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作品实际谈一谈你对十七年文学的理解认识。
十七年文学指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即1949年~1966年间的文学创作。十七年——这是文学与政治相互交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人们歌颂祖国,歌颂党,文艺作品多有歌颂的色彩。
十七年文学时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等。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周立波、等优秀作家,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十七年文学的特征:
首先,十七年文学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政治色彩的。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杨沫的《青春之歌》就揭示了在阶级斗争、名族矛盾空前激烈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分化,表明青年人只有走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道路,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是唯一的道路。《青春之歌》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期党所领导的北平学生运动为背景的。主人公林道静是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她曾经是一个有着小资产情调的知识分子,但在后来五四思潮的影响下,她蜕变,一步步的蜕变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小说歌颂的是革命力量的不可战胜和人们对革命力量的追求。
然后,十七年文学创作普遍追求重大的社会题材,追求文学的史诗效果,也就是表现
大的历史进程,和对英雄人物的壮美性格的崇高,在题材内容上拓展较宽,开掘较深,且多重视影响社会生活的富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十七年文学的题材极具多样性,有对革命历史在现的题材,有农村题材的,有描写革命战争的,不论是《青春之歌》还是其他作品,都表现了一个大的进程,《青春之歌》以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为历史背景,以林道静的思想飞跃为进程,以此也表现了社会的每一进程。说到人物崇拜——英雄——在当时,\"题材的重要与否决定作品的价值大小\"这一创作判断标准要求作家只能选择\"重要题材\"来表现,即只能表现光明的东西。其中只有那些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才能成为作者和读者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焦点。如:和平英雄:阶级英雄,政治道德英雄,生产英雄等等。《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就是这样的阶级英雄,从第二次被捕到一二九运动,林道静依然由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在狱中,她经受住毒刑拷打,用坚定地意志战胜了肉体上的痛苦。她就是一个坚定地英雄,不屈,坚强,向着革命,向着党。当然,除了林道静外,还有很多这样的阶级英雄,政治英雄人物,像卢嘉川,林红。林红对林道静无疑是对林道静产生重要影响的,她在狱中的言传身教,她的共产党人的爱心和坚韧的人格力量,感召着林道静,使他最终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这些英雄他们\"无我\"地为集体而存在,他们是顶天立地的,即使成为阶下囚,仍气贯长虹高高在上;即使面对千难万险,仍是由崇高的信仰激励着,没有半丝半毫的退缩之意。这就是《青春之歌》中的英雄,也是十七年文学中其他作品中塑造出的英雄形象。
其次作品遵循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原则,把塑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新人形象放在典型人物的第一位,多数人物具有明确的阶级属性,性格类型化,单型化的特点。主人公林道静的父亲是一个地主,身在这样的环境中,林道静成了一位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但是,在五四思潮的影响下,她寻找个人出路,她流亡到了农村,在农村的所见所闻,使她接受了阶级革命的洗礼,第一次“为了别人而仇恨起自己的父母”,“恨起地主阶级和一切压迫阶级”,塑造了林道静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书中有这样的描写,她在农村看到穷人没的吃,病了没钱看医生,看到地主剥削农民的土地,这也使得她
更坚定了自己的无产阶级属性。而且作者善于将人物放在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漩涡中加以刻画,善于将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善于用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善于将人物的性格变化与命运遭遇变化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描写,是林道静这一形象塑造的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也使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卢嘉川、林红、江华、于永泽等个个显得活泼生动,虽然人物性格类型化,单型化,但依然能感染读者。
最后,在艺术上,作品多采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讲究真实的艺术描写,在艺术的格调上,追求明丽昂扬,奋发向上的格调。作者将细腻的笔触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真是刻画人物心理,极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49年以后,文学的意义秩序被规定在政治意识形态范畴内,它被要求能阐释新中国“新”之所在。世俗的日常生活场景因其乏新、平庸而被拒绝。“十七年文学”语境将对日常生活的疏离推到了极端,连日常生活中人生存所依赖的最基本的关系——爱情和亲情都遭到排斥。爱情和亲情本是世界各民族文学创作的母题,但在1949年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国作家们创作的禁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