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15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强化训练五

【高中语文】15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强化训练五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附加题强化训练(五) (附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吾 恒 恶 世 之 人 不 知 推 己 之 本 而 乘 物 以 逞 或 依 势 以 干 非 其 类 出 技 以 怒 强 窃 时 以 肆 暴 然 卒 迨 于 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选自柳宗元《〈三戒〉并序》)

答案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

2.《三戒》是由《黔之驴》、《 》和《 》组成的一组寓言。(2分) 答案 临江之麋 永某氏之鼠

3.试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概括《三戒》的主旨。(2分)

答: 答案 讽刺社会上那些仗势逞强、耍奸使坏、自招灾祸的人。 【参考译文】

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外力来逞强,或者依仗势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俩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趁机胡作非为,但最后却招致了灾祸。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动物的结局,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是就作了这篇《三戒》。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4.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三国演义》中,关羽退守麦城,诸葛瑾前来劝降,关羽不为所动,决定向西川撤退,途中遭遇东吴伏兵,寡不敌众,父子被擒。

B.《风波》中,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赵太爷无政治主见,报复心重,是陈腐守旧的封建顽固派代表。

C.《边城》中,当杨马兵把大老天保在茨滩出事的消息告诉老船夫时,老船夫像被重重掴了一巴掌,不安、痛苦却又对此将信将疑。

D.《子夜》写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三线作战,有在公债市场上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争斗,有在裕华丝厂与工人罢工活动的斗争,也有在双桥镇与农民运动的斗争。

E.《哈姆莱特》中,作者为突出主人公性格,运用了多重对比,如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哈姆莱特与霍拉旭。

解析 B项,不是“赵太爷”,而是“赵七爷”。D项中的这几句话是崔久峰说的。 答案 BD

5.简答题(10分)

(1)“闻秘事凤姐讯家童”“弄小巧用借剑杀人”,《红楼梦》中,凤姐所听到的“秘事”是指哪件事?她又是如何“借剑杀人”的?(5分)

答: (2)《三国演义》中,葭萌关因战略地位重要,引来各路英豪争夺。请简述相关情节。(5分) 答: 解析 (1)“闻秘事凤姐讯家童”“弄小巧用借剑杀人”的情节分别见《红楼梦》第六十七回和第六十九回,凤姐所听到的“秘事”只要熟悉“闻秘事凤姐讯家童”的情节,回答很容易。凤姐“借剑杀人”结合“弄小巧用借剑杀人”的情节概括,要求起因、经过、结果都要交代清楚,表述要简明。(2)本题涉及《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刘备自领益州牧”、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的相关情节。表述时要分点作答,层次思路要清晰。

答案 (1)秘事:贾琏偷娶尤二姐。借剑杀人:①调唆张华状告贾琏;②利用秋桐,气病尤二姐。

(2)东川张鲁将犯葭萌关,刘璋请刘备守葭萌关;马超领军攻葭萌关,张飞与之大战,孔明施计劝降马超,守住葭萌关;张郃带兵径取葭萌关,老将黄忠、严颜前后夹击,击退张郃。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8题。

近日,“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浪费”“会务中的浪费”等现象招致众口痛批,相比之下,文化浪费却未引起足够警觉。即便有人对此有所感触,也大多停留在“巨资大投入”“高价抢明星”“豪华大场面”“争夺收视率”的各类春晚、节会之上。其实,涉及文化方面的浪费还有很多。有的地方在举办文化活动上不计成本讲排场,笔者曾闻,某县为欢庆元宵节,竟耗资近亿元。有的地方在文化设施上舍得投入,可实际利用效果却并不理想。体育场馆建得规模宏大,然而因远离居民区乏人问津;图书馆建得富丽堂皇,然而因书刊数量不足、更新缓慢终致门可罗雀;“农家书屋”“科技信息服务站”建得像模像样,然而因管理不善以致沦为麻将室、黑网吧。如此徒具其表的文化设施,除了“看起来很美”,有谁细算过其背后的综合效益账?像这样“热在一时”的文化建设举措,不是浪费又是什么?

与餐桌浪费、公车浪费等相比,目前,对于文化浪费似乎还没有哪个部门专门做过统计与研究,没有权威而准确的数据对之加以曝光。而事实上,文化浪费的后果尤其不容忽视,它所带来的不只是资金、资源上的无端损耗,不只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形象遭损;因了文化浪费,势必给地方文化建设拖后腿,而文化建设的滞后乃至偏差,对于公众文化素养提升、对于集结民智实干兴邦等都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诚若近期,人们对于餐桌之上、会务招待当中诸多突出浪费行为有目共睹、口诛笔伐,使得类似不良现象正在各地逐步得以改善。窃以为,只要人们对身边种种文化浪费现象也同样保持清醒认识,只要人人愿意为消弭文化浪费付出努

力,这一领域的浪费尽快得以遏止就不会是梦。 6.根据材料,概括“文化浪费”的种种表现。(4分)

答: 答案 ①各类春晚扎堆、节会泛滥。②举办文化活动不计成本。③文化设施徒具其表而综合效益低下。

7.为什么要对“文化浪费”进行“严控”?(5分)

答: 答案 因为文化浪费:①损耗大量资金和资源。②损害政府相关部门的形象。③阻碍地方文化建设。④影响公众文化素养提升。⑤不利于集结民智实干兴邦。 8.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遏止文化浪费现象。(6分)

答: 答案 ①全社会在思想上都对文化浪费现象及其后果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警觉。②在行动上都对文化浪费行为口诛笔伐。③政府相关部门对各类文化浪费进行专门统计、研究并曝光。④对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兴建各类文化设施实行严格的审批、审计、听证制度。⑤对造成文化浪费的单位、个人实行责任追究甚至采取法律行动。

高考语文答题注意事项

高考语文答题注意事项

1.更要仔细认真,不丢分。尤其是像名句默写、字音、词语、病句、句子衔接等这些题目,是在平时学习中用心去积累这些凭借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知识。而在做文言文部分,应在通读基础上再去做断句和翻译。断句时,注意实词和虚词相关联,断句断的是句,不是词。但这部分技巧也是因人而异,如果自己已有习惯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平时的做题技巧或是老师讲解来不断熟悉这个做题过程。 2.认真审题。并且认真审题也是语文考试乃至所有考试中均需要谨记的事情,脱离出题本意的答题是很难达到高分的。比如一道题问的是春天的时节,答案是“早春”,而有考生错答为“春天”。在作文方面尤其要注意审题,对题目角度的体会并仔细揣摩出题人的心思,不要漏写,更不要擅自改变。并且作文的准备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收集优秀的写作思路、写作素材及技巧,会使得高三学生在考场上文思泉涌,在短时间内也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高考语文答题时间规划

总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种,平均每分钟得1分。要给作文留足50分钟的时间。

1.论述类文本阅读,3道选择题,共9分,大约需要10分钟。

2.文学类文本阅读,1道选择题,2道简答题,共14分,大约需要15分钟。 3.实用类文本阅读,2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大约需要15分钟。 4.文言文阅读,3道选择题,1道翻译题,共19分,大约需要16分钟。 5.古代诗歌阅读,1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共11分,大约需要10分钟。 6.名篇名句默写,6个空,共5分,控制在2分钟左右。

7.语言文字运用,大约需要20分钟。

8.作文,共60分,最少需要50分钟,这是底线。即使时间比较紧张,最好也有一个提纲,再动笔。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干货集锦

一、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1.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抓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4.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抓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6.抓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阅读方法:

1.通读, 整体把握全文

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精读(文段)

这里的“精”,不是“精细”,而是“精明”,只有精明地读,才能准确吸纳判断。什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3.用好比对方法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做论述类文本、实用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1)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2)比对关系 (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3)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