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九年级化学上实验

九年级化学上实验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几个实验

实验序号 ① 实验步骤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无 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 沸腾时产生的 架台上,在试管底部加热,直液态的水 水蒸气遇玻璃液态的水 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又凝结成液片移到试管口 体 ② 取少量硫酸铜晶体放在研钵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 内,用研杵将胆矾研碎 碎为蓝色粉末 粉末状的胆矾 ③ 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 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蓝色的硫酸溶液中立即出蓝色的氢氧化水,震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铜溶液等 现蓝色沉淀 铜沉淀 液。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④ 在盛有少量石灰石的试管里加 石灰石表面有 入适量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 气泡产生,石灰 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使弯颗粒状石灰石逐渐变小,烧二氧化碳气体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石 杯中澄清的石等 水的烧杯里 灰水变浑浊 以上实验中,①②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总结 ③④中,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二、蜡烛燃烧实验

(1)火焰分为三层:焰心、内焰、外焰

(2)比较各层火焰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约1秒后取出观察中。

现象:两端发黑中间发白; 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无 有(强氧化铜沉淀等) 有(二氧化碳气体等)

三、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方法: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 实验步骤 滴入数滴石灰水 插入燃着的木条 呼出气体中 变浑浊 木条熄灭 空气中 无变化 结论 呼出气体CO2含量大于空气中 燃烧正常 呼出气体O2含量小于空气中 无变化 呼出气体H2O含量大于空气中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有水雾出现 注意: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四、走近化学实验室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或纸槽,有些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操作要点:

先将试管放平,将药品放入试管底部,再慢慢竖立起来 2、液体药品的取用 操作要点:

液体的倾倒:瓶塞要倒放,避免污染瓶塞;

瓶签要向着手心,避免污染标签; 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避免液体洒出

液体量取:量筒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可用滴管 保持滴管竖直在管口上方

不可把滴管伸入试管内,避免污染滴管

不可将滴管横放或倒持,避免试机回流腐蚀胶头

3、给物质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

操作要点:要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酒精灯,不能用另一只酒精灯点燃

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外焰、内焰、焰心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

度最低

加热试管里的液体

操作要点: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先将试管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利用外焰对准试管内被加热物质加热 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五、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 利用红磷燃烧小号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点燃 的氧气的体积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①仪器:集气瓶、燃烧匙、导管、烧杯、弹簧夹乳胶管 ②药品:红磷、水 ③实验装置图(附装置图)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①连接装置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后,把集气瓶生于容积五等分 ④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⑤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并把塞子塞紧 ⑥燃烧结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生成大量白烟(五氧化二磷小颗粒),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经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为固体,极易溶于水且几乎不占有体积,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的氧气,冷却后,大气压把烧杯内的水压进集气瓶,压进的水的体积约是集气瓶内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由此证明氧气约占空气的五分之一 。氦气的性质: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注意事项 ①装置的气密性要良好。避免瓶外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导致进入水的体制减少,使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减小 ②红磷要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③不能用木炭、硫、铁丝等代替红磷。木炭、硫燃烧后生成物分别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会弥补所消耗氧气的体积,而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④必须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由于气体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果不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会使进入水的体积偏小,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⑤集气瓶内加少量的水。一是为了防止热的燃烧物溅落炸裂集气瓶,二是为了吸收红磷后生成的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 ⑥导管内实现注满水,否则燃烧冷却后,进入的水有一部分存在于导管中,使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减少,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⑦烧杯内的水量充足 ⑧弹簧夹要紧,防止红磷燃烧时使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沿导管逸出,导致进水量增多 ⑨将点燃的红磷放入集气瓶要迅速,防止气体受热膨胀外逸而使进水量增多

六、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造作

3.通过实验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体验实验过程及试验成功的快乐,并学习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二、实验原理 方法一: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高锰酸钾

(或氯酸钾 加热 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 方法二: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三、实验药品及仪器

方法一:

药品:高锰酸钾(或氯化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仪器: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集气瓶、水槽

方法二:

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仪器:锥形瓶、分液漏斗(或长颈漏斗)、导管,双孔塞、集气瓶、水槽

四、实验步骤及装置图、注意事项

方法一: 1、 实验步骤

① 按照装置图搭装置(依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 检查装置气密性

③ 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处装一团棉花,然后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④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⑤ 点燃酒精灯,预热后固定在药品的底部加热 ⑥ 待有均匀气泡放出后,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⑦ 收集氧气结束后,先将导管取出水槽,后熄灭酒精灯

2、 注意事项

⑴ 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a、手握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里,用手握紧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放开手后,导管中产生一段水柱,证明装置不漏气

(容器容积较大或天热时,用酒精灯加热片刻代替手握) b、液封法

用适量的水将长颈漏斗下端封住,将导管末端浸入水中,在用手握法检查 c、注水法

将长颈漏斗的末端伸入锥形瓶中的液面下,用弹簧夹加紧橡皮管,向长颈漏斗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置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内液面高度不变,证明不漏气,反之漏气

⑵加热的试管要先预热,避免局部过热炸裂试管,后将酒精灯外延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⑶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⑷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所含的湿存水受热后变成水蒸汽,到试管口遇冷倒流回底部炸裂试管

⑸铁架台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或距离管口三分之一处) ⑹试管内的导管稍伸出胶塞即可,便于气体导出 ⑺集气瓶充满税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下面)

⑻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注意当气泡均匀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较大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收集满 ⑼停止加热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酒精灯。否则会倒吸入试管底,炸裂试管

⑽用高猛酸价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小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⑾盛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正放,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正放可以减少气体逸散

方法二:

1. 实验步骤

① 按装置图搭装置(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安装) ②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 向锥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锰固体,塞好带有封液漏斗(或长颈漏斗)和导管的双孔塞

④ 向分液漏斗(或长颈漏斗)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⑤ 用排气法收集气体 2. 备注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及质量均不会发生变化

五、检验及验满方法

1、检验

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2、验满

① 用排水法收集时,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时,则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②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复燃,则证明氧气以满

六、问题与反思

1、若氧气中混有空气怎么验证

答: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2、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氧气不纯

答:①装置气密性不好 ②实验药品不纯

③用排水法收集时,收集之前集气瓶内外装满水或未出现均匀稳定的气

泡就开始收集

④用排气法收集时,导管未查到集气瓶底部 3、氧气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

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较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有可燃性,氧化性

七、分子的运动(氨水的挥发性)

【化学反应原理】

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而浓氨水具有较强的挥发性,会挥发出氨气。浓氨水呈弱碱性,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和铵根离子,遇酚酞试液后,酚酞试液变红色。

【实验仪器】烧杯。实验药品:浓氨水、酚酞试液。

【探究方案】 如图10-1所示,在A、B烧杯中加入约三分之一容积的蒸馏水,滴加数滴酚酞试液,在C烧杯中倒入约10mL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C烧杯,观察。一会儿后,可见A烧杯中溶液变红色,B溶液不变色。

【现象解释】一开始A B里面都只有酚酞 所以都不会变红!当A C被同时罩在大烧杯内时 氨水挥发从C中进入到A中 所以A就变红了!B是放在外面的 所以氨水没办法进入所以不变红

B是用来做对照实验的 整个实验证明了分子的运动 【探究评价】

该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便,是比较好的实验方案。但缺点是,由于浓氨水有较强的挥发性,环境中会弥漫着难闻的气味,若大烧杯口不平,外面的B烧杯中的酚酞试液也可能变微红色。 【创新思维】

(1)裁取一条滤纸,宽与试管内径大小接近,长度约为试管长度的三分之二左右。

(2)用玻璃棒醮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均匀点若干液点,将滤纸塞入试管内,试管口用脱脂棉塞住。用滴管向脱脂棉上滴加适量的浓氨水,再塞上塞子,观察。可见滤纸条上的酚酞液点,由试管口向试管底方向逐渐变红色。

八、自来水的净化

源水(未作处理的水)中含有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氯气溶于水生成的次氯酸(HClO)可杀死细菌。某自来水厂的生产净化步骤如下:

加明矾 沉淀 过滤 通入氯源水 净水 一、净化常用方法 1、沉淀

①静置沉淀:把河水引入沉淀池,静置一段时间后,底部有沉淀,上面的水变得相对澄清。但有一些悬浮物存在。

净化效果:让部分不溶的杂质沉到水底,不能去除悬浮在水中及浮于水面的固体物质

②吸附沉淀法:向水中加入某些净水剂如明矾

吸附原理:明矾与水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有吸附作用 2、过滤:

过滤装置: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铁架台 过滤操作要领:1.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的内壁。

2.二低;滤低于漏斗边缘; 滤

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3.三靠。烧杯口要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

璃棒的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玻璃棒的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过滤的目的: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

注意:

① 滤纸一定要和漏斗贴紧,不能留有气泡(若有气泡过滤速度慢) ② 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防止液体从漏斗边上流出)

③过滤后的水是纯水吗?(不是,只去除了不溶性杂质,还有可溶性杂质) ④过滤操作主要去除水中的什么杂质?(不溶性杂质) 【小结】去除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沉淀、过滤。 ⑤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那些?

a.滤纸破损;b.滤液边缘高于滤纸边缘;c.仪器不干净等。 此时,滤液浑浊应再过滤一次,直到澄清为止。 2、吸附

常用吸附剂:活性炭、明矾等.

吸附剂的作用是:除去可溶性杂质,颜色及异味.

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活性炭层不仅可以过滤掉不溶性杂质,还可以利用它的强吸附性,吸附气体(色素)和可溶性杂质,除去臭味。 3、蒸馏

⑴ 给液体加热,使它变为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聚成液体,这种方法叫做蒸馏。

⑵ 通过蒸馏,可以把沸点不同的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如工业制氧气),也可以把挥发性液体与溶解在液体中的不挥发性杂质分离开来(如蒸馏水就是用蒸馏的方法得到的)

⑶ 如图,进行蒸馏操作时,要在圆底烧瓶中加入碎瓷片或几粒沸石,是因为要防止加热时,出现液体暴沸。 ⑷ 冷凝管通入冷水时,冷水下口进,上口出。

九、探究组成水的元素

一、实验目的

①验证水的组成 ②证明纯净物的组成是经过无数试验验证得出的 二、实验原理

水在通电后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 通电 氢气+氧 H2O 通电 H2 + O2 读作: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三、实验仪器及装置图

水槽、试管和直流电源等

四、气体的检验

①取出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木条复燃,证明试管内收集的是氧气;

②取出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试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发现其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说明试管内的气体是氢气 五、实验分析及结论

①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气组成的,因此说明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而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水的电解实验证明了在此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可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生成新的分子。 五、实验结论

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记忆口诀:水中通入直流电,正氧负氢会出现;氢二氧一体积比,助燃可燃来检验

十、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及注意点

氢气 可燃性(与氧气反应) 2H2 + O2点燃 还原性 与氧化铜反应 H2 + CuO △Cu+H2O 2H2O 碳 C + O2 点燃 CO2 (氧气充足) 与氧化铜反应 C + 2CuO高温2Cu+CO2↑ 2C + O2点燃 2CO(氧气不足) 与三氧化二铁反应 3C + 2Fe2O3高温4Fe + 3CO2↑ 一氧化碳 2CO + O2 点燃 与氧化铜反应 2CO2 CO + CuO △Cu + CO2 与三氧化二铁反应 3CO + Fe2O3高温2Fe + 3CO2 一、氢气还原氯化铜

l、化学反应原理是:H2 + CuO △Cu+H2O 氢气夺取氧化铜中的氧,氢气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2、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注意以下几点:

(1)盛氧化铜的试管口应向下倾斜。以防止生成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2)通氢气的导管应伸入到接近试管底部氧化铜的上方, 使氧化铜与氧气充分反应。

(3)通人一会儿氢气后再加热氧化铜,以排尽试管内的空气,避免发生爆炸。

(4)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粉末后停止加热,并继续通氢气至试管冷却,以防止生成的红热

的铜被氧化成氧化铜。

3、观察发生装置。 二、碳还原氧化铜

l、化学反应原理是:C + 2CuO高温2Cu+CO2↑

碳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碳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2、这个实验着重观察两个问题:

(1)加热试管几分钟观察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黑色的碳粉与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均匀混合,在高温条件下颜色有何变化?

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红亮的铜

(3)此反应需高温条件。故在酒糟灯上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3、观察发生装置。

三、一氧化碳还缘氧化铜

l、化学反应原理:CO + CuO 高温Cu + CO2 一氧化碳夺取氧化铜中的氧,一氧化碳是还原剂,其有还原性。 2、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注意以下几点:

(1)先通入一氧化碳,在加热前必须像检验氢气纯度那样先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防止加热时引起空气和一氧化碳混合气的爆炸。

(2)验完毕后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一会儿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

(3)在反应结束后,剩余的一氧化碳要进行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 (4)此试验 应在通风橱中进行:防止没除净的CO使人中毒

4、观察发生装置,若用装置B进行实验,会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答:黑色的氧化铜会逐渐变成红棕色的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结论

由实验可知,一氧化碳的性质有

点燃

⑴CO具有可燃性。2CO + O2 2CO2 ⑵CO具有还原性。CO + CuO 高温Cu + CO2 ⑶CO有剧毒。

⑷CO既不与水反应,也不与石灰水反应。 四、问题:

1、用氢气 碳 一氧化碳 还原氧化铜,从环保的角度考虑最好的是 答案 氢气环保 产物只生成水而已

2、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是吸热反应.

碳还原氧化铜是吸放热反应

C

3、完成下列转化,书写方程式

CO CO2

CaCO3

① C + O2(过量) === CO2 ② C + O2(少量) === CO ③ 2CO + O2 ===== 2CO2 ④ CO2 + C ===== 2CO

⑤ CO2 + Ca(OH)2 ===== CaCO3 + H2O ⑥ CaCO3+2HCl===CaCl2+H2O+CO2

十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中智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实验原理

利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反应速率适中,原料廉价易得 反应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CO2密度大于空气,能与H2O反应 CO2 + H2O ===== H2CO3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 Ca(OH)2 ===== CaCO3 + H2O 三、实验药品与仪器

药品:大理石(固体)、稀盐酸(液体)、澄清石灰水 仪器:锥形瓶、导管、长颈漏斗、集气瓶、双孔橡皮塞 四、实验步骤及装置图 1、制取实验

①按要求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入大理石、塞紧橡皮塞 ③把反应装置固定好

④从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至浸没长颈漏斗下管口

⑤收集气体

⑥检验气体适口收集满

(用然找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已集满,否则未满)

2、性质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方程式 1、在烧杯中点燃两只高低不等的蜡烛, 沿烧杯壁倾倒CO2,如图 蜡烛自下而上一次熄灭 ①小花变红 ②小花不变色 2、③小花不变色 ①向小花上喷洒稀醋酸。 ④小花变红 ②向小花上喷洒清水。 ⑤小花又变紫 ③将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 气瓶中。 ④将小花先用水润湿,然后将其放入另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 ⑤用电吹风吹上述变了色的小花。 3、将CO2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密度大于空气,倒入后先沉降在地步,且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①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④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 CO2 + H2O === H2CO3 ⑤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不稳定。 H2CO3 Δ H2O + CO2↑ CO2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使石灰水变浑浊,方程式 CO2 + Ca(OH)===CaCO3↓+H2O 五、注意事项 1、不能用浓盐酸或稀硫酸取代稀盐酸

①不能用浓盐酸是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产生HCl气体,导致得到的CO2不纯 ②不能选用稀硫酸是因为稀硫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附着在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进行

4、不能用选用碳酸钠等纯净物的粉末代替石灰石,因为反应太剧烈,产生的气体难以收集 六、实验结论

CO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不燃烧也不助燃,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一般不用木炭燃烧法制取二氧化碳,因为会燃烧不完全,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

十二、燃烧和灭火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反应结果或方程式 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 发出明亮的火焰,剧烈 点燃 燃烧 C + O2 ==== CO2 细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溅 发出明亮的火焰,剧烈燃烧 点燃 3Fe + 2O2 ===== Fe3O4 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十三. 燃烧条件的探究: 步骤 烧杯内倒入开水,将铜片置于烧杯上 向烧杯内的热水中通入氧气 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 烧杯内的白磷开始燃烧 结论 可燃物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以上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实验结论 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是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注意事项

①白磷有毒且易熔化;

②向水中输送氧气时,白磷易游动(可用试管罩住防止游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