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七年级(上)期中历
史试卷
题号 得分 一 二 总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90.0分)
1. 要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来自( )
A. 文献记载 B. 口头传说 C. 考古发掘 D. 主观猜测 2. 北京人采用打制的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石器,这种石器被称为( )
A. 旧石器 A. 炼铁、制陶
B. 新石器 B. 纺织、建筑
C. 磨制石器 C. 畜牧、种植
D. 切割石器 D. 狩猎、采集
3. 下列生产方式,属于北京人的是( )
4. 河姆渡、半坡遗址都是处于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 )
A. 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C. 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种植 B. 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 D. 邻近大河,便于生活取水
5. “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
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这是最近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历史上,我们祖先最先能够吃到米饭的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6. 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
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瓤。”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和“小米”可能是( )
A. 干栏式房屋,稻谷 C. 砖木瓦房,高粱 B. 半地穴式房子,粟 D. 吊脚楼,玉米
7.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命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 标志着中国的远古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 B. 表明个体家庭和私有财产的出现
C.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D. 表明中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8. 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神农既会耕种又会制作陶器 B. 半坡氏族的人们能制作陶器 C. 半坡氏族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D. 原始农业的发展促使原始手工业发展
9. 在下列哪个战役之后,炎黄两部落结成部落联盟( )
A. 涿鹿之战 B. 牧野之战 C. 阪泉之战 D. 官渡之战 10. 下面是炎帝、黄帝与蚩尤三个部落的发展演变历程,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11. 下列古代传说中,重大发明创造与发明者的连线,错误的一组是( )
第1页,共20页
A. 黄帝--建造宫殿 C. 嫘祖--养蚕缫丝 B. 炎帝--发明算盘 D. 仓颉--发明文字
12. 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
空框中应填的是( )
A. 西周、春秋 B. 春秋、战国 C. 西周、东周 D. 东周、战国
13.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
职位也不世袭。这表明什么制度遭到瓦解(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奴隶制 D. 分封制
38年没有战争;14. 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722至前464年的259年中,
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约89年没有战争。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 ) A. 夏商时期 B. 西周时期 C. 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15.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以下是出土于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工具的图
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是哪种工具( )
A.
石制工具
B.
骨制工具
C.
铁制工具
D.
铜制工具
16. 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秦穆公 D. 楚庄王 17.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A. 夏商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三国时期
18. 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
( )
A. 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 B. 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 C. 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 D. 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
19. 战国时期有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
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A. 齐国 B. 楚国 C. 燕国 D. 秦国
20. 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
此举( )
A. 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C. 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B.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D. 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21. 《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踢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
了商鞅变法( ) A. 推行县制 B.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 废井田,开阡陌 D.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22. 史书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
死.这突出地说明,商鞅变法( )
第2页,共20页
A. 没有改变土地制度 C. 严重缺乏群众基础 B. 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D. 违背了历史潮流
23. 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10
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是( ) A. 走向统一 B. 弱肉强食 C. 诸侯争霸 D. 百家争鸣
24. 正在收看汉字听写大赛的肖强妈妈问肖强:“隶书、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
最先出现的是哪种?”其正确的回答应是( )
A. 隶书 B. 甲骨文 C. 金文 D. 小篆
25. 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百家争鸣”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百家争鸣的
( )
A. 出现时间 B. 出现原因 C. 学派 D. 作用
26. “塞翁失马”的故事出自 《淮南子•人间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
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27. 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
下列观点中,有利于这些问题解决的是( )
A. 因材施教 B. 温故知新 C. 有教无类 D. 仁者爱人
28.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讲,有为百姓而“鸣”,有为统治者而
“鸣”, 冯天瑜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其中为百姓而“鸣”的民本思潮和为统治者而“鸣”的专制主义分别是( )
A. 墨家、儒家 B. 法家、道家 C. 儒家、法家 D. 道家、儒家
29. 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主张,具有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的古代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墨子 C. 孟子 D. 庄子
30. 如图为我国古代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这一水利工程除
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该工程建造于( )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秦朝时期 D. 西汉时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是人类发展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为人类正确认识自己的由来和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学术界誉为“古人类研究史中最为动人的发现之一”。如图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第3页,共20页
材料二:“北京人”用火的证据十分明显。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累积了绝对化经验,有了相当的智慧才能办到的。正因为“北京人”能够如此,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
材料三:图三幅。
(1)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地点在哪里?经对化石的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多少年?
(2)根据材料一北京人制作的石器外形和所学知识,写出其中一件石器的用途。 (3)材料一中说:“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是人类发展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京人怎样用火“对付自然”。 (5)材料三图1、图2原始居民的出现表明我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什么时代?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分别给图1、图2原始居民举一证据,以证明他们已经进入了这个时代。 (6)材料三图3传说人物有哪些发明?图3传说人物对我们研究历史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32. 阅读下列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示意图一:
第4页,共20页
示意图二:
(1)示意图一反映的西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西周实行这个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制度制有怎样鲜明的特点?
(2)从示意图一中可以看出,哪些人可以被周王分封为诸侯?示意图一中“管理土地和人民”指的是受封诸侯的权力还是义务?
(3)示意图二的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他们在争霸过程中都打着怎样的旗号?
(4)示意图二的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在战国七雄中哪一个国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这主要得益于哪一场改革运动?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针对社会急剧的变化和发展,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和主张,逐渐形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材料二:孔子广收徒门,兴办私学,有独到的教育思想。他的学生冉求胆小,遇事
第5页,共20页
退缩。他有针对性地教育冉求,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做敢为,但不够稳重。他怕仲由冒失,就叮嘱仲由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材料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表表人物。如图
(1)请正确摘抄材料一中的一句话,作为“诸子百家”出现的背景表述。材料一中,各个学派间相互争论和批判,又相互影响,形成了什么样的学术繁荣局面? (2)孔子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图示人物的什么教育思想?材料二图示人物的许多言行被他的学生整理成一部书,该书的书名是什么?
(4)以下是材料三各学派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请对号入座,把他们的名字代号填在横线里。
①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______
②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以法治国______
③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对现实人生采取乐天安命的态度;______ ④民为贵,君为轻,主张实行“仁政”。______
(5)在班上,某个同学乱丢垃圾,造成班级卫生状况很差。面对这种情况,请你运用“诸子百家”儒家、道家、法家中一家学派的思想来帮助这位同学改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
第6页,共20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要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是考古发掘。 故选:C。
本题以要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古发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解析】
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这种通过敲打制成的粗糙石器被称为旧石器. 故选A.
本题以北京人的生活为依托,考查的是北京人的知识.
本题以北京人的生活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北京人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3.【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大约距今70-20万年之间,保留了猿类的一些特征,会制造工具狩猎、采集,使用天然火,他们还用火来照明、驱赶野兽,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生产方式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北京人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北京人的有关内容.
4.【答案】C
【解析】
第7页,共20页
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都在大河流域,是因为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分别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河姆渡、半坡遗址都是处于大河流域的原因。 5.【答案】D
【解析】
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难度较小。 6.【答案】B
【解析】
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瓤.”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和“小米”可能是半地穴式房子,粟.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第8页,共20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7.【答案】A
【解析】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因此其重要意义是标志着中国的远古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 故选:A。
本题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切入点,考查半坡和河姆渡居民。 本题以半坡和河姆渡居民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8.【答案】D
【解析】
相传,神农氏--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因此说“神农耕而作陶。”的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原始农业的发展促使原始手工业的发展。 故选:D。
本题以神农氏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人文初祖的知识。
本题以神农氏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人文初祖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9.【答案】C
【解析】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相传黄帝时期,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黄帝与炎帝两个部落联盟在阪泉交战,炎帝战败,从此炎黄两部落结成部落联盟. 故选C.
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形成,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发展成为后来的华夏族,即今天汉族的前身.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
第9页,共20页
10.【答案】A
【解析】
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打败炎帝部落,又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故正确的一项是A. 故选A.
本题考查黄帝和炎帝.
本题考查黄帝和炎帝,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黄帝和炎帝的相关知识. 11.【答案】B
【解析】
相传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所以AC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黄帝、炎帝的重大发明.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注意掌握黄帝、炎帝的重大发明. 12.【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夏朝至汉朝的朝代更替表”,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大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经过春秋战国的纷争,最后被秦朝统一。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国家的建立的知识点,应把握西周和东周的起止时间。 解答本题应熟记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状况。 13.【答案】D
【解析】
第10页,共20页
由材料“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瓦解,逐步被郡县制代替。 故选:D。
本题以春秋时期的历史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分封制瓦解的知识。
本题以春秋时期的历史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分封制瓦解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4.【答案】C
【解析】
题目给出的公元前722至前464年的259年和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都属于春秋战国时期。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的时间。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春秋战国的时间。 15.【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铁器牛耕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广泛使用,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社会生产力显著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 故选:C。
本题以出土于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工具的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铁器牛耕的使用。
16.【答案】A
【解析】
第11页,共20页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春秋首霸--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首霸--齐桓公.
17.【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结合所学知识:“三家分晋”指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的历史;“田氏代齐”指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的历史。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的知识点,应把握战国七雄的内容。 解答本题应把握“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历史典故。 18.【答案】C
【解析】
商鞅这一句话意思是治理国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有利于国家发展就不必效法古人,因为他的变法主张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所以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解答本题需掌握商鞅变法. 19.【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内容包括: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于爵
第12页,共20页
位和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员管理。正是由于商鞅变法才出现了材料所说的现象。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
本题是材料分析选择题,解题思路是把材料所述内容与所学一一对应,然后进行选择。 20.【答案】B
【解析】
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该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材料“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反映的正是建立县制的措施。 故选:B。
本题以《史记》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
本题以《史记》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1.【答案】D
【解析】
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即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材料“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反映的是正是该措施。 故选:D。
本题以《汉书》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
本题以《汉书》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2.【答案】B
【解析】
商鞅变法触角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旧贵族的愤恨,因此在秦孝公去世后,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第13页,共20页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解答本题需掌握商鞅变法. 23.【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的史实.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从题干中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减少的原因是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强国每吞并一个弱小的国家,它的疆域就会扩大.国家就慢慢走上了统一. 故选A.
本题以西周到战国的历史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历史的发展趋势.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的史实. 24.【答案】B
【解析】
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故甲骨文是最先出现. 故选B.
本题以“隶书、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最先出现”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汉字的演变的知识.
解答本题要熟记我国文字演变的历史知识. 25.【答案】A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派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可以判断图片中的出现时间是错误的. 故选A.
第14页,共20页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要识记这一局面的主要学派及作用等. 26.【答案】A
【解析】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说明了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辩证法思想)其主要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7.【答案】C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曾经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庭贫富,广收门徒,正体现了教育要公平。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的准确识记.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的准确识记. 28.【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儒家强调统治者实行仁政,反对苛政和刑杀;道家主张无为,反对过多的扰民;儒家和道家是为民而鸣.法家思想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为君主而服务的.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第15页,共20页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点. 29.【答案】C
【解析】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在战国时期就曾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故选: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识记孟子的思想。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百家争鸣的内容。 30.【答案】B
【解析】
题目中的图是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 故选B.
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 本题难度适中,注意识记都江堰的相关知.
31.【答案】(1)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1929年12月考古学家开始在北京周口
店龙骨山上挖掘,最终挖掘出了5块珍贵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经对化石的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前.故答案为:地点:北京周口店(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多少年:70万-20万年.
(2)本题考查北京人制作的工具的用途.石器是“北京人”文化的主要代表,“北京人”创造了三种不同的打制方法,主要用砸击法,生产出长20一30毫米的小石片;常见长度为20-40毫米;工具分两大类,第一类包括锤击石锤、砸击石锤和石钻,第二类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锥和球形器.图A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材和制造狩猎用的木棒或用于劈砸坚硬果实之类.图B是刮削器,割剥兽皮,刮削木棒.图C是尖状器,挖掘植物的根茎(回答其中一项).
(3)本题考查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斐文中先主在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故答案为: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第16页,共20页
(4)本题考查北京人用火的相关知识.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用火驱赶野兽;用火照明;用火防寒等,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故答案为:“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御)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生活条件. (5)本题考查农耕时代的相关知识.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从事农业生产: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都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的房子,使用黑陶;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的房子,懂得制造彩陶.这些都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我国的历史已经进入农耕时代.故答案为:时代:原始农耕时代.图1居民证据:建造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粟等.图2居民证据:建造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制造骨耜等农业生产工具;种植农作物水稻等. (6)本题考查黄帝的相关知识.相传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古代历史传说尽管有些虚构、不太真实,但是我们要看到认识和理解、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可以从传说中找到一些与真实历史本身的相关系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因为史前时代缺乏文字记载,
如黄帝的传说,而这些历史传说的背后有着符合历史真实的一面.如果没有这些传说,
仅仅只靠有限的文献资料和出土的文物来印证,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上古历史的研究来说,在传说中寻找到与历史相关的线索是很重要的.从描述的文字中探寻古代文明的礼仪、习俗、民族、战争的历史,对于古代文字学、上古史、民族历史的研究是很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故答案为:发明:建造宫殿;制作衣裳;挖掘水井;会炼铜;弓箭和指南车等.意义:传说虽然不是真实的历史,但是许多传说有真实的成分,对历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比如,黄帝的传说就被许多考古资料所证实. 故答案为:
(1)地点:北京周口店(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多少年:70万-20万年
(2)A: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材和制造狩猎用的木棒.B:刮削器,割剥兽皮,刮削木棒.C:尖状器,挖掘植物的根茎.(回答其中一项) (3)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4)“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御)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生活条件. (5)时代:原始农耕时代.图1居民证据:建造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粟等.
图2居民证据:建造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制造骨耜等农业生产工具;种植农作物水稻等.
(6)发明:建造宫殿;制作衣裳;挖掘水井;会炼铜;弓箭和指南车等
意义:传说虽然不是真实的历史,但是许多传说有真实的成分,对历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比如,黄帝的传说就被许多考古资料所证实. 【解析】
本题以北京人的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中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黄帝等中国古代史的相
第17页,共20页
关内容.其中既有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对解读材料,归纳概括等能力的考查.
32.【答案】(1)由材料“周王”、“诸侯”、“管理土地和人们”等信息,可知示意
图一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了稳定西周初年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天子实行分封制.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形成等级社会. (2)西周建立后,周天子格局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的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因此从示意图一中可以看出,宗亲和功臣可以被周王分封为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指的是受封诸侯的权力.
(3)示意图二描述的是东周历史发展的概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周天子的地位下降,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中国历史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4)战国初年,晋国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分别建立了韩国、赵国和魏国.稍后,齐国的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故答案:
(1)制度:分封制.目的:为稳定西周初年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特点:形成等级社会.
(2)宗亲和功臣.权力.
(3)背景:周王室衰微,周天子的地位下降.旗号:尊王攘夷. (4)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秦国.商鞅变法. 【解析】
(1)本题以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为依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2)本题以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为依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3)本题以东周历史发展的示意图为依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的知识. (4)本题以东周历史发展的示意图为依托,考查的是战国争雄的知识. 本题以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东周历史发展的示意图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33.【答案】墨子;韩非子;庄子;孟子
【解析】
(1)材料一中的“社会急剧的变化和发展” 就是“诸子百家”出现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
第18页,共20页
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故答案为:背景:“社会急剧的变化和发展”.局面:百家争鸣.
(2)孔子是儒家学说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是仁、礼;提倡为政以德;其中核心思想是“仁”.故答案为:学派:儒家.思想:“仁”.
(3)材料二反映了孔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是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由其弟子编写的《论语》记述了孔子言论.
(4)墨家代表人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法家代表人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道家代表人庄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儒家代表人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仁政”治国,轻徭薄赋.(“民贵、君轻”等)
(5)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儒家的思想教化法:先制定一套班级卫生的礼仪规范,加强对该同学的思想教育.道家的顺应自然法:让该同学在闭门思过或自我觉悟中改正错误的行为.法家的严格规章制度法:依照严格规章制度对该同学进行处罚,强制其改正错误. 故答案为:
(1)背景:“社会急剧的变化和发展”.局面:百家争鸣. (2)学派:儒家.思想:“仁”. (3)思想:因材施教.书名:《论语》.
第19页,共20页
(4)墨子;韩非子;庄子;孟子 (5)
①儒家的思想教化法:先制定一套班级卫生的礼仪规范,加强对该同学的思想教育.
②道家的顺应自然法:让该同学在闭门思过或自我觉悟中改正错误的行为. ③法家的严格规章制度法:依照严格规章制度对该同学进行处罚,强制其改正错误.
(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识记百家争鸣的背景.
(2)本题考查孔子;识记孔子的思想.
(3)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识记孔子的教育成就.
(4)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识记墨子、孟子的主张. (5)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识记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20页,共2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