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缆沟、电缆排管、电缆井土建工程技术要求 D
电缆沟 1.适用范围
电缆沟敷设方式不宜在城区范围内使用,仅适用于不能直埋且无机动车负载的通道,如:人行道、变(配)电站内、工厂厂区等。
2.建设标准
(1) 电缆沟中通道的净宽,不宜小于表3所列值。
表3:电缆沟中通道净宽允许最小值(mm) 名 称 高 度 两侧支架间净通道 单侧支架与壁间通道 300 300 电缆沟沟深 ≤600 600~1000 ≥1000 500 450 700 600 (2) 电缆支架的层间垂直距离,应满足电缆能方便地敷设和固定,且在多根电缆同置于一层支架上时,有更换或增设任一电缆的可能。电缆支架层间垂直距离宜符合前文表2所列数值。
(3) 水平敷设情况下电缆支架的最上层、最下层布置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最上层支架距电缆沟顶板或梁底的净距允许最小值,应满足电缆引接至上侧柜盘时的允许弯曲半径要求,且不宜小
(1) 电缆牵引张力限制的间距处,以不超过100m为宜。
(2) 电缆分支、接头处。 (3) 管路方向较大改变或电缆从排管转入直埋处。
(4) 管路坡度较大且需防止电缆滑落的必要加强固定处。
1.建设标准
(1) 保护管的选择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电缆保护管必须是内壁光滑无毛刺,满足使用条件所需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
保护管的内径,不宜小于电缆外径或多根电缆包络外径的1.5倍,在空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用公称内径为200mm的CPVC管;
通过不均匀沉降的回填土地段等受力较大的场所,应满足埋深下的抗压要求和耐环境腐蚀性,宜用有防腐性能的涂塑钢管;
(2) 保护管敷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管路顶部土壤覆盖厚度不宜小于0.7m,特殊情况下不应小于0.5m;
管路应置于经整平夯实土层且有足以保持连续平直的
垫块上;纵向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
管路纵向连接处的弯曲度,应符合牵引电缆时不致损伤的要求;
管孔端口应有防止损伤电缆的处理;
并列管之间宜有不小于20mm的空隙;并采取混凝土包封。
备用或预留的电缆排管在进出电缆井处,应以非燃性材料严密堵塞。
(3) 电缆井的建设标准参照电缆沟的相关要求执行,电缆井盖板应根据使用场所,选择相应荷载等级。
电缆沟、井的施工要求
1. 电缆沟、井的施工应符合设计及有关国家建筑法规。
2. 电缆沟、井的基槽开挖前应进行放线,电缆沟的直线部分在放样和挖土时都应保证其直线性,以免路径偏移。
3. 人孔井位置与两井间距应根据电缆施工时的允许拉力设置,一般不大于100米。在电缆转弯及接头处宜设置人孔井。
4. 电缆人井位置应尽量布置于绿化带、人行道上,如无法满足上述条件时,人孔井盖板应考虑加强,以防外力破坏,使用铸铁盖板时应考虑防盗。
5. 电缆人孔井的大小应考虑电缆施工方便及所处地形。在环境恶劣的地方应考虑排水设施。
6. 沟底应平坦、夯实、无障碍物,沟垫层、砼基础应按图进行施工。
7. 墙体砌筑应严格按图施工,应采用符合建筑行业有关规定的砖、水泥等建筑材料,砼标号应满足图纸要求。
8. 墙体应垂直、密实,压顶应平整,尺寸符合设计、运行要求。
9. 盖板应完好、强度符合设计、运行及有关规程要求。
10. 电缆沟内支架宜采用非金属构架,且应符合以下规定:
(1) 表面光滑无毛刺。 (2) 满足所需的承载能力。 (3) 符合工程防火要求。
(4) 户内外电缆沟以及人孔井的金属结构物均应全部镀锌或涂防锈漆。
(5) 电缆沟、人孔井内的金属构件均应有良好的接地。
(6) 电缆沟、井与电缆管连接处的墙壁,穿管应与电缆沟壁平齐。
11. 电缆沟内支架宜800mm设一组。在转为穿管前2米距离内宜不设支架。最下层电缆支架距
地坪、沟道底部的净距不宜小于50~100mm。
12. 电缆沟、井应满足防止外部进水及渗水的要求。纵向坡度一般为6‰。,通长电缆沟应考虑伸缩缝,电缆沟应有良好的排水设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