人为将矿体分段或合并,要及时整理装箱,不得丢失。
(2)岩芯放入岩芯箱时,应自左至右依次排列,并在最后一块放入岩芯票。岩芯票要用铅笔填写,勿用其它笔种。未取上岩芯的回次,也要放置岩芯票,填上钻进回次,钻进起——至深度、进尺、注明未取上岩芯或空管。岩芯箱外侧应注明矿区(如萨尔朔克可用“萨”)、孔号、脉号、回次编号、箱号等。
(3)岩芯长度大于5cm者,皆用红漆编号,其格式为:
4
岩芯自上而下的顺序号3(17) 回次(17)
本回次提取岩芯总块数8(3) (8)(4)丈量岩芯时,要将岩芯合理地对接好,不得随意拉长。松散破碎不够完整的岩芯,地质人员应重新用钢卷尺丈量,在做原始编录时,将原记录加以括号,并按重新丈量的岩芯长度加以记录。
9、孔内残留矿芯在0.2m以上者,岩芯在0.5m以上者或有脱落岩芯时,不得继续钻进,须专门捞取岩矿芯。
10、根据标志层或矿化现象,预示将见矿时要及时通知机台,采取提高矿芯采取率的措施。对有选择性磨损的矿芯要保留其岩粉。
11、岩矿芯采取率过低时,或钻孔弯曲过大时,地质编录员应及时向机台提出,并向地质组及分队技术负责反映,问题严重时通知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并会同施工单位,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钻孔施工质量。必要时可停钻,提出解决方案。
12、机上余尺的丈量基点要统一、准确、立根一定要用钢卷尺丈量。一般每钻进50-100米或见主要矿层前后(矿层厚度小于3米时见矿校正一次)见到重要标志层或划分地层时代的层位重要断层以及下套管前发生孔内事故和终孔后要按设计要求校正孔深。
13、钻孔弯曲度测量,正常情况下斜孔每50米,直孔每100米测量一次。另外,换径扩孔后,下套管、导向管后、校正孔深后和终孔均要增加测斜点。
除上述外,原则上孔深校正应与钻孔测斜同步进行。
14、钻进过程中,因机械和地质上的原因需要提前终孔或继续加
5
深时,由地质、探矿共同商定填写任务书变更通知书申述理由并提出具体要求。
15、钻孔达到设计终孔深度后(或地质要求),地质人员要及时下达终孔通知书,机台接到该通知书方能停钻。
16、终孔后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质要求,按设计要求进行封孔。并在孔口树立水泥桩做标志,写明线号、孔号,开孔及终孔日期,终孔深度等。
17、最后由测量组定测孔位坐标,经室内平差计算后正式提交地质组使用。
18、一批钻孔完工后,由地质编录员、探矿员、施工单位钻机机长、分队长、技术负责等组成钻孔验收小组。根据各项原始记录资料、设计要求,对钻孔进行全面验收,评定质量并填写验收报告书。
(三)钻孔质量要求
钻孔质量一般按钻探六项指标进行评定。
1、机械岩芯钻探一般钻孔采取率不得低于65%,矿层及顶底板各3-5米,岩芯采取率不得低于75%。目标矿种勘查规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在厚度大矿体(矿化体)中连续5米采取率低于80%时,应采取补救措施。
对采取率的要求,,在写入设计中应参照有关目标矿种规范,经批准后执行。
2、钻孔最大的允许弯曲度 (1)钻孔天顶角的最大允许弯曲度
6
直孔每100米小于2°,斜孔每100米小于3º,可随钻孔加深累积计算。
(2)钻孔方位角的最大允许弯曲度应根据钻孔深浅和矿床类型等情况具体而定,一般不超过勘探网的⅓~¼。
3、孔深校正最大允许误差为千分之一(1‰)。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原始班报表可不必修改。超出者需重新丈量2-3次,确系误差应按其平均值或误差最小的一次记入钻进深度。
4、简易水文观测一般由钻探施工单位(钻机)负责进行。每班观测1-2次。水文观测孔口基准要一致。具体观测项目按设计执行并写入钻孔施工理想柱状图表中。
5、钻探原始班报表应真实反映生产情况,做到及时、准确、详细和整洁。地质编录员在对原始班报表全部检查完毕后,才可进行有关内容的摘抄和编录工作。
6、终孔后机台应根据地质设计和封孔通知书要求进行封孔。一般见矿但未见含水层、含水构造以及孔位低于侵蚀基准面以下者,只封基岩风化段以上部分(包括孔口)。对见到含矿层或含水层、含水构造层的顶底板各5米范围内,须用400号以上水泥封闭。如矿层不厚或矿层与矿层、含矿层与含水层相距较近时,可一并封闭,也可根据孔壁情况或地质需要封全孔或半孔。
上述六项指标,应根据不同的矿种及工作程度参照不同的规范在设计中予以明确。
前述有关钻孔布测、施工及质量要求等项,涉及到不同工种或不
7
同单位,但是作为地质编录员应对上述各项有所了解,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原始地质编录,是通过地质观察、取样分析、试验鉴定和其他观测,以及通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化探等工作,直接取得有关图件,数据和文字记录等原始资料的过程,称原始地质编录。它为研究工作地区的地质和矿产规律,编写地质报告,正确评价矿床,合理进行开采等,提供第一性的资料。
(一)岩(矿)芯检查
首先检查岩芯的放置顺序有无明显颠到及混乱。用钢卷尺对岩芯长度进行丈量,查看有无拉长现象,并检查岩芯块数及编号是否正确。检查岩芯票上的数据与钻探班报表是否一致。
(二)班报表检查
查对班报表各项数据无误之后,抄录回次进尺“起一至”及“合计”米数,岩芯长度等项。当某一回次“合计”米数及“岩芯长度”米数中有一部分属于另一部分分层时,需将该项数字加括号,并加一换算另行列出,所有数据定要书写无误。
(三)分层
按回次仔细观察岩芯进行分层。其要求是:凡大于30cm的不同岩性、矿化、蚀变及大于20cm的石英脉均应分出。不足分层长度的地质体应在原始记录中记录其岩芯回次号及孔深,并做相应描述。同时注意量取岩芯中轴与岩层层面的夹角(相遇角),以便将来计算钻
8
孔中岩层厚度。
对斜孔而言,在钻孔垂直于构造线方向时,岩层的真倾角=岩芯上测定的倾角+(90°-钻孔倾角)。
在分层处应用油漆做标记,并将分层牌放置于分层标记处。分层牌中应注明勘探线号、孔号、分层深度、岩层进尺、岩芯长度、采取率等项。
(四)岩矿芯分层描述
对其划分的岩矿层要仔细观察,描述尽可能详细,要求如下: 1、岩芯描述
一般按分层顺序进行描述,岩性单一则分段描述,描述顺序及格式:
分层顺序号、分层岩石名称(也可在其后加一括号注上岩石代码),描述时前为基本描述,后为详细描述,内容及顺序如下:
岩石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目测含量、粒度、单矿物特点(如颜色、自形程度、粒度变化、含量),矿物共生特点、蚀变类型、强度、片理及节理发育程度。有无断层现象(滑动镜面、擦痕、断层泥、断层角砾、糜棱岩、劈理、揉皱及拖拽现象等),次生细脉充填、穿插关系。岩层或岩相之间接触关系、构造产状、层面与岩芯轴的夹角。
2、矿芯描述
分层顺序号、矿石类型名称(也可加括号注明矿石类型代码),内容如下:颜色、结构、构造、矿物粒度、自形程度、聚集特点、分
9
布是否均匀,含量、有无压碎、拉长及定向排列现象,流动构造,肉眼可辨的脉石成分,伴生有益矿物(颜色、粒度、含量、共生特点、分布等)。夹石的特征、厚度,与矿石接触界线的特点。不同类型的矿石之间关系、矿体与顶底板岩石间接触关系(截然清楚、渐变过渡、规则的直线或弯曲复杂的曲线形接触等),标志层与岩芯轴之夹角。
3、文字描述字迹要清晰,禁止使用尚未通用的简体字。描述中所使用的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一律用拉丁字母的小手写体:m、cm、mm。矿物粒度及含量变化于一定范围,写出其最大值与最小值,如3-7mm、5-25%等,在一定数量值上下波动的,在数字后上“±”号表示。产状数值如标志面与岩芯轴夹角可写成15º的形式。
4、观察描述过程中所采集的手标本、光薄片应在钻孔地质记录表上注明采取的岩矿石名称、样号、回次、岩芯编号及相当深度。矿体内标本的采集应在基本分析采取之后进行,以免影响样品的品位。 分层时要注意不要在两回次中分层,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层。
(五)化学样取样 1、分样要求及方法
对所观察到的矿芯需在野外现场进行分样,并在相应位置的岩芯箱上用红或白油漆标注样号和位置,并在每个样品后放置取样票。分样时应遵守以下几点:
(1) 不同品级、不同类型的矿石要分别采集。 (2) 采样时,矿芯采取率相差太大时要分别取样。
10
(3) 一个回次的矿芯分成多个矿样时,诸矿样所采的矿芯长度之和,必须等于该回次的矿芯长度。
采样位置的确定方法:①矿体变化较大的热液矿床及变质热液矿床,是根据矿化分布的均匀程度在矿芯上直接分样,然后计算矿样长度、确定采样位置;②品位及厚度稳定的沉积矿床,是根据分层记录,按预定样长事先进行分样,制成分样表,依分样表在岩芯箱中找到各样品位置及所需的矿芯并做出记号,据此取样。前者用于矿体变化较大的矿床,后者用于品位及厚度比较稳定的矿床。
2、原始记录要求
于备注档内或单独用一表格将所采集的化学样号、位置、样长、岩矿芯长,采取率进行登记,并附于原始记录后。如采样时对矿石类型的划分、矿体厚度、夹石厚度等与原始记录有矛盾,要及时进行修改、订正、与原始记录保持一致。
岩矿芯被采做矿样、光谱样、光薄片样及标本后,应在钻孔地质记录表中注明已取得的岩矿芯编号。
所有样品取完后,要造册登记,除化学样之外的其它样品要注明采集深度。
3、采样方法
对长度大于30cm的样品一律采用半芯,即用劈芯机分样,一半送样,一半留存。在留存的一半要注明岩芯编号(补写)。长度小于30cm的样品一律采全芯。
(六)岩矿芯素描图
11
对岩矿芯上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应画素描图或照像。形式可采用沿岩芯长轴方向的柱状素描图或岩芯横断面图。有必要时也可做某段岩矿芯展开素描图。比例尺视具体情况可用1∶1 — 1∶5,注明现象名称,素描图比例尺。图例用文字、代号、符号数码、颜色表示均可,但在一个矿区尽量统一。同时应注明回次及岩矿芯编号或相当孔深。
(七)岩矿芯采取率及换层深度的计算 1、岩矿芯采取率的计算
采取率的计算应以实际钻进的固体岩层为计算对象。浮土、表面覆盖物不计算采取率。钻孔通过地下矿坑及天然空洞中的进尺应减去。岩粉、坍塌物应除掉。松散、破碎、不够完整的岩矿芯具体丈量和计算方法,由地质和机台共同商量。
一般要计算回次采取率和计算分层采取率。计算公式如下: 本回次岩芯长+本回次残留岩芯长 回次采取率= 分层采取率=2、换层深度的计算
换层深度的计算要在经过孔深校正并进行了平差工作之后进行。所谓换层深度是某岩层底板界线在钻孔内所处位置的孔深。
某岩层换层深度恰等于回次进尺的终点,且孔内尚无残留岩芯,那么本回次进尺的累积孔深即为某换层深度;如本次孔内尚有残留残芯而残留岩芯已为另一层者,上层岩层的换层深度需由本回次进尺的
12
(或上一回次残留岩芯长)×100%
本回次进尺分层岩芯长
分层进尺(分层底板孔深分层顶板孔深)累计孔深中减去本次残留岩芯长度。
假如在某一回次的中间换层,求换层深度时则需加以计算。这里有几种情况:
(1) 回次采取率为100%
换层深度=上回次进尺的累计孔深+换层上部的岩芯长度。如上回次有残留岩芯,计算时应再减去残留岩芯的长度。
(2) 回次采取率小于100%时,但换层上下部岩芯完整情况和磨损程度不同。其岩芯完整,磨损不明显者可视其采取率为100%,岩芯破碎,磨损显著者视其采取率小于100%。
若上部采取率为100%时:
换层深度=上回次进尺的累计孔深+换层上部的岩芯长度 若下部采取率为100%时:
换层深度=本回次进尺的累计孔深-换层下部的岩芯长度 如有残留岩芯均应减去。
(3) 回次采取率小于100%,换层上、下部岩芯均不完整,磨损显著。
首先根据回次采取率及换层上下部岩芯长度换算出各自的相当进尺,然后按下述公式之一,计算出换层孔深。
换层深度=上回次进尺的累计孔深+换层上部的相当进尺 换层深度=本回次进尺的累计孔深-换层下部的相当进尺 为使换层深度计算的可靠程度高一些,最好选取换层岩芯的相对进尺较小的某一数据及相应的计算公式。若有残留岩芯时应减去。
13
每一层终了时,将该层栏用红线(或其它颜色的线)与下一栏划开。在与该层层号对应的一行左面栏内写上该层顶底板深度,分层厚度、岩芯长度及本层采取率。
(八)残留岩芯的处理
在有些情况下残留岩芯进行了实测,有些情况下因钻具和取芯方法的不同,不能对残留岩芯进行实测或残留岩芯测量不准时,而记录上有时出现了岩芯实长超过进尺的现象,如果没有别的方面的差错,一般认为是由于残留岩芯而造成的。
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方法如下: 1、岩芯实长+孔内残留岩芯>进尺
处理方法:由回次进尺的“至”米数中减去本回次的残留岩芯,然后相应地对“自”米数及“合计”米数加以修正。
2、岩芯实长>进尺 处理方法:
(1)以本回次岩芯采取率为100%,按回次岩芯长度修改该回次进尺。修改顺序是:从最后岩芯实长大于进尺的回次开始,向上推改进尺,直到岩芯长大于进尺的现象消除为止,一般不能上推五个回次,否则要对班报表及岩芯长度仔细加以检查。
(2)允许同一岩性段五个回次之和大于或等于相同回次岩芯长度之和,然后计算平均采取率。
处理残留岩芯要放在孔深校正平差完成后进行。 (九)孔深校正及平差方法
14
经孔深校正,误差小于1‰。按有关规定班报表可不修正,则钻孔地质记录也可不做修改。
对于见矿孔,一次孔深检查,误差小于0.5米或远离矿体部位钻孔的孔深检查,误差大于0.5米,采用一次性消除法,即以检查孔深为准修改当次的记录及进尺的米数。修改前的原始记录应用红笔划出或用括号括起。上述方法为补尺方法。
对于位于矿体附近或见矿的钻孔,一次孔深检查误差大于0.5米,必须进行平差(平差法)。具体要考虑发生误差范围内(例如两次孔深检查之间)各回次进尺的米数或分层厚度米数,采取比例分配的办法进行平差,即回次进尺长或分层厚度大的误差相对分配的多一些。
平差时涉及到的数据及公式: L——为记录井深(m) L1——为验证井深(m) K——为平差系数 l——为原进尺(m) l1——为修改后的进尺(m) 按上述有下面两种情况: (1)当L>L1时 K=
LL1 L l1=l-lK=l(1-K) (2)当L l1=l+lK=l(1+K) 孔深误差的配赋一般可在最后五个回次进行。平差方法及平差系数应在备注一栏中注明。 (十)全部编录结束后,或因某些原因在编录过程中,地质组长或技术负责应到实地对照检查编录质量,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并在记录上签字。同时对各类样品的采取和缩减等问题作出决定。 (十一)每个钻孔地质记录应单独定为一册。前面加上封皮、内封面、钻孔综合记录表,并附化学样分析登记孔深校正及孔斜(测斜)记录,钻孔结构图及钻孔地质小结等资料。 (十二)对钻孔资料要及时进行整理,每个钻孔结束后尽快作出钻孔柱状图,并把钻孔资料及时标在剖面图(设计图)及平面图上,以便于对相邻钻孔和剖面上的地质、构造进行研究对比,指导下一步工作。 (十三)完工钻孔,必要时应作地质小结(新区应全作),其内容如下: 1、 钻孔设计的目的与施工结果; 2、钻孔质量评述(包括采取率、孔深校正、孔斜检查、封孔等情况); 3、地质矿产特征(岩性、构造、岩浆岩等主要地质成果及地质矿产新认识); 4、主要经验教训; (十四)钻孔结束后应提交的地质资料 16 1、钻孔柱状图(可先用铅笔进行地质描述); 2、钻孔地质记录表; 3、钻孔结构、孔深验证、弯曲度测量记录表(可附在原始记录之后); 4、钻孔各类样品采集登记表; 5、各种鉴定、试验、分析报告; 6、简易水文地质资料; 7、物化探测井资料; 8、封孔设计与封孔记录; 9、钻孔质量验收报告; 10、钻孔地质小结; 11、岩矿芯标本实物资料及照片。 (十五)重要矿床的岩矿芯,地质组要提出岩矿芯保管(存)和存放意见,绝不可收队时乱放和丢失。具体有关要求按规定执行。 三、钻孔综合地质编录 综合地质编录又称地质资料综合整理,它是根据钻孔原始地质资料进行的系统整理和综合研究的工作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编制出各种必要的、说明工作地区的地质、矿产规律的图表,为进一步的地质勘查、地质矿产评价、矿山或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一)钻孔柱状图 工作区每个孔均应作钻孔柱状图。柱状图的比例尺视具体情况选 17 用1:200-1:500,同一矿区的比例尺要求一致。 作图要求: 1、按钻孔实际穿过的岩层(矿层)假厚度画。 2、一切分层界线均应画成水平的,不考虑其实际产状,其中: 第四系与基岩之间画不整合线 地层、脉岩、矿体界线画细实线 岩相界线画点线 蚀变界线画点划 断层画二条相间1mm的细实线,断面位于二条平行的细实线之间 3、作图时度量以三棱尺或钢板尺为准。一张图自始至终用一根尺子量。同一矿区作图用尺子精度要相同。作图时应以水洗图或聚脂薄膜等变形收缩小的纸类材料为主。若以方格厘米纸作图,不应以方格纸格子为主,应用累计数据作图,然后用三棱尺或钢板尺根据分段数据校量一下,对矿层顶底板矿层中采样分段,均应以卡规仔细进行检查,务必使底图误差控制在0.5mm以下。 4、图例使用1:5万区调统一图例,作图时注意岩性花纹要画标准、粗细、大小、疏密要一致,力争美观。 5、文字描述 分为基本描述和详细描述。 基本描述如浅红色中细粒花岗岩。 详细描述的顺序则按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地质构造、蚀变的顺序进行。 18 首先根据原始地质记录结合化验资料及岩矿鉴定成果进行整理,写出钻孔综合地质编录稿,内容要求精练、重点突出。整理出的草稿须经地质组长或技术负责检查之后再往图上写。写时注意字迹要工整,不用尚未通用的简体字。句子之间应有标点符号,每个标点符号占一个字和位置。标点恰好排在下一行和头一个位置时,应尽量写在上行的末。注意两位以上的数字、数字及单位代码,数字与百分号(%)等不能分写在两行。 有关矿物结构,名称如细粒、中粒、微粒要与其粒度数据一致。矿物百分含量不能与岩石定名相冲突。 有关矿石类型的文字、代号、图例符号等要与经岩矿鉴定所确定的有 用矿物含量及经化学分析得出的主要化学成份含量一致。 如果一层在原始记录中写有“岩性特征同某一层“。柱状图上也可写成”岩性特征同某一层“。若原始记录中沿有这样的写法,在钻孔柱状图中也不能这样写。原始记录中已分出的与成矿有关的重要标志层,不能与其它层合并。 各种取样用其相应的代码或符号标在柱状图的相应位置。在样品编号一栏对应部位写上编号。 图上所有地质、矿物代号要求书写正确。 岩矿石名称、蚀变名称未经鉴定之前,其原始文字描述应保持铅笔线,不要急于上墨。 6、对于厚度大、岩性简单的矿体上、下段岩层,可用缩减法表示,并在缩减符号“ ”内表示出缩减长度。 19 (二)勘探线(储量计算)剖面图 1、图名:矿区名称+矿体号(或脉群号)+XX号勘探线(+储量计算)剖面图。图名要求用正规的字体书写,同一矿区剖面图的字体及大小要一致。 2、比例尺:一般可选用1:500——1:1000,同一矿区要一致。 3、剖面地形线由测量实测展绘于厘米纸或重磅纸底图上,地形特别复杂时剖面地形要在实地勾绘。如有后来补测的工程,局部地形应按工程坐标加以修正。 4、剖面方位:剖面两端均应标注方位。 5、剖面上由测量人员用坐标尺按5或10cm间距绘上整数的海拔等高线,并在两端标注海拔高程。 6、剖面图下方要相应绘出剖面线平面位置图,其中的坐标线要与剖面上的相对应。平面图的宽度一般为3厘米,勘探线在其中间。平面图中的内容包括坐标线、工程位置及编号、钻孔弯曲平面投影线。平面图中的X或Y坐标,根据剖面线所切过的X或Y坐标线展绘于平面图中,并标注坐标数字。 7、地表工程、采矿场、采坑应按实际轮廓由测量组定测绘到剖面图上。钻孔地表位置由测量人员按坐标展绘,钻孔中心要经过弯曲校正。 8、地质界线的展绘 (1)先展绘槽、井、孔中所揭露的第四系界线,并加以连接, 20 加上连续的花纹符号。 (2)剖面上的基岩地质界线按实测界线展绘(要与矿区地质图或矿体、矿带平面图相吻合)或从大比例尺图上转绘。 剖面方向与岩层走向斜交时,要将测得的岩层真倾角换算成视倾角画到剖面图上去。视倾角的换算可查表或用下述公式计算: β=acctg(tgα·sinγ)式中 β:视倾角; α:真倾角; γ:剖面线方位与岩层走向的锐夹角。 断层产状与按此方法加以换算。 (3)沿剖面线岩性花纹一律平行于剖面线画1cm宽,如第四系厚度大于图中比例尺1cm时,可画宽一些。 (4)钻孔中岩性分界线、矿体顶、底板位置,每一个化学样起——至深度等,以原始地质记录及取样登记表为准。分层界线按换层深度用卡规在三棱尺或钢尺上卡好,扎在钻孔中心线上。先累计量,然后在分层校量一次,剖面底图上图面误差不得大于0.5mm。岩(矿)体界线要按其倾向及视倾角画出。 (5)岩性花纹一律画在钻孔中心线左侧,宽度视钻孔间距大小取0.1-1cm。 (6)同一剖面线各孔之间地质界线分岩石、岩相、蚀变等,用不同的线(同柱状图所示)各加以连接,不加花纹。 (7)矿体界线在充分研究和掌握矿床特点、控矿因素、矿体产 21 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推断连接地表和地下矿体。矿体在剖面上要表示完整。地质体连接的一般顺序是,先连接标志层,再连接断层,最后再合理地连接矿体。 矿体要分类型和品级用不同符号或代号表示。所表示的类型、品级要与原始地质记录、分析鉴定成果相吻合。 (8)取样位置紧贴钻孔中心线右侧画。样品符号宽度1mm。样品编号一律写在钻孔中心线右侧相应的取样位置旁边。样号用HXX表示,可每5或10个样写一个号,中间用“~”表示相连续的符号。样号距中心线距离约3mm左右即可。 (9)如有储量计算内容应标出储量计算块段界线、块段编号及储量级别。用剖面法计算储量时,在剖面上要表示出剖面上矿体面积,并尽可能表示出反映矿石质量方向的有关数据如平均品位、平均厚度等。 (10)剖面上所涉及到的数据如钻孔编号、工程坐标、终孔深度、分层标高、矿体顶、底板位置、矿体假厚度、取样位置、样长、分析成果等要与原始地质记录及有关表册、平面图一致。 (11)工程要有编号、钻孔应注明终孔深度。 (12)剖面上应附有化学分析成果表,责任栏等。 上述制图的有关格式可参考《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原始地质编录规范》中的有关附图。 (三)钻孔中岩(矿)层真厚度的计算 一般情况下,在钻孔中要直接测量岩(矿)层产状要素是比较困 22 难的。建议用下述公式计算矿体岩层的真厚度。 1、当钻孔倾斜方向垂直于矿体走向时(即无方位角偏差)可按下式之一换算: 公式之一: M=L·Sinθ 其中: M=岩(矿)层真厚度(m) L=岩(矿)层视厚度(m) θ=钻孔中心线与岩(矿)层层面的相遇角。即钻孔中心线与岩(矿)芯上岩层面椭圆长轴间所夹的锐角(θ)可用半圆仪在岩芯上直接量取)。 公式之二: M=Lcos(β-α) 式中: M=岩(矿)层真厚度(m) L=岩(矿)层的视厚度(m) β=岩(矿)层的倾角 α=钻孔截穿岩(矿)体时的天顶角 2、当钻孔穿过矿体时,钻孔倾斜方向不垂直于矿体的走向(即有方位角的的偏差)时,矿体的真厚度可用下面公式换算: M=L·(sinαsinβcosγ±cosαcosβ) 式中: M=岩(矿)体的真厚度(m) L=岩(矿)体的视厚度(m) α=钻孔截穿岩(矿)体时的天顶角 β=矿体的倾角 γ=钻孔截穿矿体处方位角与矿体倾向之夹角 23 式中:当钻孔倾斜方向与矿体倾斜方向相反时,式中用“+”号,若钻孔倾斜方向与矿体倾斜方向相同时,式中用“-”号。 (四)钻孔弯曲的校正 1、钻孔弯曲校正的目的在于编制所需方向剖面。为了便于作图,通常假定在某一点所测得的天顶角和方位角影响其上、下两个测点之间各二分之一的距离。从方法上讲,主要有做图法和计算法两种,但前者经多次投影线搬点,往往产生较大误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多采用计算法(这种方法是采用钻孔偏曲校正网及计算表格进行,用水平和垂直长度控制钻孔在空间的位置)代替做图法绘制所需方向剖面图。计算法图解及各代号意义。 b δ c α s a l1 β d l1:相邻两测点的中点之距离 α:钻孔天顶角 δ:钻孔倾角(90º-α) β:弯曲后的钻孔方位与剖面方位之间的夹角 24 a:l1在垂直面上的投影长度 b:l1在弯曲后的钻孔方位线上的水平投影长度 c:b在所需剖面方向上的水平投影长度 d:b在与所需剖面垂直方向上的水平投影长度 s:钻孔在所需剖面上的空间位置 按下列公式计算:a、b、c、d值 垂直深度:a=l1sinδ 水平距离:b=l1cosδ 水平投影长:C=l1cosδ·cosβ=b·cosβ 垂直水平投影长:d=l1cosδ·sinβ=b·sinβ 钻孔中l1投影到所需剖面上以后,所得S的空间位置是由a、c控制的。根据求得的a、c值的累计数,在钻孔的每个结点上由浅而深依次得出相应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这些点,即为钻孔在所需剖面上经过弯曲改正的空间位置。根据c、d值的累计数作出钻孔平面上的投影。 2、沿剖面方向的水平长,根据钻孔方位及偏向,要对c、d值冠以正负号,具体方法如下: (-c、-d) -d (+c、-d) Ш Ⅳ -c +c Ⅱ I 25 (-c、+d) +d (+c、+d) 在钻孔轴线水平投影图上,以勘探线剖面方向为横轴,纵剖面方向为纵横轴,构成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分别标注横剖面和纵剖面的方位角。假设我们规定:横轴上原点的右边为正,左边为负;纵轴上原点的下边为正,上边为负,并分成如图所示的四个象限。那么各象限c、d值正负的确定即如图所示的那样。 3、需说明的是:以上各项数据可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以能满足起码的作图精度为原则。如用对数表。用三角函数表和计算器及其它计算工具,查钻孔弯曲计算诺模图(地质与勘探 一九七五年第八期),查钻孔偏曲校正图(地质与勘探 一九七四年第一期),查坐标增量表等。 4、钻孔中重要的岩层分界线及矿层顶、底板界线、样品位置亦可按前述方法计算出来。 5、当勘探线方位角为真方位角时,表示钻孔弯曲及岩矿层产状的磁方位角应换算成真方位角。换算方法是:东偏时,磁方位加磁偏角;偏西时,磁方位角减磁偏角。每一个矿区的磁偏角可从大比例尺图上查得。 上述未尽事宜,请参考《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原始地质编录规范》及陕西地矿局编著的《野外地质工作参考手册》及《固体矿产勘查工作地质资料综合整理参考手册》。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