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发展及其监管现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经营战略 ■●●■■■■■■■■●■■■■■■■■■■■■■■■_P0RARYEC0NOMlCS 【摘要】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资银行不断涌入中国金 融市场,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但是时至今日,外资银行没有取得 2、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经营现状 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开始全 预期的市场地位,最近5年来,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 一直维持在2%左右,尤其是2008年以来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 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市场份额连续出现了下降。在此背景下, 本文对外资银行在华的经营现状,以及金融危机之后外资银行 在华业务发展的新特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同时,对于我国目 前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外资银行经营发展金融监管 1979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日本输出人银行经批准 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序 幕。1995年,中国向外资银行开放的城市增加到24个。2001年 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 金融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也全方位 展开。 一、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情况 1、外资银行在华机构设置 目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参股或控 股中资金融机构,中资银行I生质未变;二是在华建立代表处,待 条件具备升格为分行,最后升级为独立法人银行;三是在中国 建立合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其他形式的金融机 构,但洼质上属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在华机构从地区分布特征看,外资银行机构主要 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大部分集中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 中心城市,如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天津、大连、厦门等地,这 些城市外资银行设立分行的数量占到在华外资银行分行总数 的87%。截至2010年3月末,据统计数据,外资银行在我国共设 有34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202家分支机构,2家外商合资银 行,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226家外资银行在华代表处、95家 外资银行分行。 从来源国别(地区)分布特征看,目前,港资、韩资、日资、美 资、欧资银行在华均设有分支机构,甚至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 家也开始在我国建立网点。在华外资银行来自德国、日本以及 我国香港地区的最多,网点数量占到在华外资银行总数的60% 左右,其次为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银行 来华设立银行机构较多。 从国际超强银行在华分布特征看,进入美国《财富》杂志排 行榜500强的国际跨国金融机构中,已有一半以上在华建立了 机构,在投资银行、公司金融、个人银行业务各方便竞相发展业 务,与中资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尤其在上海、广州、北京、深 圳、天津等大城市尤为突出。 48 《"3-代经济))2011年2月(下) 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从整体上看,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重点主 要是集中在贸易融资、中间业务和高端个人银行业务,外资银 行在客户选择和产品设计方面,一般都避开中资银行的优势。 在客户群上,外资银行主要选择高端零售客户、需要复杂金融 产品和海外金融服务的公司客户。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产品创新 和业务整合。不同类型的进入方式意味着不同的经营策略,不 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银行由于背景不同,其业务发展战略迥 异。如,批发和零售兼营的全能型银行选择了全面发展的战略; 批发型银行专注于拓展企业和银行业务市场;还有的则致力于 专项业务;日本的银行主要面向日本企业客户;台湾则努力发 展个人金融业务;欧洲1的银行多采用入股的方式,发展方式较 为谨慎;美国的银行多采用激进的产品设计。 截至2009年底,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1.35万亿 人民币。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和市场份额的情况如图1所示。—■ 外资银行资产和市场份额 卅 猎 j窜■■■ ■■ 400 2 SO% 350 ’ 资j00 ‘L.● .00% t ^,250 mI●●● ●●●1 50% 0 200 ,50 葶^ ■—●●●■■ ,嘶2一 一 , 懈●■■■ 一 / ●●●■ 姒—●●■ '.吣 兀10o 0.50% 50 O 00o% ZU【H 2005 2【X】6 20I玎 【阳B Z∞9 201了0 _资产 _-_外资银行资产/中国银行资产 图1 至2009年底,在华外资总贷款规模为人民币7236亿元,存 款总额为7336亿,不良资产占比0.85%,利润总额64.5亿元,保 持了资本充足率在21%左右水平,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亦达到 20.76%。按照主要经营指标衡量,在华外资银行经营隋况排名见 表1 表1 济指标 排名\ \ 资产 贷款 存款 利润 1 汇丰银行 东亚银行 汇丰银行 东亚银行 2 渣打银行 渣打银行 渣打银行 花旗银行 3 东亚银行 汇丰银行 花旗银行 汇丰银行 4 花旗银行 三菱东京日联 东亚银行 渣打银行 5 三菱东京El联 花旗 三菱东京日联 三菱东京日联 2009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取得的利润大幅下滑,但中 经营战略 ■●■■■■■■■■■■■■●■■■■■■■■■■●■●■■■■一 CONTEMPORARYECON 国仍然是外资银行“新兴市场战略”发展的中心。在全球金融危 机影响逐步缓解和中国经济快速回升的背景下,在华外资银行 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网点拓展瞄准新兴热点地区。网点布局在追逐国家区 域发展规划的同时更趋均衡化。2009年,外资银行在继续深化 线城市的营销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同时紧密跟踪近年来涌现 的新兴区域发展热点,加速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各主要区域中 一常一监管一风险控制与处置一市场退出各方面,建立了一套完 整的监管程序。 2、对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这些年来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水平总体有了明显的提 高,但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许多方面与《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有较大的差距,并且面临着一些监管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方面。 (1)监管目标和监管理念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外资银行 心城市的布局,如天津、青岛、宁波、大连、厦门等沿海港口城 市,汇丰、花旗、东亚等前期布局较早的银行已经开始加速在这 些城市的支行网络建设。包括重庆、成都、武汉、济南、太原、南 宁、哈尔滨等在内的重要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也成为外资 监管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政治行为特征,但是监管不是管制。加 强监管不是提升干预力度,加大监管成本,而是为了本国更好 的发展,吸取他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由于监管原则和监管 银行竞相布局的新热点。除加速重点城市的网点布局外,外资 银行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布局也继续稳步推进,如汇丰和花旗分 别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 (2)股权投资进退分化明显。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 外资银行在华股权投资出现了进退明显分化的复杂局面。由瑞 银集团2008年底尽抛所持中行H股开始,外资金融机构对中 资银行股份的减持在2009年上半年达到了高潮,包括中行、建 行、工行3家大型银行和招行、民生等中型股份制银行在内的 多家主要中资银行都先后受到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减持,主 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自救之举,而非对中资银行投资 价值的否定。与此同时,另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则加紧了对中国 银行业的股权扩张,一类是以德意志银行和西班牙对外银行为 代表的、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欧洲金融集团;另一类是以恒 生银行等为代表的亚洲金融机构,由于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 主,远离危机发源地,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有限,也开始了针 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扩张。这也从—个侧面显示了国际 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前景的信心。 (3)业务创新。外资银行重新重视他们更擅长的理财中间 业务、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业务上。另外,加快了人民币业务的 拓展,在银行卡、个人贷款、电子银行等业务上创新不断,其捕 捉市场机会和产品创新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展现。 二、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随着外资银行在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为中国银行业的国 际化带来了新的动力,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我国国际 金融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随着监管对象的增加,监管范I王l的 扩大,监管理念的更新,也对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提出了更高 要求。 1、目前的监管体系 中国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和自主开放政策的需要,修订 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逐步形成了以《中华人 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等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 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 等法规、文件和部门规章组成的外资银行监管法规体系。 银监会成立以后,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金融 监管体系,这一方面反映了监管当局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和提高 监管效率的意图,另一方面也预示着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监 管的格局仍将继续维持。银监会的成立为提升外资银行监管的 专业性提供了保障。在具体操作上,我国对外资银行从进入日 理念的不明确,导致了监管职责不明确、结构性的监管过度和 监管不足并存。 (2)监管法规不够完善。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 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相对滞后。引进外资银行以来,直到2006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 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法律监管上的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 全工作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3)监管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 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 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 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生监管上处于监管不足的状态。 (4)监管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 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 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 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 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5)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当今世界金融体系 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 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 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 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在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3、有关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此次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将美国金 融政策和监管体制的重大缺陷暴露无疑。针对我国目前的金融 监管体系,我们应认真总结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借鉴可用经 验,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首先,要加强银行业中对于信贷风险的防范。贯彻执行国 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信贷管理,积极防范信用风险。建立完善 的信用制度,使银行在发放贷款前可较为准确的掌握贷款人的 个人信息和资信状况。其次,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在现行分业 监管模式下,加强中国人民银行主导作用,协调好证监会、银监 会、保监会间的分工协调关系,建立更完善的新型金融监管模 式。第三,对于金融创新可能产生的市场影响有足够预期和准 备,使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能更好的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最后, 从加强各国可国际监管合作着手,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换机制, 有效预防和降低国际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 总而言之,对于外资的监管需要不断完善监管内容,提高 监管手段,调整监管理念,树立以维护外资银行稳健发展,维护 公众利益、促进内外资银行公平竞争为核心的监管目标。 《'3代经济》-2011年2月(下)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